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0年10%~30%寄生蟲可能滅絕 對人類並非啥好事

2020-12-06 網易科技

對於大規模滅絕危機,人類通常都傾向於考慮體型較大和有魅力的瀕危物種。較小的生物,如,微生物、軟體動物和其他無脊椎動物,幾乎沒法在人類議程上找到位置。政客、新聞界和民眾幾乎忽略了它們的生存危機。

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惜辰

據《周刊報導》消息,按保守預測,到2070年,10%、20%或30%的寄生蟲可能絕跡,這可能會產生複雜的級聯效應。它們雖然聲譽不佳,但在許多食物網中發揮重要作用,並調控寄主動物的免疫系統,甚至有助於防止一些病原體的出現和擴散。人類和蠕蟲的關係有時是潛在的共生關係。我們成為它們的寄主,彼此亦敵亦友,它們阻止我們的免疫系統出現自我攻擊,這是在幫助我們。保護寄生蟲的理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充分。

對於大規模滅絕危機,人類通常都傾向於考慮體型較大和有魅力的瀕危物種。較小的生物,如,微生物、軟體動物和其他無脊椎動物,幾乎沒法在人類議程上找到位置。政客、新聞界和民眾幾乎忽略了它們的生存危機。

然而,最近一個科學家團隊把這個被忽視的話題推到了聚光燈之下。他們發布了一篇有關寄生蟲滅絕的論文,引發了網際網路的諸多關注以及主流媒體的大量報導。這篇論文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和研究夥伴們撰寫,作者們多年深入研究博物館的收藏品和其他資料庫後才完成了這項研究。該研究提出了一些令人恐慌的預警,它剖析了人類活動對地球生態系統造成的意想不到的巨大後果,氣候變化帶來了大量毀滅全球寄生蟲物種的威脅,進而對野生動物的生存和人類健康也可能帶來不利的影響。

在分析超過457種寄生蟲的數據後,論文作者表示,「按保守模式的預測,單單從氣候變化引發棲息地縮減這一因素來看,到2070年,這些物種中有5%至10%可能滅絕。」如果由於氣候變化和其他人為幹擾因素,寄生蟲的宿主物種也滅絕,那麼這種寄生蟲的大規模死亡可能會加劇。事實上,按最壞的設想,多達三分之一的寄生蟲物種可能會絕跡。

這項研究表明寄生蟲滅絕可能會產生複雜的級聯效應。壁蝨、蟎蟲、絛蟲、跳蚤和吸蟲等寄生蟲雖然聲譽不佳,但在許多食物網中發揮重要作用,並且能夠調控寄主動物的免疫系統,甚至可能有助於防止一些病原體的出現和擴散。

科林?卡爾森(Colin Carlson)表示,「寄生蟲對生態系統貢獻頗多。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食物網絡鏈中佔據80%的比例,相互作用的物種中它們佔絕大多數,也會對宿主群體造成巨大的影響。」他是該論文的主要作者,同時也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候選人,研究方向是環境科學、政策和管理學。

他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在日本,有種寄生蟲會感染蟋蟀和蚱蜢,並操縱它們的行為,促使它們尋找水源。被寄生的蟋蟀爬進溪流的比例比未被寄生的蟋蟀要高得多,從而成為溪流中一種瀕危鱒魚的重要食物來源。

卡爾森指出,「事實證明,日本這些瀕危鱒魚的食物中,有90%就是這些蟋蟀。因此行為因寄生蟲而改變的蟋蟀在幫助鱒魚活下去。」關鍵在於,當地球上數十萬種寄生蟲存在很多微妙之處。對於寄生蟲,科學家不了解的事還很多。這就是可怕之處,寄生蟲開始逐漸絕跡,但我們卻不知道正在失去什麼。

寄生蟲擁有用來治療人類疾病的巨大潛力。在對抗自身免疫疾病上,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醫生正在研究一些物種能夠發揮的作用,尤其像鉤蟲那樣的蠕蟲。當這種寄生蟲進入人體內,它們似乎能夠操縱和調節免疫系統,這表明它們可能有助於減輕乳糜瀉、潰瘍性結腸炎,腸易激症候群等疾病帶來的痛苦。

正如利亞?謝弗(Leah Shaffer)在Undark網站的一篇報導中寫道:

「對於研究蠕蟲的研究者而言,這表明人類和蠕蟲的關係有時可能並非單向的純粹寄生關係,而是潛在的共生關係。我們成為它們的寄主,彼此亦敵亦友,它們阻止我們的免疫系統出現自我攻擊,這是在幫助我們。」

但是,如果氣候變化導致寄生蟲的滅絕,它們就不可能幫我們了。到2070年,10%、20%或30%的寄生蟲因人類文明而絕跡,它們就不可能在各種生態系統中發揮關鍵作用。

