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背景下的連接模式:網絡、群體和終端

2020-11-22 人人都是..

連接網際網路背景下的三個空間是網絡、群體和終端。企業對這三個空間有不同組合方式,原因是目標顧客群的特徵;產品(服務)特徵以及與之相關的顧客需求特徵;企業自身的能力、資源和基礎。

傳統的連接模式

在消費品市場的供需結構中,需求發生在消費端(即所謂的「C端」),而價值由供給側的企業(即所謂的「B端」)提供。只有將「需求」和「價值」連接起來,才能真正形成「從需求中來,到需求中去」的「端對端」閉環,才能使顧客需求得到滿足、顧客價值得以實現。

傳統的連接模式為兩層基本上相互獨立的「橋梁」:一是顧客認知鏈,二是產品(服務)交易鏈。從企業角度看,前者是傳播鏈,後者是流通鏈。而「傳播」的基本特徵是大眾傳播,「流通」的基本特點是從分銷到零售多層次交易。如圖所示:

我們先來看看大眾傳播鏈。它的基本特點是:

  • 第一,面向未區分的大眾顧客;追求的是傳播的廣度、範圍和到達率。
  • 第二,傳播的方式為單方向的廣播,好比登上山頂向下高聲吶喊;它屬於與顧客的非直接接觸。
  • 第三,儘可能控制傳播的制高點和資源,既包括媒體,也包括內容和吸引注意力的認知資源。大眾傳播模式下,傳播範圍最廣、傳播效應最強的制高點,是央視及其獨播的重大事件/活動,如奧運會賽事、世界盃賽事、春節聯歡晚會等。
  • 第四,傳播競爭的關鍵是資源(資金)投入。投入越大、傳播密度越大(傳播壓強),傳播成功的機率越大。可以說,高強度傳播是塑造品牌、實現品牌增值的必要條件。
  • 第五,通過時間上的反覆傳播和空間上的整合傳播(使消費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場景反覆接觸廣告信息),營造消費者無法逃遁的信息「場」,影響和控制接受者的認知。

我們再來分析傳統的流通價值鏈。它是產品(服務)從供給方傳遞、交付給顧客的中介和過程。就實物產品而言,流通價值鏈通常包括分銷(Distribution)、零售兩個環節和經營形態。

零售比較容易理解,且無歧義;而「分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分銷和流通含義基本相通,包括了狹義分銷,也包括了零售,即商品的銷售——它立足於「銷」。而狹義的分銷,立足於「分」,強調將商品分別銷售至下級渠道以及各個零售終端。它和「批發」的含義基本相同。

細細辨析字義,「批發」有縱向地將商品向下層發送的意思(似乎有計劃經濟的痕跡),而「分銷」則意指橫向的分散化。我國電腦、手機等行業基本上與國際慣例接軌,採用「分銷」概念的狹義。而在家具、家電、建材、服裝等廣泛的消費品領域,均按「分銷」的字面意義,將其定義為面向消費者「分別銷售」的零售。

這裡的「分銷」,均取狹義。需要專門說明的是,傳統的分銷企業,通常具有物流配送功能;但分銷和物流是可以分離的,物流企業未必是分銷企業。

流通價值鏈上的要素主要有商流、物流和信息流。其中,商流是核心,它由兩個方向相反的「子流」組成:其一,是從鏈條上遊向下遊的商品所有權流動(注意,不能籠統地稱為商品的流動,這樣容易與物流混同。尤其當商流、物流相分離時,這種區分尤為重要)。

其二,是從鏈條下遊向上遊的資金流動。物流是商品物質形態的空間移動,它是供需銜接的保證。而信息流在流通價值鏈中更具平臺屬性,是商流、物流有效運行的基礎和前提。

傳統流通價值鏈上的信息流以「下行」信息(「進、銷、存」信息)為主,而網際網路時代的「信息流」則以「上行」信息(顧客需求信息、終端訂單信息等)為主。

在傳統模式下,大眾傳播鏈和流通價值鏈基本上是相互獨立的;但兩者有一個交集就是零售終端。在終端層面,既發生面向顧客的傳播,也存在與顧客的交易;終端的促銷活動和推廣傳播,既屬於傳播鏈,也屬於流通鏈。

