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有比電子更小的物質存在嗎?

2020-09-13 老粥科普

宇宙中當然有比電子更小的物質存在,目前我們已知在宇宙空間中,除了電子之外,還有中微子和光子都屬於最小的粒子。理論上黑洞的中心奇點也極小,未來人類或許還會發現其它比電子小的微觀物質,比如某些暗物質;還有可能,以後的科學家會發現原來場(磁場、電場和引力場)也是一種更小的物質。

一個原子模型

電子有多大?

電子很小,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科學家們甚至以為電子是宇宙中最小的物質形態。

電子的靜止質量大約為 9.118195399×10⁻³¹ kg,按照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 E=mc²,電子的質量又可以表達為0.511MeV/c²。這個質量僅為質子質量的1/1836、中子的1/1837。

電子不僅質量小,它的尺寸也極小。但電子的半徑究竟有多大?這卻是現代物理學裡邊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

電子到底多大是一個物理學難題

我們沒有任何一把尺子去丈量電子,物理學家們唯一的辦法就是計算。物理學裡有一個「經典電荷半徑」,它的值為 2.8179×10⁻¹⁵ m:

經典電子半徑的推算

這裡產生了一個問題:這個值比質子的電荷半徑 8.768×10⁻¹⁶ m 大了好幾倍。我們知道電子是輕子,它不可再分;而質子是重子,它是由三個夸克組成,它不可能比電子還小。「電荷半徑」是忽略量子力學影響的計算結果,與電子的基本結構沒有關係,它並不代表電子真實的大小。

你可能會說,電子是「點粒子」呀!點粒子無量綱,這意味著它不佔空間,沒有半徑。

的確,在電磁物理學中,我們經常會討論到「點電荷」(非零電荷的點粒子),在引力理論中也經常用「點質量」指非零質量並且沒有其它屬性或結構的點粒子。但是對於電子來說,由於它的自能量趨向於無窮大,因此從數學的角度它不可能沒有半徑。

德梅爾特與保羅利用離子阱技術測量了電子半徑

1988年,德國科學家漢斯·德梅爾特與沃爾夫岡·保羅利用離子阱技術(潘寧阱)測量了電子磁矩,得出電子的半徑上限為10⁻²² m,這也是目前已知對電子最精確的測量,二人也因離子阱技術共同獲得198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光子

光子是目前已知的最小粒子。

在現代物理學的所有定義中,光子的質量被嚴格限制為0,並且光子也被認為是經典的點粒子,它不帶電荷,對外顯示電中性。

對於光子的質量是否真的為0,世界上有許多科學家並不甘心,他們用各種方法來測量光子,試圖找出它的最大質量。2006年羅院士和塗良成團隊利用改進的動態扭秤調製實驗裝置測量光子,將光子靜止質量上限數值提高到1.5×10⁻⁵²g 的水平。這個結果顯然遠低於電子的已知靜止質量。

光子是最小粒子,它沒有體積

中微子

每一秒鐘就有超過650億個中微子穿過我們的眼球和後腦勺、穿透地球射到遙遠的星空中去,但我們對此毫無感覺。

中微子可能是宇宙中數量最多的基本粒子,它們的數量可能比宇宙中質子數量的總和還要多出十倍以上。但是中微子實在太小,它的質量只有電子的幾百萬分之一甚至更低,並且中微子對外不顯電性,除非與原子核正面相撞,否則我們不能觀測到它的存在。

中微子是點粒子,它可以無阻礙地穿透星球

在現代物理學中,中微子與光子一樣也是點粒子,它沒有體積,因此可以以接近光的速度飛行。光因為電磁波的特性,它無法穿透原子外圍的電子云,而原子對於中微子來說就如同遼闊的廣場一般。

黑洞

與光子和中微子不同,科學家們至今都無法真正地觀測到黑洞內部的情況,這是因為其內部強大的引力使光都無法逃脫,因此我們只能看到一個黑乎乎的「窟窿」,科學家稱這個窟窿為「事件視界」。在黑洞的中心,居住著一個被稱為「引力奇點」的天體,它的質量可能有幾十甚至幾十億顆太陽那麼大,而它的半徑也許比一個電子還要小。

黑洞中心是一個看不見的奇點

物理學家們經過計算,認為黑洞的引力奇點的體積為零,這意味著它的半徑無限小,密度無限大,因此黑洞的奇點與光子和中微子一樣,都是點粒子。不同的是,黑洞是天體,光子、中微子和電子是基本粒子。

宇宙中還有其它比電子更小的物質嗎?

