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自然》雜誌精選—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註定要失敗的全球化網絡

 

我們都受益於那些幫助人員、商品、貨幣、信息和思想進行快速交換的複雜的、獨立的全球化網絡。但Dirk Helbing則認為,同樣是這些網絡,它們也可能給我們帶來毀滅。我們無法輕易控制它們的行為,它們在所有規模的災難性失敗面前也比較脆弱,即便在沒有外部衝擊的情況下也是如此。Helbing得出結論認為,當前的與這種網絡化行為相關的風險分析方法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專門設計用來應對我們自己所創造的複雜性的新的信息和通信技術。而且,這將需要進行前所未有的全球合作。

 

地點細胞儲存空間記憶

 

大腦的海馬區在提供人類導航的記憶成分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人們早先已經知道,在一個動作完成之後,海馬區的地點細胞的壓縮序列會「重放」以前的導航軌跡,並將其編碼到記憶中。也曾有人提出,在一個導航規划過程中,類似的序列(信號)可能會在一個導航選擇作出之前發出。在這項研究中,Brad Pfeiffer和David Foster發現,在導航決定之前,對於那些在一個開放區域中的大量可能的食物所在地點之間進行選擇和導航的大鼠來說,代表空間軌跡的地點細胞序列是活躍的。所觀察到的發射序列可以預測未來行為,並且似乎也支持由目標所引導的導航選擇機制。

 

子宮內膜腫瘤的重新分類

 

名為《癌症基因組圖譜研究網絡》的論文發表了對350多名患者的子宮內膜腫瘤所作的一項全基因組深度分析。基於一系列基因組特徵(包括在DNA聚合酶基因POLE上新發現的熱點突變和ARID5B DNA-結合蛋白中的新穎突變),本文作者提出將子宮內膜腫瘤重新劃分成四個不同類型。這對患有惡性腫瘤的婦女的術後輔助治療也許會有臨床意義。

 

昆蟲眼睛啟發相機研製

 

昆蟲和其他節肢動物的眼睛為相機設計師提供了進行仿生設計的有趣模型。在這篇論文中,John Rogers及其同事介紹了用來製造一種半球形相機的新方法,其設計靈感來自「火蟻」和「小蠹蟲」的眼睛。這種新型相機幾乎完全是半球形的,具有180個成像元素。該相機將彈性化合物光學元件與矽薄膜光探測器的可變形陣列結合在「共集成」的層狀結構中,後者可以被模製成半球形狀。其潛在應用從高級監控攝像頭到微型化內窺鏡都包括在內。

 

三維重建確定恐龍向鳥類身體構造轉變的方式和時間

 

對鳥類和那些在漸進性變化方面與它們關係更為密切的恐龍所做的三維數位化重建,使得John Hutchinson及其同事能夠確定恐龍身體構造是怎樣變成典型的鳥類身體構造的以及這種變化是什麼時候發生的。鳥類形成一個獨特的蹲伏狀後肢姿勢。對17種「祖龍」(包括中國的「迅猛龍」和「始祖鳥」兩種鳥類化石的完整骨架和身體)所做的重建表明,在獸腳類演化過程的大部分時間,更接近蹲伏狀的肢體姿勢是逐漸地、分步地獲得的,其中「手盜龍」(真正的鳥類和與它們最接近的「恐爪龍」)所發生的變化更快。骨骼變化表明,上肢變化在改變身體的機械平衡方面是重要的,因而在鳥類兩個關鍵行為(「二足性」和飛行)的轉變中也是重要的。

 

甲烷的細菌生物合成新機制

 

好氧海洋生物產生大量強效溫室氣體甲烷,其中很多是通過磷酸烷基酯非常不活潑的碳—磷鍵的斷開產生的。在這項研究中,作者探討了PhnJ的反應機制。PhnJ是一種不尋常的SAM基酶,它似乎利用一個基於半胱氨酸的含硫自由基來幫助催化將磷酸烷基酯轉化為甲烷和「核糖-1,2-環磷酸鹽-5-磷酸鹽」的反應。以前在生物化學上沒有遇到過的這一反應,為通過一個共價硫代磷酸鹽中間體將碳—磷鍵斷開形成甲烷和磷酸鹽提供了一個新穎機制。

 

與抑制蛋白激活有關的兩項研究

 

