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記者 郝倩玉)「寄生蟲目前的生存情況面臨巨大危機,迫切需要更多的人員和資金參與。」最近,十幾位寄生蟲領域的生態學家在《生物保護》雜誌上聯合發表了一篇論文,為寄生蟲制定了一項全球性保護計劃。
其實,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會認為寄生蟲是有害的,「認為寄生蟲全是有害的,都是敵人,這個觀點是不完全正確的。寄生蟲對於生態圈、人類不僅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益的另一面。」
在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長曹俊強調,我們要學會用辯證統一的思維去看待寄生蟲與人類的關係。
寄生蟲,自然界中的「調節劑」
寄生蟲的存在對於維繫大自然生態圈的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們也在更廣闊的生態系統中造成了連鎖效應。
線形蟲可以通過操控宿主蚱蜢和蟋蟀進入溪流,被操控的蚱蜢和蟋蟀為瀕臨滅絕的日本紅點鮭提供了寶貴的食物來源,佔據其能量攝入的60%之多。
弓形蟲寄生並操控受感染老鼠的行為,使其喪失對貓的恐懼感。這樣,弓形蟲不僅可以進入貓的消化系統,完成後代的繁衍,而且還大大增加了貓捕獲老鼠的成功率。鱂魚的寄生蟲,通過幹擾鱂魚的大腦,使它們更容易受到鳥類的攻擊,起到調節野生動物數量的作用。
除此之外,寄生蟲甚至可以幫助宿主保持健康。2012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的狼在沒有寄生蟲感染的情況下,比同一地區的野生郊狼和狐狸更容易受到病毒的影響。
然而由於人類的活動,一些寄生蟲早已滅絕。據悉,寄生蟲的生存正受到三大因素的挑戰:氣候變化、棲息地喪失以及賴以生存的動植物宿主的滅絕。因為寄生蟲沒法獨善其身,糞便化石顯示,大約600年前人類的獵殺導致紐西蘭的恐鳥滅絕時,恐鳥身上的寄生蟲也滅絕了。
「寄生蟲的滅絕對生物多樣性及人類的未來會產生不可預知的影響。」曹俊表示。此前,一項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研究預測:到2070年時,僅僅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寄生蟲的生物多樣性就會減少5%~10%。當寄生的物種滅絕時,它們身上30%的寄生蟲可能會隨之滅絕。
「對大自然,我們要有敬畏之心。人類要充分意識到,我們要尊重自然,了解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曹俊呼籲道。
一頓「寄生蟲大餐」,或能治好免疫系統疾病
寄生蟲對於人類不完全有害的,在一些方面也是有益的。此前,波士頓塔夫茨醫學中心的胃腸病學專家Joel Weinstock的一項研究已證實腸道寄生蟲可通過調節腸道微生物而抑制炎症性腸病。
「人體免疫系統如同一個部隊,經常與『敵人』交鋒可以幫助其提升戰鬥力。」曹俊介紹,關於寄生蟲與人類的關係有個「老朋友學說」。寄生蟲在與人類共同進化的過程中,已和人類成為了「老朋友」,有些寄生蟲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會對機體有利。當「老朋友」寄生蟲出現時,免疫系統會啟動免疫調節功能,釋放免疫調節因子。
然而在沒有「老朋友」出現的時候,免疫系統有時則會「自相殘殺」。去攻擊機體的正常器官、組織或細胞,從而造成了炎性腸病和過敏性疾病等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的發生。
在20世紀以前,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I型糖尿病、部分過敏性疾病等免疫介導的疾病並不常見,而感染性疾病更為多見。「隨著寄生蟲的感染率下降之後,人體的自身免疫系統疾病隨之增加,發病率開始上升。」曹俊說道。
