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著名天體物理學家:你其實可以「既做專才、又做通才」

2020-09-03 博鰲亞洲論壇

本文作者認為,廣泛的知識與興趣能激發創造力。就像大學辯論比賽中「厲害」的一方還能將對方的觀點包進己方立場,本文作者對反方的回應是,「人們能夠既做專家,又做『文藝復興式的人物』」。本文作者為天體物理學家、暢銷書《伽利略和科學否定者》(Galileo and the Science Deniers)作者馬裡奧·利維奧(Mario Livio)博士,原文標題「Back to the Renaissance?」。

本文轉自:神譯局

譯者:沈晨燁

圖片來源:Pexels

我們在過去幾個世紀裡所見證的潮流之一就是「專業化」,專業範疇與焦點的日益收緊。「文藝復興式人物」或者多面手——一個在許多領域有著廣泛興趣愛好的人——已成為一種瀕危物種。當今不僅沒有達文西一樣的人物(達文西在文藝復興時期非常特別),甚至也沒有像伽利略一樣的人物。

很多人不知道,伽利略除了在天文學和機械學方面的突破性發現之外,他同樣在人文方面非常有造詣。他學習繪畫(這一技能後來被他用來呈現他對月球的觀察),他對但丁和亞里斯多德非常感興趣(在24歲的時候,他就已經講了兩堂關於但丁《神曲》三部曲之一《地獄》的課了),寫了一篇比較繪畫藝術與雕像藝術的文章,與同時代偉大的畫家奇戈利(Cigoli)、阿特米希婭·津迪勒奇(Artemisia Gentileschi)交流。

當今社會是否對「文藝復興式人物」有需求?

我研讀了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米哈裡·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的一份研究,表明現在可能是有的。契克森米哈研究了人類創造力的本質,他採訪了來自不同領域的近百名創造性人物。他總結出,神童並非後天創造力的先決條件,非同尋常的強烈的好奇心才似乎是前提。在此方面,他註明「實際上,每一位在一個領域做出了新貢獻的受訪者都記得自己對生命的秘密那種敬畏的感覺,也有很多故事來告訴你他們是如何去探尋這些秘密的。」

你仔細想想,好奇心可能是創造力的必要條件(即使不充分),這一事實並不令人吃驚。畢竟,創造性行為通常是從一個領域獲得靈感,將其運用到另一個領域。然而,要能夠這麼做,就需要你對專業領域之外的領域也很熟悉。物理化學家和諾貝爾獎得主伊利亞·普裡高津(Ilya Prigogine)就是一個好的例子,在複雜且成果頗豐的道路上,好奇心能夠帶來創造力。

和伽利略一樣,普裡高津最初的興趣是在人文上。在家庭壓力下,他開始學習法律(伽利略的父親強迫他的兒子學習醫學)。這使得普裡高津對犯罪心理學感興趣,之後他沉迷於神經化學,想要去揭開大腦的底層過程。但是,當他意識到神經科學尚不能解釋或預測人類行為,他決定投入到最根本的過程的研究——自組織系統的基本化學(這也是他做出傑出貢獻的地方)。

伽利略有著相似的知識旅程。他對醫學感到厭倦,醫學在當時需要完全接受古希臘著名解剖學家蓋倫的規則、論斷與觀點,他想到他的父親(一位樂理學家)經常談及數學的奇妙。他聽了幾堂數學課後,他為之著迷了。而且,他堅信數學是宇宙的語言。

大約五年前,我採訪了九位因永不知足的好奇心和卓越的創造力所聞名的人物,比如偉大的已故物理學家弗裡曼·戴森(Freeman Dyson)、皇后樂隊吉他手布萊恩·梅(Brian May),我發現,他們所有人都樂於去處理不熟悉的新領域中的挑戰。比如,布萊恩·梅除了在音樂上的成就以外,他還是NASA「新地平線」天文學研究團隊中的一員,同時也是一位積極的動物福利社會活動家,更是一名維多利亞立體攝影方面的世界級專家。

事實是,廣泛的興趣和廣博的知識能夠激發創造性,這就說明,現代世界需要「文藝復興式的人物」。

這是否意味著我們需要放棄專業化呢?當然不是!偉大的成就是由專家貢獻的,他們在一個話題上貢獻了他們的大量時間。但是,最近幾十年裡的兩大重要進展使得人們能夠既做專家,又做「文藝復興式的人物」。一個是,我們比過去活得更久,因此我們有更多的時間。第二個是,我們現在能夠在指尖接觸到海量的信息和知識。

關鍵在於,知識簡簡單單地學著去觀察。正如知名物理學家和諾獎得主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曾說過的,「我總是在尋找,像孩子一樣,尋找我知道我要找到的奇蹟——也許不是每一次,但奇蹟總是隔一段時間就出現」。

