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人類獨有的享受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表裡兩個故事,表世界講的是派和老虎同坐一條船,裡世界卻講述了一個人吃人的海難,兩個故事不約而同地指向一個真相。
表故事:
派出身在印度,父親經營一個動物園,後來因為時局動蕩,父母決定將動物運到加拿大,
在大海最深處的馬裡亞納海溝上,輪船由於暴風雨傾覆,派和幾隻動物逃到了一艘救生艇上,一隻摔斷腿的斑馬,一隻母猩猩,一隻鬣狗和一頭孟加拉虎。鬣狗咬死了斑馬和猩猩,老虎咬死了鬣狗,最後只剩下派和老虎在救生艇上對峙。
獲救之後,調查員去調查沉船原因,起初他們不滿意派講述的故事,覺得沒有人能同一隻老虎坐一條船。
派於是又講了另外一個故事。
裡故事:
逃上救生艇的是四個人,一個摔斷腿的水手,一個廚子,還有派和他的母親。水手重傷感染而死,廚子用他的肉做餌釣魚,後來還吃了他的肉。派的母親斥責廚子,後來被廚子殺害,派為母親報仇殺了廚子,吃了廚子的肉,一個人活下來了。
顯然這兩個故事指向了同一真相,斑馬對應水手,廚子對應鬣狗,猩猩對應派的母親,老虎對應派。
看到這裡,你已經到達了這部電影的一維深度,這也是大多數觀眾停留的深度,那麼會不會有第三個故事,將電影拉向更深的維度呢?如果有的話,那麼第三個故事會是什麼呢?
影片中調查員曾經提出派所說的第一個故事有漏洞,派說猩猩是趴在一堆香蕉上漂到了救生艇附近,調查員說香蕉是浮不起來。後來派講第二個故事依然用了這個錯誤,說母親是趴在香蕉上被救起。然後說到母親被殺後,廚子把屍體扔進大海餵了鯊魚。那麼問題來了,香蕉不能漂浮的謊言已經被揭穿,為什麼闡述第二個故事的時候仍然採用這個錯誤事實?而且關於母親的細節疑問,派都是故意迴避。看到這裡,不少人想起了人形浮島,派上了島吃了樹根,老虎吃了狐蒙,後來派在一朵花裡發現了牙齒才逃離人形浮島。
而那座人形浮島恰恰是一位女子形象……
在這短短兩個小時裡,兩個表裡故事的交織推進,就已經將信息量放大了很多倍,龐大的信息量對於觀眾已經是燒腦了。真的有必要加入第三個故事嗎?
讓我們來聽聽導演對於這部電影的看法:「故事最難改編的部分也是最好的部分,什麼是精神力量,什麼是信仰,什麼是神。」
從導演對原著的評價,我們不難看出,導演更側重於信仰的精神力量,那麼第三個故事必然立不住腳跟了。那麼導演所側重的信仰在哪裡呢?
想要解決這個疑問,我們首先從片名說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個不太準確的譯名,原著和電影都叫《Life of Pi》,所以它講的是對生命的感悟。
前面說派就是老虎,而在影片中,派又和老虎有大量的對峙和衝突。這是為什麼呢?事實上老虎和派實際是欲望和理性的兩面,他們都是派。
在海難初期,派如果不釋放心中的欲望,他就無法存活,老虎代表的是欲望一面。而作為理性一面的派,他必須時刻遏制欲望的侵蝕。老虎跳下船去追逐海裡的魚,暗指派在飢餓驅使下派失去理智,後來派訓練老虎,則指他有意識的節約淡水和食物。
此外,在原著中派並沒有遇到浮島,而是另一艘救生艇,派和另一個艘救生艇的人都得了營養不良導致的短暫性失明。那個人誘殺派失敗後,被老虎咬死吃掉了。之所以採用人形浮島的改編,大抵是為了避免對食人情節的直接描述。那麼人形浮島暗喻派殺母的推論不攻自破。
二百多天的困境,派依仗著老虎避免餓死,依靠派保持著精神力量,獲救之時,派選擇了理性的一面,將老虎放歸山林。
中年的派在講完了故事之後,問對面的作家願意相信哪個故事,作家說有老虎的一個,那個比較精彩,派於是說他選擇了上帝。
這樣結尾並不是為食人開脫,更多的是導演對於信仰的理解。是電影第二維度的所在,短短幾句話,卻將影片上升了一個高度。
派,π,π是無窮無盡的,就像信仰一樣琢磨不透,就像生命一樣無法解釋。
無窮盡的π註定了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圓,倘若將來遭受了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你是否能保持內心的強大?你內心的天平能否保持平衡?又或者你會相信哪個故事?老虎還是π?
作者:山竹來源: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遇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