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日漸攀升 1.5億歲木化石雕刻藝術展舉行

2021-01-08 華夏經緯網

  全部用珍稀的木化石雕刻而成的70件藝術品,即日起在上海餘姚路1號石緣收藏館舉行為期一個月(9月15日至10月14日)的展出。

  木化石距今有1.5億年的歷史。原始森林經地殼運動被深埋在封閉的地層裡,經過億萬年的演變,受氧化矽水溶液的作用,形成了矽質「石頭樹」。這種「石頭樹」似石非石,似木非木,既有石頭的質地,內芯多已瑪瑙化;又保留了樹木的紋理和年輪,所以頗受藏石家的青睞。木化石因其複雜的成因及存量稀少,近年來其經濟價值和收藏價值日漸攀升,已成為社會各界饋贈、祈福、鎮宅的新寵。

  這次展出的70件木化石雕刻品,均由工藝師根據石材本身的形狀、色澤,精心構思辛勤創作而成。題材多樣,有佛教造像、秦俑人物、中華寶鼎、傳統吉祥物以及情趣小品等幾個系列。展品中大者長達1米,小者可把玩於掌中。在工藝上也採用了浮雕、透雕、巧色、拋光等多種技藝,並且每件雕品都巧妙地保留有一部分未經拋光的原石,從而形成鮮明的對照。因為每一塊木化石的形、質、色、紋各不相同,所以木化石雕刻品不可能有兩件相同的作品。如果說木化石是大自然的神跡,那麼木化石雕刻品就是藝術家的神工仙鑿。木化石的硬度達到7.5到8度,加工難度極大,平均一件雕刻品需一個工藝師花費3個月的時間。展出期間,每逢周六下午,將由專家為愛好者開藏石知識講座。
 


