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兒園,為啥還要看父母學歷?這是科學教育還是區別對待

2020-12-05 孕嬰幫

文/孕嬰幫,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段時間,網上關於「幼兒園招生看父母學歷」的話題頻頻登上熱搜,儘管校方表示只是用來登記家長的信息,但依然引起了大家的熱議。

@風鈴聲:現在不努力,將來孩子上學不僅錢是問題,學歷也是問題。萬一因為你學歷低,孩子被區別對待了怎麼辦。所以想要孩子,就得努力學習,努力掙錢啊。

@藍色的雙肩包:登記當然本身是沒有問題的,怕就怕在幼兒園根據孩子父母的身份地位進行分班,之後再區別對待。交同樣的錢最後受的教育不一樣,這才是最大的不公平。

@心音:確實,父母的學歷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心理成長。了解父母的學歷用來因材施教還是不錯的,但是如果用來差別對待那就過分了。

大家對這件事情進行爭議。無非就是因為怕自己的學歷影響了孩子的發展。每個家長都想給孩子最好的,交相同的學費自然應該接受相同的教育。但是「幼兒園招生看父母學歷,是科學育兒還是偽科學呢?

在這裡幫媽就不得不提一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了。「棉花糖實驗」是斯坦福心理學家米歇爾博士,自1996年便開始做的實驗。至今,實驗一直在不斷的追蹤不斷的修改,也被很多人應用於教學中。

實驗對象,是幼兒園4-5歲的小朋友。實驗過程是:米歇爾在被實驗的小朋友面前放置一個棉花糖,並告訴小朋友他現在要出去一下。如果在他回來之前沒有吃掉棉花糖,小朋友將會得到2塊棉花糖。

他離開後,有的孩子直接吃掉了棉花糖,有的孩子堅持了幾分鐘,忍耐不住吃了棉花糖。還有的孩子通過唱歌、講話等轉移注意力,堅持到了最後。真正的實驗結果是在30年後才得出:那些沒有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在成長的30年中都有很好的表現,比如成績優異、身體素質好等。

「棉花糖實驗」告訴了我們,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重要性。18年紐約大學的教授,在《心理科學》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論文中的觀點是:「孩子能否取得成功,並不取決於延緩滿足的能力,而是取決於孩子背後的家庭」。因此這篇論文將「棉花糖實驗」的結論推翻了。

他們做的實驗是:他們搜集了關於被試兒童的各項信息,包括父母受教育水平,以此將他們分為父母有學位組,以及父母無學位組。研究表明,父母有學位組的孩子延緩滿足的能力更強。這是為什麼呢?

條件好的家庭中,孩子認為就算眼前的棉花糖和獎勵的棉花糖都沒有了,他的爸爸媽媽也會給他買很多的棉花糖。所以,他們願意去相信他們等待結束會有第二塊棉花糖,這就是原生家庭給他的信心。

條件差的家庭,孩子會先解決眼前的事情,不要讓眼前的棉花糖逃走才是最要緊的。至於獎勵的棉花糖,誰知道會不會到來呢?所以他們會先把眼前的棉花糖吃掉。

條件好和條件差的家庭並不是只是經濟方面的對比,還有父母的身份地位、學識水平等等方面。

實驗的結論是:孩子的成功,並不是僅僅取決於孩子的「延緩滿足」能力。還有父母給予的經濟和精神上的穩定感,這讓他們更有勇氣去嘗試一些未知的事情,這個實驗被稱為「新棉花糖實驗」。

孩子的成長與父母是密切相關的,所以幼兒園看父母的學歷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如果幼兒園將父母的因素,作為區別對待孩子的理由,那就是大錯特錯了。因為孩子的發展還和社會、學校以及自身的條件有關。