卡爾森說:「既然我們知道,確實存在這一滅絕率,寄生蟲可能對人類健康造成不可預知的影響。」卡爾森的團隊對已公開的大量寄生蟲數據進行了整理。「我認為,保護寄生蟲的理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充分。」

也就是說,環保組織需要應對一個缺少寄生蟲的未來。而且動作要快。2070年距離我們並不遙遠。

本文來源:網易科學人 責任編輯:郭浩_NT5629

相關焦點

  • 如果寄生蟲滅絕了,會發生什麼?這項計劃,將用10年時間拯救全球寄生蟲
    令人意外的是,寄生蟲甚至可以幫助宿主保持健康。2012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的狼在沒有寄生蟲的情況下,比同一地區的野生郊狼和狐狸更容易受到病毒的影響。寄生蟲還有能力改變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並推動動植物演化,所以寄生蟲的滅絕對生物多樣性及人類的未來會產生持久而深遠的影響。
  • 地球發生了啥?滅絕50年生物重現,網友:簡直是「反人類」現象
    大自然中存在著許多動物,但有些動物因為環境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出現瀕臨滅絕甚至滅絕的景象。不過讓人疑惑的是,地球發生了啥?滅絕50年生物重現,網友對此更是直言:這簡直是「反人類」現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最快可能10年之內,或許對人類是好事
    太陽被無數人類讚美,但是一直在燃燒的太陽,也會有自己的「休眠期」。這裡的休眠期所指的,就是太陽活動進入低谷的一段時期,對於太陽來說,這可能是它漫長壽命中的一瞬間,卻可能深刻地改變地球的環境。目前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冰河世紀發生在1.8萬年前,這次冰河期持續了七千年,除了熱帶以外,地球上的30%陸地都被厚厚的冰雪覆蓋,無數物種因為這次冰河期而滅絕。當然,太陽休眠期並非每次都會引發冰河事件,如果持續時間很短,那就是一次小冰期。
  • 2070年,海洋生命的進化源泉或將滅絕
    英國《自然》雜誌9月18日刊登了數名科學家撰寫的評論文章,建議全人類應採取新的且大膽的方式來解決珊瑚礁生態系統退化問題,不然全世界的珊瑚礁很可能在2070年完全消失。在倫敦的一次學術會議上,科學家表示:「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如持續激增,珊瑚礁將極有可能在本世紀末完全滅絕。」因為天然的鹼性,海洋一直在默默地吸收著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從工業革命到現如今,海洋可能已經吸收了一半以上的二氧化碳(人類生產的)。
  • 揭秘人類滅絕的10種可能是什麼?2032年人類滅絕是真的嗎?
    對於人類滅絕一直有很多的說法,其實不只是人類,其他的生物也在面臨著滅絕,之前傳言人類會在2012年面臨世界末日,可是人類依然存在,現在又傳出了2032年人類滅絕的傳聞,難道人類真的會滅絕嗎?人類滅絕的10種可能是什麼?
  • 人類危機?到2070年,將有超過30億人生活在酷熱之中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隨著地球溫度慢慢升高,到2070年,將有30多億人生活在溫度「接近不適宜居住」的地方。人類整體的生活將受到很大的影響。這對於人類生活來講是一次巨大的危機。這個溫度被認為是在「適宜居住」溫度之外,在過去的6000年裡,人類在這種「適宜居住」溫度繁衍生息。也是在這個溫度帶集中了幾乎全球最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人性化看待?因為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所以人們也希望這項研究能從更人性化的角度來看待氣候變化。
  • 寄生蟲消失,會發生什麼?有科學家認為有的生物可能因此孤獨終老
    像這樣的寄生蟲在地球上還有很多,據統計,地球上有數百萬種不同的寄生蟲,雖然大部分人不可能遇到幾內亞龍線蟲這麼恐怖的寄生蟲,但是很多比較熟悉的一直在我們身邊,例如小時候讓你怎麼都吃不胖的蛔蟲,在你臉上閒逛繁殖的蟎蟲,還有在頭上爬來爬去的蝨子。
  • 生態學家發文保護寄生蟲!專家:目前說利用比保護更恰當
    2012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的狼在沒有寄生蟲感染的情況下,比同一地區的野生郊狼和狐狸更容易受到病毒的影響。然而由於人類的活動,一些寄生蟲早已滅絕。據悉,寄生蟲的生存正受到三大因素的挑戰:氣候變化、棲息地喪失以及賴以生存的動植物宿主的滅絕。
  • 生態學家發文保護寄生蟲!專家:目前說利用比保護更恰當
    鱂魚的寄生蟲,通過幹擾鱂魚的大腦,使它們更容易受到鳥類的攻擊,起到調節野生動物數量的作用。除此之外,寄生蟲甚至可以幫助宿主保持健康。2012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的狼在沒有寄生蟲感染的情況下,比同一地區的野生郊狼和狐狸更容易受到病毒的影響。然而由於人類的活動,一些寄生蟲早已滅絕。
  • 這些生物已經滅絕幾十年了,為何又再一次出現?是好事還是壞事?