來源:文匯報

相關焦點

  • 新疆的矽化木與化石
    1)、矽化木矽化木是在特殊的地質環境下形成的喬木、灌木樹幹、樹根植物化石。足島上有3株2億年前形成的松樹矽化木,如今不知在哪裡了。哈密的伊吾縣,淖毛湖戈壁上發現兩株巨大矽化木。距今至少有1.5億年,樹根、樹幹、樹皮、樹枝保存完整一株長達17米直徑1.05米,另一株長11.5米,小頭直徑1.15米。
  • 木化石除了體現在觀賞與科研,還有多大的收藏價值呢?
    木化石有多大的收藏價值呢?嚴格的說,因木化石存世量較多,其收藏價值並不大,主要價值體現在觀賞與科研。 1 木化石的形成比較複雜,要在無氧、高壓、無菌的環境下,經過上億年物理變化與各種礦物質的浸入
  • 陝西發現億年「樹化石」 紋理上布滿「蟲孔」(圖)
    本報記者賈凡攝原標題:白水發現億年「樹化石」(圖)本報渭南訊(記者賈凡)近日,白水縣一樹雕愛好者,將三年前在河邊撿到的一塊石頭,翻出來再次研究時,越來越覺得這塊石頭很特別。經當地收藏協會初步鑑定,認為這塊石頭約形成於1億多年前,是一塊「樹化石」,學名叫「矽化木」。石頭表層可以看到樹木紋理12月25日,在白水縣馮雷鎮南乾村村民王安康家中,記者見到院中豎立著一塊類似樹幹,呈黑褐色的石頭,石頭表層可清晰地看到類似樹木的紋理,細看之下紋理上還布滿了「蟲孔」和「樹皮」裂開的痕跡,石頭背面還有類似樹洞的凹陷。
  • 上億年松柏類木化石 北碚施家梁重見天日(圖)
    重慶晚報訊 近日,重慶晚報記者跟隨中國觀賞石協會的「化石獵人
  • 罕見木化石有1.6億年歷史 估值兩三千萬
    吳國明笑著說:別看它不起眼,這可是木化石,至少有1.6億年的歷史,和恐龍是同一個時代的。吳國明喜歡收集木化石,其中最大的一棵長26米,直徑1.6米。十幾年來,他收集木化石500噸,堪稱福建省之最。1沙漠中徒步七八個小時,生怕自己回不來吳國明說,收藏木化石其實是緣分。
  • 延安發現大面積矽木化石群 1.8億年前森林遺蹟
    有關專家稱,該化石是距今一億八千五百萬年前的侏羅紀松柏化石,對研究陝北地質地貌和古生物具有珍貴价值。   據了解,矽木化石屬古生物化石,是遠古時期的森林深埋於地下,通過矽酸鹽的長期浸泡而演變成矽木化石,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
  • 木頭也能成為化石?遼寧本溪矽化木王國,1億多年形成的木化石
    食物的時間變化是快速的,而最為緩慢的變化則是各種各樣的化石,從被埋如大地下,經過無數的日日夜夜,百萬年亦或是億年的時間雕琢,他們終於華麗蛻變,被人們發現,被人們珍藏,當然也不乏一些被埋沒的,因為在不了解化石的人眼中不過是一堆石柱。
  • 走進香港如心化石公園 賞珍貴木化石(組圖)
    原標題:走進香港如心化石公園 賞珍貴木化石(組圖)   1月5日,遊人觀賞古木化石形態。面積近8萬平方呎的如心化石公園,搜羅多種逾億年歷史的古木化石,是香港唯一的大型樹木化石公園。香港中通社圖片  香港如心化石公園搜羅多種逾億年歷史的古木化石,古木化石形態優美,色澤豐潤,當中最搶眼的是百呎長的木化石。香港中通社圖片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
  • 2億年前的森林「墓場」:倒塌後形成珍貴的化石,一塊值上千美元
    隨著科考研究的逐漸加深,人們推測在2.25億年前,這裡有一片一望無際的熱帶森林,而這些怪異的石頭,則是高大樹木倒塌後形成的化石。這種化石也被稱為石化木,是上億多年以前,樹木在短時間內被埋入土中,由於其停留在空氣中的時間較短,樹身未被腐蝕破壞。
  • 1.65億歲的沙螽夫妻 在化石上「拉家常」
    □金陵晚報記者 王君1.65億年前,沙螽夫妻突然遭遇火山爆發的吞噬。如今,這對沙螽「夫妻」被科學家們發現時,依舊保持著「咬耳朵」拉家常的姿勢。昨天,《飛向天空的先驅——古昆蟲》特展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展出,來自遠古的昆蟲化石一個個呈現在眾人面前,它們有的是蜻蜓的遠祖,有的是蟑螂的祖先,有的是鳴螽的祖先……這些昆蟲,也把觀眾帶進了遠古時期的昆蟲世界。南京地質古生物所張海春教授就向記者推薦了一塊奇特的化石:上面清晰地保留了兩隻昆蟲。「這是沙螽,化石上面的是一雌一雄兩隻。」
  • 西北大學發現「化石寶庫」 距今5.18億年
    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並命名為「清江生物群」,團隊在4351件化石標本中,已分類鑑定出109個屬,其中53%為此前從未有過記錄的全新屬種,物種多樣性有望超過全球已知所有寒武紀軀體化石庫。後續研究將有望解決動物門類起源演化等科學問題昨日上午,西北大學舉行重大科研成果發布會。華商報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科學》雜誌同期還刊發了題為「寒武紀化石寶庫」的專家評論。國際著名古生物學家Allison C·Daley評價:「清江生物群是令人震驚的科學發現!其化石豐富度、多樣性和保真度世界一流,科學價值巨大。
  • 37億歲!迄今最古老化石現身格陵蘭島
