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沒有最小,只有更小,甚至可以總結人類知道的所有知識

2021-01-08 網易

  一位20世紀的物理學家在他的著作裡寫了這麼一句話:「如果有一句話可以總結人類知道的所有知識,那這句話一定是:『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的。』」

  

  你能想像只有千萬分之一毫米大小的原子構成了我們身邊的萬物嗎?你能想像你身體裡的一切都是無數原子的有序組合嗎?你的身體是原子,你吃的食物是原子,你代謝的廢物也是原子……

  等等,我覺得有必要解釋一下千萬分之一毫米的概念。一個原子和一個桌球的大小對比,就如同一個玻璃球和地球比較一樣。你現在吃驚了嗎?其實不光是你,科學家在知道這一切時,驚訝程度並不亞於你。

  正是因為原子如此之小,人類對原子的認識前後歷經了幾千年,迄今為止可分為三個階段,而且以後還將繼續。正所謂:人類文明不停息,原子認識不停止。

  

  第一階段猜想推測

  距今2500年前,古希臘的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提出,萬物都是由一種微小粒子構成的,該粒子被稱為「原子」。「原子」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無法繼續分割的物質」。他認為組成每種物質的原子不同,比如有一種便是「人類的靈魂原子」。

  

  而同時代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則支持「四元素說」,認為萬物都是由空氣、水、火、土四種元素構成的。而且所有物質都是由這四種物質組合而成,但亞里斯多德並不認為這些元素就是微小粒子。

  

  將元素和原子論加以結合的,是18世紀的英國物理及化學家約翰·道爾頓。

  

  他認為每種元素都有自己固有的原子,化合物是不同的原子以一定的比例結合而成的。他還推算出形成化合物的各原子的質量比。到了1803年,道爾頓發表了原子符號,還計算出將氫原子的質量當成1時各原子的相對質量,即原子量。如今,原子量的概念仍繼續沿用(現在是用碳12作為原子量的標準,定它的原子量為12,以各元素的原子質量與碳12的原子質量的比值作為各原子的原子量)。

  這些就是人類對原子第一階段的認識。在這期間,科學家認為原子真實存在,是物質的最小單位,也是無法再分割的粒子。

  第二階段 實驗認識

  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約瑟夫·約翰·湯姆遜

  

  在研究「陰極射線」的過程中發現了電子,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假說。此後,有關原子結構的猜測從未停息過,而率先找出答案的,是英國物理學家歐內斯特.盧瑟福。

  

  盧瑟福在研究一種被稱為「α射線」的強烈放射線時發現,α射線的粒子質量約為電子質量的8000倍,並且帶有正電荷。於是,盧瑟福提出他的原子模型假說:原子的中心為原子核,原子核周圍是電子。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原子核的大小,如果以半徑來比較的話,原子核半徑大約只有原子半徑的萬分之一,而原子的所有質量幾乎都凝聚在此,電子的質量則輕得可以忽略不計。

  

  原子和原子世界是如此之小,以至於科學家不得不另尋理論來解決原子世界的問題,於是,量子力學誕生了。根據19世紀奧地利理論物理學家歐文-薛丁格和英國物理學家馬克斯-博恩的說法,電子的位置和速度是無法同時測定的,不過,「電子的存在範圍」卻可以推算。他們認為,在該範圍中,1個電子可以同時存在於無數個場所。這樣的觀點也許很不容易理解,不過卻能解釋各式各樣的實驗結果。

  

  1924年,瑞士籍奧地利裔理論物理學家泡利主張:能出現在某一「能夠存在範圍」的電子最多只有2個,換言之,相同形狀的電子云最多只能有2個。以氧原子為例,8個電子中,具有相同形狀電子云的電子每2個1組,共有4組。鈾原子電子云的種類數高達48個。不過,由於電子云會在相同的場所重疊,因此就整體來看,好像一個非常大的球狀雲。這就是泡利主張的「電子的自旋方向朝上和朝下者成對存在」的「泡利不相容原理」。

  此後,科學家開始研究不同大小的原子的性質,以尋求其內在規律。以氫為例,它具有易燃、可與氧結合生成水的化學性質。而在元素周期表中與氫相鄰的氦,卻不像氫那麼容易燃燒,也不會爆炸,因此,氦氣常用作使氣球上浮的氣體。科學家研究發現,元素的化學性質是由電子數決定的,特別是受位於最外層的電子數目的影響。因此,在元素周期表上,最外層電子數相同的元素會排在同一族。