物理學給出的答案是相互矛盾的。

在一部分物理學說中,電子被定義為點粒子,它是數學上一個一維的「點」,沒有半徑,因此電子與光子和中微子甚至黑洞一樣,它是宇宙中最小的物體,沒有比電子更小的物質了。

電子的電荷半徑比質子還大,並且已知電子有質量並且其自能量趨於無窮大,因此數學上電子應該是有半徑的,科學家通過離子阱技術測量,認為電子的最大半徑在10⁻²² m之內。因此,光子和中微子是比電子更小的微觀粒子。

奇妙的微觀粒子

科學的進步永無止境,隨著人類對自然探索的一步步深入,我們會發現更多更小的微觀物體。電子,只不過是其中之一罷了。

相關焦點

  • 宇宙中存在最小的物質嗎?會是什麼樣的形態?
    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會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而有所變化,在20世紀初,人類一度認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質,它在希臘語中的意思也是「不可分割」的。
  • 宇宙最小的物質是什麼?有多小?
    宇宙最小的物質是什麼?這個曠日持久的問題,其答案伴隨人類科學發展而不斷進化。人們曾一度認為我們肉眼能見到的沙粒是最小的物質。原子的發現被一度認為是不可分割的,直到它被分裂,發現原子內部分為質子,中子和電子。同樣,這三種粒子似乎也被認為是最基本的粒子。但之後科學家發現質子和中子是由三種夸克組成。
  • 人類還能發現更小的基本粒子嗎?有何方法研究物質更微觀的結構?
    有人說夸克是已知人類發現的最小基本粒子。其實夸克分四種,這四種構成了質子和電子等其它粒子。那麼還有沒有比夸克更小的粒子呢?其實夸克也是有質量和能量的,質量來自於希格斯粒子,能量來自於能量子。但在夸克理論提出後,人們認識到基本粒子也有複雜的結構,加上現代科學對各種能量場的認識,現在物理學中已經不適用「基本粒子」這個詞彙了。有人認為粒子實際上是依賴宇宙空間的環境而存在。就像魚主要依靠水而出生,並始終保持穩定生存。 在目前的宇宙中的質子或中子已經是最小的真實粒子了。
  • 宇宙中真的有「靈魂」的存在嗎?
    這個比喻有意義嗎?當然有!時間就是智慧。用50,000年的人類智慧來監視宇宙中130億年的智慧,結論可以忽略不計。如果我們問宇宙:像靈魂這樣的物種是否可能存在?宇宙肯定會問我們:這有可能嗎?宇宙包含所有可能性。
  • 宇宙中是否真的有暗物質?暗物質必須存在
    的確,暗物質的確是一種神秘的存在,即使是相對於奧妙無窮的宇宙而言,暗物質的神秘色彩仍然是眾多宇宙物質的佼佼者。暗物質之所以如此神秘,就在於其看不到,摸不著,從來也沒有被任何方法觀測到。可以說,暗物質的誕生源於假象,而存在也依賴於假象,那麼,這種假象的事物是否真實存在於宇宙之中呢?是的,它真實存在,它也必須存在。
  • 科學家提出了反物質的存在,那麼在宇宙的另一邊,存在反宇宙嗎?
    科學家提出了反物質的存在,那麼在宇宙的另一邊,存在反宇宙嗎?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反物質這個詞,在某些科幻電影裡面,我們看到了他毀天滅地的能力,在很多的物理學猜測過程中它是宇宙當中產生的一個最基本的存在。
  • 宇宙是奇點爆炸行成,奇點是無限小,它能裝下宇宙中所有物質?
    總所周知,科學家早就提出宇宙是形成於一百多億年前,但是真的嗎?我們還不能確定,只能通過可觀測的範圍推測出宇宙大致的形成時間。所以宇宙的奧妙,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探索,希望能更精確的了解宇宙,但是現實是殘酷的。
  • 宇宙中最小的物質是什麼?它有怎樣的特點?它還能繼續分下去嗎?
    你會一直繼續下去嗎?你會不會找到一套不可以被分割的「積木塊」,萬事萬物都可由其組成?物理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後者——物質是由基礎的粒子組成,這些粒子是宇宙裡最微小的東西。這些粒子在被稱為「標準模型的理論下互相作用。標準模型是對不可分割的、無限小的粒子的量子世界的提煉。它也包含了力如何指導粒子運動,相互作用,以及結合在一起形成世間萬物。那麼它是怎麼工作的呢?
  • 宇宙中無理數真實存在嗎?
    最近時不時想,宇宙中無理數真實存在嗎?數學是宇宙的高度抽象。人類認識世界,就是化繁為簡,高度抽象,最後發現世界竟然是由幾個最簡公式決定的。亞里斯多德基於觀察和推理,認為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速度快。現在我們知道這個理論是錯誤的,但這個理論統治了人類認識上千年。伽利略通過實驗證明,在沒有阻力的情況下,重的物體與輕的物體下落速度是一樣的。
  • 宇宙中的物質在本質上是穩定的嗎?