網際網路背景下的連接:兩個橋梁,三個空間

讀者朋友可能感到奇怪:為什麼將「傳播」和「通路」這兩個關聯度不太高的要素放在一起分析?最重要的原因是:在網際網路背景下,傳播價值鏈和流通價值鏈產生了融合,實現了一體化。傳統連接方式和橋梁因此發生了重大變化(圖):

「新橋梁」和「老橋梁」相比,發生了兩點變化:第一,大眾傳播鏈和流通價值鏈相互融合產生了顧客交互鏈。第二,原來的流通價值鏈分離出了物流服務鏈。所謂顧客交互鏈,指企業與顧客互動和合作的過程。

和大眾傳播相比,顧客交互鏈上,企業(品牌)交互的對象是特定的目標人群,雙方交互的形態以反饋式、循環式為主;交互的目的和內容是使顧客對產品(服務)以及品牌的價值、特性產生認知,使交易達成(銷售實現),以及構建雙方長期合作的夥伴關係(圖)。

顧客交互所發生的空間主要有三個:一是網際網路(包括移動網際網路)的虛擬空間;二是企業/品牌由目標顧客(包括老顧客人群和潛在的顧客人群)所組成的社群;三是顧客親身體驗的實體及物理空間(零售終端以及其他場所,也可以統稱為「現場」)。

這三個空間存在一定的交集(見圖④):顧客社群既在線上,也在線下;社群中的部分成員來源於零售終端以及其他線下場所;而零售終端等場所亦會接納社群成員前來體驗和選購。同時,線上、線下相互引流;線下零售終端及其他場所將成為把顧客(流量)引向網絡空間的入口;隨著商業智能時代的到來以及增強現實技術(AR)、虛擬實境技術(VA)等的應用,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的界線將會變得模糊,兩者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疊合。

當虛擬的網絡空間、「人-人」連接的社群空間、以零售終端為主的「現場」實體空間形成結構化的組合後,流通價值鏈亦會發生重大變化。就實物產品而言,從製造者(B端)到消費者(C端)之間的流通環節將越來越少,路徑將越來越短;從流通形態上說,直銷(製造企業直接與消費者對接)、直供(製造企業直接與零售網絡對接)的比重將會增大,而分銷空間將會縮減(只有當零售網點數量較多且分布散狀時,分銷才有存在理由)。

與此相對應,流通價值鏈中的物流配送功能成為顧客價值實現的重要支柱和保證;它逐步從原來的分銷體系和網絡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價值鏈。

需要指出的是,從供給側到消費端連接橋梁的變化,並不意味著原有的大眾傳播鏈和流通價值鏈不再運行、不起作用了。實際上,新的連接模式目前尚處於啟始階段,只有極少數企業開始探索和嘗試——它們的做法可能喻示著未來的趨勢;而大部分行業中的大部分企業仍然沿用傳統的連接模式,其中的佼佼者依然能在市場上取得巨大的成功。手機、家電、家具、服裝、食品等領域不乏這方面的案例。新舊連接模式長期並存,將是我國市場營銷實踐的顯著特點之一。

新的營銷法則:認知、交易、關係一體化

網絡、社群、終端(現場)這三個空間,既是具有不同特徵的媒體,也是交易發生的渠道,同時還是構建關係的途徑。也就是說,這三個空間內,顧客交互鏈上的3個環節和功能並存。企業(品牌)在這3個空間內的營銷活動和實踐,可以同時達成顧客認知、產品(服務)銷售和客戶關係深化3個重要目標(參見圖⑤):

3個空間從範圍角度看,網絡空間最為寬闊,社群空間次之,終端(現場)空間最小。它們由虛而實、由宏而微,相互關聯和嵌合,構成了結構化的顧客交互之「場」(圖⑥)。

具言之,這3個空間,為顧客提供了不同內容、不同形式、不同特徵的認知和體驗環境,它們相互補充、相互關聯,構成了立體媒體和全域場景。所謂「立體」,主要指線上線下、終端內外;

所謂「全域」,主要指顧客可能發生認知和體驗的全部場合和情境。作為媒體,網絡空間的主要特點是信息傳播範圍廣、傳播方向多、傳播速度快(常常爆發性地傳播)、信息受眾(接受者)和傳播者相統一、無中心無邊界網絡狀連結、社區(社群)互動效應較強、傳播精準度高等特點。

