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金融體系內部飛出「黑天鵝」?

2021-01-13 和訊網

  2017年中國經濟形勢總體表現良好,供給側改革成果顯著。2018年又當如何?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成員、博海資本投資總監兼首席經濟學家

孫明春

在最新文章中,對全球宏觀經濟形勢及中國金融風險進行了預測。

  他估計,2018年中國經濟增速有可能回落至6.5%左右。儘管中央淡化了GDP增長目標,但該指標仍被市場所關注,在GDP增速趨緩的預期之下,市場機構給出了明年GDP增速大致6.5%—6.8%的波動範圍。

  金融危機後的「四萬億」刺激後遺症仍在消化中,近兩年槓桿率也不斷提升、金融風險加劇。中央更是多次強調防範金融風險。孫明春預計,2018年的全球宏觀基本面穩定,主要風險可能集中在金融體系內部,而不是實體經濟。

  對中國而言,孫明春認為,2018年整體金融風險應該是可控的。但他同樣提示,局部性、區域性的風險釋放仍然具有殺傷力,對於恰巧置身其中的投資者而言,依然有可能造成巨大傷害,甚至是滅頂之災。對於此類風險,投資者應該密切關注,不但要防止成為被擠的泡沫,也要防止遭遇「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命運。

  從全球範圍來看,鑑於經濟體系與金融體系的複雜性,很多因素之間存在微妙的反饋與強化,不可測因素很多。尤其是金融市場內部存在大量的「擁擠交易」和程式化交易,一旦出現意想不到的價格擾動,很可能因此引發整個金融系統的劇烈波動。因此,不排除2018年再度出現「黑天鵝事件」的可能性。

2018年宏觀經濟與投資展望

  by 孫明春

  在經歷了「黑天鵝」頻現的2016年之後,全球宏觀形勢在2017年卻波瀾不驚,美歐日股屢創新高,令人喜出望外。中港股市也整體向好,尤其是香港恒生指數更是漲幅喜人,在全球股市中遙遙領先。展望2018年,中港股市的牛市趨勢有望延續,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趨勢很可能在股票市場得到更為淋漓盡致的展現。

  一

  全球宏觀環境相對平穩

  2017年,全球經濟出現了同步復甦。儘管經濟增速強弱不一,但需求端的回暖和供給側的出清令市場供需進一步平衡,企業定價權回升,盈利改善,為股票價格的上漲奠定了基礎。展望2018年,由於我們預期中國經濟增速會有所回落,受其影響,全球經濟增速也會略有放緩。不過由於企業在產能擴張方面還比較謹慎,企業盈利成長應該可以持續,從而為股票市場提供繼續上漲的基礎和理由。

  對投資者而言,2018年最值得關注的風險依然是各類「擁擠交易」(Crowded trade)轉向的可能性與速度。在經歷了全球央行連續多年史無前例的「大放水」之後,全球金融市場的大部分資產類別都存在大量的「擁擠交易」,導致資產收益率低、價格昂貴。如果由於任何原因觸發恐慌性平倉或強制性平倉,很可能形成「踩踏」,引發一場全球性的資產價格暴跌。

  在美國、中國和歐洲,貨幣政策的轉向都已開始。美國自2015年底以來已加息五次,並且開始了縮表的歷程。中國的貨幣政策自2016年11 月開始緊縮,金融監管政策也同時收緊,導致貨幣市場、債券市場與信用市場的收益率大幅度上升。在歐洲,「量化寬鬆」政策的規模(即每月購債的規模)已開始縮減,意味著貨幣政策在二階導數上已經轉向。

  對投資者而言,貨幣政策的收緊已在預期之中,因此並未引起市場恐慌。鑑於2018年中美兩國的中央銀行行長都會易人,這對兩國貨幣政策緊縮的進程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目前尚不得而知。如果繼任者在貨幣政策的取向上與前任明顯不同、或者更為激進,很可能對全球金融市場形成較大衝擊。投資者對此需要密切關注。

