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研究人員在測量質子大小的過程中發現了奇怪的矛盾,引出了「質子半徑之謎」。現在同一研究組在對一種叫氘核的粒子進行測量時也發現了相應的差異。這一新發現可能說明對於原子的核心,我們的認識的確在某處出了差錯,而不是簡單的測量誤差。
(原標題:原子核半徑測量值存在矛盾:未知的基本作用力?)
研究人員在測量質子大小的過程中發現了奇怪的矛盾,引出了「質子半徑之謎」。現在同一研究組在對一種叫氘核的粒子進行測量時也發現了相應的差異。這一發表在 Science 上的新發現增加了某種微小的可能性,那就是對於原子的核心,我們的認識的確在某處出了差錯,而不是簡單的測量誤差。
質子,原子核中一種帶正電的粒子,實際上是一個由夸克和膠子組成的絨球。所謂質子半徑之謎,是指當質子被電子環繞時對其半徑進行測量得到的數值總是略微大於其被 μ 子環繞時的測量結果。μ子是質量為電子的207倍,其他性質與電子完全相同的粒子。打個比方,這就好像質子會在μ子在場的時候勒緊腰帶。然而,根據粒子物理的主流理論,質子與μ子及電子的相互作用應該是完全一致的。自從2010年質子半徑之謎誕生以來已經有數百篇文章指出,μ子在場的情況下質子大小的收縮極有可能預示著存在一種之前未知的基本作用力,此作用力存在於質子和μ子之間,而不存在於質子和電子之間。(有趣的是,這一新物理也許還能夠解釋測量μ子反常磁矩時一個存在已久的矛盾現象。)
這「當然會非常棒」,德國加興的馬克思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 Randolf Pohl說,他領導了2010年那次實驗以及這次的新研究。「但最實際的情況是,並沒有新的物理。」
殘酷的現實是質子的半徑極難測量,以致於很容易出現測量誤差,尤其是在質子被電子環繞的情況下,也就是正常的氫原子結構。過去的幾十年中許多研究組曾經嘗試這樣的測量,他們得到的質子半徑的平均值僅略低於0.88飛米(10⁻15米)。但是 Pohl 領導的研究組致力於尋求更大的準確率,他們在1998年開始著手在「μ氫」中測量質子半徑,因為 μ 子的重量使質子的大小更容易測量。12年後研究人員在 Nature 上發表了他們的結果,他們測得的質子半徑比過去利用普通氫原子做的任何測量都要精確得多,但是數值只有 0.84 飛米,出奇地低於之前的平均值。
那麼問題來了,難道所有使用正常氫原子的測量結果都恰巧偏大嗎?我在2013年第一次聯繫了 Pohl,這一年他和他的同事在 Science上發表了當時最新的μ氫的測量結果。他用電子郵件發給我一張圖,揭示了隨著技術方法的改變和進步,物理常量的測量值如何發生劇烈的變動,直至收斂至正確數值。「相當有啟發,不是嗎?」Pohl寫道。他在看待事物上一直具有前瞻性。
【圖注】圖例說明了物理常數的測量值如何在收斂至正確數值前發生劇烈的變化。
但是他和他的研究組仍堅持這項研究。他們很早就開始的實驗也最終在2016年8月12日發表。
這一次他們測量了氘核的半徑,也就是氘原子(氫的一種同位素)的原子核半徑,氘核由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組成。他們在μ氘中進行測量,而μ氘的原子核被一個μ子環繞。然後科學家們將μ氘的原子核半徑的測量結果和普通的電子環繞的氘核半徑進行比較,以回答這樣的問題:是否存在和質子半徑之謎一致的氘核半徑之謎?
他們的實驗是根據以下原理來探測氘核半徑的:當電子或者μ子在某個特定的能級上環繞氘核,實際上它們有很多時候都停留在氘核內部,氘核有點像太陽系,有許多空的空間。處於氘核內部的電子或 μ 子所受到的吸引力會減小,這是由於此時電荷吸引來自多個方向,一部分互相抵消。所以自相矛盾的是,電子或 μ 子呆在氘核內部的時間越多,它們結合得越不牢固,電子或 μ 子越容易從氘核裡跳出來。由於 μ 子的質量大得多,其比電子更緊密地圍繞著氘核,因此有更大的可能出現在氘核內部。這也意味著,μ 氘中,更多的電荷被抵消;這種由於氘核結構引起的更多的電荷抵消使得 μ 子成為測量核半徑的更精確的探針。
為了準確測量氘核半徑,研究人員向 μ 氘氣體發射了一束雷射,使 μ 子躍遷到更高的能級,此時μ子的波函數和原子核的電荷分布沒有重疊。Pohl 的研究團隊能夠精確地測出 μ 子躍遷所需的能量,反映了當 μ 子部分地處於氘核內部時,它們如何微弱地捆綁在一起。正是從這點出發,他們能夠搞清楚「氘核的內部」的分界線在哪裡,而這就是氘核的半徑。
當 Pohl 和同事進行實驗時,他們發現 μ 氘的原子核半徑比用電子氘測量出的平均值更小,就像質子半徑之謎中的差異一樣。如果這兩個效應都來自於同一種新的作用力,那麼就像研究人員預料的那樣,大小的測量值差別隨著質子到氘核逐步增大。「所以目前存在兩個矛盾,而且兩者是完全獨立的,」除了它們是由同一個研究組測量的,Pohl說道。
然而,Pohl 仍然對「半徑之謎」證明了存在新的基本物理原理這一說法高度懷疑。
他個人的猜測是,物理學家們錯誤地測量了 Rydberg 常數,此數值是在計算原子能級差時引入的一個因子。雖然 Rydberg 常數被認為是最精確測量的常數之一,但一點微小的誤差就能夠引起質子和氘核半徑之謎。
為了檢測這種可能性,多倫多的物理學家正在嘗試一種可以避開 Rydberg 常數的方法來測量質子半徑。另一些實驗研究正在努力檢驗其他各種可能的假說。Pohl的團隊目前正深入研究 μ 氦,由於氦原子具有兩個質子,所以如果真的存在新的基本作用力,其效應將會在該系統中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