    所以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在1970年,這些唱歌犬都陸陸續續死亡了,後來再也看不到它們的身影,對於在這個結果,當時很多人都十分詫異,畢竟犬類的生命力還是很強的,所以想不通,紐幾內亞唱歌犬為什麼會變成這種情況,雖然很無奈,但最後還是宣布滅絕了。
  • 越南又發現了啥?滅絕30年的動物在叢林中出現,學者:快停下!
    在地球的發展歷史上,人類有研究有記載的大冰河期就經歷過三次,小冰河期不計其數,每次冰河時期都會持續數百萬年的時間,在這些惡劣環境中,不斷的有生物滅絕與重新出現,直到如今的二十一世紀,人類研究以及發現的動物達到了150萬種。
  • 由於全球變暖到2070年世界上一半的熱帶植物物種可能難以發芽
    一項新的研究預測發現,由於全球變暖,到2070年,世界上一半的熱帶植物物種可能難以發芽他們觀察了當前溫度——1970-2000年最溫暖的三個月的平均溫度——並預測了2070年的溫度。然後,研究人員將植物現在經歷的溫度與預測的2070年的溫度進行比較。
  • 人類自願滅絕運動開始興起,人類滅絕了,對地球真的是好事嗎?
    1996年,奈特為人類自願滅絕運動創辦了網站,到2010年時已經有了11種語言版本。現在該組織的志願者也有數百萬之多,他們遍布世界上的各個角落。人類滅絕,真的能夠保護地球和自然嗎?首先,地球不需要保護,迄今為止,地球已經經歷了5次的生物大滅絕,無論物種如何繁衍變化,地球都不會有什麼改變。
  • 紐約時報語出驚人,人類滅絕是一件好事?為什麼這樣說呢
    在《紐約時報》一篇文章中分析出,人類的滅絕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壞事。根據紐約時報2019年1月17日的報導,哲學界最近幾年開始了關於人類滅絕前景的熱烈討論。考慮到氣候變化造成的威脅日益增加,這並不奇怪。這一問題無法覆蓋整個哲學領域,但卻是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 紐約時報語出驚人,人類滅絕是一件好事?為什麼這樣說呢
    在《紐約時報》一篇文章中分析出,人類的滅絕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壞事。根據紐約時報2019年1月17日的報導,哲學界最近幾年開始了關於人類滅絕前景的熱烈討論。考慮到氣候變化造成的威脅日益增加,這並不奇怪。這一問題無法覆蓋整個哲學領域,但卻是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 消亡47年、絕種30年生物為何出現,違反了規律?好事還是壞事
    但到了2016年,即宣布滅絕後47年,研究人員重新在野外發現一種類似紐幾內亞犬種的物種,被當地人稱為「高地野狗」,經過一番鑑定後,高山野狗和紐幾內亞犬種為同一個品種。而高地野狗存在時間非常悠久,比紐幾內亞唱歌犬還要久遠的多,被認為最稀有最古老的犬類動物。
  • 科學家稱50年後一半物種將滅絕,回顧10種已滅絕動物的最後影像
    亞利桑那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由於氣候變化,大量地球生物面臨滅絕的危險:到2070年,我們可能會失去一半的動植物物種,這取決於人類對地球變暖的反應;>亞利桑那大學生態與進化生物學系的John J.Wiens教授在一份新聞稿中說道:「如果我們遵守《巴黎協定》以應對氣候變化,到2070年,我們可能會失去20%以下的地球物種。
  • 人類:以這樣的方式滅絕有沒有可能?
    曾經縱橫地球1.6億年之久的恐龍,因為一顆直徑十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也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這不禁給人類以警示,杞人憂天並非是多餘的。時間證明,沒有任何東西是永恆的,人類可能也會有滅亡的一天,人類又會以何種方式滅絕,這個只能結合目前的科學知識,大膽的猜想。
  • 俄羅斯凍土層出土史前巨獸,體內器官完好或可供復活,但並非好事
    39500年歷史,但是由於遺骸的位置埋在永久凍土層中,被發現的時候其毛皮、牙齒和鼻子都保存完好,俄羅斯雅庫茨克東北聯邦大學的古生物研究學者格裡戈利瓦表示,這頭熊的遺骸保存完好程度令人吃驚,是同類動物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它體內器官完好,甚至連鼻子都還存在。」
  • 已「滅絕」100年巨龜再次出現!科學家:需警惕第六次大規模滅絕
    甚至隨著地球環境變化的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物種難以適應新的環境,而面臨滅絕的情況。這也是地球優勝劣汰的過程,從地球的角度來看,自然狀態下的滅絕事件,是正常的。不過,隨著我們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對環境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某些生物的滅絕速度。當然,有時候有些生物看起來「滅絕」了,但是後來的研究可能又會發現它們並沒有完全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