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骨補碎的性味歸經及臨床運用經驗

2021-01-07 騰訊網

別名猴姜、胡猻姜(《本草拾遺》),石毛薑(《日華子本草》),石庵閭(《開寶本草》),過山龍(《植物名實圖考》),石巖姜(《草木便方》),石良姜(《分類草藥性》),毛薑、申姜(張壽頤),毛貫仲(《青海藥材》),馬蝟姜(《南寧市藥物志》),碎補(《四川中藥志》),毛生薑、雞姜(《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出處《本草拾遺》

來源為水龍骨科植物槲蕨、中華槲蕨、石蓮姜槲蕨、崖薑、光亮密網蕨以及骨碎補科植物大葉骨碎補、海州骨碎補等的根莖。冬、舂採挖,除去葉片及泥砂,曬乾或蒸熟後曬乾,用火燎去毛茸。

原形態槲蕨,又名:崖薑、巖連姜、爬巖姜、肉碎補、石碎補、飛天鼠、牛飛龍、飛來風、飛蛾草。

性味苦,溫。

《日華子本草》:"平。"

《開寶本草》:"味苦,溫,無毒。"

《廣西中藥志》:"甘微苦澀,溫。"

歸經入肝、腎經。

《綱目》:"足少陰。"

《本草求真》:"入腎,兼入心。"

《本草再新》:"入肝、腎二經。"

功能主治補腎,活血,止血。治腎虛久瀉及腰痛,風溼痺痛,齒痛,耳鳴,跌打閃挫、骨傷,闌尾炎,斑禿,雞眼,淋巴結核。

《藥性論》:"主骨中毒氣,風血疼痛,五勞六極,口(一作』足』)手不收,上熱下冷。"

《日華子本草》:"治惡瘡,蝕爛肉,殺蟲。"

《開寶本草》:"主破血,止血,補傷折。"

《本草正》:"療骨中邪毒,風熱疼痛,或外感風溼,以致兩足痿弱疼痛。"

《本草述》:"治腰痛行痺,中風鶴膝風攣氣證,洩瀉,淋,遺精,脫肛。"

《廣西中藥志》:"治小兒疳積。"

《四川中藥志》:"洩溼,通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注意陰虛及無瘀血者慎服。

《本草經巰》:"不宜與風燥藥同用。"

《本草匯言》:"如血虛風燥,血虛有火,血虛攣痺者,俱禁用之。"

《得配本草》:"忌羊肉、羊血、蕓薹菜。"

複方治腰腳疼痛不止:骨碎補一兩,桂心一兩半,牛膝三分(去苗),檳榔二兩,補骨脂三兩(微炒),安息香二兩(入胡桃仁搗熟)。搗羅為末,煉蜜入安息香,和搗百餘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溫酒下二十丸。(《聖惠方》)

治耳鳴,亦能止諸雜痛:骨碎補去毛細切後,用生蜜拌,蒸,從巳至亥,暴幹,搗末,用炮豬腎空心吃。(《雷公炮炙論》)

治腎虛耳鳴耳聾,並齒牙浮動,疼痛難忍:骨碎補四兩,懷熟地、山茱萸,茯苓各二兩,牡丹皮一兩五錢(俱酒炒),澤瀉八錢(鹽水炒)。共為末,煉蜜丸。每服五錢,食前白湯送下。(《本草匯言》)

治牙痛:鮮槲蕨一至二兩(去毛)。打碎,加水蒸服。勿用鐵器打煮。(《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治金瘡,傷筋斷骨,疼痛不可忍:骨碎補(去毛,麩炒微黃)、自然銅(細研)、虎脛骨(塗酥炙黃)、敗龜(塗酥炙微黃)各半兩,沒藥一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以胡桃仁半個,一處嚼爛,用溫酒一中盞下之,日三、四服。(《聖惠方》骨碎補散)

治打撲傷損:胡猻姜不以多少,生薑半之。上同搗爛,以罨損處,用片帛包,幹即易之。(《百一選方》)

接骨續筋:骨碎補四兩,浸酒一斤,分十次內服,每日二次;另曬乾研末外敷。(《泉州本草》)

治挫閃:骨碎補二兩,杵爛,同生薑母、菜油、茹粉少許,炒敷患處。(《閩東本草》)