抑制蛋白是「G-蛋白耦合受體」 (GPCR)功能的負調控因子,也充當獨立於G-蛋白的信號作用蛋白。在形成一種高親和性複合物前,抑制蛋白必須被激活,而本期《自然》上兩篇論文關注GCPR和被激活的抑制蛋白在原子尺度上的相互作用。Yong Ju Kim等人通過截掉抑制蛋白的羧基端來生成自然出現的被稱為p44的剪接變體模仿了最初的激活步驟,並確定了它的晶體結構。該結構有助於了解自然出現的、被截斷的抑制蛋白在視覺系統中所起作用。Arun Shukla等人發表了「非視覺β-抑制蛋白-1」在與一個抗體碎片(Fab30)和來自一種GPCR(精氨酸抗利尿激素2-型受體)的一個完全磷酸化的「29-胺基酸C-端肽」所形成的複合物中的結構。這兩項研究綜合起來,顯示了與抑制蛋白激活有關的引人注目的構形變化。

 

(田天/編譯,更多信息請訪問www.naturechina.com/st

 

《中國科學報》 (2013-05-13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2月5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2月5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2015-02-09 中國科學報 田學文 【字體:大 中 小】
  • 2月27日《自然》雜誌精選—新聞—科學網
    《自然》封面兒童室管膜瘤基因組分析 在本期《自然》上,兩個小組發表了對室管膜瘤所作的獨立基因組分析。 (田天/編譯 更多信息請訪問www.naturechina.com/st) 《中國科學報》 (2014-03-18 第2版 國際)
  • 科學網—8月2日《自然》雜誌精選
    2012年8月2日的Nature雜誌上發表的4篇論文,採用全基因組和其他測序方法,為我們提供了關於這種疾病的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的一幅詳細畫面。主要發現包括:識別出了以前沒有被發現與髓母細胞瘤相關的基因的復發性突變,同時發現了與四個在生物學上截然不同的亞組相關的顯著基因差別以及每個亞組所具有的不同臨床後果。
  • 6月23日《自然》雜誌精選—新聞—科學網
    封面故事: 中國科學現狀與未來 本期《自然》專刊分析中國科學的現狀與未來。我們介紹了中國科研力量的迅速崛起和中國十大科學家。 自然遺傳多樣性和蛋白質組 關於基因變異怎樣決定基因表達的研究工作迄今主要集中在量化對RNA轉錄體的影響上。本文作者主要關注一個具有遺傳多樣性的小鼠類群中的蛋白和轉錄體豐度。在一項蛋白質組範圍的分析中,他們對來自小鼠肝臟的轉錄體和蛋白進行量化,識別出一大批 「蛋白層面的數量性狀位點」(pQTL)。
  • 12月8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本期《自然》發表了Joerg Schaefer等人與Paul Bierman等人所做的兩項研究,他們考察了冰蓋在過去的活動方式,旨在促進評估其在全球變暖環境下的脆弱性;兩項研究的結論似乎相互矛盾。在新聞與評論版塊中,兩位地球化學家和一位冰川學家探討了這兩篇論文所反映出的問題。封面:Frans Lanting/National Graphic Creative。
  • 7月30日《自然》雜誌精選—新聞—科學網
    對患自然出現的白內障的狗,施用含羊毛甾醇的眼藥六個星期,降低了白內障的嚴重程度,提高了晶狀體的透明度,這說明羊毛甾醇或具有相似活性的分子相對於白內障的手術治療來說也許可以提供另一種治療手段。 (田學文/編譯 更多信息請訪問www.naturechina.com/st) 《中國科學報》 (2015-08-10 第2版 國際)
  • 2012年5月31日《Nature》雜誌精選
    (生物谷:dulei & T.Shen共同編輯整理)更多精彩閱讀:2012年5月24日《Nature》雜誌精選2012年5月17日《Nature》雜誌精選2012年5月10日《Nature》雜誌精選2012年5月03日《Nature》雜誌精選
  • 《自然》新增兩種開放獲取期刊—新聞—科學網
    記者2月18日從施普林格·自然中國辦公室獲悉,該集團新推出《通訊—材料》和《通訊—地球與環境》兩本開放獲取(OA)期刊。
  • Nature雜誌11月24日精選文章一覽
    【2】表面自旋-軌道耦合效應doi | 10.1038/nature19820過去十年來,原子級精準界面與表面的製造建模工藝取得長足進步,由此促成了許多電子效應的發現,這些效應對於開發擁有新穎功能的實用設備具有重要意義。
  • Nature雜誌9月8日精選文章一覽
    【1】封面故事: 致敬科幻http://www.nature.com/news/scifi-special-1.20529本期《自然》致敬科幻小說。Simon James回顧了威爾斯的科幻小說,有關教育、歷史和政治的大量其它作品,以及他(據我們所知)在《自然》上發表的五十篇文章。Sidney Perkowitz指出,《星際迷航》至今已勇往直前50年之久,他報導了星際迷航系列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的影響。
