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聯手韓國KAIST突破晶片級太空飛行器未來

2020-11-24 EDN電子設計技術

在和韓國科學技術研究所(KAIST)的通力合作下,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成功的在微型太空飛行器上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每個太空飛行器都包含獨立的矽制晶片,極大程度的節省星際探索的時間。1foednc

據了解,去年12月在舊金山舉行的IEEE國際電子設備會議上,來自NASA的博士後科研專家Dong-Il Moon詳細披露了這項技術,皆在確保這些太空飛行器在執行太空探索任務時候,哪怕遇到再強烈的輻射都能生存下來。1foednc

這種微型太空飛行器由輕量的小型太陽帆提供動力,並通過千兆級雷射系統進行加速。而根據NASA的計算表明,假如使用這種全新矽制晶片能夠讓太空飛行器加速到光速的五分之一。如果人類想要造訪離地球最近的恆星,傳統太空飛行器往往需要幾萬年的時間,而在如此快的速度下,只需要20年就能到達。1foednc

Moon和他的同事都認為,普通矽制晶片仍然無法在太空中存活20年這麼長的時間,因為在太空旅程中會遭遇比地球更多的高能輻射。來自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實驗室(位於麻薩諸塞州劍橋市),負責晶片級太空飛行器項目的專家Brett Streetman說道:「地球磁場抵擋了大量的輻射,此外大氣層也能很好的起到防止輻射的作用。」1foednc

輻射會積累正電荷並影響晶片的二氧化矽層,降低晶片性能。KAIST的團隊負責人Yang-Kyu Choi表示,最嚴重的損害會增大電流,在原本應該關閉的時候可能會通過電晶體洩露。1foednc

解決晶片損壞的兩個解決方案是,就是在太空旅行中要麼將輻射最小化,要麼增加屏蔽效果。不過前者導致更長的任務周期並限制太空探索的能力,而後者則會增加重量並消除了小型化工藝的優點。對此Moon認為更好的方案,允許設備出現損壞,但是通過設計能夠使用熱量自我復原。1foednc

NASA團隊成員Jin-Woo Han說道:「晶片復原技術已經問世很多年了。」Han表示,現在最為關鍵的融合,就是迄今為止對輻射損害最全面的分析。1foednc

這份研究使用了KAIST實驗性質的「柵極全包圍」(gate-all-around,GAA)納米電晶體。和目前主流使用的鰭形通道,這些設備使用納米級別的線纜作為電晶體通道。GAA設備可能並不被普通用戶所熟知,但是預計2020年-2029年期間量產並有望發射升空。1foednc

柵極(gate)會完全圍繞著納米線,利用通道的關閉/開啟來讓電荷流動產生電流。在柵極添加額外的觸點從而允許電流通過。這個電流會加熱柵極和通道的周圍,修復因為輻射導致的影響。1foednc

KAIST認為,納米線電晶體是非常理想的材質,因為它們通常對宇宙射線有非常高的免疫力,而且它們非常小,尺寸只有幾十納米。Choi說道:「專用於太空飛行器的晶片傳統尺寸大約為500納米,如果能用20納米的進行替代,那麼晶片的尺寸和重量都會大幅縮小。」而且成本也會大幅下降。1foednc

KAIST的設計方案可運用於單晶片太空飛行器的三大關鍵構件:微處理器、DRAM內存、以及能充當硬碟的快閃記憶體。1foednc

輻射損害能夠被修復多次,實驗結果表明快閃記憶體能夠恢復10000次,而DRAM能夠1012次恢復到原始狀態。在邏輯設備中,可能會達到更高的恢復次數。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它們能夠承擔更長時間的星際探索任務,晶片每隔幾年就會出現功率下降的情況,而通過內部加熱能夠恢復其性能,從而繼續回到原始狀態執行任務。1foednc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教授Philip Lubin認為,這種模擬退火方式極富「創造性」並非常聰明,而且能夠深入了解宇宙射線會對這些晶片產生多大的損害。通過對現有技術的革新,他希望晶片級太空飛行器能夠有全新的評估,並指出已經在開發軍用的耐輻射電子設備。1foednc

現在,在NASA和KAIST正努力消除第二個柵極觸點加熱問題。因為改變了晶片涉及和創造新型電晶體庫的需求,這個觸點並不合理,並增加了生產成本。KAIST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一種名為無結型納米線電晶體的全新涉及,可以在電晶體正常工作的時候加熱柵極。另外NASA還在研究可以嵌入到晶片上的微型加熱器。1foednc