治關節脫位,骨折:在關節復位或正骨手術後,取槲蕨(去毛)和榔榆皮搗爛,加麵粉適量,搗成糊狀,敷傷處,二至三日換藥一次。

治跌打損傷,腰背、關節酸痛:槲蕨(去毛)五錢至一兩。水煎服。

治闌尾炎:鮮槲蕨(去毛)八兩,切碎,加大血藤五錢,紅棗四兩。水煎服。(方以下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治斑禿:鮮槲蕨五錢,斑蝥五隻,燒酒三兩,浸十二天後,過濾擦患處,日二至三次。(《福建中草藥》)

各家論述《綱目》:"骨碎補,能入骨治牙,及久洩痢。昔有魏某久洩,諸醫不效,垂殆,予用此藥末,入豬腎中煨熟與食,頓住。蓋腎主大小便,久洩屬腎虛,不可專從脾胃也。《雷公炮炙論》用此方治耳鳴,耳亦腎之竅也。按戴原禮《症治要訣》雲,痢後下虛,不善調養,或遠行,或房勞,或外感,致兩足痿軟,或痛或痺,遂成痢風,宜用獨活寄生湯,吞虎骨四斤丸,仍以骨碎補三分之一同研,取汁,酒解服之,外用杜牛膝、杉木節,萆薢、白芷、南星煎湯頻頻燻洗,此亦從腎虛骨痿而治也。"

《本草求真》:"骨碎補,雖與補骨脂相似,然總不如補骨脂性專固腎通心,而無逐瘀破血之治也。"

《本經續疏》:"骨碎補(《開寶本草》)主破血、止血、補傷折,言能不使瘀結者留滯,不使流動者妄行,而補苴傷折,如未嘗傷折也。"

張壽頤:"骨碎補,甄權謂主骨中毒氣,風血疼痛,上熱下冷。蓋溫養下元,能引升浮之熱,藏於下焦窟宅,是以可治上熱下冷。李瀕湖謂研末同豬腎煨食,可治耳鳴,及腎虛久洩、牙痛,皆是此意,非可通治胃家實火之齒痛。閬仙朱先生,嘗用以治寒痰凝滯,牙關不利,頰車隱痛之骨槽症,甚有捷驗。又凡陰虛於下,而肝膽浮陽抉痰上凝之齒痛,牙槽不利,及陰寒逼陽上浮之喉痛喉癬諸症,用此亦頗有效,皆即瀕湖用治牙痛之意,而陽邪實盛者,類皆不可妄試。昔人每謂此藥入腎治骨,並能治骨傷碎,因得此名者,皆當識得此意,非陰虛有熱之骨痛骨痿,果可以一概主治也。戴元禮《症治要訣》謂痢後下虛,不善調養,遂成痢風,則以腎之虛寒而言,此藥溫腎,能起骨萎宜矣。惟痢後風之腳軟膝腫,亦有陰虛生內熱者,則宜魏玉璜之一貫煎,戴氏此法,非可概投。"

骨碎補的臨床應用

防治鏈黴素毒性及過敏反應

取骨碎補乾片5錢,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視需要可長期服用。對已知有鏈黴素毒性反應者,用鏈黴素同時使用本藥,可防其毒性反應;既往有鏈黴素過敏的患者再次使用時,除從小劑量開始外,並加服本藥脫敏。對使用鏈黴素過程中已出現毒性或過敏反應者,則用本劑治療;臨床觀察21例(過敏反應2例,毒性反應19例),服藥後除2例無效外,其餘均於第二天反應症狀減輕,大部分於第3~4天反應症狀消失。停服骨碎補後鏈黴素反應再次出現.再用骨碎補煎劑仍有效果。據觀察,本藥對反應中的頭痛、頭暈、口唇及舌尖麻木等症狀療效最好;對耳鳴、耳聾的控制也有一定效果。提示其主要作用,在於解除鏈黴素對第八對腦神經和三叉神經下頜枝的毒性作用。

治療感覺神經性耳聾:孫氏介紹用骨碎補45~60g,葛根45g,磁石60g,山藥30g,白芍、川芎各15g,酒大黃1.5~6g,甘草12g。水煎服,每日1劑。並常規配合維生素B1、維生素C治療。對突發性、爆震性、原因不明性耳聾有很好的效果。

防治鏈黴素毒副反應:解放軍254醫院報導用骨碎補15g,水煎分2次服,嚴重者可每日服2劑。用該方對55例有鏈黴素毒副反應(主要為頭暈、耳鳴,次為唇面麻木、耳痛、耳塞感、耳聾等)的患者進行治療。結果治癒37例,好轉10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85%。

