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團隊將SnSe單晶的優異熱電性能更推進一步

2020-12-01 電子發燒友

中國團隊將SnSe單晶的優異熱電性能更推進一步

李倩 發表於 2018-05-19 10:51:29

美東時間5月17日,Science雜誌線上發表一篇題為3D charge and 2D phonon transports leading to high out-of-plane ZT in n-type SnSe 的研究論文,報導來自北航趙立東教授、南科大何佳清教授、清華李敬鋒教授、上海光源和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朱方園博士、以及香港大學陳粵教授領導的合作團隊在高性能熱電材料研究的最新成果。值得一提的是,這篇論文的作者和單位全部來自中國,表明中國學者在熱電領域繼續保持國際領先地位。通過一系列實驗測試和理論計算,研究團隊闡明了n-型SnSe三維電子輸運的機理,其中面外電子軌道的重疊和連續相變導致的導帶優化是兩大關鍵因素。更重要的是,研究團隊的測試結果也得到第三方機構獨立驗證。

熱電效應是德國貴族Seebeck在1821年首次發現的(也有說法稱是更早的Volta在青蛙實驗中首先發現的),能將熱直接轉換為電或者電轉換為熱,因此在廢熱回收利用、製冷、和熱管理等諸多領域都有潛在應用。例如,當前的星級航行,就是靠熱電效應供能。雖然熱電現象已經有近200年的歷史,可是在剛剛卸任的中國材料研究會熱電分會主席趙新兵教授看來,熱電材料依然還是一個200歲的小小少年,煩惱還不少:近二十年熱電材料研究雖然非常活躍,但被寄予厚望的熱電性能數量級的提高,至今尚無重大突破。其困難是顯而易見的,高的熱電優值ZT需要材料同時具有高的電導率與塞貝克係數和低的熱導率,是科學領域活生生的熊掌和魚翅不可得兼。即便小孩子都知道,金屬既導電也導熱,陶瓷既絕緣也絕熱,而高的塞貝克係數,只能從半導體材料中找。

2014年,還在美國西北大學從事研究的趙立東博士與合作者在Nature報導超低熱導率的SnSe單晶,其材料熱電優值在面內的b-軸達到2.6。2015年,北航、美國西北大學、南科大、密西根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合作團隊又在Science報導空穴摻雜的SnSe單晶具有超高功率因子,使器件的熱電優值達到創紀錄的1.34。這些發現,使單晶SnSe的研究迅速成為熱電領域熱點。根據谷歌學術數據,這兩篇論文在短短幾年已經被引用1800餘次。

在今天的Science論文,中國團隊將SnSe單晶的優異熱電性能更推進一步。近些年,提升熱電優值的策略要麼通過能帶工程提升功率因子,要麼通過異質結構和界面聲子散射降低熱導。SnSe超低的熱導率使其材料具有本徵的高熱電優值,可是此前針對類似SnSe這樣的層狀材料熱電性能研究主要集中在面內。雖然其面外熱導極低,但導電性能不好,限制了其熱電優值。研究人員發現,這一困難可以通過n-型摻雜予以解決。如圖1A所示,Br摻雜的n-型SnSe熱電優值在面外遠於大p-型,高達2.8,並得到第三機構驗證。其機理如圖1B所示,與p-型不同,n-型SnSe電子輸運不限於面內。這種面內面外相當的三維電子輸運在二維層狀材料極其罕見。

更細緻的比較見圖2,可以看出n-型p-型SnSe在面外塞貝克係數和熱導率差別不大,而且載流子濃度差別也不大。其電導率的不同,主要來自載流子遷移率高達兩倍的差異。通過DFT第一性原理計算,研究人員發現n-型SnSe電子密度呈三維分布,電子軌道在面外重疊,而p-型SnSe電子輸運限於面內,如圖3所示。這一差別也得到掃描隧道顯微鏡實驗的證實。

通過球差矯正透射電鏡,研究人員揭示了SnSe在加熱過程中從Pnma到Cmcm結構的連續可逆相變過程,如圖4所示,而高對稱性的Cmcm結構進一步提高了電子遷移率。基於實驗結構所進行的DFT計算表明,n-型SnSe的導帶結構導致平衡而優化的塞貝克係數和導電率,對其高熱電性能保持也非常重要。

