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宇宙起源的時候,所有因為奇點大爆炸所產生的物質都飄散在宇宙的每一個角落。這些物質構成了各種各樣的天體,我們無法得知它們的由來,也無法洞悉它們的去向。於是就有科學家通過獲得這些天體的樣本,探索其中的奧秘。
在人類探索小天體的歷程中,日本作為地球上一個小小的島國,卻是邁出第一步的國家。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第一個目標,是一顆名為「絲川」的小行星。於是,日本發射了「隼鳥1號」探測衛星。通過長時間的追蹤與觀察,「隼鳥1號」獲取了大量關於「絲川」小行星的數據,包括它的巖石密度、表面地形、自選方向、主體形狀、顏色、主要構成成分和歷史等。不過由於「隼鳥1號」在運行途中發生了燃油洩漏的故障,所以曾經有一段長達一個月的時間與地面的控制中心失去了聯繫。
「絲川」小行星曾經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判定為對地球存在潛在的危險,所以日本就將它作為探索小行星的第一目標。在國際天文學組織中,「絲川」小行星的編號是小行星25143,還有另外一種編號是1998 SF 36,是阿波羅(Apollo)組下的小行星。「絲川」小行星自轉一周的時間約為十二個小時,它的半徑大約是三百米。根據天文學家的探測,「絲川」小行星密度非常低,但是體積也沒有很大。這是為什麼呢?為了一探究竟,「隼鳥1號」決定飛到「絲川」小行星上,進行深入地了解。
經過兩年多地飛行時間,2015年地九月份,「隼鳥1號」終於來到了「絲川」小行星的表面。天文學家們也得出了結論。原來「絲川」小行星並不是一體成形的星球, 它就像一個巖石的合集,由各種大大小小的巖石合併在一起。而這些巖石由於自己本身的形狀就千奇百怪,所以無法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這些巖石中間大大小小的縫隙造成了「絲川」小行星的真實體積比表面看起來要小得多。「隼鳥1號」提取了五百公斤左右「絲川」小行星的巖石樣本,最終成功地將樣品艙送回地球,自己則消失在了宇宙。
日本「隼鳥1號」的取樣行動是地球上人類第一次對小行星的實驗。所以小行星的體積與質量都很小,探測器的體積也不要製造得很大。但是小行星的運動軌跡並不規則,如何持續地跟蹤小行星是一個需要突破的困難。在「隼鳥1號」發射後的第三個月,由於科學家們錯誤地計算了「絲川」小行星的引力,導致著陸器「MINERVA」號無法成功地著陸到「絲川」小行星的表面,飄向了宇宙的盡頭。再過了一個月之後,「隼鳥1號」也出現了故障。它的燃油出現了洩漏的現象,導致發動機的功率不穩定,飛行姿態失控。
雖然「隼鳥1號」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意外的故障,但科學家們面對緊急的情況並沒有手忙腳亂,及時地解決了故障,使「隼鳥1號」成功完成了任務。日本航天局對外公布了從「絲川」小行星提取的樣品,其中包含了斜長石、硫化鐵、輝石和橄欖石等礦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