因此,對企業來說,既能進行「面」(宏觀)上的高效傳播,又能進行「群」、「點」(微觀)上的精準溝通,還能進行反饋式的深入互動,未來將會成為媒體大廈中的主體。而社群媒體的主要特點是:交互雙方(多方)直接接觸、反覆接觸;不僅可以精準、深入溝通,而且有利於雙方構建緊密關係,實現心理、精神以及情感層面的契合和交融。

社群未來將成為深化顧客關係的關鍵。零售終端以及其他物理空間,作為媒體的主要功能是使顧客能夠切實感知、體驗產品和服務的實體形態、功能和利益實現方式,以及具象、生動、細節豐滿、質感強烈的展示氛圍和審美環境。

顯然,立體化和全場景媒介,不僅是顧客認知、體驗之「場」,同時也是「全渠道」。即前面所說的顧客認知鏈和流通價值鏈相互融合了。這是網際網路因素對營銷模式的重大影響之一。

「全渠道」既包括網際網路以及移動網際網路上的電子商務渠道(線上賣場),也包括顧客社群內的人際直銷渠道,還包括線下的零售渠道(固定的零售終端以及不固定的零售場所和設施)。

對顧客來說,當媒體成了渠道,認知和交易也會相互疊合——認知即交易。在3個空間內,顧客對產品(服務)的價值有了認知和體驗,往往會立即產生購買的願望和衝動。在網際網路背景下,認知和交易基本上不會發生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隔離;一旦有了購買要求,隨時隨地都可以提交訂單並實現交易,可以便捷地依託這3個空間、途徑獲取產品和服務。

藉助這3個空間,企業可以與顧客構建長期合作的夥伴關係。交易其實不是最終目的,也不是與顧客交互的終點。恰恰相反,交易是顧客關係深化的起點——交易即關係。

現代營銷理論的奠基人之一西奧多•萊維特(Theodore Levitt)曾經說過:「成交就是完婚,只不過是求婚成功和婚姻生活的開始;婚姻生活的好壞,則取決於賣方對雙方關係的管理。」(《營銷想像力》,中譯本,辛弘譯,西奧多•萊維特著,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年,第115頁)關係營銷的思想早就有之,但到了網際網路時代才能具備了較大範圍、較高效率操作的條件。

深化顧客關係的關鍵要素和核心環節是社群;而社群的維護和有效運作,高度依賴於網際網路。首先,網際網路是社群數據的來源,而數據是發現社群成員、選擇社群成員、個性化地服務社群成員、與社群成員精準互動、為社群成員提供了各種優惠以及組織社群活動所不可或缺的;其次,網際網路為社群成員的表達、信息共享、討論反饋、橫向連結等提供了平臺和高效機制:沒有網際網路,就不可能保持和提高社群粘度和溫度。

連接網絡、社群、終端3個空間的紐帶(組合、關聯的內在機制)主要有兩個:一是顧客價值鏈。它的每一個環節——從信息搜集、比較選擇、決策購買到使用保有、更新換代——都穿越這3個空間;換個角度看,通過這3個空間,企業對顧客價值鏈的每一個環節都提供服務。

因此也可以得出結論:這3個空間裡,顧客交互鏈是顧客價值鏈和企業價值鏈中若干個環節的交融。顧客價值鏈「端對端」地循環往復,周而復始,構成了顧客全生命周期,這3個空間都與之相伴。

二是與顧客交互過程中發生的數據流。網絡、社群、終端都是信息流(數據流)的入口,也是數據流的出口;彼此之間數據雙向流動。對企業來說,在這3個空間中,設計數據流的整體結構、構建數據流的網絡管道以及共享機制、利用數據資源進行敏捷化、精準化、智能化、人性化營銷運作,成為獲得市場優勢、積累顧客資源的關鍵所在。

營銷模式的差異:3個空間的不同組合

不同的企業,根據自身目標市場、產品形態、顧客價值、生命周期、資源能力條件等變量和因素的特點,可以對這3個空間進行不同的組合。具言之,有些企業的顧客交互(營銷、銷售活動)在3個空間發生,而有些則只在兩個空間內發生;或者涉及3個空間,但重點在於其中的2個空間。