    然而,它們真的足夠穩定,即使宇宙的時鐘永遠向前運行,也永遠不會衰變嗎?或者,如果我們等待的時間足夠長,我們能否看到其中一些粒子,甚至所有這些粒子消失?如果一個之前被認為是穩定的原子核、一個單獨的質子,甚至是電子、中微子或光子等基本粒子發生衰變,對宇宙意味著什麼?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從根本上就不穩定的宇宙中,又將意味著什麼?
  • 宇宙中有比黑洞密度更大的物質嗎?
    這個世界已經沒有比黑洞密度更大的物質了。當然黑洞的密度主要集中在其中心奇點上。那個奇點已經不是我們這個世界的物質,而是一個超越了我們四維時空的超時空狀態,被認為體積無限小。既然這個體積無限小,也就是不知道有多小。
  • 什麼是暗物質,宇宙是否存在整個暗區?
    什麼是暗物質?暗物質是一種神秘的非發光物質,構成了宇宙中絕大多數物質。儘管數十年來專家一直觀察到暗物質的引力效應,但科學家對其暗色的真實性質仍感到困惑。在19世紀末,天文學家開始猜測散布在整個宇宙中的看不見的物質-昏暗的恆星或氣體和塵埃。多數人認為這種神秘的物質僅佔宇宙總質量的一小部分。直到1933年,美籍瑞士天文學家弗裡茨·茲維奇才注意到,遙遠的星系彼此旋轉的速度比在望遠鏡中看到的可見物質要快得多。
  • 宇宙中是否存在最大和最小天體?科學論證:有可能並不存在
    目前天文學家發現的最大質量黑洞,預估是太陽質量的約265億倍,距離我們地球約有52億光年的距離。那麼,最小的天體又是什麼呢?這時可能會有人聯想到微觀世界。在微觀世界裡,目前科學家探索到的最小粒子——即科學家們所認為的不可再分粒子——有電子,光子,夸克等。既然如此,或許會有人說,在微觀世界裡,又怎能確定它們就不是一個個的「天體」呢?
  • 宇宙中最小的星系蘊藏著最多暗物質
    但如果我們看向更小的物體呢? 除卻坐擁上百億顆恆星的大型螺旋星系,宇宙中的小不點們是怎麼運轉的?在有些情況下,這個比例是20:1;而在更極端的情況下(星系質量更小時),暗物質和正常物質的比例可達上百比一。宇宙中所知的最小星系其實是銀河系的小衛星——例如Segue 1和Segue 3。他們只有幾百顆恆星,繞著共同質心旋轉的速度比地球繞日還慢:僅為15千米/秒。
  • 在宇宙中尋找比夸克更小的「前子」(圖)
    圖片說明:有比夸克還小的粒子嗎?(圖片來源:ArSciMed / SCIENCE PHOTOLIBRARY)瑞典科學家最近提出,如果組成質子和中子的夸克確實是由更小的粒子——前子(Preon)構成的,那麼在宇宙中可能探測到比中子星、夸克星更加緻密的前子星,它的緻密程度就好比把月球質量集中在豌豆大小的物體上。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物理評論D》(PhysicalReviewD)上。 瑞典呂勒奧理工大學(Lule?
  • 主流科學認為暗物質是構成宇宙質量85%的神秘物質,它存在嗎?
    暗物質是什麼? 科學家在大量天文學觀測中發現了疑似違反牛頓萬有引力的現象,這時科學家提出了暗物質的理論,暗物質是可能存在於宇宙中的一種不可見的物質,它可能是宇宙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又不屬於構成可見天體的任何一種已知的物質。
  • 主流科學認為暗物質是構成宇宙質量85%的神秘物質,它存在嗎?
    暗物質是什麼?科學家在大量天文學觀測中發現了疑似違反牛頓萬有引力的現象,這時科學家提出了暗物質的理論,暗物質是可能存在於宇宙中的一種不可見的物質,它可能是宇宙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又不屬於構成可見天體的任何一種已知的物質。在假設暗物質存在的前提下,科學家對於觀測到的天文學現象,能夠很好地加以解釋。
  • 物質會永遠存在嗎?
    約翰·道爾頓1897年湯姆遜在陰極射線的實驗中發現了電子的存在,所以他提出了葡萄乾補丁的原子模型。但盧瑟福在1908年他在指導學生做α粒子散射實驗時發現了原子核,這使得湯姆遜的葡萄乾布丁的原子模型明顯站不住腳,繼而盧瑟福的原子模型開始被大家接受,但顯然這裡不能缺了他的學生玻爾的努力。
  • 宇宙存在之謎:反物質
    而狄拉克就將量子力學的薛丁格方程進行了相對論化,用洛倫茲變換進行了處理,這樣狄拉克方程,就能夠既滿足量子力學,又滿足相對論但是狄拉克方程有一個非常反直覺的問題,根據狄拉克方程去求解會發現,電子是存在負能級的,也就是說電子還存在比基態能量更低的狀態,負能級狀態。當時的科學界沒有人能夠理解,也沒有人能夠找到存在負能級的電子。
  • 宇宙中反物質存在之謎(尋找反物質)
    尋找反物質,這種想法看起來有些奇怪,但科學探索差不多從來都是從一種奇特的想像開始的。因此 ,尋找太空中的反物質和暗物質,一直是天體物理、粒子物理和宇宙論面臨的重大疑難問題。宇宙中可能 存在反物質的想法,源於被科學界普遍公認的大爆炸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