圖片來源:Pexels

立足亞洲 面向世界

傳遞論壇最新動態 促進亞洲深度合作

全球重要對話的傳達者 亞洲共同發展的瞭望者

相關焦點

  • 著名天體物理學家:你其實可以「既做專才、又做通才」
    的作者認為,你可以嘗試和做你所有感興趣的事情,但這會拉低你在最重要的事情上的成長速度。而本文作者認為,廣泛的知識與興趣能激發創造力。就像大學辯論比賽中「厲害」的一方還能將對方的觀點包進己方立場,本文作者對反方的回應是,「人們能夠既做專家,又做『文藝復興式的人物』」。
  • 世上的兩種人才:專才與全才
    今天是己亥豬年 臘月十五世上有兩種人才,一種「專才」,一種「全才」。專才——易於發現自己獨特的興趣愛好,能快速找到自己明確的定位,並且能夠聚焦專注下去。毛主席曾說:「大才少通才。」全才類型的人都想成為「通才」,結果受限於精力和智力,往往中道崩殂。這個路不適合普羅大眾。成為大才是比較現實的。要成為大才,先成為專才,在細分領域深耕,這是比較容易走成的路。
  • 對話劉炯朗:我如何做臺灣清華大學校長
    南方周末:你一直在提倡大學通識教育,不知道有沒有意願在大陸辦一所高校,從體制上讓這個理念落地?  劉炯朗:也許你期待我的回答是願意或不願意,並不是那麼單純。大學的教育跟高中的教育有非常密切的連貫性,我有意辦一所高校,但辦一所高中也同樣有挑戰性,同樣有意義。
  • 狐狸與刺蝟:通才的過去與未來
    赫拉克利特因此對博學多識的通才表示懷疑,比如他覺得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是個江湖騙子,因為他是個博學多才的全能式人物。赫拉克利特認為他不是一般的冒充內行而是「徹頭徹尾的大騙子」。蘇格拉底之前的世界有很多錯綜複雜的難題對我們來說都無從知曉,但是,這場辯論我們當然可以理解,因為我們自己也傾向於將通才、全才看作騙子,博學多識者看作江湖術士。
  • 著名天體物理學家:馬斯克比賈伯斯貝佐斯都重要
    但是,如果你問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尼爾-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他的答案很簡單:埃隆-馬斯克。泰森在接受CNBC節目《Make It》採訪時稱:「和史蒂夫-賈伯斯一樣重要,這毫無疑問——你還必須加上比爾-蓋茨,因為他們一起催生了個人電腦革命,但區別在於:埃隆-馬斯克正在努力創造未來,而不是提供下一個應用程式。」
  • 訪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尼爾·德格拉斯·泰森
    日前,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海登天文館館長、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尼爾·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就國際天文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Astronomy)接受了聯合國電臺的專訪。請聽肖凡的報導。  泰森:"(英文)今年是伽利略首次使用天文望遠鏡觀測太空400周年。
  • 天體物理學家構造出:球對稱黑洞的近似值,可以研究黑洞本身!
    天體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近似計算愛因斯坦-麥克斯韋理論中球對稱黑洞參數的新方法,通過將用這種方法得到的黑洞陰影半徑與精確的數值解進行比較,天體物理學家們已經發現,近似在二階範圍內顯示出合理的精度。這意味著可以研究黑洞本身及其附近的現象,例如粒子運動,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D》期刊上。
  • 錢學森教育觀念
    錢老當年的科學研究既深又廣,而且站得高,充滿進取精神。像航天技術和火箭技術等,當時都還剛剛起步,選擇這些課題風險很大。但錢學森卻大膽對此進行探索,沒有獻身科學的精神和向困難挑戰的勇氣,是做不到這一點的。從搜集文獻資料入手,從頭開始自己研究問題,分析計算,建立數學模型,進行求解,並依次得出自己獨立研究後的結論。 如此嚴格的治學態度,錢學森一生貫穿始終,成為他攀登科學高峰的基礎。
  • 父親節特輯|物理學家費曼:父親的教育激勵了我的一生
    在父親節來臨之際,想分享一則關於著名物理學家理察·費曼和他父親的故事給大家。理察·費曼,著名物理學家。1965年,因在量子電動力學方面的成就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費曼回憶起父親對自己的教育時也這樣說:他給出各種各樣的實例,並加以討論。
  • 自學力就是你的超能力;有意義的技能堆疊,讓你的價值得以變現
    闡述「通才主義」的價值,以及如何做到有價值的通才? 這裡所指的通才,與多數人印象中的「什麼都會一點、什麼都不專精」不同,而是「相對於」專才的一種說法;更明確地說,是「熟悉多項技能,雖不到頂尖、但都在水準之上,而且彼此間可以發揮綜效」的一種狀態。
  • 首位獲諾獎女天體物理學家:高中恩師讓我受益終身……