伴隨著自修復技術成本的不斷降低,這項技術在未來晶片級太空飛行器中將會扮演核心重要角色,不過現在離正式商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1foednc

(原文發表於:spectrum.ieee.雷鋒網編譯)1foednc

1foednc

相關焦點

  • 2016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暑期研修項目
    2016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
  • 我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神秘登場,未來大有可為
    我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神秘登場,未來大有可為早在2天前我國神秘發射了某個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今天又成功返回,可謂是可喜可賀,這預示我國是繼美國之後世界第二個可以發射可以重複利用太空飛行器的國家,實在是可喜可賀,可以說我國在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上實現了重大突破。
  • 我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獲重要突破,「這是未來航天事業的一個方向」
    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在軌飛行2天後,於9月6日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標誌著我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為何要發展「可重複使用」航天技術?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採訪了上海市宇航學會資深航天科普專家、上海宇航系統工程研究所技術顧問陶建中研究員。
  • 晶片級微流體熱控技術
    DARPA最近發布了一份關於晶片級微流體熱控技術的項目,旨在為軍用電子設備探索革命性熱管理技術,幫助設計師大幅削減電子產品的大小、重量和功耗,以便加強國防電子設備性能。 DARPA表示該項目使RF MMIC和高性能嵌入式計算板的熱流密度達到1千瓦/平方釐米,熱能密度達到1千瓦/立方釐米。
  • 韓國低調名校—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
    韓國科學技術院簡稱KAIST ,也稱韓科院、韓國科技院等,是一所低調而實力超強的大學。建於1971年,是坐落在韓國大田廣域市的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學,為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成員。看名字的話會誤以為是KAIST是研究院,但其實是理科大學。因為學校裡除了碩士與博士外,也有近40%的學生是本科生。
  • 歷史性突破!酒泉中心傳出好消息,成功發射可重複用試驗太空飛行器
    當今世界上,最炙手可熱的技術之一,就是航天回收技術,其中包括火箭回收技術,載人太空飛行器回收技術與無人太空飛行器回收技術,無論在哪一個領域取得突破,都可以讓一個國家的航天事業登上一個新的層次。就在9月4日下午時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傳出一個好消息,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據了解,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發射升空,將會進入預定的飛行軌道,開展可重複使用技術驗證,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術支撐,最終會返回國內預定著陸場。
  • 中國航天事業實現歷史性突破!「可重複使用實驗太空飛行器」發射成功
    大家都知道,航天技術一直是各國在科技領域角逐的重點領域,而這次在航天回收技術上的突破,可以說把我國的航天事業推上了新的高度和層次,航天回收技術是什麼呢?對我國未來的航天事業發展有什麼影響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NASA旅行者1號和2號飛船的主要成就
    旅行者2號在1989年8月離開海王星後為星際空間設定航向,預計將在未來幾年進入星際空間。旅行者們一起向我們傳授了很多關於太陽影響的程度,以及我們行星以外的空間的本質。第一艘離開日光層進入星際空間的太空飛行器(旅行者1號)第一艘測量宇宙射線強度的宇宙飛船--原子加速到接近星際空間光速的速度(旅行者1號)第一個測量星際空間磁場的太空飛行器(旅行者1號)第一艘測量古代超新星噴出的星際介質物質密度的太空飛行器(旅行者1號)第一個測量太陽風終止衝擊的太空飛行器--太陽風使粒子在進入星際介質時速度低於聲速的邊界(旅行者2號)工程和計算第一和記錄旅行者號以幾乎相同的配置和儀器發射
  • 晶片級ESD測試方法研究與比較
    打開APP 晶片級ESD測試方法研究與比較 佚名 發表於 2016-01-11 15:35:22 由於成本的壓力,光依靠傳統的板級和系統級的保護去解決整個設備的ESD靜電放電性能,己經變得不可行,在晶片級的層次也需要提供一定的抵抗ESD靜電放電的能力。而目前關於晶片級的電磁兼容國內外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各個晶片生產廠商也逐漸開始從晶片級的角度去根本的解決電磁兼容的問題。因此,晶片級電磁兼容性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視。