  在政治日程方面,2018年最需要關注的是3-5月份的義大利大選。2016年的英國退歐公投令全球投資者突然意識到歐洲經濟與社會所面臨的巨大挑戰、甚至歐盟解體的風險。雖然2017年的法國大選順利結束,退歐派失利,沒再引起投資者對歐元地位的擔憂,但歐洲經濟面臨的中長期的競爭力挑戰依然存在。如果明年歐洲經濟增長再次減速,不排除某些國家出現「退歐」呼聲再次抬頭的可能性。因此,明年上半年的義大利大選,很可能是影響全球投資者情緒的一個重大宏觀事件。

  至於地緣政治方面,2018依然會有很多噪音,時不時刺激一下投資者的神經。最值得關注的依然是北朝鮮。雖然我們把發生極端事件的可能性排除,但是每次有關各方拋出敵意性的言語或行為,都可能形成對投資者定力的考驗。

  總之,就目前來看,2018年的全球宏觀基本面穩定,主要風險可能集中在金融體系內部,而不是實體經濟。鑑於經濟體系與金融體系的複雜性,很多因素之間存在微妙的反饋與強化,不可測因素很多。尤其是金融市場內部存在大量的「擁擠交易」和程式化交易,一旦出現意想不到的價格擾動,很可能因此引發整個金融系統的劇烈波動。因此,不排除2018年再度出現「黑天鵝事件」的可能性。不過,如果金融市場果真因此出現大幅度波動,聰明的投資者應該是逆向操作,而不是追漲殺跌。

  

  中國經濟加速轉型升級

  2017年,中國經濟增速平穩,好於預期。這既得益於房地產市場的火爆和基建投資的支撐,也得益於中國居民消費能力的提升和消費層次的升級。受益於全球經濟的同步復甦,中國的出口成長在2017年也表現不俗,形成「三駕馬車」並駕齊驅的態勢。

  展望2018年,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會延續多年以來的下降趨勢,繼續向下探底到5%左右。消費的成長將依然強勁,但增速也會略有放緩。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和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的影響,出口增速也會有所回落。因此,我們估計,2018年中國經濟增速有可能回落至6.5%左右。

  其實,經濟增速的放緩已在大多數投資者的預期之中。對資本市場的投資者而言,只要上市公司的盈利成長可持續,股票市場的投資機會則依然存在,當然這些機會有可能只是結構性的、只存在於某些行業、板塊或個股。實際上,在2017年,投資者已把目光從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轉向增長的質量和效率,從對上市公司銷售成長的關注轉向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研究,推動了一輪氣勢磅礴的藍籌股和優質成長股的行情。從這個意義上講,2017年的中港股市已反映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趨勢了。

  過去幾年,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進程明顯加速。以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催生了大量新興的商業模式(如行動支付、滴滴打車、共享單車、無人零售等),也推動了許多新興產業與行業的發展(如手遊、物流、快遞、外賣、電競、金融科技、智能設備製造等),最終導致人們生活方式的大幅度改變(比如對電商、行動支付、微信、手遊、外賣、快遞、電子讀物、手機視頻等社交模式、娛樂模式或交易模式的依賴)。應該說,經過過去幾年的發展,中國在電子商務、行動支付、電信網絡、金融科技、快遞物流、高鐵網絡等很多領域的應用和發展都已走在世界的前列。

  以上成績的取得絕非偶然,而是得益於一系列有利條件,包括政策扶植(如鼓勵「雙創」的政策、對網際網路金融等新商業模式的包容、對新技術、新能源汽車等的財政補貼等)、完善的基礎設施(如高鐵、高速公路等交通網絡、電信4G網絡、電子支付網絡等)、性價比優越的中端人力資本(如「大學生紅利」、「工程師紅利」等)、日益濃厚的企業家精神、不斷完善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如PE/VC的活躍與普及、在「新三板」、創業板、主板、及海外股市上市融資便利的提升等)等。這一系列條件組合在一起,逐漸促成了一個相對完善、並且自我加強的生態系統,給創新、創業提供了孵化的機制和環境,給新技術的應用、新商業模式的推廣提供了便利,給創業者、企業家、投資者提供了激勵,也給消費者提供了新產品、新服務、新體驗和新的生活方式。這些生態系統一旦形成,會不斷自我強化,不斷催生更多的新技術、新產業、新商業模式及新生活方式的誕生,不斷推動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促使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進程進一步加速。

