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家發文保護寄生蟲!專家:目前說利用比保護更恰當

2020-09-05 健康時報

(健康時報記者 郝倩玉)「寄生蟲目前的生存情況面臨巨大危機,迫切需要更多的人員和資金參與。」最近,十幾位寄生蟲領域的生態學家在《生物保護》雜誌上聯合發表了一篇論文,為寄生蟲制定了一項全球性保護計劃。

其實,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會認為寄生蟲是有害的,「認為寄生蟲全是有害的,都是敵人,這個觀點是不完全正確的。寄生蟲對於生態圈、人類不僅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益的另一面。」

在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長曹俊強調,我們要學會用辯證統一的思維去看待寄生蟲與人類的關係。

寄生蟲,自然界中的「調節劑」

寄生蟲的存在對於維繫大自然生態圈的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們也在更廣闊的生態系統中造成了連鎖效應。

線形蟲可以通過操控宿主蚱蜢和蟋蟀進入溪流,被操控的蚱蜢和蟋蟀為瀕臨滅絕的日本紅點鮭提供了寶貴的食物來源,佔據其能量攝入的60%之多。

弓形蟲寄生並操控受感染老鼠的行為,使其喪失對貓的恐懼感。這樣,弓形蟲不僅可以進入貓的消化系統,完成後代的繁衍,而且還大大增加了貓捕獲老鼠的成功率。鱂魚的寄生蟲,通過幹擾鱂魚的大腦,使它們更容易受到鳥類的攻擊,起到調節野生動物數量的作用。

除此之外,寄生蟲甚至可以幫助宿主保持健康。2012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的狼在沒有寄生蟲感染的情況下,比同一地區的野生郊狼和狐狸更容易受到病毒的影響。

然而由於人類的活動,一些寄生蟲早已滅絕。據悉,寄生蟲的生存正受到三大因素的挑戰:氣候變化、棲息地喪失以及賴以生存的動植物宿主的滅絕。因為寄生蟲沒法獨善其身,糞便化石顯示,大約600年前人類的獵殺導致紐西蘭的恐鳥滅絕時,恐鳥身上的寄生蟲也滅絕了。

「寄生蟲的滅絕對生物多樣性及人類的未來會產生不可預知的影響。」曹俊表示。此前,一項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研究預測:到2070年時,僅僅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寄生蟲的生物多樣性就會減少5%~10%。當寄生的物種滅絕時,它們身上30%的寄生蟲可能會隨之滅絕。

「對大自然,我們要有敬畏之心。人類要充分意識到,我們要尊重自然,了解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曹俊呼籲道。

一頓「寄生蟲大餐」,或能治好免疫系統疾病

寄生蟲對於人類不完全有害的,在一些方面也是有益的。此前,波士頓塔夫茨醫學中心的胃腸病學專家Joel Weinstock的一項研究已證實腸道寄生蟲可通過調節腸道微生物而抑制炎症性腸病。

「人體免疫系統如同一個部隊,經常與『敵人』交鋒可以幫助其提升戰鬥力。」曹俊介紹,關於寄生蟲與人類的關係有個「老朋友學說」。寄生蟲在與人類共同進化的過程中,已和人類成為了「老朋友」,有些寄生蟲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會對機體有利。當「老朋友」寄生蟲出現時,免疫系統會啟動免疫調節功能,釋放免疫調節因子。

然而在沒有「老朋友」出現的時候,免疫系統有時則會「自相殘殺」。去攻擊機體的正常器官、組織或細胞,從而造成了炎性腸病和過敏性疾病等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的發生。

在20世紀以前,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I型糖尿病、部分過敏性疾病等免疫介導的疾病並不常見,而感染性疾病更為多見。「隨著寄生蟲的感染率下降之後,人體的自身免疫系統疾病隨之增加,發病率開始上升。」曹俊說道。

此前,有新聞報導,一位患有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在泰國的寄生蟲學家的幫助下,將500個毛首鞭形線蟲卵隨一杯生理鹽水喝下。雖說,毛首鞭形線蟲感染會導致腹瀉、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但在他身上,這些寄生蟲不但沒有加重他的腸胃不適,反而還讓他的病情得到了極大的緩解。