  • 突破技術封鎖,我國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在軌試驗運行
    目前,載人航天離普通民眾還是件遙遠的事情,但是我們相信在不遠的未來,太空之旅也會像搭飛機一樣普遍。但是,要實現這一目標,人類首先要把火箭發射的成本降低下來。一直以來,廉價往返空天就是航天發展的目標。美國宇航局首次實現了這個目標,它們利用太空梭在1981年到2011年之間進行了135次的太空人飛行任務。
  • 外媒關注:中國可復用太空飛行器獲重大突破
    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在軌飛行2天後,於9月6日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引發外媒關注。據俄新社9月6日報導,中國周五發射的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6日成功在指定地點著陸。報導援引新華社消息稱,太空飛行器「在軌飛行兩天後,於9月6日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
  • 中國航天再亮「新名片」,可重複用實驗太空飛行器登場,突破技術封鎖
    大家都知道,航天技術一直是各國在科技領域角逐的重點領域,而這次在航天回收技術上的突破,可以說把我國的航天事業推上了新的高度和層次,航天回收技術是什麼呢?對我國未來的航天事業發展有什麼影響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韓國的麻省理工——KAIST韓國科學技術院
    1、很多人認為韓國留學最好的大學是國立首爾大學,首爾大學和科學技術院的最大區別在於,前者是綜合性大學,後者是理工類大學。韓國人稱KAIST為韓國的麻省理工,是韓國學術界的老大。 2、KAIST直屬於科技部,所以不在韓國教育部管轄之內。在韓國,這樣的大學屈指可數。
  • NASA一周新聞(2021.1.29)
    如欲了解更多信息,請訪問mars.nasa.gov/mars2020。OSIRIS-REx告別貝努OSIRIS-REx飛船將於5月10日告別貝努小行星開始返回地球的旅程。在去年10月20日的採樣活動中探測器從貝努小行星的表面收集了大量物質——很可能超過了任務所需的2盎司。O-REx的離開可能包括在四月的某個時候最後一次飛越貝努。
  • NASA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傳回照片
    太陽能電池列陣的部署確保太空飛行器能夠每天給電池充電。位於「洞察號」著陸器機械臂上的儀器部署相機(IDC)於2018年11月26日—太空飛行器在「紅色星球」著陸的當天—拍攝了這張火星表面的照片。在這張圖片中,相機仍然帶著透明防塵罩,這樣可以防止著陸期間揚起的顆粒落在相機鏡頭上。這張圖片由「洞察號」經目前繞火星軌道運行的NASA中繼衛星奧德賽太空飛行器傳回地球。
  • 新一代晶片級原子鐘:有望走向商用量產!
    (圖片來源:Hummon/NIST)根據《Optica》期刊上的描述,這個晶片級的原子鐘是基於晶片上限制在所謂「蒸汽室」的微型玻璃容器中的銣原子振動,或者說「滴答走時」。晶片上的兩個頻率梳像齒輪一樣工作,將原子的高頻光學振動與廣泛使用的、較低頻率的微波聯繫到一起。
  • 關注丨外媒關注中國可復用太空飛行器獲重大突破
    01 在軌兩日成功返回據俄新社9月6日報導,中國周五發射的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6日成功在指定地點著陸。報導援引新華社消息稱,太空飛行器「在軌飛行兩天後,於9月6日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報導還指出,這次試驗的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 晶片級原子鐘的核心已經公開啦!
    像這樣的晶片級光學時鐘最終可能會在導航系統和電信網絡等應用領域取代傳統的振蕩器,成為衛星上的備用時鐘。NIST研究員John Kitching說:我們製作了一個光學原子鐘,其中所有關鍵部件都是微加工的,並一起工作以產生非常穩定的輸出。最終,我們預計這項工作將導致小型、低功耗的時鐘變得異常穩定,並將為可攜式電池驅動設備帶來新一代精確計時技術。
  • nasa現在接受了讓阿提米斯登陸者將太空人送上月球的建議
    但該機構表示,在今年夏天發布了早期的招標草案後,許多潛在的行業合作夥伴已經有機會看到了nasa的要求。換句話說,根據nasa的說法,如果感興趣的商業公司已經完成了他們的Artemis作業,他們應該已經準備好了。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在華盛頓總部的人類月球探測項目主任Marshall Smith說:「為了最好地加速我們重返月球並為火星做準備,我們與業界合作,提出了簡化採購流程的想法。
  • 中國掌握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航天技術,取得重要突破
    據新華社報導,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在軌飛行兩天後,於9月6日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這次試驗的成功,標誌中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後續在利用太空時提供更加便捷、廉價的往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