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赫那拉氏,也就是慈禧太后掌權以後,用膳制度就有所改革,當然,她老人家改革的方向不是勤儉節約、刪繁就簡,而是刪儉就奢,更加奢侈繁雜,怎麼高大上怎麼來。慈禧掌權將近50年,她平時用膳的標準是每頓飯都要達到百種以上,而且常常超標準配備,菜品還不準重複,這可是一個絕對講究到骨子裡的主,按現在的說法是處女座中的戰鬥機。

據清光緒《上虞縣誌》考,清代崧廈鎮「蔡萬成水作坊」所產的黴千張作為貢品上貢到宮廷,被譽為了「奇菜」,而當時東海普陀山的普濟、法雨、惠濟三大寺院,也曾專購崧廈黴千張,以敬香客和雲遊高僧,慈禧禮佛,敬佛,如果是因為這層關係要求江浙這邊上貢,也就不足為奇了,而讓如此講究的老太太譽為「奇菜」,不管是真的美味也好,或者體驗了味覺上的銷魂也罷,也能讓黴千張有了在食材中高材一等的地位。

說到味道,站在客觀的角度說黴千張好吃但也沒有那種令人慾罷不能的感覺,按傳統的說法它以鮮潔、「清香」、素淡而聞名,但實際上獨特是最能概括它風味的一個形容詞。

看到那些白毛了麼?要長滿這些白毛黴千張才能算製作完成,不說味道,製作過程都算很奇特了吧,那長滿毛的黴千張到底能不能吃?這是讓很從人疑惑的問題,其實黴千張上面的菌絲是一種絲狀真菌毛黴菌,它經過時間的轉化和適宜的溫度,能把豆製品中的植物蛋白轉化成多種胺基酸物質,而胺基酸,就是我們味覺中鮮味的由來。而且我們吃的時候,會提前把毛都處理掉,只能看到黴千張本身,所以能吃,還很好吃,當然獨特的風味和黴黴的「香味」會讓接受不了它的人敬而遠之。

最傳統正宗製作黴千張工藝流程是:挑選優質黃豆浸脹,用石磨磨成漿汁,再用文火把新鮮豆漿燒熟,用鹽滷打花,打花後倒在一張事先鋪好的土粗布上壓幹水分,做成薄、勻、燥的「千層衣」,再把「千層衣」疊齊,切成長方形小條,下面墊上乾淨的秈稻稻草,上面壓一塊豆板,把它放在較暖的地方,黴化後即可食用。

用黴千張製作出來的美食綿軟適口,帶有天然植物胺基酸的鮮味,而它的氣味具體形容有一種接近氨水的味道,也就是淡淡的陳年廁所味道,我不知道傳統對黴千張的「清香」這一形容詞怎麼來的,但氣味絕對稱不上好聞,說臭肯定是更接近大眾味覺的形容,作為一款紹興鄉土味極濃的美食,而紹興鄉土味菜又以「黴」,「臭」聞名,現在的紹興人可謂愛它的對它甘之如飴,恨它的看到它就跑遠遠的。

當然「食臭」是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傳統,那你覺得中國最臭的菜是什麼?是黴千張,臭豆腐、臭鱖魚、豆汁兒、臭麵筋、螺螄粉,莧菜根還是你家鄉的……?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大家好,我是夏桔子,百官味道系列的作者,轉正後除了文章還會分享一些關於美食的視頻和vlog,原創不易,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點讚關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