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專家發現1.6億歲最老銀杏木化石 當年或是恐龍食物

2020-11-25 鳳凰網江蘇站

發現自遼西北票侏羅紀的銀杏木材化石——遼寧銀杏木的解剖構造。

銀杏有「活化石」之稱,可是你知道真正的銀杏化石究竟長什麼樣子嗎?最古老的銀杏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近日,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領銜的中法科學家研究小組,在遼寧西部北票地區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了1.6億年前的銀杏木化石,被命名為「遼寧銀杏木」。令人驚訝的是,這棵1.6億歲的銀杏,細胞結構和現在的銀杏幾乎一致。

這一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英國《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學術期刊《科學報告》上。

1.6億歲,最古老銀杏木化石紀錄被刷新

銀杏金黃色的小扇子,每到深秋都是街頭的一景,而有活化石之稱的銀杏,它究竟有多古老?它們的祖先和現在又有什麼不同?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專家王永棟解釋說,之前古生物學家們發現的類似銀杏葉,距今2億年左右;發現銀杏屬的葉子和果實,是距今1.7億年的。而發現銀杏木化石,也就是莖幹化石最晚,距今1.2億年,而且非常稀有。「發現的銀杏樹幹化石最少,因為銀杏的葉子和果實相對多,而銀杏樹幹只有一棵,所以,銀杏木化石非常稀有。」

王永棟介紹,6年前,他們科研團隊在遼寧西部北票地區考察,在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了很多木化石。他們把這些木化石放在顯微鏡下,一一研究,發現這些木化石中有松柏、蘇鐵莖幹化石,還發現了銀杏木化石。「由於所在地層大約距今1.6億年,所以,這棵銀杏木化石也是距今1.6億年,是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銀杏木化石,這個發現很令人激動」,王永棟說,銀杏木化石本身就非常稀有,像這麼古老的更是珍稀。

這次王永棟他們發現的銀杏木化石,把銀杏木化石的發現往前推了4000萬年,刷新了銀杏木化石的歷史。

1.6億年來,銀杏的模樣沒有大變

王永棟說,現在的銀杏葉像「小扇子」,小齒不深,1.6億年前的銀杏葉像「手指」,葉子窄而細,齒很深……雖然葉子的長相和現在不太相同,但細微的結構幾乎都差不多。

而藉助顯微鏡下,銀杏木化石的切片被放大了兩三百倍,細胞的細微結構可以看得很清楚。

王永棟和中國地質科學院高級工程師蔣子堃博士、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棟研究員、法國裡昂第一大學Marc   Philippe教授,以及中國地質調查局瀋陽地質調查中心、瀋陽師範大學的學者們,對銀杏木細胞結構進行了仔細的觀察、比對。

他們發現,古老的銀杏木化石細胞結構和現在的銀杏莖幹細胞幾乎是一致的。葉子的角質層表皮構造也一樣。

「這說明,銀杏的演化很緩慢,可以說是遲滯狀態。」王永棟說。1.6億年來,它們的模樣沒有大的改變。

1.6億年前的銀杏,可能是恐龍盤中餐

生活在侏羅紀時代,茂密的森林,和龐大的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1.6億年前的銀杏,會不會成為恐龍的盤中餐?

王永棟說,這完全有可能。恐龍分為食肉族和食草族,高個子的恐龍脖子長,完全有可能去吃銀杏葉。「不過,這還需要化石證據。比如在恐龍化石的胃中找到銀杏化石。但目前為止,還沒發現。」

王永棟說,侏羅紀時期的銀杏葉氣孔比較少,比現在的銀杏葉氣孔少很多。這是因為,侏羅紀時期二氧化碳的濃度特別高,是現在二氧化碳濃度的4倍。氣孔少,可以更好地阻止二氧化碳侵入。王永棟說,雖然恐龍滅絕了,銀杏以活化石的面目生存了下來,但其實6500萬年前的生物大滅絕,也給銀杏帶來了大災難。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森林野火四起,恐龍全部滅絕,銀杏雖然頑強地活了下來,但多樣性大大減少。「6500萬年前,銀杏有10多個屬,比現在多樣性豐富。現在的銀杏只有一個屬。」