  得益於上述生態系統,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斷言,今天的中國企業正享受著比世界上絕大多數經濟體的企業更完善、更便捷、更有效率的基礎設施、更精準的政策支持、以及性價比更高的人力資本等優勢。因此,展望今後5-10年的全球競爭格局,我們相信很多中國企業都有希望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行業中的全球領頭羊。中國經濟也會因此而更具競爭力和可持續性,從而在2030年前後不但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而且成為一個經濟與科技強國。

  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那些能夠在轉型升級中放眼未來、苦練內功、積極培育核心競爭力(即「護城河」)的企業將會在未來幾年的產業發展中優勝劣汰,成為行業整合的贏家。對於這樣的企業,投資者務必要關注,因為它們往往是在資本市場上可以給投資者數倍、數十倍、數百倍、甚至上千倍回報的公司!正因為如此,我們也相信中國資本市場在今後數年將迎來長期可持續的繁榮。2017年應該只是一個開始,而2018年也只是這一趨勢的前期。

  

  金融風險也不可忽視

  雖然中國經濟轉型的中長期前景值得期待,但中國經濟與金融體系當前所面臨的風險與挑戰也不容忽視。眾所周知,為防止經濟硬著陸,過去多年決策層不斷推出各種「穩增長」措施,令經濟中的槓桿率不斷提升,金融風險日益加劇,至今已到了令人警醒的地步。2017年穆迪和標準普爾相繼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就是一個響亮的警鐘。

  面對日益上升的金融風險,中國決策層早在2016年11月舉行的「六中全會」上就把降槓桿和控制金融風險列為今後經濟金融工作的重點,並在2017年7月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專門成立了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反映了對潛在金融風險的高度重視。2017年10月舉行的「十九大」再次強調把防止發生系統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底線。

  實際上,自2016年11月的「六中全會」之後,中國政府的決策層和監管部門就已經開始實施降槓桿、防風險的舉措了。這從過去一年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中得到證實,包括貨幣市場利率飆升(如3個月SHIBOR在半年左右上漲200多個基點,相當於美聯儲8次加息)、國債收益率上升(如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半年左右上漲100多個基點)、債券市場打破剛性兌付(如廣西有色、東北特鋼、江西賽維等破產重組案例)、「一行三會」收緊金融監管政策、填補監管真空(如資本市場「打妖精」、規範與約束萬能險的發售、加強網際網路金融監管、規範銀行同業交易行為、推出資管新規等)。這些措施反映了監管層主動、有序、有隔離地降槓桿、擠泡沫的決心和思路,當然也對貨幣市場、債券市場、信用市場、乃至股票市場造成了震動。

  雖然降槓桿、擠泡沫的措施在「十九大」之後會得到更有力的執行,但由於決策層一再強調要把防止系統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底線,因此我們認為2018年的金融風險應該是整體可控的。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投資者可以掉以輕心、高枕無憂了。局部性、區域性的風險釋放仍然具有殺傷力,對於恰巧置身其中的投資者而言,依然有可能造成巨大傷害,甚至是滅頂之災。對於此類風險,投資者應該密切關注,不但要防止成為被擠的泡沫,也要防止遭遇「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命運。

  

  中港股市值得期待

  對股票投資者而言,雖然中港股市在2018年的波動性可能會大幅度增加,但其中卻充滿了機遇。的確,很多優質藍籌股和成長股的股價在2017年已大幅上升,估值不再具有吸引力,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美好前景依然會給它們的盈利帶來中長期的快速成長空間,投資者應該放眼長遠,逢低吸納。換句話說,如果這些股票價格在2018年出現較大調整,投資者應該抓住這些難得的機遇堅決吸納,而不是恐慌觀望甚至拋售離場。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李佳佳 HN153)