此前,有新聞報導,一位患有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在泰國的寄生蟲學家的幫助下,將500個毛首鞭形線蟲卵隨一杯生理鹽水喝下。雖說,毛首鞭形線蟲感染會導致腹瀉、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但在他身上,這些寄生蟲不但沒有加重他的腸胃不適,反而還讓他的病情得到了極大的緩解。
但曹俊也提醒,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寄生蟲療法並不能保證對每個人都有效,而且還有安全性風險。考慮到患者的個體差異,不同患者對寄生蟲的反應也是不同的,應用需要謹慎。
「不僅對於寄生蟲,此前我們也曾經認為,所有細菌是有害的,但科學已證明腸道菌群在正常狀態下的存在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如果腸道菌群的數量或構成被破壞,會引起一些其他的關聯性疾病。」曹俊表示,一些像鉤蟲一樣的寄生蟲已被研究證明可以起到調節機體免疫系統的作用。
據悉,有研究發現,被一些危害並不嚴重的蠕蟲感染之後可調節機體免疫系統,幫助治療過敏性哮喘、過敏性腸炎等自身免疫系統疾病。
「鉤蟲寄生在人體的腸道後吸人血,造成貧血,但同時還發現如果人體感染了鉤蟲,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可得到緩解。」曹俊說道,國外已有公司在研發寄生蟲治療人體免疫系統疾病的產品和技術。
在2009年,美國FDA就規定寄生蟲屬於生物製品,必須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才能用於治療疾病。此後,德國福克製藥和美國堡壘生物科技等公司已將目光投向了這一領域。
「目前我們研究所也在做關於利用寄生蟲治療免疫性疾病的研究工作,希望通過發現寄生蟲對機體免疫系統疾病的影響機制,找到寄生蟲內身上的有效成分,將它有利的成分保留下來,有害的成分去掉,更好地用於的治療免疫系統疾病的治療。」曹俊說道。
對寄生蟲知之甚少,亟需加大科研投入
目前,人類對這些在大自然和人類社會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寄生蟲的認知仍極為有限。據推測,目前人類已經發現並命名的寄生蟲,可能只佔地球上寄生蟲種類的10%,至少90%的寄生蟲仍然不為人知。而且,已知的寄生蟲中只有5%會感染人類,大多數寄生蟲卻對生態系統起著不為人所知但至關重要的作用。
曹俊認為,不了解並不等於不存在,「我們對寄生蟲還知之甚少,需要更客觀全面的研究、了解並利用它們。」
如何正確利用寄生蟲?曹俊表示,首先,對於人類健康影響十分嚴重的寄生蟲病,比如像瘧疾和血吸蟲病等每年造成數億人感染、幾十萬人死亡,必須大力開展預防和控制,讓這些寄生蟲對人類的危害越小越好,甚至是消滅這些疾病,保護人類的健康;其次,還要加大對寄生蟲研究方面的投入。不要因為寄生蟲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降低而減少對它們的關注和投入,亟需通過科研工作,加深對寄生蟲和寄生蟲病的了解和認識。
「我們只有更多的了解它們,科學評估它們對生態環境、人類健康的益處和害處,才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與寄生蟲和諧共處。」曹俊表示。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人感染寄生蟲的風險越來越小,寄生蟲病的患病率也在下降。
在生活中如何避免感染寄生蟲,給身體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曹俊提醒大家:
1、避免食源性寄生蟲感染。所有的食物要煮熟吃,含有寄生蟲的食物在煮熟後食用就可以避免感染的風險。也要注重手部衛生,勤洗手,生熟菜板要分開。
2、避免媒介傳播的寄生蟲感染。很多寄生蟲可通過蚊蠅等媒介進行傳播,戶外活動要注意防蚊滅蚊,防止蚊蟲叮咬。
3、避免水源傳播的寄生蟲感染。到江灘、河邊事不要輕易去接觸水,一些寄生蟲有可能通過戲水傳播,尤其是注意避免感染血吸蟲病。
曹俊表示,目前在我國寄生蟲感染的風險並不是太大,大家不需要過度擔心。如有發現身體異常需及時就醫檢查是否被寄生蟲感染,前往正規的醫療機構進行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