同時,在空間組合確定的前提下,企業可以將認知、交易、關係3個功能在既定的空間內進行不同的分布。比如,同樣是虛擬空間,有些企業賦予其渠道和交易功能,而有的企業則僅僅賦予其顧客認知及傳播、溝通功能(即線上不交易只認知)。

再比如社群空間,有的企業或許將其定位為維護和深化關係的機制和途徑;而有的企業或許將其作為主要的銷售網絡(社群分銷和直銷)。

由於3個空間組合以及顧客交互3個功能分布的不同,各個企業形成了差異化的營銷模式。對大多數消費品企業而言,3個空間「一個都不能少」;需對它們進行整體考量和結構組合,並依託數據流,在3個空間內「引流」,使之形成彼此呼應和相互增強機制(圖⑦),從而使顧客體驗整體最優、顧客交易成本整體最低,以及交易整體最大。這就是「結構產生能量」。

以主流手機企業為例,一方面,在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上聽取顧客意見、與顧客互動討論,展示新品、進行市場測試,發起會員活動、提供會員優惠(這是網際網路上的社群運作),並提供交易/銷售服務。

另一方面,拓展線下實體零售店渠道,按照「掌控終端」的理念強化終端的現場體驗、品牌宣傳和產品銷售等多重功能。同時,在龐大的產品用戶和會員人群中,選擇部分「粉絲」舉辦線下互動活動,通過多次、持續、直接的接觸,融入顧客生活、深度理解顧客需求、深化顧客關係。

從「引流」角度看,線上(網絡)和線下(終端)互引、社群和終端互引、社群和網絡互引,多種方向疊合發生。

當3個空間並存時,顧客「認知」和「關係」這兩種功能不會發生3個空間之間的衝突;但是3個空間的「交易」(銷售)功能卻會產生摩擦和衝突——即不同銷售渠道之間的衝突。

電子商務剛剛興起的時候,有些產品製造商將其理解為具有未來前途的新型通路,在一些電子商務企業的引導乃至裹挾下,在線上以低價吸引流量,使線下渠道利益受到損失(產品銷售的利潤下降甚至不復存在),從而導致線下渠道資源和顧客資源流失。

這對原本以線下銷售為主的企業而言,幾乎是「顛覆性」的衝擊。經過幾年的摸索,目前,大部分產品製造商已經開始整體統籌、規劃線下、線上通路結構,使兩者相互協同並產生最大的效果。為避免線上、線下的渠道衝突,可以將它們適當區隔——要麼按目標市場區隔,要麼按產品區隔。

有的企業將線上價格作為線上、線下全渠道價格的標尺,根據需要進行高或低兩個方面的調節;有的企業甚至和通行的做法相反,將相同產品的線上價格定得比線下還高;還有企業利用線上顧客交互途徑進行新產品的價格測試。總的來說,虛實通路之間的衝突目前已基本解決。

對許多企業而言,設計顧客交互鏈時只組合了網絡、社群、終端3個空間中的兩個:

(1)「終端」+「網絡」。一些消費品企業,產品面向數量眾多、分布廣泛的大眾消費者,組織、運作社群時面臨範圍窄、效率低、粘度差的客觀難題,因此,營銷的重心不在社群空間,而是在於實體零售體系,同時開始在網絡空間做一些顧客互動、產品(服務)交易的嘗試。

從認知、交易、關係3個功能的分布看,「交易」無疑以終端為主,同時開闢了線上的銷售窗口,有控制地適度銷售。「認知」和「關係」則兩個空間兼有。這種狀況家電、家具、食品等領域較為常見。有些傳統企業「交易」絕大多數(甚至全部)發生於實體終端,「關係營銷(社群營銷)」基本上沒有操作,而顧客認知基本上依託於傳統媒體。

這樣的營銷組合,未來面對新生代(網際網路)顧客群時,很有可能被市場所淘汰。此外,有些交易、認知、關係背景發生在網上的企業和品牌,近年來開始將觸角伸向線下,嘗試開辦實體零售終端,這屬於「網絡」+「終端」模式。