相關焦點

  • 金融百科 | 黑天鵝事件是什麼意思?
    作者:仙人掌研究方向:金融合規、監管政策研究;行業規範政策研究;金融法規研究。導語:黑天鵝事件是指十分難以預測但是又會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就像17世紀的歐洲人認為世界上的天鵝都是白的,直到澳大利亞黑天鵝的出現,下面就跟著納覓戰略研究院的小夥伴一起來了解一下黑天鵝事件吧!黑天鵝事件是什麼意思?
  • 不止美國 「黑天鵝」也可能從此地飛出
    不止美國 「黑天鵝」也可能從此地飛出 時間:2021年01月14日 16:01:41&nbsp中財網   原標題:不止美國,「黑天鵝」也可能從此地飛出  來源:金十數據  據央視,當地時間13日下午,義大利活力黨(Italia Viva)領袖、義大利前總理倫齊(Matteo Renzi
  • 2017年黑天鵝還會從哪裡飛出來?
    新華網北京12月23日電 2016年堪稱「黑天鵝年」。  遙想2015年底,小編送上了「看似太離譜,並非不可能」的2016猜想,孰料竟連連中籤。  過去這一年,眼看著黑天鵝一次次飛起,英國公投「脫歐」、美國川普勝選、義大利公投修憲失敗,一連串原本不被看好的小概率事件意外成真,重磅衝擊國際政治、經濟、外交,讓多少媒體和民調羞紅了臉,多少專家驚掉了手裡的磚?  2017年,國際大勢是繼續「走偏」還是終於「回彈」?「黑天鵝」還會從哪些角落飛竄出來?
  • 新型冠狀病毒——2020年的黑天鵝事件!盤點歷史上的黑天鵝事件
    成為今年的第一隻黑天鵝!黑天鵝事件是什麼?17世紀,歐洲人沒有見過黑天鵝,認為天鵝只有白色的,直到第一隻黑天鵝在澳洲被發現,認知被徹底顛覆。黑天鵝事件是各個領域,無論金融、經濟還是個人生活中出現的不可預測的重大稀有事件,極其罕見的事件。
  • 《中國金融》|開展央行內部評級工作的思考
    央行評級的國際借鑑 歐洲央行是較早開展央行內部評級的發達經濟體央行,在信貸資產質押品管理和央行內部評級方面,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制度框架和成熟的運作模式,這對於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央行質押品框架體系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 全球金融危機的教訓 明斯基的金融不穩定假說
    10月19日,十九大中央金融系統代表團的團組討論上,周小川在談到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重點時稱,中國要重點防止「明斯基時刻」出現所引發的劇烈調整。明斯基時刻是指美國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所描述的時刻,即資產價值崩潰的時刻。主要是經濟長時期穩定可能導致債務增加、槓桿比率上升,進而從內部滋生爆發金融危機和陷入漫長去槓桿化周期的風險。
  • 《黑天鵝》讀後|李衛廣:在有秩序的世界中認識黑天鵝
    結果是經過較少中間步驟的那一組能更快遞辨認出消火栓。這意味著,(在同樣模糊的情況下)人們獲得的信息越多,就會形成越多的假設,結論就越糟糕。他們看到了更多的隨即噪點並將其當成了信息。由此推及,每小時收聽廣播新聞比閱讀周刊要糟糕得多,因為較長時間間隔能夠過濾掉一些信息。這樣看來,好像為如下說法找到了證明:應該閱讀一些有深度的文章,而不是被碎片化的信息所左右思想。
  • 馬光遠:為什麼「灰犀牛」比「黑天鵝」更可怕?
    本文作者為著名經濟學家馬光遠   為什麼「灰犀牛」比「黑天鵝」更可怕?  你必須承認,這個世界大多情況下是由錯誤的思想支配的。  過去的八年時光,面對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我們聽到的對此問題解釋最多的詞是「黑天鵝」。
  • 平衡金融科技與金融安全的關係是重點
    10月24日,在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上,財政部副部長鄒加怡表示,要平衡好金融科技與金融安全的關係,防止金融科技助長「贏者通吃」的壟斷。在此次峰會上,鄒加怡談到了全球金融體系的風險和應對問題。她認為,為有效防範全球金融體系中的風險,需要妥善處理好幾個關係,包括要把握好逆周期調節和金融穩定的關係,協調好金融監管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以及平衡好金融科技與金融安全的關係等。
  • 中國金融體系主要指標大全!
    【收藏版:研究必備】中國金融體系主要指標及內涵大全來源:博瞻智庫(微信號Bzzk-research) 作者:任濤▌一、央行體系金融指標維度(一)貨幣供應1、貨幣發行與基礎貨幣(亦稱央行儲備貨幣
