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自遼西北票侏羅紀的銀杏木材化石——遼寧銀杏木的解剖構造。
銀杏有「活化石」之稱,可是你知道真正的銀杏化石究竟長什麼樣子嗎?最古老的銀杏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近日,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領銜的中法科學家研究小組,在遼寧西部北票地區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了1.6億年前的銀杏木化石,被命名為「遼寧銀杏木」。令人驚訝的是,這棵1.6億歲的銀杏,細胞結構和現在的銀杏幾乎一致。
這一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英國《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學術期刊《科學報告》上。
1.6億歲,最古老銀杏木化石紀錄被刷新
銀杏金黃色的小扇子,每到深秋都是街頭的一景,而有活化石之稱的銀杏,它究竟有多古老?它們的祖先和現在又有什麼不同?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專家王永棟解釋說,之前古生物學家們發現的類似銀杏葉,距今2億年左右;發現銀杏屬的葉子和果實,是距今1.7億年的。而發現銀杏木化石,也就是莖幹化石最晚,距今1.2億年,而且非常稀有。「發現的銀杏樹幹化石最少,因為銀杏的葉子和果實相對多,而銀杏樹幹只有一棵,所以,銀杏木化石非常稀有。」
王永棟介紹,6年前,他們科研團隊在遼寧西部北票地區考察,在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了很多木化石。他們把這些木化石放在顯微鏡下,一一研究,發現這些木化石中有松柏、蘇鐵莖幹化石,還發現了銀杏木化石。「由於所在地層大約距今1.6億年,所以,這棵銀杏木化石也是距今1.6億年,是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銀杏木化石,這個發現很令人激動」,王永棟說,銀杏木化石本身就非常稀有,像這麼古老的更是珍稀。
這次王永棟他們發現的銀杏木化石,把銀杏木化石的發現往前推了4000萬年,刷新了銀杏木化石的歷史。
1.6億年來,銀杏的模樣沒有大變
王永棟說,現在的銀杏葉像「小扇子」,小齒不深,1.6億年前的銀杏葉像「手指」,葉子窄而細,齒很深……雖然葉子的長相和現在不太相同,但細微的結構幾乎都差不多。
而藉助顯微鏡下,銀杏木化石的切片被放大了兩三百倍,細胞的細微結構可以看得很清楚。
王永棟和中國地質科學院高級工程師蔣子堃博士、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棟研究員、法國裡昂第一大學Marc Philippe教授,以及中國地質調查局瀋陽地質調查中心、瀋陽師範大學的學者們,對銀杏木細胞結構進行了仔細的觀察、比對。
他們發現,古老的銀杏木化石細胞結構和現在的銀杏莖幹細胞幾乎是一致的。葉子的角質層表皮構造也一樣。
「這說明,銀杏的演化很緩慢,可以說是遲滯狀態。」王永棟說。1.6億年來,它們的模樣沒有大的改變。
1.6億年前的銀杏,可能是恐龍盤中餐
生活在侏羅紀時代,茂密的森林,和龐大的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1.6億年前的銀杏,會不會成為恐龍的盤中餐?
王永棟說,這完全有可能。恐龍分為食肉族和食草族,高個子的恐龍脖子長,完全有可能去吃銀杏葉。「不過,這還需要化石證據。比如在恐龍化石的胃中找到銀杏化石。但目前為止,還沒發現。」
王永棟說,侏羅紀時期的銀杏葉氣孔比較少,比現在的銀杏葉氣孔少很多。這是因為,侏羅紀時期二氧化碳的濃度特別高,是現在二氧化碳濃度的4倍。氣孔少,可以更好地阻止二氧化碳侵入。王永棟說,雖然恐龍滅絕了,銀杏以活化石的面目生存了下來,但其實6500萬年前的生物大滅絕,也給銀杏帶來了大災難。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森林野火四起,恐龍全部滅絕,銀杏雖然頑強地活了下來,但多樣性大大減少。「6500萬年前,銀杏有10多個屬,比現在多樣性豐富。現在的銀杏只有一個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