  • 12月29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1】封面故事: 2016年《自然》年度十大科學人物doi: 10.1038/540507a值此歲末之際,《自然》雜誌再次選出了2016年度十大科學人物,十位在各自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科學家分別是:Gabriela Gonzalez、Demis Hassabis、Terry Hughes、Guus Velders、Celina Turchi、Alexandra Elbakyan
  • 12月15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本期《自然》發表的一項國際合作研究報告了虎尾海馬(Hippocampus comes)的基因組序列。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海馬的基因組是人類迄今為止研究過的演化最快的魚類基因組。虎尾海馬是海馬貿易中最常見的品種——幹海馬被用來製作傳統藥材,活海馬則被作為觀賞水族交易——且目前被列為IUCN紅色名單瀕危物種。虎尾海馬基因組揭示的特徵有助於解釋海馬形成現有體型的原因。
  • 8月27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8月27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2015-09-07 中國科學報 田學文 【字體:這些正電子在此過程中會在1.3米的距離上獲得5千兆電子伏特的能量,能量分散度較低。這意味著,加速電場比射頻加速器強兩個數量級。  用銅靶提升原子雷射器性能  利用短波長雷射產生相干X射線是X射線科學中一個長期未能實現的目標。以前,已經研發出了一臺用於軟X射線的、基於氖原子、由一個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器泵輸的原子雷射器。
  • Nature雜誌9月15日精選文章一覽
    【2】藍斑核中的記憶鞏固doi | 10.1038/nature19325在記憶編碼前後的短時間內,如果發生了新奇或明確相關的事件,便能增強記憶保持,就像「閃光燈記憶」一樣。人們認為,這一現象涉及源於腹側被蓋區的多巴胺相關機制。
  • 科學網—9月1日《自然》雜誌精選
    這些關聯讓人們對很多以前所報告的關聯(包括與心血管病和腎病、2型糖尿病、癌症、痛風、靜脈血栓和克羅恩病相關的關聯)在功能方面有了新認識。按照這個年齡,月球要麼應當是太陽系形成之後大約2億年固化的(這個時間顯著遲於大多數月球形成模型的假設),要麼人們長期所堅持的、認為月球曾經有一個原始巖漿海洋的理論是有缺陷的。在後一種情況下,月殼的大部分可能是「非巖漿海洋」過程產生的。
  • Nature雜誌10月20日精選文章一覽
    在本期《自然》雜誌中,Daniel Rokhsar及同事報告了非洲爪蟾的基因組序列,並與其近親熱帶爪蟾(X. tropicalis)的基因組進行了比較。他們的分析證實非洲爪蟾是異源四倍體,並區分出了兩個非對稱演化的亞基因組——一個往往保留了遠祖狀態,而另一個則經歷了基因損失、刪除、重組和表達降低的情況。這兩種二倍體的祖先約在3400萬年前出現分化,並在約1800萬年前結合形成異源四倍體。
  • 5月5日《自然》雜誌精選
    PSII的幾個中等解析度的結構已經有人報告了,但由一個Mn4CaO5分子團 組成的催化中心卻被證明很頑固,原因是在數據收集過程中X射線造成了結構失真。現在,這個障礙已被克服。Umena等人以1.9?魡的解析度提供了PSII的X射線結構,這個解析度足以能確定蛋白亞單元的分配以及Mn4CaO5分子團的幾何排列。
  • 1月29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1月29日《自然》雜誌內容精選 2015-02-02 中國科學報 田學文 【字體:大 中 小】
  • 5月26日《自然》雜誌精選
    封面故事:疫苗和免疫問題聚焦 本期一系列新聞特寫文章
  • 在《自然》雜誌發新冠論文誤用圖片,中國醫科院公開致歉
    「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微信公眾號5月14日發布《關於對新冠病毒感染轉基因小鼠模型論文核查情況的說明》,對一則發布在《自然》雜誌的論文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致歉。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在《說明》中介紹: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在此次新冠疫情科技攻關工作中,承擔了轉基因小鼠模型構建任務,並將研究結果以《新冠病毒在hACE2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 transgenic mice)為題,於2月2日投稿《自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