    科技日報北京8月31日電 (記者王小龍)澳大利亞的一個研究小組報告稱,他們在格陵蘭島發現了一些疊層石化石,其歷史可追溯到37億年前,比目前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化石還要早2.2億年。負責此項研究的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的艾倫·奈德曼稱,他和他的同事是在格陵蘭島西南部伊蘇阿的變質巖中發現這些高1—4釐米的化石的。
  • 測評:紅帆船木化石系列之彩虹木化石
    中國陶瓷網訊 紅帆船木化石系列,由紅帆船人遍尋世界各地古生代至中生代的頂級木化石為設計藍本,融入紅帆船特有的現代高端科技研製而成,完整的表現出億萬年偶然沉積才能結晶木化的稀有石材質感。紅帆船木化石集天地之靈氣,納日月之精華,是集木、石、玉為一體的寶石佳品。
  • 道虎溝化石表明1.6億年前的穗花杉與銀杏類一樣是活化石
    穗花杉兼具觀賞價值、經濟價值與藥用價值。穗花杉葉四季常綠,掛果之時,紅果如珠,極其美觀,觀賞價值較高。其木材材質細密,可供雕刻、器具農具及細木加工等用,具有較高經濟價值。此外,穗花杉根、樹皮能入藥。穗花杉較高的價值導致其採伐過度,再加之其本身植株數量較少,生長緩慢,其數量在野外已變得越來越少。目前穗花杉已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並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嚴重瀕危珍稀物種。
  • 南京專家發現1.6億歲最老銀杏木化石 當年或是恐龍食物
    銀杏有「活化石」之稱,可是你知道真正的銀杏化石究竟長什麼樣子嗎?最古老的銀杏又有怎樣的故事呢?近日,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領銜的中法科學家研究小組,在遼寧西部北票地區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了1.6億年前的銀杏木化石,被命名為「遼寧銀杏木」。令人驚訝的是,這棵1.6億歲的銀杏,細胞結構和現在的銀杏幾乎一致。
  • 看,1.5億年前的恐龍大腳印!北京延慶170個恐龍足跡化石首次修復
    萊斯沃斯保育專家正在為恐龍足跡化石塗抹特殊試劑。李冉攝延慶世界地質公園內發現的距今約1.5億年前形成的恐龍足跡化石,這是世界首都圈內唯一的恐龍化石記錄,也是北京地區首次發現恐龍存活過的痕跡。為了更好地保存化石遺蹟,最近,延慶世界地質公園全面啟動恐龍足跡化石保育工作,在足跡及其周邊塗抹一種特殊的試劑,將有效防止足跡風化。延慶世界地質公園位於北京市西北部,總面積620.38平方公裡。公園以前寒武紀海相碳酸鹽巖為物質基礎,園內共遍布著6個恐龍足跡化石集中點,其中1號點數目最多,達170多個。
  • 5億年前的古生物化石 「活著」
    大約5.2億年前,在雲南澄江的一片淺海中,生活著一群形狀各異、結構複雜的動物:有的體型龐大,有的則穿著硬殼。突然有一天,地震引發的海嘯把它們衝到了沙灘上,然後很快被泥沙掩埋. 世事瞬息萬變。「這面化石牆的巖層來自於我們腳下50米以下澄江化石地的巖層。」澄江化石遺址自然博物館館長陳泰民介紹,2012年7月,中國澄江化石遺址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一個、亞洲唯一的化石世界遺產。 在這個4.2萬平方米的博物館裡,有6萬多件古生物化石和活體動物標本,其中包括5萬件澄江化石。市政廳的瑰寶——昆明魚化石,可以清楚地看到三個器官:大腦、心臟和脊椎。
  • 陝西省延安發現大面積矽木化石群
    新華網陝西頻道7月13日電(董新銀 陳鋼)陝北延安市寶塔區羅家坪最近發現一處佔地面積數畝的矽木化石群,這些化石對研究陝北地質地貌和古生物具有極大價值。     矽木化石屬古生物化石,是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前的森林深埋於地下,經過矽酸鹽長期浸泡而演變成矽木化石,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也是研究地理
  • 三泉村發現全國最粗科達木化石
    4月30日,我市首個野外自然科學實踐教育點正式對外開放,其中,一號木化石為我國目前已知最粗的一株科達類樹木的化石。    該實踐教育點位於郊區三泉村307複線旁,為我市二疊紀木化石搶救性保護一號坑。
  • 個人對矽化木見解!!
    新昌縣發現罕見的矽化木新種,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段淑英定名為「新昌南洋杉型木」。6)、河南省孟津縣黃河小浪底景區內的黃鹿山鄉津西村白龍廟旁發現一棵在中原少見的矽化木,呈黑紅色,直徑有1米,裸露出地面部分高2.5米。7)、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動力區的一個建築工地,在挖地基時發現了大量距今2萬多年的古生物化石,包括猛獁象、野牛、野馬、披毛犀、羚羊、矽化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