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圖中的光線:似有若無
在上一節中我們提到了如何創造性地在畫面中使用景深以在鏡頭中 引導觀眾的眼睛。這部分我們要簡要討論如何利用光線來做同樣的事情。光明和黑暗的值可以在二維畫面中營造深度感,營造悲傷、快樂、恐懼的情緒,強調關於角色的主題,以及突出或者強調一個場景中更主要的對象。所有這些以及更多都屬於電影照明的功能。它往往會成為電影工具製作箱裡最強大的創意工具,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是最複雜和最昂貴的。了解光線以及有效地利用光線是一個終身的過程,所以讓我們從頭開始並了解一些基礎知識來幫助我們踏上這段旅程。
在自然界中,人類程序化地對光線、運動和顏色有所反應。顯而易見, 在看電影的時候,我們會同樣地對這三種視覺屬性,加上銳利的焦點有所反應。知道人類這種生理視覺反應對導演來說是一個可利用以構建好的鏡頭構圖的偉大創意工具。對你而言,從一開始就意識到計劃和執行良好的照明可以成就或毀滅一部電影的視覺成就是非常重要的。當你著手給一個項目設計照明時,應該考慮到整體造型:照明怎樣強調或弱化主旋律、故事是否需要某種特定顏色或特性的光線、還有什麼技術能夠實現這些照明需求。最終的視覺作品將會反映這些有力的選擇,而綜合照明方案將會在另一個積極的水平上感染觀眾。
我們並沒有奢侈到要在這裡解決所有光線以及電影照明在科學、技 術和美學上的爭議,不過會先了解一些更重要的術語並做一些與鏡頭的語法有關的實踐訓練。下面的列表將會讓大多數人有一個好的開始。
光作為能量,色溫,自然光或人工光,光量:感光度曝光,光的性質:柔光和硬光,反差,基本人物照明:三點布光法,布景和外景照明
光作為能量
光,無論是什麼生成的,都是一種能量恰巧在一個可見光譜頻率區域內的電磁輻射能量波。光本身是看不見的,但反射光的對象會出現白色、黑色、混合色或者紫、藍、綠、黃、橙、紅這些色調。當白光(所有顏色的波長)遇到一個物體並同等地反射了所有的波長時,你看到的這個物體就是白色的。如果一個物體吸收了所有的光,那它看起來就是黑色的。當一個物體吸收了所有的顏色但反射了黃光,你就看到它是黃色的。並非所有的光源都會在穩定的光譜裡發出純淨的白光,但幸運的是我們有辦法來測量光的顏色。
電影《葉問3》裡白天光線
色溫
色溫(color temperature ),單位是開爾文(K),能幫助我們理解不可見光是什麼顏色的,它是通過數以千計的度來測量的(約1000K— 20000K)。不用去了解這背後所有的科學知識,你只需要知道對電影和電視攝影來說,在開氏溫標中有兩種主要顏色是至關重要的:微紅色和藍色。跟它們的色溫聯繫最緊密的數字分別是3200K和5600K。電影照明用的燈通常發出3200K的光,正午日光(從太陽)發出的光大約是5600K。開氏度的數字越低(約0 — 4000),光就越紅,或越「暖」。開氏度的數字越高(4000—10000以上),光看起來越藍,越「冷」(如圖3.19)。
圖3.19 開氏度表示多種常用色溫的例子。
電影《葉問3》不同色溫的光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