  1917年,盧瑟福又有了重大的發現。他以α粒子撞擊氮原子,發現從氮原子核中飛出未知粒子。該粒子帶有與1個電子相當分量的正電荷,盧瑟福將之命名為「質子」,並認為原子核就是質子的集合,原子之所以呈現電中性,是因為質子數和電子數一樣。因此,質子數也被稱為「原子序數」。

  

  但在事實面前,這一理論的矛盾很快就暴露出來了,解決該矛盾的是20世紀英國的原子物理學家詹姆士.查德威克。1930年,查德威克在以α粒子撞擊鈹的薄膜和石蠟時,發現了一種身份不明的「電中性粒子」。查德威克計算了該粒子的速度和質量,得知該粒子的質量大致與質子相等。隨後,該粒子被命名為「中子」。中子是繼電子、質子之後被發現的、構成原子的第三個成員。查德威克還進一步指出,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這兩種粒子合稱「核子」。

  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質子數決定原子的種類,中子數則影響原子質量,質子和中子的數目總和被稱為「質量數」,表示該原子的大致質量。因此,即使同樣是氫,也有較輕和較重的氫。事實上,所有的元素都擁有這種原子序數相同但中子數目不同的原子,即同位素。第一個發現同位素的科學家是19世紀英國的物理化學家弗雷德裡克·索迪。

  在查德威克發現中子兩年後的1934年,日本的物理學家湯川秀樹預言有一種可以讓原子核的組成分子結合在一起而不四散的力——核力。核力像黏膠一樣作用於質子與中子、質子與質子、中子與中子之間,尤其是質子與中子之間的強大吸引力,將核子組合成原子核。因此,質量大的原子核分裂時會產生巨大能量;質量小的原子核彼此融合(即聚變)時也會產生龐大能量。但要產生核聚變並非易事,一般需要超高溫、高壓等條件。核分裂就是使原子彈爆炸的原理,而核聚變的例子就是太陽。

  第三階段宏觀與微觀驚人相似

  在量子力學的連接下,微小到千萬分之一毫米的原子世界竟然和宏大到百億光年的天體世界,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其中最為經典的就是宇宙大爆炸理論。

  目前認為,宇宙大爆炸大約發生在137億年前,那時的宇宙處在高溫、高密度的灼熱狀態。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結果推測,電子、質子、中子大約誕生於大爆炸後的十萬分之一秒以內。大約經過3分鐘後,宇宙的溫度下降至約10億攝氏度,四處飄蕩的質子和中子結合,誕生氦、鋰等質量較小的原子核。再經過大約38萬年後,宇宙溫度大約下降至3000℃,四散的原子核和電子結合,原子誕生了。