在二維層狀材料中實現不同尋常的三維電子輸運無疑是非常令人振奮的一個發現,為優化層狀材料熱電性能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中國是國際熱電研究的第一大國,近年有許多重要成果湧現。趙新兵教授認為,熱電材料未來是否可取得突破性發展的新理論體系的建立,和制約熱電材料及應用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高附加值、高顯示度的新應用領域的發展,是今後熱電研究的方向。今天,中國團隊的最新實驗和理論成果,朝這一目標又邁進了一步。

本報導由知社獨立製作完成,未能向論文作者求證與核實。如有疏失遺漏和不準確之處,責任全在知社。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單晶SnSe熱電纖維:從一維功能纖維到多維智能織物
    有鑑於此,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魏磊教授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張挺研究員團隊聯合康奈爾大學田芝婷教授團隊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趙立東教授團隊報導了一種新型的基於纖維熱拉法和雷射重結晶效應的單晶SnSe熱電纖維製造技術,突破了高品質單晶柔性熱電纖維的製備困難
  • 納米尺寸硒化錫擁有優異熱電性能—新聞—科學網
    硒化錫(SnSe)單晶是一種半導體,也是理想的熱電材料。它能將廢熱直接轉化成電能,或者被用於冷卻。
  • 寧波材料所熱電材料能帶工程和性能優化研究獲系列進展
    圍繞幾類環境友好的新型熱電材料,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光電功能材料與器件團隊通過理論與實驗緊密結合,在能帶工程和性能優化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有特色和成效的研究工作。  該團隊研究人員以近室溫區新型熱電材料α-MgAgSb為例,通過理論先行開展能帶工程設計,並有力推動了相關實驗研究進展。
  • 【本期關注】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在單晶熱電纖維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譬如具有優良熱電性能的SnSe單晶材料,能夠實現熱能與電能的相互轉化,在溫差發電和熱電製冷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前景。然而傳統的單晶生長方法由於生長速度慢、製造條件嚴格、加工成本高等因素,限制了單晶SnSe材料的大規模產業化應用。
  • 熱電材料向含量更豐富、毒性和成本更低的熱電技術領域邁近了一步
    對於給定的熱電材料,熱電技術的轉換效率主要由品質因數(ZT)所決定。雖然利用頻帶收斂、頻帶平坦化或狀態密度(DOS)失真來可以優化功率因數,通過引入納米結構或全尺度分層體系結構可以降低熱導率,上述兩者都可以改善ZT,但是這些方法都存在成本高或者未解決本質問題。因此,開發出高性能且低成本的熱電材料將非常有助於推廣熱電技術的應用領域。
  • 碘化銫錫半導體熱電性能獨特
    原標題:碘化銫錫半導體熱電性能獨特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名為碘化銫錫(CsSnI3)的晶體半導體材料具有獨特的熱電性能,能在保持高電導率的同時,隔絕大部分熱量傳遞。他們在日前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文章指出,這種材料的熱電性質獨特,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 首個具有優異柔性和熱電性能的無機非晶材料
    傳統的無機晶體熱電材料雖然具有優異的熱電性能,但是塑性和可加工性差。本文發現了迄今為止首個不僅具有優異塑性變形性能,而且具有優良電輸運性能和熱電性能的無機非晶材料,同時該新材料尚具有巨大的性能優化空間,對熱電材料、非晶材料乃至半導體材料領域都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 中美合作發現晶體微觀結構高性能熱電材料—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科研人員與美國密西根大學和西北大學研究人員合作
  • 發現晶體微觀結構高性能熱電材料
    原標題: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發現晶體微觀結構高性能熱電材料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科研人員與美國密西根大學和西北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合成了一種既不同於尋常晶粒取向隨機的多晶材料、也不同於無晶界的單晶材料、具有高度取向性的馬賽克晶體熱電材料,從而實現了類似玻璃材料的極低熱導率和晶體材料的優異電輸運性能,其熱電優值遠高於普通多晶材料體系
  • 俞書宏院士團隊Nature Commun.:多元硫化物單晶納米帶光催化劑
