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北半球(大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北的溫帶地區)的我們,如果對於相關知識稍有了解,都知道在6月22日前後的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距離我們最近,之後又會向南移動,於冬至日到達南回歸線才開始折返。

那麼問題來了:6月通常不是最熱的時候,按理來說應該太陽距離越近氣候越炎熱,但實際上北方氣溫高值往往出現在七月,南方更晚,一般在八月。
剛剛過去的五一,全國大部分地區都經歷了一個氣溫高值,隨後隨著一波冷空氣過境,氣溫又有所下降,回到了春天的溫暖。其實從太陽距離的角度看,現在和七月底八月初的太陽位置應該是相差不遠的,都處於北回歸線和赤道之間。但現在氣溫較為舒適,七月底大概是北方大部分地區全年的氣溫峰值。
下面的文字會逐步揭示其中的原理。
原理分析
我想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破曉時分,天是最冷的;然後隨著太陽升起,地面一點一點增溫,在下午兩點左右達到峰值,此後溫度開始下降。

換個方式,也就說,一天中氣溫最高值不會出現在太陽高度角最大的中午十二點左右。在下午三點後,太陽西斜,輻射減弱,地面吸收的熱量小於耗散出去的熱量,溫度就開始下降。
也許有人要問了,地面溫度跟氣溫又有什麼關係?其實,太陽照在大地上的短波輻射,很大一部分都以長波輻射的形式反射回空氣中。地面是對流層大氣的直接熱源,地面溫度高了,近地面氣溫也就會相應升高。這也造成在對流層,氣溫隨著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約升高100米氣溫降低0.6℃。

如果我們把時間尺度拉長到一年,那就是夏季地球吸熱,冬季散熱了。夏季晝長夜短,白天吸收的熱量如果晚上耗散不完就會累積,氣溫就會越來越高。
3月21日前後是春分日,太陽直射赤道,之後陽光向北回歸線移動,北半球迎來夏半年,南半球迎來冬半年。因此對於靠近北回歸線的廣東海南一帶來說氣溫會迅速回升。同時由於我國特殊的地理位置,海陸差異顯著,春季冷空氣活動仍然比較頻繁,所以時常會有降溫天氣。隨著太陽直射點持續北移,北方地區有了更長的白晝,雖然由於不是直射單位面積地面吸收的太陽熱量不如南方多,但時間彌補了接收的熱量,所以南北方氣溫差距逐漸減小。即使北緯50度在盛夏仍然會有高於30℃的天氣。
季風進退與海陸差異的影響
以上是基本原理的概述,下面再說說其他影響因素。畢竟天氣系統比較複雜,一種天氣背後可能有很多因素在發揮作用。這裡仍然分析宏觀的情況。
季風進退,說的就是雨季。我國季風氣候典型,在天氣系統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雨季的來臨通常會降低氣溫,增加溼度(就是預報的溫度不高但體感溫度很熱的情況,然而氣象學中討論的並不是體感溫度)南方雨季大約在六七月,雨季結束後受副熱帶高壓控制變得炎熱乾燥。北方雨季稍晚,華北平原大約在七月中下旬,西北大約在八月。

南方地區在雨季結束後氣溫回升,八月左右出現極值;而東北和西北地區八月幾場秋雨下了就一下子入秋。因此雨季會影響氣溫的變化。
另外說的是海陸因素。南方受到海洋的影響更大,氣候的海洋性更為強烈。海洋的比熱容很大,對於氣溫變化反應更不明顯。海洋是在八月和二月達到溫度最大,最小值,會影響南方的氣候。北方氣候大陸性強,在一月和七月達到氣溫最低和最高值。
今天分享的內容到此為止,如果對於內容有獨到的見解,或者有其他方面的需要,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