相關焦點

  • 南京科學家發現最古老銀杏木化石 距今約1.6億年
    距今約1.6億年的銀杏木化石標本。王永棟供圖  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領銜的研究小組,在遼寧西部北票地區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了1.6億年前的銀杏木化石,命名為「遼寧銀杏木」。他們在遼寧西部發現的銀杏木化石距今約1.6億年,往前推了4000萬年。  王永棟的發現之旅始於6年前。當時,王永棟的團隊在遼寧西部北票地區考察,在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了很多木化石。他們把這些木化石採集後拿到南京的實驗室切片,然後放在顯微鏡下逐一研究,發現這些化石大多數是松柏類和蘇鐵類的木化石,尤其難得是還發現了一塊銀杏木化石。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一億多年前新的松柏植物木化石
    保存在地層中經過漫長礦化作用而形成的木化石,是地史時期重建古植被面貌和古氣候的重要參數。中生代恐龍繁盛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由遠古森林形成的木化石被廣泛發現在陸地生態系統中。我國白堊紀時期被發現的木化石集中在北方地區,而華南地區的木化石記錄較為少見。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一億多年前新的松柏植物木化石
    保存在地層中經過漫長礦化作用而形成的木化石,是地史時期重建古植被面貌和古氣候的重要參數。中生代恐龍繁盛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由遠古森林形成的木化石被廣泛發現在陸地生態系統中。我國白堊紀時期被發現的木化石集中在北方地區,而華南地區的木化石記錄較為少見。
  • 山西木化石保護調查:長治木化石20年失盜1/3
    中新網長治5月25日電 題:山西木化石保護調查:中國最古老木化石20年失盜三分之一 50餘處仍裸露地面  作者 李鵬飛  繼西陵恐龍化石蛋後,又一震驚世界的生物化石現身山西。這批木化石在沉睡2.5億年之後,於上世界80年代,在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重見天日。  而在接下來的20年裡,號稱中國最集中、最稀有的長子木化石群落,卻越來越少。
  • 古生物學家發現距今1.1億年松柏類植物新類型
    古生物學家發現距今1.1億年松柏類植物新類型 2020-07-27 16:43:38 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7月27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7日通報,該所聯合中外研究團隊,在中國浙江白堊紀地層中首次發現了距今1.1億年且已滅絕的一種松柏類植物新類型,將其命名為「周氏短木」。  該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上。
  • 古生物學家發現距今1.1億年松柏類植物新類型
    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7月27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7日通報,該所聯合中外研究團隊,在中國浙江白堊紀地層中首次發現了距今1.1億年且已滅絕的一種松柏類植物新類型,將其命名為「周氏短木」。該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上。
  • 沉睡1億6千萬年 自貢罕見大型矽化木見天
    昨日,一株距今1億6千萬年的罕見大型矽化木(樹化石)在自貢市大安區大山鋪鎮大山村一採石廠內被發現。地質專家現場考證後認為,該矽化木「生前」應為大型喬木類植物,表明當時自貢地區具有大樹參天的地理環境。目前,該市文管部門已提議建立專門的矽化木展示陳列館,將其作為一種新的旅遊資源進行深度開發。
  • 科研人員發現一億多年前新的松柏植物木化石
    保存在地層中經過漫長礦化作用而形成的木化石,是地史時期重建古植被面貌和古氣候的重要參數。中生代恐龍繁盛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由遠古森林形成的木化石被廣泛發現在陸地生態系統中。我國白堊紀時期被發現的木化石集中在北方地區,而華南地區的木化石記錄較為少見。
  • 膠州村民池塘挖出怪石 初步鑑定為億年木化石(圖)
    昨天,記者從膠州市博物館獲悉,經初步鑑定,這塊怪石就是已有上億年時間的木化石,至於什麼木質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這對研究當地遠古地理環境提供了實物依據。池塘整修挖出黑色怪石辛莊村位於膠州膠萊鎮南部,這裡周圍村莊大都以種植土豆、大蔥和白菜等經濟蔬菜為主,一個月前,為了能便於灌溉農田,村裡便決定對村南一個小池塘開始整修。