但曹俊也提醒,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寄生蟲療法並不能保證對每個人都有效,而且還有安全性風險。考慮到患者的個體差異,不同患者對寄生蟲的反應也是不同的,應用需要謹慎。

「不僅對於寄生蟲,此前我們也曾經認為,所有細菌是有害的,但科學已證明腸道菌群在正常狀態下的存在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如果腸道菌群的數量或構成被破壞,會引起一些其他的關聯性疾病。」曹俊表示,一些像鉤蟲一樣的寄生蟲已被研究證明可以起到調節機體免疫系統的作用。

據悉,有研究發現,被一些危害並不嚴重的蠕蟲感染之後可調節機體免疫系統,幫助治療過敏性哮喘、過敏性腸炎等自身免疫系統疾病。

「鉤蟲寄生在人體的腸道後吸人血,造成貧血,但同時還發現如果人體感染了鉤蟲,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可得到緩解。」曹俊說道,國外已有公司在研發寄生蟲治療人體免疫系統疾病的產品和技術。

在2009年,美國FDA就規定寄生蟲屬於生物製品,必須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才能用於治療疾病。此後,德國福克製藥和美國堡壘生物科技等公司已將目光投向了這一領域。

「目前我們研究所也在做關於利用寄生蟲治療免疫性疾病的研究工作,希望通過發現寄生蟲對機體免疫系統疾病的影響機制,找到寄生蟲內身上的有效成分,將它有利的成分保留下來,有害的成分去掉,更好地用於的治療免疫系統疾病的治療。」曹俊說道。

對寄生蟲知之甚少,亟需加大科研投入

目前,人類對這些在大自然和人類社會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寄生蟲的認知仍極為有限。據推測,目前人類已經發現並命名的寄生蟲,可能只佔地球上寄生蟲種類的10%,至少90%的寄生蟲仍然不為人知。而且,已知的寄生蟲中只有5%會感染人類,大多數寄生蟲卻對生態系統起著不為人所知但至關重要的作用。

曹俊認為,不了解並不等於不存在,「我們對寄生蟲還知之甚少,需要更客觀全面的研究、了解並利用它們。」

如何正確利用寄生蟲?曹俊表示,首先,對於人類健康影響十分嚴重的寄生蟲病,比如像瘧疾和血吸蟲病等每年造成數億人感染、幾十萬人死亡,必須大力開展預防和控制,讓這些寄生蟲對人類的危害越小越好,甚至是消滅這些疾病,保護人類的健康;其次,還要加大對寄生蟲研究方面的投入。不要因為寄生蟲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降低而減少對它們的關注和投入,亟需通過科研工作,加深對寄生蟲和寄生蟲病的了解和認識。

「我們只有更多的了解它們,科學評估它們對生態環境、人類健康的益處和害處,才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與寄生蟲和諧共處。」曹俊表示。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人感染寄生蟲的風險越來越小,寄生蟲病的患病率也在下降。

在生活中如何避免感染寄生蟲,給身體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曹俊提醒大家:

1、避免食源性寄生蟲感染。所有的食物要煮熟吃,含有寄生蟲的食物在煮熟後食用就可以避免感染的風險。也要注重手部衛生,勤洗手,生熟菜板要分開。

2、避免媒介傳播的寄生蟲感染。很多寄生蟲可通過蚊蠅等媒介進行傳播,戶外活動要注意防蚊滅蚊,防止蚊蟲叮咬。

3、避免水源傳播的寄生蟲感染。到江灘、河邊事不要輕易去接觸水,一些寄生蟲有可能通過戲水傳播,尤其是注意避免感染血吸蟲病。

曹俊表示,目前在我國寄生蟲感染的風險並不是太大,大家不需要過度擔心。如有發現身體異常需及時就醫檢查是否被寄生蟲感染,前往正規的醫療機構進行診治。


相關焦點

  • 生態學家發文保護寄生蟲!專家:目前說利用比保護更恰當
    (健康時報記者 郝倩玉)「寄生蟲目前的生存情況面臨巨大危機,迫切需要更多的人員和資金參與。」最近,十幾位寄生蟲領域的生態學家在《生物保護》雜誌上聯合發表了一篇論文,為寄生蟲制定了一項全球性保護計劃。其實,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會認為寄生蟲是有害的,「認為寄生蟲全是有害的,都是敵人,這個觀點是不完全正確的。
  • 生態學家陳家寬: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四大挑戰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要務,自然保護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重要也最有效的途徑。」7月9日,即將邁進古稀之年的我國生態學家、復旦大學生物多樣性科學研究所教授陳家寬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6年年會之「生物多樣性主流化與市場化」分論壇上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 【科學講座】康樂:保護動物就是人類的自我保護
    而生態文明則有著更深刻的意義:他是人類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我國十分重視生態文明。提倡生態文明,不僅僅因為世界背景,因為要承擔國際責任,更是因為我國國情。
  • 國際資訊|利用空間數據保護生態系統
    NatureServe首席生態學家Patrick Comer表示:「從這項研究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們對保護區的投資已經有所傾斜,以儘量減少對經濟發展產生的衝擊。通過對所有自然類型的生態系統的認識與保護,我們能夠達到保護自然環境的目的,從而使物種得以生存和進化。」
  • 「北大荒」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專家座談會在京舉行
    「北大荒」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專家座談會,就新形勢下「北大荒」黑土地保護與耕地質量提升技術措施應用進行探討和交流。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技推廣中心首席專家辛景樹研究員在「北大荒」黑土地現有耕作管理模式的基礎上,河南省土壤調理與修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張傳忠研究員就如何保持「北大荒」黑土地耕作質量在「利用中保護,在保護中提升」這一理念做了「北大荒黑土地保護和耕地質量提升技術實施方案」介紹。
  • 女子超市買雞蛋 煮熟剝開驚見一坨「麵條」 專家:並非寄生蟲
    而專家認為,蛋內異物並非寄生蟲。 原來雞蛋裡冒出來一大坨蜷曲的灰綠色長條狀物體,讓她感到非常驚恐,擔心是不是雞蛋內長出了寄生蟲。 不知所措的蘭西婭不願在尚未找到真相的情況下隨意散布消息,影響到該超市的商譽,所以選擇在臉書上發文求助。
  • 拯救這些寄生蟲!這種生物對環境至關重要
    生態保護學者大力呼籲人們馬上行動起來,保護即將滅絕的寄生蟲。他們說,這些生物對環境至關重要。  寄生蟲,顧名思義,即寄生在其他生物體內的生物。美國研究人員解釋說,寄生蟲的「名聲不大好」,也因此常被認為是需要消滅的生物。
  • 拯救這些寄生蟲!這種生物對環境至關重要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7日消息,生態保護學者大力呼籲人們馬上行動起來,保護即將滅絕的寄生蟲。他們說,這些生物對環境至關重要。寄生蟲,顧名思義,即寄生在其他生物體內的生物。美國研究人員解釋說,寄生蟲的「名聲不大好」,也因此常被認為是需要消滅的生物。
  • 如果寄生蟲滅絕了,會發生什麼?這項計劃,將用10年時間拯救全球寄生蟲
    據推測,目前人類已經發現並命名的寄生蟲,可能只佔地球上寄生蟲種類的10%,而至少90%的寄生蟲仍然不為人知。 12個目標 為了更好地理解進而保護寄生蟲,最近,十幾位寄生蟲領域的生態學家在《生物保護》雜誌上聯合發表了一篇論文,為這些不受待見的生物制定了一項全球性保護計劃。
  • 保護氣體批發商_寧波榮耀氣體
    保護氣體批發商,寧波榮耀氣體,憑藉著產品的不斷豐富、供氣模式的不斷創新以及強大的運輸實力和優質服務,榮耀氣體努力為客戶實現價格背後的價值,誠信經營,以贏得客戶的廣泛讚譽和信賴。保護氣體批發商, 食物欺詐方法經常進行翻新,也不斷開發鑑定方法。如何利用新的高科技檢測方法使摻假和無機產品已成為食品行業的首要任務。
  • 加大穿山甲保護力度 嚴懲非法經營利用山甲保護級別調升
    加大穿山甲保護力度 嚴懲非法經營利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負責人解讀穿山甲保護級別調升作者:馬雨晶本報記者 馬雨晶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中華穿山甲 肖詩白攝近日,我國將穿山甲屬所有種由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提升至一級,穿山甲將受到更嚴格的保護,對破壞穿山甲資源的懲治將更為嚴厲。
