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1月22日上映以來,李安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簡稱《少年派》)票房和口碑都一路走高。
截至目前,《少年派》已憑藉高口碑橫掃內地所有影評網站,豆瓣的評分更是達到了9.1分,比公認「神作」《蝙蝠俠6》的評分還要高。
多義和豐富,成為很多人痴迷於此片的最大原因之一。
眼下,關於《少年派》的各種解讀在網絡上四處瀰漫,一浪高過一浪,大有超過當年《盜夢空間》引發的全民猜謎之勢。有網友將這些奉為「神讀」,表決心要去再看一次;也有網友不停掉汗,抱怨要屏蔽所有的解讀,堅持自己的觀點。
究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裡藏了什麼秘密?
1、老虎
在片中一直與派相伴的老虎的解讀,最讓大家爭論不休。主要有三種主流說法:
一是派的獸性與惡。
沉船時,派幾次努力想潛回船艙救父母都無功而返,可見在船身最底層的動物,在當時是不可能跑出來的。
它們只是船上人群性格和靈魂的意象。以斑馬為代表的,是摔斷了腿的隨喜的水手;以鬣狗為代表的,是無肉不歡的廚師;以猩猩為代表的,是善良的派的母親。
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隻猛虎。當猩猩(派的母親)被鬣狗(廚子)殺死後,派釋放出了心中的老虎。
但出於從小的信仰,他對這種獸性和惡感到恐懼,雖然這延續了他的生命。
二是派的另一個自我化身。
電影前半段,派伸手給老虎餵食,他的父親說,不管你怎麼想,在你看到的野獸眼睛裡,只是自己的倒影。
三是恐懼與絕望本身。
其實,派的漂流過程,就是成人與找到自我的過程,馴服老虎的過程,就是戰勝恐懼與絕望的過程。
還有一點很重要,為什麼這隻老虎叫「理察·帕克」?
網友挖掘出了另一個遙相呼應的可能——1884年,「木犀草號」沉沒,4名倖存者被困在南大西洋,包括3名船員以及一名17歲的男僕。
在茫茫的海上漂流中,飢餓和絕望戰勝了理性,3名成年船員殺死了受傷的男僕,分食了他的肉,因此得以生還。
這名男僕就叫理察·帕克。
這是倫理學和法學上著名的真實案例「女王訴杜德利與史蒂芬案」。法官判3名倖存者犯有故意殺人罪,處以絞刑,但英國女王最終卻宣布赦免3人。
另外,在愛倫·坡的長篇小說《阿瑟·戈登·皮姆的故事》中,也有叫理察·帕克的海難食人故事。
在西方語境下,「理察·帕克」這個名字常常和海難聯繫在一起。
2、狐獴
電影裡,派在絕望時登上了食人島,島上有數不清的狐獴。
現實中,這種動物只生活在沙漠裡,而且住在地下洞穴,並非像電影裡拍的,在樹上棲息。
有網友認為,理察·帕克拼命咬食狐獴的時候,其他的狐獴顯得圍觀且冷漠,導演是借「狐獴」寓意人類。
也有人認為,狐獴倉皇的神態,是隱喻派心中的負面情緒和不安。
還有網友覺得狐獴代表了情慾。
原著小說只在第一部分最後提到「派遇到了一位棕色皮膚的小姑娘,健康漂亮,無拘無束」,但這個女孩只有4歲。
但電影裡,李安卻特別設計了「初戀女友阿南蒂」這個角色。而且,還讓派追問阿南蒂,為何在跳舞時對他做了一個別人都沒有的、代表愛神的手勢。
在凡夫俗子看來,飲食男女是人生的要義,但李安覺得,男女情慾是在消磨人的意志。
所以,派在離開食人島前將阿南蒂送給他的紅繩(已經變白)系在了樹枝上。紅繩在印度代表羈絆,繩子褪色了,代表著羈絆已經解開,也代表派的心靈進入下一個階段——信仰。
另一種「邪惡」的說法則認為:數不清的狐獴,是腐肉上滋生的蛆。
派從這裡獲得生命的補給——他痛快地吃掉了同船的人的肉,在享受生理的基本需求後,那顆牙齒在提醒他,不能在這種欲望中長期呆下去,要繼續前進。
3、派
電影花了不少的篇幅讓派去解釋自己名字,是從圓周率π來的。
網友何勁濤對派進行了深度解讀,他認為,派這個名字很有含義,「我們無法計算出π到底等於多少,但我們卻能從π聯想到圓,進而聯想到人生——人的一生有時候便是在畫圓,往往走了一圈最終又回歸原點。」
電影中,派在漂流,也在回歸。
「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隻『孟加拉虎』,也都有一個『少年派』。只是我們心裡的老虎往往佔據上風,甚至心甘情願留在食人島享受著美食與清泉的誘惑而葬送其中。這部電影點醒人們,當我們迷茫的時候,要試著聽聽心的聲音,當我們孤獨無助的時候,要追隨自己的信仰,在紛亂複雜而充滿誘惑的現實社會中,要能夠適時地回歸我們內心的美麗天堂。」這位心思縝密的網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