(2)「網絡」+「社群」。這是近年來的一些以「網際網路思維」進行營銷嘗試的消費品企業的常見做法。這種模式沒有設置線下通路和實體終端網點,所有的顧客體驗(認知、關係、交易)都發生在線上(包括移動網際網路)和社群空間內。它避免了開設實體終端的種種負擔和難題,比較適合「輕資產」式的創業。

在母嬰產品、時裝、休閒食品等細分領域已出現不少用這種模式實現快速增長的案例。例如一家兒童服裝品牌企業,沒有線下實體店,線上(網絡和手機APP)聚匯了產品展示、顧客下單交易、會員徵集及會員服務、優惠促銷活動安排、顧客互動交流等多種功能;同時,在線下頻繁舉辦各種年輕父母及兒童感興趣、樂於參與的活動(模特比賽、兒童攝影、藝術表演、親子旅遊等),增強社群的粘度和溫度。一些「網紅」類的電子商務企業或經營者也採取了這種模式。

(3)「社群」+「終端」。這種模式的特點是:線下實體終端為顧客提供實物體驗以及現場交易服務,同時通過社群媒介(主要是微信公眾號/服務號、朋友圈)和社群活動構建顧客信息分享和互動機制,發展與顧客的關係。社群同時也是一種銷售渠道——主要以微商的形態出現。

在食品、服裝、工藝品/藝術品、健康產品等領域,這種低運營成本模式受到創業者歡迎。比如在小區開設有機生鮮產品的體驗店,方便小區顧客(家庭主婦為主)選購;同時將部分顧客(包括潛在顧客)組建為社群,舉辦一些小區內的線下活動;藉助微信平臺與社群成員進行溝通,引發社群成員彼此交流,並發現和培養社群成員中的意見領袖以及「網紅」。

而社群運作和活動,能夠有效地促進終端及微商通路銷售。由於社群運作必涉及網際網路(微信也是網際網路的組成部分),因此這種模式發展下去必然成為「網絡+社群+終端」。

3個空間組合的依據

前面我們介紹了網絡、社群、終端3個空間的幾種組合方式。讀者朋友一定會問:企業選擇不同的組合方式(包括顧客體驗的認知、關係、交易功能在不同空間的分布)的依據是什麼?內在邏輯是什麼?下面,我們分析若干影響因素:

(1)目標顧客群的特徵。

首先是顧客的範圍、規模和分布特徵。顧客範圍越寬泛、規模越大、分布越分散,社群運作的難度越大、效率越低,因此網絡空間在匯集顧客、與顧客溝通、方便顧客購買等方面的意義也就越大。反之,顧客邊界清晰、規模較小、信息較易獲取,則為社群運作創造了便利條件。

其次是目標顧客的行為特徵、顧客的體驗以及購物習慣。有些顧客(比如年輕的「新生代」習慣於在網絡上進行搜索、比較、吐槽(討論)和交易,那麼針對他們的營銷和銷售,必然以網絡空間為重心和重點。反之,有些顧客(比如三四級市場的中老年顧客)依然習慣於線下實體店的體驗及交易,那麼終端的意義自不待言。

再次,是目標顧客對社交方式的偏好。某些顧客熱衷於社交,某些顧客對社交不太感興趣;有些顧客喜歡線下社交(比如大媽愛跳廣場舞,富裕女性喜聽養生課),有些顧客則迷戀網上的群體氛圍(如在bilibili網站上一邊參與「彈幕」一邊觀看視頻的年輕人)。這些不同的偏好,既影響營銷模式中社群空間的地位和作用,也影響3個空間內顧客不同體驗方式的設計和組合。

(2)產品(服務)特徵以及與之相關的顧客需求特徵。

第一,產品(服務)的知識含量和複雜程度。產品知識含量和複雜度越高,越需要與顧客深度溝通,越需要幫助顧客認知;從需要角度看,越能激發顧客的探究意願以及討論、分享的興趣。這種情形下,既需要在網絡空間內將產品(服務)相關知識進行詳盡的說明,同時也需要在網絡空間上為顧客提供交流、分享的平臺。對於這樣的產品和服務,還需在線下社群和終端(現場)空間深入互動,為顧客創造和提供親身參與式體驗的條件。

