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是阿拉伯語「麥斯吉德」的義譯。天房禁寺為「麥斯吉德·哈拉姆」,其意為成立禮拜的地方。所以,清真寺的主要功能是宗教活動中心。穆斯林每日的「五番拜」、主麻拜、會禮等都在清真寺舉行。清真寺還是穆斯林交往的場所。他們在這裡互致問候,聯絡感情,交流信息。在法庭沒有專設之前,清真寺是法庭和裁判所所在地。清真寺又是穆斯林的求知學校。伊斯蘭教勸勉信眾以求知為己任。
在11世紀之前,伊斯蘭世界未形成正規學校,清真寺就是一所學校。穆罕默德說過,進入清真寺講學或受教的人猶如為真主而戰的勇士。可以說,那裡有穆斯林,那裡就有清真寺。由於清真寺對伊斯蘭教或說對穆斯林具有這樣重要的意義,所以在伊斯蘭世界每建一座城市,首先設計規劃的就是清真寺。清真大寺一般位於市中心,其他建築設施都圍繞它面展開。
清真寺建築藝術隨著伊斯蘭教的形成面發端。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清真寺建築反映著時代的、本土的、民族的特色。清真寺是由穆罕默德創建的。622年穆罕默德由麥加遷徙到麥地那,這裡清真寺的設計無疑出自穆罕默德之手。此前,其弟子海賽麥根據穆罕默德的意圖和設計,建造了第一座清寺卡巴伊清真寺。麥地那清真寺最早是四面土坯牆圍繞的庭院,以兩排椰棗樹幹遮頂。穆罕默德和他的妻子住在寺的東南部,他在那裡禮拜、宣教和處理政務。
根據這一傳統,清真寺於是成為伊斯蘭教的精神、政治中心。清真寺建築構成包括禮拜殿、庭院、凹壁、講壇、宣禮塔、拱頂、券門和水房。清真寺建築構成至少要有兩部分:禮拜殿和水房。禮拜殿顧名思義是供禮拜的地方,是清真寺的主體。禮拜殿內通常陳設簡樸,牆壁以阿拉伯紋飾裝飾,地面鋪以地毯。禮拜殿內以支柱託起拱頂,支柱和拱頂外形多樣,柱群將禮拜殿分割成橫豎若干柱廊,4根支柱圍起的空間叫「巴拉塔」。一般中間柱廊比側廊寬,稱為「中廊」或「主廊」。
露天庭院是禮拜殿的延伸,是聚禮、會禮或其它規模比較大的宗教活動的場所。由於條件所限,有些清真寺無法建造庭院。
正向牆位於禮拜殿中部,是指引穆斯林朝向(麥加方向)的牆壁。因為麥加在中國西方,所以中國清真寺的正向牆西向(面東)。凹壁在正向牆的中央牆面,是一尖券圓門形壁龕(在中國,坊間多稱其為「窯殿「),叫「米哈拉布」(阿拉伯語音譯),即指示禮拜正向。它被認為是清真寺最聖潔之處。因而裝潢非常講究,四邊通常雕刻<古蘭經>經文。
講壇是供阿訇、教長講經站立的狀似階梯的設置,一般為木製,有的還安裝了輪子,可以移動。講壇阿拉伯語叫「敏巴爾」。穆罕默德時代早期,沒有專門講壇,他站在土坡上向信眾講經。後來,一名弟子做了一個有3級臺階的木製講壇,穆罕默德坐在上面講經。這就是講壇的起源。講壇形制逐漸完善,成為清真寺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臺階由3層增至伍麥葉王朝時期的7級、塞爾柱王朝時期的11級。
今天的講壇,在狹窄的階梯兩旁增添了扶手,最前面為拱形門扉,最高處為渦卷狀圓頂,上託一輪新月,象徵伊斯蘭教。有人說,講壇的門代表塵世,圓頂代表上界,階梯寓意由塵世升達上界。講壇集伊斯蘭裝飾和雕刻藝術於一身,以鏤空的四方形、圓形、弧形等幾何紋飾裝修。
宣禮塔是清真寺用於召喚穆斯林禮拜的高塔。據載,最早的宣禮塔是665年哈裡發穆阿維葉重修巴斯拉清真寺時所修的「燈塔」。682年穆阿維葉二世,在弗斯塔特城歐麥爾清真寺的四角各修一座宣禮塔(共4座),並下令其它清真寺也增修宣禮塔。早期宣禮塔基座是四方形的。阿巴斯王朝時期,宣禮塔外形變為圓柱體。在奧斯曼時期,他們的建築師發展了宣禮塔建築藝術,宣禮塔形如尖筆或利劍。他們喜歡在清真寺正牆兩側建築宣禮塔,並多用拱頂。清真寺宣禮塔巍峨、頎長,外形多樣,基本上可分為四方體、螺旋體、多稜體、圓柱體、雙頂等5種。
券由分行排列的方柱或圓柱支撐券門或券窗,券上再建穹窿拱頂。
拱頂一般多建在清真寺和先賢墳冢上。
柱是古埃及人的發明,清真寺的柱主要有四面體、多稜體和圓柱體,柱頭有葉飾。
水房或沐室是清真寺的必備建築,水應為流水或淨水,要求絕對清潔,不得汙染清真寺環境。在伊斯蘭世界,一般是在庭院中建水池,上面覆以閣亭,有的引進山泉,潺潺流入池中。禮拜前,穆斯林就用此流水做淨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