  • 中國政府為什麼高度幹預金融體系?
    簡單總結前面的分析論述就是:40年來,中國從只有一家金融機構開始,改革和發展出一個全新的金融體系,這個金融體系的重要特徵是規模很大、管制較多、監管很弱。  No.2  政府干預金融體系是好還是壞
  • 比黑天鵝更可怕的「灰犀牛」到底是啥?
    7月17日,金融工作會議召開後的首個工作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發評論員文章《有效防範金融風險》,文中提到:「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需要增強憂患意識。……既防『黑天鵝』,也防『灰犀牛』,對各類風險苗頭既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能置若罔聞。」
  • 黑天鵝+灰犀牛=黑犀牛?
    黑天鵝事件,指小概率而影響巨大的事件。17世紀之前,歐洲人認為天鵝都是白色的。但隨著人們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黑天鵝這個不可動搖的信念崩潰了。所以,黑天鵝的存在寓意著不可預測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卻又改變著一切。灰犀牛事件,則用來比喻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
  • 創新監管策略,構建金融科技生態治理體系
    近年來,企業越發重視金融科技及其賦能作用,金融科技產業迎來了高速發展。本文從生態治理視角入手,為平衡創新與監管提出了新的思路,即建立生態內部治理與外部監管創新的治理體系,從價格競爭、數據競爭轉向系統性的生態內外部治理,實現產業的整體共振與可持續發展。
  • 2020年下半場:全球9大「黑天鵝」猜想
    隨之而來的是崩盤的股市、倒掛的國債收益率曲線、以及充斥在金融體系和居民生活中無窮無盡的信貸壓力。據房地產信息服務機構Black Knight Inc.的數據統計,今年5月份,美國逾期30天以上的借款人數量已經達到430萬人,美國房屋抵押貸款的拖欠率已經攀升至2011年11月以來最高水平。
  • 塔勒布之《黑天鵝》
    這就是《黑天鵝》這本書想解決的根本問題。下面,我就從三個方面來和你詳細聊聊黑天鵝理論:第一,從心理學層面看,我們的心理機制讓我們認知不到黑天鵝事件。第二,從認知方法看,錯誤的知識地圖讓我們低估了黑天鵝出現的概率。
  • 什麼是黑天鵝效應,什麼是灰犀牛效應
    直到歐洲人發現了澳洲,看到當地的黑天鵝後,人們認識天鵝的視野才打開,只需一個黑天鵝的觀察結果就能使從無數次對白天鵝的觀察中推理出的一般結論失效,引起了人們對認知的反思-以往認為對的不等於以後總是對的。「黑天鵝」隱喻那些意外事件:它們極為罕見,在通常的預期之外,在發生前,沒有任何前例可以證明,但一旦發生,就會產生極端的影響。
  • 黑天鵝「事件」
    我的第一反應是九龍溼地公園飼養的黑天鵝又跑出來了?觀察了一陣子,後來中華秋沙鴨飛到別處去了,而黑天鵝依然在原地悠閒。       黑天鵝老是跑出來到處閒逛,莫非是它們想回歸自然?當晚我發了微信朋友圈,有鳥友調侃說這個好「穿越」。是啊,黑天鵝跟中華秋沙鴨「本是同根生」,兩者皆雁形目鴨科動物,不同屬而已,但兩者相去甚遠,一個南半球,一個北半球,在空間上是有點穿越了。
  • 王漢生:如何捕捉金融市場中的「黑天鵝」︱學術光華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王漢生教授與合作者們研究提出的一種模型,對於探究複雜金融系統中的風險傳播鏈條,以及捕捉金融市場中的「黑天鵝」有著重要意義。研究組充分利用網絡結構,提出了一種尾部事件驅動的網絡分位自回歸模型(Network Quantile Autoregression Model)來捕捉動態的分位數行為特點,並對金融風險在金融網絡中的傳導效應進行估計。研究組將該模型應用於分析A股市場,發現市場波動程度越高,風險基於金融網絡的傳導效應越大。
  • 疫情之下,再讀《黑天鵝》:在不確定性時代,找到我們的生存之道 |...
    237年後的2007年,黎巴嫩裔美國人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Nicholas Taleb)借用「黑天鵝」這一語義,出版《黑天鵝:如何應對不可預知的未來》(以下簡稱《黑天鵝》)。這本書出版後,連續一年多都位列《紐約時報》暢銷榜單,並成為全球現象級暢銷書。在這本書裡,投身金融行業的塔勒布對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提出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