我是幫媽,一名高級育嬰師,私信「育兒」,幫您解答帶娃路上的困擾~

相關焦點

  • 科學育兒:孩子上幼兒園之前,父母是否注意過這些家庭教育?
    如果老師的幫助不是他真正需要的,他會很容易生氣,這是樂樂的煩惱。 父母也擔心樂樂在幼兒園得不到很好的照顧,想知道再等六個月再上幼兒園是否更好,這是父母的煩惱。 嬰兒確實需要細心的照顧,但是當孩子去到幼兒園時,他們就具有更多的能力和潛力。
  • 小學入學要看父母學歷證書?校方:更好因材施教
    原標題:安陽一小學孩子入學要看父母學歷證書  小學新生入學,除了常規戶口證明外,學校還要求父母雙方帶上學歷證書——河南省安陽市的一所民辦學校公布的新生入學面試通知連日來引發了廣泛爭議。  3月9日,一匿名網友在安陽市某論壇發出配有招生海報的帖子稱,一所名為「安陽市飛翔學校」的民辦學校,在對該校小學部一年級新生的通知說明中,明確寫明家長需帶上雙方的學歷證書,與孩子一起參加入學面試。  消息一出,立即引發爭議。一部分家長認為學校做法有一定意義,作為民辦學校,除了師資條件外,學生的教育「底子」也很重要,較好的家庭教育有助於學校良好風氣的形成和維護。
  • 看不見的「重男輕女」正在蔓延,表面上平等,實際上卻區別對待
    其實,看不見的男人和女人,父母對兒子和女兒的態度沒什麼區別,但父母的心偏向於男孩子。小麗的母親在二胎政策開放後又生了一個弟弟。雖說母親表面上對麗麗的態度是一樣的,但麗麗能感覺到母親在弟弟出生前後對自己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 幼兒園調查表太「迷惑」,不僅要父母工資流水,還調查寶媽月經史
    執筆:七月定稿:七月現如今孩子上幼兒園,父母真的是越來越難了。在網上就有許多父母吐槽並曝光幼兒園的迷惑調查表,這不這家幼兒園孩子入園居然要父母工資流水明細,幼兒園給出的回應是為了避免家長使用虛假工作證明佔據入園名額。
  • 幼兒園隱藏的3種「冷暴力」,讓孩子深受其害,很多家長一無所知
    前言 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沒地方做,家長都會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一方面能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另一方面也讓媽媽的生活更多一些自由,很多父母在送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都擔心孩子不是你幼兒園生活,出現哭鬧、想媽媽的情況。
  • 幼兒園孩子該不該進行超前教育,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告訴我們答案
    前幾天,一位寶媽有些焦慮地問我:「我孩子今年五歲,上幼兒園大班,我看到每天晚上回家孩子都要完成幼兒園布置的作業,有時候拼音,有時候還要寫基本的數學題,我現在好焦慮,到底該不該配合幼兒園進行超前教育呢?」這位寶媽的問題應該問出了很多家長的心聲和苦惱!
  • 上幼兒園就能看出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李玫瑾:只需看這三點
    李玫瑾教授,她是心理學教授的同時,還是一位育兒專家。相信很多人都是熟悉的,就不用過多介紹了。她曾經在一次育兒講座中就提到過:孩子到底是不是讀書的那塊料,不用太早,從上幼兒園的時候就可以看得出來,家長朋友們要上點心!
  • 幼兒園的數學教育,不止是教會孩子數123
    很多家長都覺得幼兒園的數學教育不過就讓孩子學會了數數,其實,幼兒數學在很多方面都給了孩子很好的思維、邏輯啟蒙…… 1 『形狀』
  • 教育部:禁止幼兒園提前教拼音等課程!超前教育危害,三年級爆發
    學習的起跑線,很多家長對此都有誤解,他們認為只要學習得早、學得多就是贏在起跑線,但真正孩子的起跑線還是在於父母。因為家長有高學歷,好的家庭條件才會有更大的能力為孩子提供學習的條件和資源。平時在家裡,家長也能在精神上影響孩子主動學習,給他們正面的鼓勵和支持,這才是一個孩子最需要的,也是給孩子最好的起跑線條件。
  • 小學面試要家長帶學歷證書!家長不滿:低學歷一樣能教出優秀孩子
    近日,成都一民辦小學的入學面試通知引熱議:除了帶照片和身份證件之外,還要帶「父母學歷證書原件及複印件」。有人質疑,學校是否篩選家長學歷,擇優錄取?但唐唐雲學堂的小編認為,學歷高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會比學歷低的父母有更多的優勢,但並不能說,學歷高的父母一定會教育出比學歷低的父母更優秀的孩子。無論父母是什麼學歷,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能從小就有意識在各方面都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 幼兒園裡這3種「冷暴力」,孩子可能在默默忍受,可父母卻不知情