  恆星聚變能產生的原子質量最大的元素是鐵,它是由內部溫度50億攝氏度,並且具有10倍以上太陽質量的恆星聚變生成的。當製造出鐵之後,質量更大的元素的核聚變反應就不會再進行,恆星開始急速收縮,最後會發生大爆炸,即超新星爆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物理學家張首晟:這幾句話可以總結人類所有知識
    張首晟說,千年思想,最最精華的都是大道至簡,你看宇宙美妙在哪兒?E=MC2這樣一個公式,能夠描寫小到原子,大到宇宙。所以,真理的共通點就是「大道至簡」。今天是周末,大家還願意花一整天來這個課堂,我非常激動,為了這個課程,我準備了一兩個月。
  • 迄今為止最小的馬達只有16個原子
    根據物理學家網絡16日的一份報告,來自瑞士聯邦國家實驗室(Empa)和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世界上最小的分子馬達,它由16個原子組成,可以穩定地向同一個方向旋轉,並有望將能量收集提升到原子水平。
  • 總結原子知道的所有科技知識
    【每日科技網】      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質子數決定原子的種類,中子數則影響原子質量,質子和中子的數目總和被稱為「質量數」,表示該原子的大致質量。因此,即使同樣是氫,也有較輕和較重的氫。
  • 所有最小的粒子真的是基本粒子嗎?
    越來越小的距離尺度揭示了更基本的自然觀,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理解和描述最小的尺度,我們就能理解最大的尺度。從根本上說,宇宙究竟是由什麼構成的?有沒有可能存在最小的基本粒子,或者一組基本粒子,我們既可以用它來建造我們整個宇宙的所有東西,又永遠不能被分割成更小的東西?
  • 你所不知道的原子到底有多小?
    當然 我現在可以告訴你碳原子的直徑只有1.4×10ˉmm但是這樣的數字太抽象了很難讓人對原子的大小有一個直觀的感覺同樣 我也可以說1立方米的鑽石裡頭含有1.75×我們之前說過0.1mm寬的物體(人類毛髮就是那麼寬)是肉眼能辨別的最小尺寸這表明頭髮絲橫截面是我們肉眼可見的最小的點而這個截面有著3900億個碳原子
  • 原子有多小?電子又是如何圍繞原子運動?
    你能想到最小的東西是什麼?也許是一顆紐扣或是一角的硬幣?為便於比較,一米等於一百釐米,讓我們看看更小的,一粒鹽。一粒鹽大約是0.3毫米,一米等於一千毫米。再看看更小的,細菌只有幾微米,一米等於一百萬微米。
  • 人類已知最小粒子,甚至沒有體積長度,它是如何組成可見世界的?
    科學家發現反物質後,就用更大更強的粒子加速器繼續鑽研原子中心,但科學家並不樂見研究成果,他們越仔細觀察,越摸不著頭腦。加速器撞出許多讓人疑惑的神秘粒子,數十種奇怪的粒子,看起來完全不同,有些非常重,有些完全沒有重量,次原子世界因而得到「粒子動物園」的稱號。科學家尚未有定義的粒子動物園,結果是一片混亂,看起來就是不對勁,這讓人覺得根本沒有道理,應該有更好的結果才對。
  • 我們所知道的最小的粒子是什麼——原子?電子?還是夸克?
    這些小硬核被稱為夸克,人們發現,它是組成質子的比質子更小的粒子。夸克是我們在科學研究中遇到的最小粒子,它的發現意味著質子和中子不再是組成物質的基礎。原子的概念最初是由希臘人提出的,他們認為物體可以無限地分成兩半,直到剩下一個不可分割的單一物質「斑點」為止。這個難以想像的小單位無法進一步細分,因此被稱為「原子」,源自希臘語A-tomos。A表示「否」,而tomos表示「可切割」或「可拆分」 令人驚訝的是,這一理論並不成功。幾個世紀後,大多數關於基本成分的文獻都丟失或被駁回了。
  • 我們所知道的最小的粒子是什麼——原子?電子?還是夸克?
    這些小硬核被稱為夸克,人們發現,它是組成質子的比質子更小的粒子。夸克是我們在科學研究中遇到的最小粒子,它的發現意味著質子和中子不再是組成物質的基礎。原子的概念最初是由希臘人提出的,他們認為物體可以無限地分成兩半,直到剩下一個不可分割的單一物質「斑點」為止。這個難以想像的小單位無法進一步細分,因此被稱為「原子」,源自希臘語A-tomos。A表示「否」,而tomos表示「可切割」或「可拆分」令人驚訝的是,這一理論並不成功。幾個世紀後,大多數關於基本成分的文獻都丟失或被駁回了。
  • 迄今最小原子存儲單元面世
    橫截面積僅一平方納米迄今最小原子存儲單元面世科技日報北京11月26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3日報導,美國科學家研製出了迄今最小的存儲設備,其橫截面積僅1平方納米,容量約為25兆比特/平方釐米,與目前的商用快閃記憶體設備相比,每層的存儲密度提高了100倍。研究人員表示,最新研究有助於科學家研製出更快、更小、更智能、更節能的晶片,應用於從消費電子到類腦計算機等多個領域。