第二,產品(服務)的心理價值。心理價值尤其是情感價值越大,社群空間就愈加重要。觀察國內外一些社群營銷的案例,凡粘度大、溫度高的社群,其所圍繞的產品(服務)大都屬於情感類和精神類,比如明星、時裝、風格型汽車等。美國歌手嘎嘎小姐(Lady Gaga)在全球擁有數千萬的巨量歌迷;其中百萬左右的核心粉絲組成了粉絲社群——冠名為「小怪獸」(Little monster),線上線下與Lady Gaga以及彼此互動、分享。這些「小怪獸」們投入了極大的熱情,貢獻了Lady Gaga收入中的大部分。反過來,心理及情感價值較少的

產品(服務),組建、維持、運作社群的難度較大,社群的意義也相對較小;這同時意味著其他兩個空間(網絡、終端)更加重要。

第三,產品(服務)的顧客關切程度。不同的產品(服務),顧客的關切程度不同。所謂「關切」是指顧客的關心、關懷、參與、分享的願望、態度以及相應的行動。關切程度取決於顧客利益、情感投入、理想追求以及意志信念等多種因素。它和需求強度有聯繫但有一定的差異。

關切度高的,通常都是需求強度大的;但需求強度大的,卻未必關切程度高(例如對飲用水顧客需求強度很大,但關切程度未必高)。年輕的母親對母嬰產品的關切程度很高,這是她們願意加入社群、交流心得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條件。同樣的例證可以列舉某種嚴重慢性疾病的病友社群。和產品(服務)的心理價值一樣,顧客的關切程度與社群空間的意義正向相關。

除以上三點之外,產品(服務)的購買、消費頻次等因素也會對三個空間的組合產生影響。頻次低,社群難以有效運作,而專業性終端和網絡的意義凸顯。華住(漢庭)集團之所以能充分利用規模達到數百萬的會員資源,一個重要的前提是其目標顧客(其中包括會員)本身就是頻繁出差、經常需要入住酒店的人群。

(3)企業自身的能力、資源和基礎。很多企業之所以選擇網絡、社群、終端3個空間中的某個或某兩個空間進行顧客交互,很大程度是由於受到企業成長階段和客觀條件的限制。

有的新品牌,完全沒有線下終端基礎,只能從線上謀求突破;而當線上模式被資本市場所青睞時,就更是成為很多創業企業的首選。有的創業者則起步時,手中資源非常有限,只能在小範圍社群(例如朋友圈或微信群)內進行營銷滲透並逐步擴大社群邊界。

而有些傳統企業,本來在線下就具有良好的網絡終端基礎,其空間拓展的路徑必然是從線下到線上、從終端到社群(例如優衣庫、無印良品等)。

 