    幼兒園裡這3種"冷暴力",孩子可能在默默忍受,可父母卻不知情所謂無形"冷暴力",就是不容易察覺,甚至很多家長不會特別在意的事情。1、孩子感覺被老師忽視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和在家不一樣,在學校裡都是一個老師負責好幾個小孩,自然不能把每個孩子照顧到位,如果孩子舉手時老師沒看見,或者尤其對某個孩子比較關愛,或讓孩子在內心感到被忽視。
  • 《三十而已》上海頂級富太都把孩子送到這些幼兒園 金仕教育
    劇情一環扣一環,真是越看越上頭!也有很多家長表示,看了這部劇,才真正明白了「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句話。她為了兒子能上家門口最頂尖給國際幼兒園,不惜以一年一場百萬的煙花秀為門檻。這位媽媽幾乎無所不能,一切都是為了保護他的孩子,給孩子最好的教育。這部劇讓很多家長感同身受,這種感同身受源自一個母親希望給孩子最好的,這一思維的羈絆與突破。在30多歲甚至40多歲的年紀,自己不僅要在職場乘風破浪,還要能為孩子的教育披荊斬棘!
  • 幼兒園布置作業圖「玫瑰花」,寶媽帶上一把芹菜,欣賞成品
    文丨洛芸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我,歡迎媽媽轉發分享)介紹如今的父母擔心孩子的教育問題,在培養孩子良好品德的同時,也要陪孩子學習。老師布置家庭作業「畫玫瑰」,孩子不能開始,寶媽用一把芹菜解決了這個問題雖然同事小麗的孩子們只在幼兒園上,但他們每天回家都要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小孩子們完成老師的任務不容易。
  • 關鍵在父母
    親子教育專家黃靜潔老師指出「有效教養兩寶的關鍵,是不公平對待」,那父母到底要如何處理呢?黃靜潔老師在《父母的格局》這本書中,提出了5個方法:年齡區分法即使兩個孩子年齡相差不大,但是孩子的成長是非常迅猛的。
  • 德國人為啥能承包近一半諾貝爾獎?看到的德國幼兒園,網友服了
    談起諾貝爾獎,德國人確實很有科學精神,因為他們的科學家攬獲了將近一半的諾貝爾獎。對此,育兒專家就有自己的想法,她表示:德國人為啥能承包將近一半的諾貝爾獎?你們可以看看德國幼兒園,那裡就能找得到答案。第一:強調教育自理能力德國幼兒園在教育孩子方面並不是一味地讓孩子去學習,而是強調一些自理能力,比方說孩子的自理能力。因此,在德國幼兒園孩子並不是按照年齡排班級的,大年齡的孩子也會和小一點的孩子一起就讀。
  • 教育到底該喝雞湯還是打雞血?或者勾兌?做父母太難了
    接受採訪時奶奶泣不成聲,這麼激動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看到孫女為了高考準備得很辛苦,每天刷題只睡四五個小時,另一方面在孫女的教育上,從幼兒園到高中,這個家庭光花在校外輔導上的費用就超過100萬。老兩口想到一家人投入了如此巨大的時間精力金錢,只為這場為期2天的考試,不由得心神激蕩。老奶奶說,孫女的目標是上清華,如果考上,會拖著不利索的身體送孫女去上大學。
  • 孩子張口就說謊:孩子有問題家長吃藥,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媽媽心裡直犯嘀咕,這麼小的孩子就會撒謊,長大了還了得。我們會告訴孩子不能撒謊,撒謊的孩子便會成匹諾曹,會跟《狼來了》裡的小孩一樣沒人相信。但孩子依然說謊,教育懲罰獎勵都不管用。解決孩子說謊的問題,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要用辯證的思維看問題,了解孩子說謊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孩子說謊其實是道德認知層面的問題。
  • 武漢聚獅教育談:幼兒教師學歷低有影響嗎?
    但是從我們身邊的情況和媒體的報導來看,武漢聚獅發現幼師學歷低是很常見的。大專就更不用說了,有的幼師學歷達不到高中水平。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並不複雜。第一,是觀念造成的。在人們的觀念裡,幼兒教師就是「看孩子」。只要能哄孩子,有辦法不讓孩子哭,就是「稱職」的幼師。可怕的是,一些幼兒園校長也有同樣的想法。
  • 國家禁止幼兒園小學化,那就讓孩子零基礎入學?
    關於幼兒園小學化的話題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了;這幾年,關於「牛蛙」「雞娃」的話題也是屢屢見諸於眾多新聞和微信公眾號大咖的文章裡;那麼,國家禁止幼兒園小學化,是不是真的就在孩子上學前讓孩子「放飛自我」什麼也不用管了?
  • 不讓娃上幼兒園,拿買房錢去旅遊,這對「敗家」父母卻活得很勵志
    小男孩別看年齡小,履歷可不簡單:2歲多就跟著爸爸去了北極,隨後又去了南極,8歲多已經跟隨父母遊歷了幾十個國家。沒上小學前,孩子連幼兒園也沒上,就是跟著爸媽一起滿世界旅遊;等上了小學,孩子就趁寒暑假時間行走在路上,可以說把所有的空閒時間都用在了「行萬裡路上」。曾有網友笑稱「這一看就是沒有經歷過學而思」,這倒是真的,因為時間不允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