  •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專家:應全球禁止野生動物交易
    (抗擊新冠肺炎)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專家:應全球禁止野生動物交易  中新網北京2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對野生動物最好的保護,就是把它們保留在野外的棲息地」「作為普通民眾,我們應儘量減少與野生動物之間的直接接觸」「飼養異寵會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無論是否處於疫情爆發地區,飼主都要做好對自己和寵物的防護工作」……
  • Science:利用古生態、古氣候、古基因記錄保護生物多樣性
    Science:利用古生態、古氣候、古基因記錄保護生物多樣性當前全球平均溫度正趨近於過去120萬年來的上限,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管理生態系統成為學術界和公眾關注的焦點問題。古生態學、古氣候學、古基因組學、宏觀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的交叉研究為預測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對氣候和其他環境變化的響應及應對策略提供了新的方法。最近Science期刊發表了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Damien A.
  • 如何可持續保護利用野生動物?
    與一般的自然保護區不同,這種叫體驗式保護區的保護地類型需要有足夠大的面積,經專家評估符合條件,得到環境事務部許可,外圍圈以圍欄,保護和引入本地原有野生動物種類,讓動植物自由生長繁衍,形成穩定的種群和食物鏈,只進行輕微的人為幹預措施,營利模式是通過為遊客提供野生動物觀光、荒野體驗、宿營、運動狩獵等服務來賺取利潤,效益是農場的3倍-5倍。
  • 生態學家敲響塑料汙染的警鐘
    研究全球水生生態系統中塑料汙染普遍性的生態學家們在測量了減少未來排放和管理已經漂浮在外面的塑料汙染所需的人類反應規模後,感到擔憂。多倫多大學生態學與進化生物學系助理教授Chelsea Rochman說,他是《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的資深作者,該報告概述了塑料排放物每年進入地球水道的速度。
  • 新研究顯示了如何保存寄生蟲以及為什麼它很重要
    與受到我們關注(以及我們的保護資金)的許多具有超凡魅力的哺乳動物,魚類和鳥類不同,寄生蟲被認為是可以消滅的東西-當然不是要保護的東西。包括華盛頓大學的切爾西伍德在內的大約十二位主要的寄生蟲生態學家於8月1日在《生物保護》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其中提出了一項雄心勃勃的全球寄生蟲保護計劃。華盛頓大學水生與漁業科學學院的助理教授伍德說:「寄生蟲是一個極其多樣的物種,但作為一個社會,我們並不認為這種生物多樣性具有價值。」「本文的重點是強調,我們正在失去寄生蟲及其所發揮的功能,甚至沒有意識到它。」
  • 合理保護利用珍稀藥用動物資源 提振中醫藥文化
    高學敏教授在研討會上明確指出,「動物藥與植物藥、礦物藥、菌物藥相比,活性成份作用強,療效更顯著,毒副作用更低。比如熊膽為原料的藥物應用中,有一種藥物可以廣泛用於癌症病人治療,在增強癌症病人免疫力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天然熊膽在醫療上有無可取代的作用。人工養殖珍稀藥用動物,是確保我國中醫藥產業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產業,也是保護野生珍稀動物物種延續的最有力措施。」
  • DeepMind加入動物保護行列,用AI分析野生動物行為
    一手打造史上最強圍棋AI的英國DeepMind團隊最近加入了用人工智慧保護野生動物的行列。DeepMind與生態學家、自然保護主義者合作,開發了一款研究動物行為的機器學習方法。這套方法被首先應用在坦尚尼亞塞倫蓋蒂野生動物保護區。
  • 是時候拯救被忽視的寄生蟲了
    然而,已知寄生蟲中只有4%能感染人類,大多數寄生蟲實際上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大約10%的寄生蟲,它們並沒有得到充分研究和保護。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美國華盛頓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在《生物保護》雜誌,提出了一項宏大的全球寄生蟲保護計劃,提出了未來10年的12個目標,希望通過綜合研究、宣傳和管理來推進寄生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 是時候拯救被忽視的寄生蟲了
    許多動物都能夠得到人類的關注和保護資金,而寄生蟲一直被視為消滅對象。然而,已知寄生蟲中只有4%能感染人類,大多數寄生蟲實際上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大約10%的寄生蟲,它們並沒有得到充分研究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