作者:施煒

來源:http://www.iyiou.com/p/49115

本文來源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億歐網,作者@施煒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重構了當代社會的互動模式和組織模式
    在此背景下,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謝新洲教授及其課題組應光明日報之邀,歷時一年多,對當前中國網民的網絡接觸與使用狀況、網絡討論、網絡社交、網絡購物等具體應用行為,以及網際網路對網民價值觀、生活方式的影響等問題進行了較大規模的問卷調查。
  • Linux下網絡連接方式及NAT網絡配置
    在VM虛擬機中網絡的連接方式,主要包括:橋連接、NAT模式、僅主機模式等,如下圖所示:下面簡單介紹下橋連接、NAT模式、僅主機模式3種方式:1.橋連接使用此網絡連接方式,虛擬機中的Linux是可以和其他的系統主機通訊的,因為Linux系統的IP和虛擬機所在物理機器IP在同一個IP位址段,並且是自動分配的,所以可能會出現虛擬機IP位址和其他系統主機IP位址衝突(區域網內主機數量越多,出現概率越大)。2.
  • SpaceX公司將通過「星鏈網絡」將火箭回收船連接到網際網路上
    提交給監管機構的文件顯示,SpaceX希望利用星鏈網絡(Starlink)將其火箭回收船船隊與網際網路連接起來,這可能會啟動一系列測試,證明這個新生的衛星網際網路網絡在海上的使用是可行的。目前,由於SpaceX正努力大幅擴大固定地面站終端網絡,這些站點將成為所有Starlink網際網路服務的網絡樞紐,此類申報是家常便飯。
  • 「雙創」大背景下 定義網際網路創新「新物種」
    當我們去理解連接作為網際網路的本質,基於效率和優化去提升的時候,真正的意義就開始形成了。我們不能創造真正的體驗,因為『新物種』大幕即將開啟。」新物種實驗計劃發起人、場景實驗室創始人吳聲日前在「生而為·新物種」2016網際網路新物種大會上表示。  在「雙創」大背景下,網際網路領域的創業創新由於其區別傳統的模式和速度而格外引人關注。
  • 紫光展銳:網絡切片打通終端環節,5G開啟「自助餐」模式
    汪大海表示,5G具有大帶寬、高速率,高可靠、低時延,以及海量連接三大能力,網絡切片技術可以充分體現這三大能力。在此次應用演示中,人們看到當接入用戶較多時,普通用戶獲得的服務質量會受到影響,但定製了網絡切片服務的用戶體驗會保持穩定、流暢。「5G時代會有雲遊戲、AR/VR等多種新業務爆發,業務提供商和要求較高的用戶可以選擇切片服務,保障高質量的體驗。」汪大海說。
  • 公共網絡:群體開放式創新商業模式應運而生
    在傳統的商業模式中:消費者扮演著送流量和消費的角色,因為消費是利潤之源,利潤是資本之根,我們每天用大量的休閒時間和智慧型手機刷各種APP,給這些平臺輸送流量、數據、和消費,在不知不覺中,一個個萬億級別的APP因為我們的參與誕生了,而我們依然只是參與者和消費者。
  • 網絡敘事的生成機制及其群體傳播的互文性
    這種機制規定了網絡文本的生成、接受和擴散方式,也重構了傳播主體之間以及與網絡環境和現實社會之間的關係。本文試圖從敘事學、傳播學嫁接的視角切入,結合傳播主體多樣化的群體傳播特點,考察網絡敘事三層次所表現出來的生成機制;並分析具體文本與文本集合體之間的互文性與層累性機理,以及多傳播主體的社會交往實踐對網絡敘事所發揮的諸多作用,以期對傳播主體多樣化環境下網際網路信息生產方式的變革提供另一個視角的認識。
  • 融媒體背景下廣播媒體發展的「橫」與「縱」
    下班萬萬歲》,實現了雙主持人雙播出模式無縫對接的嘗試。在網際網路時代,走向網絡成為必然,直播平臺的興起讓廣播網絡直播的腳步緊隨其後。2015年安徽電臺進駐360「水滴直播」後,其節目《車市網際網路》在2016年10月21日的直播頁面實時數據圍觀人數就已超429萬,點讚數超23萬,在技術成熟與諸多有益嘗試後,更多的廣播媒體進駐各大直播平臺,步入廣播可視化網絡直播時代。
  • 幾萬顆衛星就要上天,但衛星網際網路消費終端還未成型
    幾萬顆衛星就要上天,但衛星網際網路消費終端還未成型衛星網際網路領域風起雲湧。「相較於高軌道衛星,低軌網際網路星座傳輸延時更短、路徑損耗更少、成本更低,可以滿足地面網絡未通地區的需求,這也是國家的戰略需求。」九天微星聯合創始人彭媛媛分析。據聯合國的最新數據,全球仍有57%的人口(約42億人)未實現網際網路連接,這意味著世界上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人口無法享受優質的手機通信和上網體驗。
  • 一文揭秘新基建背景下衛星網際網路的新機遇 | 衛星網際網路報告
    幾千上萬顆衛星上天,繞著地球滴溜溜轉,把信號覆蓋到地球任何任何一個角落,不管在何處你都可以通過它們連接上網際網路。上網的質量還一點都不差,速度和延遲甚至比普通有線網絡更好。讓你在地球上真正隨時隨地都能連接上網際網路。
  • 衛星網際網路加速6G時代到來,驢友也能用上衛星通訊終端