  • 南京古生物學家從琥珀中發現1億年前昆蟲結構色:這是恐龍見過的顏色
    「這些帶有金屬色澤的顏色,是我們首次用肉眼看到大約1億年前恐龍看到過的顏色。」6日上午,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晨陽,其所帶領的團隊在距今約1億年的35枚琥珀中發現了保存較為完好的昆蟲結構色,這些顏色經過了1億年,仍舊呈現出閃亮的金屬光澤。
  • 南京專家發現恐龍時代隱翅蟲物種 1.65億年容顏不改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黃迪穎研究員和他的團隊,在內蒙古寧城道虎溝找到了與恐龍同時代的1.65億年前光滑隱翅蟲的新種化石,這是中國找到的最古老的光滑隱翅蟲化石之一。更為奇特的是,經歷了1.65億年漫長的歲月,這種隱翅蟲幾乎容顏未改,看不出太多進化的痕跡。該研究成果近期在線發表於國際地學雜誌Gondwana Research上。
  • 四川一男子遛彎偶遇恐龍化石,專家:距今大約1.6億年
    12月21日下午,家住四川省自貢市大安區大山鋪附近的市民李先生同家人外出散步時,偶然在路邊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隨即,李先生將情況向自貢恐龍博物館進行了報告,博物館立即派專家前往現場勘查並妥善保護。資料圖 和冠心 攝 圖文無關21日晚間,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江山表示,經專家初步認定,已基本確定為蜥腳類恐龍化石,距今大約1.6億年左右。
  • 四川自貢新發現距今1.6億年恐龍小腿骨化石
    來源:央視網12月21日14時,家住四川自貢的李先生外出散步時,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
  • 海南萬寧熱帶雨林發現罕見3億年前「木化石」(圖)
    海南萬寧熱帶雨林發現罕見3億年前「木化石」(圖) 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張茂 攝  萬寧發現3億年前變質巖群  地質專家稱,其體量之大在海南少見,具觀賞價值  「體量碩大,身上樹藤纏繞,斷口處似被斧頭劈砍過,像一棵倒下的大樹幹,還有清晰的木頭紋理,有孔洞回聲,這是木化石嗎?」
  • 5歲小迷弟發現恐龍足跡 專家判斷為距今約1.3億年白堊紀早期恐龍
    10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等古生物專家,在四川通江縣毛浴鎮境內發現恐龍足跡,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 專家本次通江之行,源於10月1日一位5歲小朋友的發現。
  • 翼龍足跡化石處再現木化石 印證翼龍生長環境
    翼龍足跡化石處再現木化石 印證翼龍生長環境   記者 劉純來  近日,本報《廢料石神秘足跡揭開億年前翼龍面紗》的報導,引起社會各界關注
  • 世界最古老的花朵化石被發現:「南京花」,開了1.74億年!
    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領銜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新近在南京東郊發現了200多塊遠古化石花的標本。研究表明,這些花朵生活的年代距今至少有1.74億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它們的發現將被子植物的起源時間前推大約5000萬年。科研人員將之命名為「南京花」。相關研究成果18日發表在生命科學領域知名刊物《電子生命》上。
  • 6500萬年前地球單一氣候助力恐龍稱霸聯合超級古陸1.6億年!
    6500萬年前,恐龍家族稱霸地球長達1.6億年之久,既讓人類羨慕,又讓人類不得不思考,6500萬年前地球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使得恐龍家族瞬間滅亡? 銀杏樹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裸子植物,3.5億年前出現在地球上,恐龍時代呈現爆發式增長,幾乎遍布歐亞、北美地區,據古植物學家考古推測,恐龍時代的銀杏樹高達百米有餘,比現在高大上多倍
  • 男子外出散步,走著走著就發現了距今1.6億年恐龍化石
    12月21日14時,家住四川自貢的李先生外出散步時,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
  • 世界最孤單的樹,如今全球只剩唯一一株,曾是恐龍最愛的食物
    說起古老的樹木,國人肯定第一時間會想到銀杏。的確,在我國境內,銀杏確實算得上最古老的樹木之一。這種號稱「植物活化石」的樹種,在地球上已經存在了2.7億年,最難能可貴的是,現在的銀杏幾乎仍保持著2.7億年前祖先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