    儘管負載貴金屬和構築異質結構可以增強銅基多元硫化物的光催化性能,而負載貴金屬又會帶來成本增加且異質界面的形成會引入缺陷。納米晶的形貌和表面晶面優化可以有效增強半導體材料的光催化性能,而且單晶結構的半導體納米晶可以避免晶界和缺陷結構(光生載流子的複合和限域中心)產生,更有利於電荷分離而增強光催化性能。
  • 今日Science:我國學者發現二維結構無機半導體單晶的超常塑性
    作為柔性電子器件的核心,半導體材料期望具有良好的電學性能與優異的可加工和變形能力。然而,現有的無機半導體儘管電學性能優異,但通常具有本徵脆性,其機械加工和變形能力較差;而有機半導體雖具有良好的變形能力,但電學性能普遍低於無機材料。開發兼具良好電學和力學性能的新型半導體有望推動柔性電子的迅速發展。
  • 有機熱電材料:未來綠色能源新翹楚
    更令化學家驚奇的是,在一些有機分子中,電子能夠在多個原子間自由「奔跑」,帶有這類π鍵的分子被稱為π-共軛分子。如今,這類分子已成為化學研究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如何高效設計和合成π-共軛分子、如何精準調控其組裝結構和電子行為,則是這一領域最具挑戰性的基礎科學問題。
  • 馮晶教授團隊在鉍系熱電材料領域取得研究進展
    近日,昆明理工大學馮晶教授團隊在鉍系熱電材料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工作成果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和Nano Energy上,昆明理工大學是第一作者單位。兩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分別是2018級碩士研究生朱鈺可、2018級博士研究生郭俊。葛振華教授、馮晶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 「先睹為快」巧用加權遷移率和有效質量預測p型SnSe熱電性能
    已有研究表明:提高載流子濃度可以優化p型SnSe晶體的熱電性能。這可以通過電子能帶結構計算得以解釋:載流子濃度增加激活了更多的價帶,參與了電荷傳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趙立東教授課題組另闢蹊徑,無需理論電子能帶計算,從測量的熱電參數中建立聯繫,以更好的理解和評估傳輸機制,並將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Materiomics第6卷第4期,題目為Estimation of the potential performance in
  • 從結構、衰減、性能透析單晶與多晶本質
    到上世紀80年代初期,專門用於生產太陽能單晶矽的技術逐漸成熟,這一時期,歐洲、美國、中國誕生了大量10KW以上、1MW以上的太陽能電站,這些電站上使用單晶矽生產的組件至今仍在穩定發電,30年的累計衰減還不到20%,足見單晶功率的穩定性。單晶電池和多晶電池的初始原材料都是原生多晶矽,類似於微晶狀態存在。要具備發電能力,就必須將微晶狀態的矽製成晶體矽,而晶體矽的晶向需要精確控制。
  • AFM:通過硫化鉛膠體量子點提高鈣鈦礦單晶電阻開關性能以及環境穩定性
    近年來,有機-無機滷化物鈣鈦礦的快速發展已在光伏,發光二極體,光電探測器,電晶體等各個研究領域得到了見證,其優異的性能歸因於其卓越的電子和光學特性
  • 讓電荷橫行無界的橫向單晶鈣鈦礦電池
    單晶是鈣鈦礦材料另一種重要的存在形式,鈣鈦礦單晶相比多晶材料無晶界的存在,具有很多優異的性質,比如:更長的載流子擴散距離,更弱的離子移動效應,更高的熱分解溫度,更優異的穩定性;橫向背接觸太陽能電池結構(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 (IBC)是矽太陽能電池中很重要的一種結構並已經被廣泛應用,單面背電極結構製備簡單且無需使用昂貴的透明電極,光利用率相比採用透明導電玻璃的傳統疊層結構電池更高
  • 韓傑才院士團隊在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研究成果以「微納金剛石單晶的超大均勻拉伸彈性」(Achieving large uniform tensile elasticity in microfabricated diamond)為題,發表在科學在線(Science online)上,其中韓傑才院士團隊的朱嘉琦教授、青年教師代兵分別為共同通訊作者(陸洋、李巨、朱嘉琦、Alice Hu)和共同第一作者(黨超群、Jyh-Pin Chou、代兵、
  • 哈爾濱工業大學團隊在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研究成果以「微納金剛石單晶的超大均勻拉伸彈性」(Achieving large uniform tensile elasticity in microfabricated diamond)為題,發表在科學在線(Science online)上,其中韓傑才院士團隊的朱嘉琦教授、青年教師代兵分別為共同通訊作者(陸洋、李巨、朱嘉琦、Alice Hu)和共同第一作者(黨超群、Jyh-Pin Chou、代兵、
  • 無機柔性熱電新材料研製成功
    該研究開闢了無機柔性熱電材料研究新方向,為基於高性能無機材料的全柔性熱電轉換新技術的開發解決了最起始也是最關鍵的一個難點。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能源與環境科學》。 新型高性能無機柔性熱電材料必須同時兼顧良好的塑性和熱電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