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尺寸硒化錫擁有優異熱電性能—新聞—科學網

2021-01-21 科學網

 

硒化錫(SnSe)單晶是一種半導體,也是理想的熱電材料。它能將廢熱直接轉化成電能,或者被用於冷卻。當一群來自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的研究人員看到SnSe像石墨烯一樣的層狀晶體結構時,他們突然產生了神奇的頓悟時刻。

研究人員在美國物理聯合會(AIP)出版集團所屬《應用物理學雜誌》上報告稱,他們很快意識到這種材料以納米結構形式被製造出來的潛力。「我們實驗室一直致力於研究擁有同石墨烯類似的層狀結構的二維半導體。」凱斯西儲大學副教授Xuan Gao表示。

擁有納米級尺寸(比如厚度和晶粒大小)的納米材料具備良好的熱電性質。這促使研究人員生長納米厚度的SnSe納米片和薄膜,以便進一步研究其熱電性質。

上述團隊的工作聚焦熱電效應。他們研究了材料中的溫度差異如何導致電荷載體——電子或者空穴重新分配並在材料內部產生電壓,從而將熱能轉變成電力。

「對熱電材料施加電壓還能產生溫度梯度。這意味著你可以將熱電材料用於冷卻。」Gao介紹說,「通常,擁有熱電優值的材料具有高導電性、較高的塞貝克係數(材料內部每開爾文溫度差異產生的電壓)和較低的熱導率。」

熱電優值ZT表明材料將熱能轉化成電能的效率。上述團隊關注的是同ZT成比例並且表明材料轉化能量能力的功率因數,因此他們測量了其研製材料的功率因數。

為生長SnSe納米結構,研究人員利用了化學氣相沉積(CVD)流程。他們將石英管內的SnSe粉末源進行了熱蒸發。錫和硒原子在被放置於石英管低溫區的矽或者雲母生長圓片上相互作用。這導致SnSe納米片在圓片表面上形成。在材料合成期間向SnSe薄膜中添加像銀一樣的摻雜劑元素,可進一步優化其熱電性能。(徐徐)