本文摘自《周天寒醫論精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周天寒等主編。

治療雞眼

取骨碎補3錢,碾成粗末,放入95%酒精100毫升中浸泡3日備用。用時先將足部雞眼或疣子用溫水洗泡柔軟,再用小刀削去外層厚皮;然後塗擦骨碎補酒精浸劑,每2小時1次,連續4~6次,每日至多10次。擦後略有痛感,幾分鐘可消失。治療雞眼6例,均在10~15天內痊癒;疣子2例,均在3日內脫落而愈。

摘錄《中藥大辭典》

治療頸淋巴結核:

蔡氏介紹取生骨碎補300g左右,烘乾研細為末,過篩裝入密閉小瓶內備用。鮮雞蛋1個,用筷子搗一小孔、將蛋清倒出一部分,把備用的骨碎補粉末慢慢裝入約2g,再用和好的麵皮把雞蛋包住,放爐火上烤焦(約需烤半個小時,最好在柴火上烤)。每天早晚各吃1個。

此法經濟簡便,容易掌握,無毒副作用。據觀察,病輕者治療1個月可愈,重者2個月可痊癒。

相關焦點

  • 中藥水蛭性味歸經及臨床運用發現
    性味:鹹苦,平,有毒。 《本經》:"味鹹,平。" 歸經:入肝、膀胱經。 《綱目》:"肝經血分。" 《要藥分劑》:"入肝、膀胱二經。" 功能主治:破血,逐瘀,通經。治蓄血,症瘕,積聚,婦女經閉,幹血成癆,跌扑損傷,目亦痛,雲翳。
  • 中藥植物之--南天竹
    當然它與含有小檗鹼的中藥黃連、黃柏是有區別的,除了含小檗鹼外,其它生物鹼有很大區別。下面看看《中華本草》的論述:《中華本草》葉:【性味】苦;性寒【歸經根:【性味】苦;性寒;小毒【歸經】肺;肝經果:【性味】味酸;甘;性平;有毒【歸經】肺;肝經【功能主治】
  • 關於中藥藥名的趣味小故事
    中藥即中醫用藥,為中國傳統中醫特有藥物。中藥在中國古籍中通稱「本草」。我國最早的一部中藥學專著是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唐代由政府頒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藥物經驗,對後世藥物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中藥在中國的歷史長流中從未間斷。但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對中藥的了解少之又少,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藥藥名有很多,有時候大家記憶可能存在一些困難。所以今天小編就通過故事來幫大家趣味記憶中藥藥名,學習有趣,結果更開心哦。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故事吧。
  • 身邊的中藥|「朝廷咱家人最多」(蓮)
    【性味與歸經】 苦,平。歸肝、脾、胃經。【功能與主治】 清暑化溼,升發清陽,涼血止血。用於暑熱煩渴,暑溼洩瀉,脾虛洩瀉,血熱吐衄,便血崩漏。荷葉炭收澀化瘀止血。用於出血症和產後血暈。【用法與用量】 3~10g;荷葉炭3~6g。【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 深入了解中藥顆粒劑(上)
    (感謝河北中醫肝病醫院提供專業支持)中藥顆粒劑概念和製作工藝流程中藥顆粒劑的 概念單味中藥配方顆粒是指在傳統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用符合炮製規範的傳統中藥飲片作為原料,經現代製藥技術加以提取、濃縮、分離、乾燥、制粒、包裝精製而成的純中藥產品系列,目前已經能夠作為傳統中藥飲片的替代品供臨床配方使用
  • 每日一味中藥:火麻仁
    中藥火麻仁是桑科草木植物大麻的成熟去殼種仁。中醫認為火麻仁有潤燥滑腸的功效與作用。別名:大麻仁,線麻子(代殼者)。來源產地:為桑科一年生草木植物大麻的成熟去殼的種仁。均為栽培。性味歸經,入脾、胃、大腸經。功效火麻仁有潤燥滑腸的功效。主治津枯便秘。老年體虛,產後血虛者宜之。臨床應用(1)用於治療習慣性便秘。無論氣虛便秘(胃腸運動功能較弱所致的便秘),或是腸燥便秘(由於腸道水分減少所致的便秘),都可用火麻仁通便。
  • 每日一味中藥:酢漿草
