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在家祭祖燒香上貢,現在大多數人這都把貢品擺放在一起,這是新式的祭祖方法,也沒有什麼不對,是一種心意,心意到了,就證明後代還記著祖先,如此而已。然而,按照過去傳統的在家祭祖方法,一些貢品是擺不到一起的。
現在的人在家祭祖,也許是因為時代不同了,現在的物質豐富多了,好像上貢時擺得越多越好,講究的是一種心意;過去的人在家祭祖,物質沒有現在豐富,可供挑選擇的東西就不多,但那時講究的主要體現在儀式上,有一套繁文縟節的完整程序,必須按規定的程序來才符合「禮」,才顯得「心誠」,這也就是過去貢品擺不到一起的原因所在。
首先講一講在家祭祖時,哪些能作貢品,哪些忌作貢品。
一、肉類主貢品
祭祖的主貢品是豬肉,講究用「全豬」祭祀。所謂「全豬」,並非真正的把一個整豬抬上來作貢品,而是用豬身上有表現性部位。一般有豬頭、豬的四個蹄子和尾巴,這就是「全豬」。豬肉可以作貢品,但豬的內臟不可作貢品。
二、肉類輔助貢品
主要是雞和魚。豬肉、雞、魚在祭祖中被合稱三大件。在過去,這三大件中,唯一不可缺少的是豬肉,其它兩件,如實在家裡沒有,是可以將就的。有的地方羊可以作貢品,有的地方則不行(因腥臊味重的都不可以)。不能作貢品的:牲畜內有牛、馬、驢、狗等肉類;禽類主要是扁嘴類,如鴨、鵝等,但有的地方風俗不同,鴨、鵝亦可上桌做貢品。除夕祭祖肉類貢品如此,中元節祭祖的肉類貢品也是如此。
三、時鮮水果類
這方面的貢品一般沒有機會。但有的地方忌梨子為貢品,因為梨子的諧音為「離子」,很多地方忌諱。水果中作貢品的以蘋果為最佳,有平平安安的意思。
四、糖果糕點類
這方面的貢品一般沒有機會。要有年糕,南方要有糯米打的餈粑。
五、酒類
一般用白酒,農村多數用自已燒的米酒。
六、茶水
要用茶葉(又稱園茶葉,即平時普遍喝的茶葉)泡或煮的茶水,忌用白開水和其它茶葉的茶水。
其次,就是祭祖時上貢品的程序。
一是點香燈
家裡祭祖一般都放在正屋的堂屋內,也稱正堂、正廳。有兩種情況:如堂屋內設有神龕(有的地方稱家仙),先將神龕上的油燈(一定要用植物油)和香點起來,如沒有油燈,也可用紅色蠟燭代替;如果堂屋內沒有設神龕,油燈(蠟燭)就放在八仙桌或方桌的上方,中間和下方放貢品。
二是上肉類貢品
肉類貢品的製作要用整體的,如整個豬頭、整隻雞、整條魚,忌切碎。在煮肉類貢品時,只許放鹽,其它調料一律不能放,尤其禁放辛、辣、香的調味品,如辣椒、生薑、蒜、蔥等。這是除夕的家中祭祖和中元節家祭祖的區別,除夕更為古老和莊重,更為講究,而中元節祭祖時,可以將肉類菜炒好,能放各種調味品,祭祖完畢就可以吃。除夕祭祖的肉類菜祭完祖後,還要切碎,回鍋做過。這種原因是,除夕的祭祖,除了祖先外,還要請各路大神,與古代祭祀的禁忌沒有區別,而中元節以祖先為主,所以貢品的做法有區別。
擺好肉類貢品後,放鞭炮燒紙,迎接祖先。有的地方由一家之主在堂屋門口手持一份祖先的名單,要一一喊到,有的地方則喊祖先之中幾個熟悉的先人,委託他們把所有祖先請回家裡來。前者用時比較長,現在很少有人採用,後者比較簡單,用時也很短,為絕大多數人採用。
三敬酒
在上肉類貢品的同時要擺酒盞,有的地方擺三隻酒盞,有的地方擺五隻酒盞,有的地方擺一桌酒盞,地方不同,習俗上是有些差異的。接了祖先後,開始為祖先敬酒,也就是向酒盞內倒(篩)酒,一共要倒三次,也就是三巡。倒酒時要注意的是,一是不能一次倒滿,每次倒一些表示意思就行了;二是不能三次連一起,一口氣倒完,每倒一次要停一停,相隔幾分鐘,就仿佛有人坐在那裡喝酒一樣,等人家喝完再倒。
四是撤下肉類貢品,上糖果糕點,敬茶
酒過三巡,要撤下肉類貢品,同時敬上糖果糕點,然後敬上熱茶。
到此,除夕祭祖程序也就完成了。如果我們仔細想想,這個程序其實與我們平時招待客人吃飯的程序是一樣的。因此,如果在家裡祭祖,按傳統的祭祖程序,有一些貢品是無法擺到一起的。
現在不管是傳統祭祖方法還是新式的祭祖方法,目的是一樣的,那就是緬懷祖先,傳承中國古老的孝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