    如果你對科學充滿熱情,那麼可以做很多事情。」她說。,從阿米莉亞·埃爾哈特(Amelia Earhart,著名美國女性飛行員)這樣堅強偉大的女性人物身上尋求靈感。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幫助科學家解決一些宇宙學難題,正是這些難題激發了蓋茲兒時的想像力。作為一名研究學者,蓋茲喜歡有自我選擇科學研究課題的自由。在設計實驗時,她會先提出一個問題:當下最有趣的問題是什麼?我可以在哪裡做出貢獻?她說:「如果我提出一個好主意,然後可以繼續追尋它,其實是一種奢侈的享受。」
  • 著名的物理學家盤點,你了解其中哪一位?
    著名的物理學家盤點,你了解其中哪一位?極客盤點著名的物理學家有哪些,看看這些為人類發展做出極大的物理學家中,有哪一位是你所熟知的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馬克斯·卡爾·恩斯特·路德維希·普朗克(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享年89歲),出生於德國荷爾施泰因,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重要創始人之一。普朗克和愛因斯坦並稱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兩大物理學家。
  • 狄邦教育集團副總裁朱非一:網絡教學未來將成學校教育重要手段
    本報記者 秦玉芳 廣州報導2020年11月14日,由興業銀行主辦,《中國經營報》承辦,中國社會科學院進行學術指導的「菁英之路 寰宇打造」2020國際教育高峰論壇在北京隆重舉行。狄邦教育集團副總裁朱非一在論壇上表示,疫情後,學校複課最重要的是加強對學生心理變化的關懷。
  • 愛因斯坦做過的初中數學題,很多大學生都不會,你來挑戰一下?
    文|冷絲欄目|絲說中小學教育一個看似是生活中的常識問題,實際上是一道針對初中生的數學智力題,愛因斯坦曾經接受過挑戰,較為完美地解決了難題。這道題目被介紹到我國以後,也曾經難倒了很多中學、大學生和家長。中學課堂冷絲今天帶你領略一下被譽為世界第一大腦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做過的這道數學題,你挑戰一下,看看能否完成答案?由生活中的常識引出的數學難題,養病的愛因斯坦圓滿解出答案。
  • 甘蔗,一種既可以做糖又可以做零嘴解饞的作物,你想種植嗎?
    導讀:甘蔗,一種既可以做糖又可以做零嘴解饞的作物,你想種植嗎?甘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甘蔗是一種南方的糖料作物,主要是用於製糖,但也可以用來當零嘴吃,通常是在十月末就收穫,南方人喜歡砍來削削皮就啃來吃,而北方人則喜歡放爐火裡面烤熱了再吃,甜甜的汁水,既能當飲料,又能清火解毒,還是比較受歡迎的。那麼,對於如何種植甘蔗,你懂得嗎?
  • 超大磁場天體!既不是行星也不是褐矮星 它到底是什麼?
    超大磁場天體!既不是行星也不是褐矮星 它到底是什麼?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
  • 紐約時報暢銷書:一位天體物理學家的來信
    原創: 盧昌海 返樸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作為天文學家或天體物理學家的知名度大約遠遜於作為科普大腕及「網紅」的名氣。他上個月剛剛出版且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的《一位天體物理學家的來信》(Letters from an Astrophysicist),可以讓人一窺這位天體物理學家的科普風採。撰文 | 盧昌海作為一個愛買書的人,我的書房越來越自給自足地擁有了我喜歡的書,少數的例外則激勵著繼續逛書店的樂趣。
  • 鄭永春:敢於做科普的科學家,都是真的勇士
    1960年,他獲得了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的博士學位。畢業後,薩根曾在哈佛大學任教。去世前,薩根是康奈爾大學的天文學教授、世界著名的科普作家。認識到這些之後,你會覺得,科研與科普如何平衡,別人怎麼評價,其實都不重要了。做科研是滿足社會需求,做科普也是。 科研對科研工作者更重要,其實是從個人得失的角度來評價的。在功利化的社會中,一些科學家不做科普,其實是因為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並不是因為科普不重要。但從個人角度或從科研人員個人發展角度來講,做科普確實會牽扯一部分精力,也許無助於申請科研經費、發表科研成果。
  • 天體物理學家成功破譯英國麥田怪圈現象
    天體物理學家成功破譯英國麥田怪圈現象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近日一名英國天體物理學家成功破譯了英國威爾特郡巴伯裡城堡一個神奇的麥田怪圈現象,他認為麥田所顯示的是圓周率π的前10位數值。已退休的天體物理學家邁克·裡德( Mike Reed )看了該麥田的照片後,將其與數學聯繫起來。他表示,麥田怪圈直徑為150米的外形其實是圓周率π的編碼形式。  他稱:「靠近中心的圓點代表的是一個小數點,其餘的數字是根據十個成角片斷編成的,而放射狀擴散則代表每個數字的片斷。」在研究這個圖案時,邁克博士做了一張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