邊際效應也是生活中很常見的效應,大意是在其他投入固定不變時,連續地增加某一項投入,新增的產出或收益反而會逐漸減少。
邊際效應也叫做邊際效用,這個詞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經濟學中有個學派叫邊際效用學派,他們的出現挑戰了當時的主流經濟學。而且很神奇的是,邊際效用學派的奠基者是三位幾乎在同一時間(19世紀70年代初)提出了各自觀點的經濟學家。
英國的W.S.傑文斯發表了《政治經濟學理論》,提出了「最後效用程度」價值論。
奧地利的C.門格爾出版了《國民經濟學原理》,提出物品價值取決於該物品所提供各種欲望滿足中最不重要的欲望滿足對人的福利所具有的意義。
法國的L.瓦爾拉斯在他的《純粹政治經濟學綱要》中,提出稀少性價值論。
他們雖然說法不同,卻論證了同一個原理:即邊際效用遞減原理。這一原理後來被人們稱為「邊際革命」,成為經濟學中的重要理論基礎。
隨後奧地利的經濟學家 F.von維塞爾在《經濟價值的起源及主要規律》一書中把這個效用稱為「邊際效用」。到此這個概念就被正式提出,一直用到今天。(F.von維塞爾的嶽父是C.門格爾,他接替了嶽父的工作,也繼承了他的價值觀念,都以心理分析為基礎的。W.S.傑文斯和L.瓦爾拉斯則是以數學分析為基礎的)
說了邊際效應的歷史,再說說邊際效應的應用。如果拋開了數學模型的計算,很多人覺得邊際效應是來自於主觀價值的判斷。
我們國家有句古話「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出自《孔子家語·六本》)
這裡面的「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和「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就是邊際效應的一個例子。我們第一次接觸某一事物的時候,體驗應該是最為強烈的,隨著接觸的次數增多,我們的體驗感也越來越淡,到最後已經沒有什麼感覺了。
邊際效應有時候也是不同價值觀的衝突。
一個長期缺水的人看到一個從不缺水的人隨意浪費水,他心理可能是不舒服不平衡的。很多事物對某些人來說是提一次接觸,情感的體驗非常強烈,但對另一些人來說卻是習以為常,內心毫無波瀾了。但有時候衝突會因為雙方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文化背景而產生。或許加強溝通,加強交流,選擇更多的理解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舒心,環境更加舒適。畢竟我們每個人生而不同,卻期待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