相關焦點

  • 先進熱電材料與器件設計的研究進展
    ,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表徵硫化錫-硒化錫固溶體中的硫/硒分布情況,利用球差矯正高分辨透射電鏡表徵碲化銻-碲化鍺固溶體的局域型晶格畸變,改變碲化銻-碲化鍺固溶體中的碲化鍺組分對固溶體熱電性能的影響,利用球差矯正高分辨透射電鏡表徵鈉摻雜硒化錫晶體中鈉的間隙位摻雜,錳摻雜碲化錫中錳的間隙位摻雜以及其造成的晶格應力,以及錳的間隙位摻雜對碲化錫熱電性能的影響。
  • 「經典妙文」熱電材料新星—硒化物
    硒化物具有較低的成本、較為豐富的儲量和優異的熱電性能,使得它成為了熱電材料圈的明日之星。清華大學李敬鋒教授研究團隊首次對硒化物的熱電性能進行了綜合評述,該文章發表在Journal of Materiomics第4卷第4期,題目為Low-cost and environmentally benign selenides as promising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 《自然—材料》:拓撲相變用於提高熱電優值—新聞—科學網
    或為解決手機發熱帶來曙光
  • 碘化銫錫半導體熱電性能獨特
    原標題:碘化銫錫半導體熱電性能獨特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名為碘化銫錫(CsSnI3)的晶體半導體材料具有獨特的熱電性能,能在保持高電導率的同時,隔絕大部分熱量傳遞。他們在日前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文章指出,這種材料的熱電性質獨特,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 「聲子液體」優化熱電性能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研究員史迅、陳立東、張文清、許鍅鍅與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合作,提出在固態材料中引入具有局域「液態」特徵的離子來降低熱導率和優化熱電性能
  • 新型材料面世有望推動熱電產業化
    科技日報訊 (通訊員葛玲玲 李玉勝 記者張曄)近日,南京理工大學唐國棟副教授課題組製備出一種新型的熱電材料——硒化錫—硒化鉛相分離塊體,具有製備工藝更簡單,機械性能更穩定,生產成本更低,便於規模化生產應用,熱電優值(ZT值)高等優點。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美國化學協會期刊》上。
  • 同濟蔡克峰教授課題組在柔性熱電材料方向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性能優異的柔性熱電薄膜熱電技術是一種「綠色」的能源技術,它可以直接將熱能轉化為電能或利用電能製冷, 該技術的關鍵是製備高性能熱電材料。利用柔性熱電材料構築的柔性熱電器件能直接利用人體體溫和環境的溫差進行發電,可為迅猛增長的可穿戴和醫用植入式電子設備及物聯網傳感器提供電源,因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無機熱電材料雖然具有優異的熱電性能,但由於其剛性和脆性一直被排除在柔性熱電材料之列。如何將無機材料的高熱電性能和柔性結合起來,是開發高性能柔性熱電材料的一大難題。
  • 異相納米結構助力優異的催化性能
    但非晶結構內大量的低配位原子提供了豐富的活性位點,有望帶來優異的催化性能。而構建非晶/結晶異相納米結構的複合界面也有利於提高催化活性、調控催化的選擇性,進而帶來更加廣闊的應用空間。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張華教授課題組成功地合成了兩種具有非晶/結晶異相納米結構的PdCu合金納米片:一種是非晶主導的,另一種是結晶主導的,並系統地研究了納米片在熟化過程中的晶相變化。
  • 基於電子結構精準調控策略構築氮碳包覆的核殼結構硒化物電催化劑
    成分可控的合成氮摻雜的碳包覆的不同種類的硒化鎳精確的調控了相應納米材料的電子結構,這對於HER電催化活性的提高是至關重要的。理論計算結果表明NiSe@NC主要通過範德瓦爾斯作用力來調控碳外殼的電子結構,從而賦予了它優異的全pH產氫電催化活性。這部分工作不僅提供了一種簡單有效地精確調控納米材料電子結構的方法,而且為未來氮摻雜的碳包覆的硒化物複合材料的可控合成提供了一定的實驗依據和理論指導。
  • npj: 納米結構熱電材料—計算的威力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理論計算和預測在先進高性能熱電材料的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貢獻概括地說,目前相關研究已找到了四種典型的計算策略,並增強了納米結構體材的熱電性能。但這些進展尚未得到細緻梳理和綜述。來自美國西北大學的Christopher Wolverton領導的研究小組綜合了最近的重要研究進展,揭示了納米結構熱電體相材料設計和發現的計算策略的規律。到目前為止,已經用高ZT > 2證明了幾種體積熱電材料的優異熱電性能。
  • 小尺寸單層石墨相氮化碳納米片顯著增強光響應
    傳統直接熱聚合方法獲得的石墨相氮化碳往往表面積較小、催化反應活性位點較少、光響應性能較差,這些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石墨相氮化碳的規模化應用。理論與實驗研究表明,二維石墨相氮化碳納米片由於具有更多的催化活性位點及更優異的光電響應性能,可以顯著提高石墨相氮化碳材料光響應及催化性能。
  • 中科院大化所新型光熱電探測器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姜鵬研究員、包信和院士團隊在新型光熱電探測器開發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
  • 馮晶教授團隊在鉍系熱電材料領域取得研究進展
    近日,昆明理工大學馮晶教授團隊在鉍系熱電材料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工作成果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和Nano Energy上,昆明理工大學是第一作者單位。兩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分別是2018級碩士研究生朱鈺可、2018級博士研究生郭俊。葛振華教授、馮晶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 「聲子液體」助熱電材料實現突破
    本報訊(記者閆潔)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研究員史迅、陳立東、張文清、許鍅鍅與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合作,提出在固態材料中引入具有局域「液態」特徵的離子來降低熱導率和優化熱電性能熱電技術的能量轉換效率主要取決於材料的本徵物理特性,通常可由熱電優值來衡量,而熱電優值取決於材料的Seebeck係數、電導率、熱導率和絕對溫度。 傳統的高性能熱電能量轉換材料為固體晶態化合物。近年來,以方鈷礦和籠合物材料為典型代表的籠狀化合物熱電性能的優化,以及通過納米結構降低晶格熱導率提升熱電性能的研究均取得了顯著進展,其熱電優值超過1.5。
  • 首個具有優異柔性和熱電性能的無機非晶材料
    傳統的無機晶體熱電材料雖然具有優異的熱電性能,但是塑性和可加工性差。本文發現了迄今為止首個不僅具有優異塑性變形性能,而且具有優良電輸運性能和熱電性能的無機非晶材料,同時該新材料尚具有巨大的性能優化空間,對熱電材料、非晶材料乃至半導體材料領域都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 綜述:環境友好的高性能低成本Mg2Si基熱電材料
    Mg2Si基材料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材料的熱電性能還不夠高;二是與熱電器件應用相關的材料機械性能和熱穩定性有待進一步優化。 針對Mg2Si基材料熱電性能不夠高的難題,目前的研究通過能帶結構工程來提高材料的功率因子(PF= a2σ)以及通過固溶合金化手段來降低材料的晶格熱導率(kL)。
  • 中國團隊將SnSe單晶的優異熱電性能更推進一步
    打開APP 中國團隊將SnSe單晶的優異熱電性能更推進一步 李倩 發表於 2018-05-19 10:51:29 例如,當前的星級航行,就是靠熱電效應供能。雖然熱電現象已經有近200年的歷史,可是在剛剛卸任的中國材料研究會熱電分會主席趙新兵教授看來,熱電材料依然還是一個200歲的小小少年,煩惱還不少:近二十年熱電材料研究雖然非常活躍,但被寄予厚望的熱電性能數量級的提高,至今尚無重大突破。
  • :高效硒化鉛量子點太陽能電池——基於鈣鈦礦納米晶體的...
    :高效硒化鉛量子點太陽能電池——基於鈣鈦礦納米晶體的離子交換鈍化法 【引言】膠體量子點擁有帶寬可調節、造價低廉等優勢,被認為是一種應用前景廣闊的太陽能電池材料,其中硒化鉛(PbSe)量子點以多重激子效應和高效載流子遷移為著稱。
  • 長春應化所等研發出高效率綠光發光二極體—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秦川江課題組與日本九州大學教授安達千波矢課題組的一項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大量的實驗數據,發現採用某類有機組分是導致器件性能低下的原因,並研製出高效率綠光發光二極體。相關成果已在線發表於《自然-光子學》。
  • 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問世—新聞—科學網
    為了避免矽基平面場效應電晶體因為尺寸減小帶來的短溝道效應等缺陷,鰭式電晶體(FinFET,將溝道和柵極製備成類似於魚鰭Fin的豎直形態)技術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誕生,成功延續摩爾定律至今。受制於微納加工精度,FinFET的溝道寬度目前最小約5納米。隨著集成電路特徵尺寸逼近工藝和物理極限,進一步縮小電晶體器件特徵尺寸極具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