  • 世界最小電晶體問世:僅由7個原子構成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美國與澳大利亞科學家成功製造出世界上最小的電晶體——由7個原子在單晶矽表面構成的一個「量子點」,標誌著我們向計算能力的新時代邁出了重要一步。    量子點(quantum dot)是納米大小的發光晶體,有時也被稱為「人造原子」。雖然這個量子點非常小,長度只有十億分之四米,但卻是一臺功能健全的電子設備,也是世界上第一臺用原子故意造出來的電子設備。它不僅能用於調節和控制像商業電晶體這樣的設備的電流,而且標誌著我們向原子刻度小型化和超高速、超強大電腦新時代邁出的重要一步。
  • 宇宙中最危險的粒子!比原子還要小,卻有著黑洞一樣的力量
    在我們的宇宙中,中子星是除了黑洞以外最緻密的物體,而在中子星的核心內部,有一種最危險的物質的存在,那就是「奇異物質」。如果一個物體具有傳染性,能將接觸到的任何東西都轉化為自己的同類,那它將是可怕且無敵的。要想知道奇異物質是什麼,那就要從最基礎的開始說起,什麼是中子星?一顆巨大質量的恆星,通過超新星爆炸後會形成一顆中子星。
  • 宇宙跟它比起來,也許比原子還要小
    大家有沒有想過?宇宙在人類的未知世界裡面,它扮演的是什麼樣的角色?雖然它對我們來說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但是可能還有一個更大的世界,宇宙可能比那個世界還要小的很多,就像小到一個原子一樣那麼小。人們一直在尋找宇宙的最終的結論,為了追蹤它的起源,人們一直在嘗試著揭開一些長期存在的一些謎題。
  • 光學顯微鏡下能看到的最小的東西是什麼?怎麼樣才能看到原子?
    然而,在自然科學與宗教分離之前,人類對光本質的理解幾乎沒有任何進展,只停留在對光的傳播和應用的理解層面。另外歷史告訴我們,其實早在戰國初期,墨家創始人墨子就發現了光的反射規律,成為了最早的光學理論。早在17世紀,關於這個問題,出現了兩種聲音:波動說和粒子說。1925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提出了所有物質都具有波和粒子的二象性的理論,即所有物體都是波和粒子。
  • 人體由原子組成,為什麼原子沒有智慧,而人類卻能產生智慧?
    從微觀的角度來看,人體實際上是由各種細胞構成,甚至是各種基本粒子構成。也許你會發現一個問題,原子是最普通的存在,而且沒有智慧,卻構成了有智慧的人類,它們是如何做到的呢?學過中學物理的朋友就知道,世界萬物都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例如分子、離子和原子等。其中原子是最為普遍的一種基本粒子,很多物質都是由一顆顆簡單的原子構成的。那麼原子又是由什麼構成的呢?
  • 最大與最小:我們探索的已知世界中,小能到哪種地步?
    我們已經發現的宇宙物質,最微觀的能到何種地步?人類已經探尋了幾千年的問題,至今也總是有新的發現。空間是由不可分割的微小部分組成,一切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的,但是原子又非常之小,一塊方糖所包含的原子和宇宙的星星一樣多。
  • 科學家造出世界最小的存儲:利用單個原子、體積小到不可思議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在科學家的努力下,已經造出了世界最小的存儲單元,其尺寸真的是小到讓人驚嘆。據外媒New Atlas報導,德克薩斯大學的工程師們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小的記憶存儲設備之一,由一種二維材料製成,橫截面面積只有一平方納米。
  • 世界最小的組成單位是什麼?-原子學說的古往今來
    自從人類開始真正地思考我們周圍的世界開始,關於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便是一個古老的議題。費曼在他的著名的費曼物理學講義中就曾經提出,假如世界上的科學突然沒有了,他會告訴能夠引發科學的火種的一句話就是:世界是由原子構成的!
  • 微觀世界的原子及其更小粒子有生死存亡嗎,它們的壽命有多長?
    這個世界沒有不朽的事物,死亡是必然的,生存是相對的。因此所有的事物都是有壽命的,包括我們及其一切存在的宇宙,也是有壽命的。粒子和原子當然也有壽命,不過不能夠以人類壽命的性質來衡量,但它們的壽命也有長有短,有的很可能與宇宙共存亡,有的就在一瞬間。粒子有生無死,只會衰變。
  • 宇宙中有比電子更小的物質存在嗎?
    宇宙中當然有比電子更小的物質存在,目前我們已知在宇宙空間中,除了電子之外,還有中微子和光子都屬於最小的粒子。理論上黑洞的中心奇點也極小,未來人類或許還會發現其它比電子小的微觀物質,比如某些暗物質;還有可能,以後的科學家會發現原來場(磁場、電場和引力場)也是一種更小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