    為期三天的2020中國衛星應用大會昨天在京舉辦,記者從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衛星網際網路分會籌備會獲悉,隨著產業鏈上下遊攜手發展低軌衛星通信技術,推動衛星網際網路產業落地,「5G+衛星網絡」模式下的6G通訊有望在中國加速落地。
  • 智能建築網絡連接的發展趨勢
    與建築物管理和技術有關的所有設備都通過乙太網/網際網路協議(Ethernet / IP)與提供物理通信層以及乙太網供電(PoE)的LAN(區域網)進行通信。由於IP設備和網絡使用「端到端」相同的語言,因此無需在傳感器、終端設備、伺服器、線纜和作業系統之間進行「翻譯」。整個建築物可以通過數字方式進行連接和控制。
  • 車主邦模式燃爆2019加油站大會,數位化下的能源生態如何變革
    談及數位化對能源生態的變革,王陽認為,基於能源消費需求和交易模式的改變,能源產業的數位化勢不可擋。車主邦一方面整合分散布局的加油站,一方面聚合分散的能源消費需求,打造一張連接能源供應與需求兩端的全國性的線上線下能源零售網絡。基於該能源數位化網絡,車主邦為油品終端智慧升級提供一整套的數位化解決方案,為物流企業、運輸車隊、商用車平臺提供油電一體化的能源數位化供給解決方案。
  • 移動新媒體環境下網絡廣告的定向傳播研究
    摘要: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日益更新,媒介呈現多元化狀態,移動終端迅速得到廣泛應用,促進了網絡廣告投放量大幅度上升,以往「廣而告之」的網絡廣告逐漸向「窄告」發展,受眾之前的牴觸情緒也慢慢得到緩和,並且成功轉換為用戶,能夠自主、主動選擇信息接收。
  • 2020世界網際網路大會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李德紘暢談未來城市生活新範式
    大會期間,一場場高端論壇碰撞的是集體智慧,探討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集中發布的15項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窺見網際網路發展新動能;「網際網路之光」博覽會,則照亮科技融入生活的方向。   在AI進入大規模應用落地的背景下,智慧城市的內涵和應用也悄然發生了變化。
  • 梁春曉:網際網路時代的社會創新和公益轉型
    社會創新可以是一種產品、一項技術、一個設計、一種行動方法、一個商業模式,甚至一個新的遊戲規則。換個角度看,社會創新也可視為社會函數的創新,即各種社會要素和資源在一定環境下的創造性生成、配置、分工和共享,並產生新的可持續的社會價值。
  • 玄訊洞見:重構快消終端與消費者之間的新連接
    在消費環境發生一系列變化,快消企業經營理念由「產品為中心」轉為「消費者為中心」情況下,如何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消費者的消費需求,也就成為了當前快消企業關注的重點。雖然影響和促使消費者產生購買的因素和途徑有很多,在本篇文章中,玄訊快消智研中心將重點圍繞著與消費者連接最為密切的場所--終端,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 賽迪觀點:中國首架高速衛星網際網路飛機成功首航,開啟衛星網際網路商業運營新時代
    在航空方面,通過衛星網際網路,機上旅客可以使用個人手機連接空中網際網路,實現空地視頻直播,體驗數字生態客艙帶來的機上娛樂體驗,同時推動電商空中新零售發展,實現「一站式」空中購物支付。高通量衛星網際網路服務不僅面向2B市場,而且涵蓋2C市場,可以有效推動基於衛星通信的網際網路應用,為包括城鄉結合地區、農村地區、偏遠地區在內的電信基礎設施欠發達地區提供寬帶網絡接入服務,巨大的個人終端市場將成為衛星網際網路應用發展新的增長點。
  • 突破終端切片落地三座大山,如何打造精細化的5G網絡?
    5G網絡雲化的趨勢催生了三大網絡切片場景,大場景高速率的eMBB,高可靠低時延的uRLLC,以及海量機器類通信的mMTC。但要想提供真正的5G切片服務,單靠網絡切片是不夠的,終端切片同樣不可或缺。 紫光展銳在今年的中國移動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依託中國移動部署的5G SA獨立組網,通過中興通訊5G系統設備,在基於紫光展銳5G晶片的終端上成功展示了業內首個5G終端切片目標方案。
  • 深化落地5G網絡 業內首個5G終端切片目標方案是什麼?
    簡而言之,5G網絡切片就好比是一個九宮格火鍋,看似只有一口烹飪的鍋具,但通過不同的格子,各種不同的口味去滿足不同的食客需求,每個格子一方面相對獨立,另一方面又形成有機的整體,通過一口火鍋滿足全桌人不同的需求,也就如同5G網絡切片所在同一網絡下,針對不同應用場景的需求進行切片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