    中藥酢漿草是酢漿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酢漿草的全草。中醫認為酢漿草有清熱利溼,涼血散瘀的功效與作用拼音名:酢漿草讀作 Zuò Jiānɡ Cǎo來源產地:本品為酢漿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酢漿草的全草。性味歸經,性酸,寒。入大腸、小腸經。功效清熱利溼,涼血散瘀,消腫解毒。主治1.清熱利溼,用於淋證、小便不利、洩痢、黃疸等病證。
  • 每日一味中藥:蟬蛻
    中藥蟬蛻為蟬科昆蟲黑蚱若蟲羽化時脫落的皮殼。主產於山東、河北等地。夏、秋兩季拾取。以體輕,完整,色黃亮者為佳。生用。味甘,性寒。歸肺、肝經。【性味歸經】寒。歸肺、肝經。蟬蛻功效作用【功效】疏散風熱,透疹止癢,明目退翳,息風止痙。
  • 每天猜一味中藥 | 昨日草果
    中藥小課堂來給你講講中藥的知識我們每天會讓你猜一味中藥並在第二天公布答案這是一場知識盛宴快來猜猜看吧!現在揭曉謎底的時刻到了!昨天給大家猜的中藥是(點擊答案可以跳轉昨日題目)來看看它的具體介紹吧!圖片性味歸經辛,溫。歸脾、胃經。性能特點本品辛散溫燥力強,有特異的香味,入脾胃經。能燥溼散寒、除痰截瘧,凡寒溼阻滯脾胃及溼濁瘴氣所致病證,皆可酌選。
  • 中藥百草園|木賊
    南京市高淳中醫院公眾號 特別推出 「中藥百草園」專題 帶大家認識生活中的中草藥 敬請關注 ▼▼▼
  • 每日一味中藥:山慈菇
    中藥山慈菇是草本植物杜鵑蘭的乾燥假球莖。傳統認為山慈菇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山慈菇丸、山慈菇面膜。別名:茅慈菇,毛茨菇。來源產地:為蘭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杜鵑蘭的乾燥假球莖。野生。主產於四川、貴州、石南等省。
  • 中藥馬勃的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防癌抗癌
    中藥馬勃為灰包科真菌脫皮馬勃、大馬勃或紫色馬勃的乾燥子實體。主產於內蒙古、甘肅、吉林、遼寧等地。夏秋兩季子實體成熟時及時採收。除去泥沙及外層硬皮,切成方塊或研成粉末用。性味歸經:辛,平。歸肺經。功效:清熱解毒,利咽,止血。主治:用於咽喉腫痛,咳嗽,音啞,血熱吐衄,外傷出血。
  • 黃連,中藥界的阿司匹林?
    而在中藥界,有一味中藥也有非常多的藥效,它就是黃連。  「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黃連本是一味家喻戶曉的中藥,在國內外都有許多用法,隨著現代研究的不斷深入,新的藥效又不斷被發現,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黃連除了清熱解毒,還有哪些藥效?
  • 它是中藥裡的雪糕,也是響噹噹的白虎將軍
    在臨床跟診中也時時發現石膏這味中藥。石膏作為大寒藥物,這麼頻繁的使用不會傷及胃氣麼,不論是醫者,患者,還是普通老百姓,對於石膏均有不同程度的偏見,大多數人對於石膏都是一知半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認為其性大寒,極易損傷脾胃,故而醫者避之不用,患者見之則懼。  中藥當中有四大名藥——附子、石膏、人參、大黃。
  • 每日一味中藥:紫石英
    中藥紫石英是氟化物類礦物螢石族螢石。中醫認為紫石英有鎮心定驚,溫肺降逆的功效與作用別名:螢石、氟石。來源產地為氟化物類礦物螢石族螢石。性味歸經甘、辛,溫。歸心、肝、肺、腎經功效鎮心定驚,溫肺降逆,散寒暖宮。主治心悸,怔忡,驚癇,肺寒咳逆上氣,女子宮寒不孕。
  • 中藥400味之三十六:砂仁
    學中醫從中藥開始,中藥400味,每天學一點,今天第三十六味:砂仁。 砂仁,為姜科植物陽春砂仁或縮砂仁的成熟果實或種子。砂仁藥用分陽春砂仁、縮砂仁、海南砂仁幾大類,其中以主產兩廣一帶的陽春砂仁療效最佳。
  • 中藥植物之--麥冬
    所以我們讀植物學著作和中藥學著作的時候往往有些不同,要分清中藥的基原植物到底是哪一個種。【性味與歸經】甘、微苦,微寒。歸心、肺、胃經。【功能與主治】 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用於肺燥乾咳,陰 虛撈嗽,喉痺咽痛,津傷口渴,內熱消渴,心煩失眠,腸燥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