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王國維評李白的《憶秦娥》「寥寥八字,關千古登臨之口」?

2020-12-06 梧桐樹邊羽

《憶秦娥》的爭議

關於李白的詞作品,在詩詞界一直有爭議。而爭論最大的就是被列為「百代詞曲之祖」的這首《憶秦娥·簫聲咽》。

正反雙方都有很多大家反覆論證,但是缺乏有利證據證明作品的作者就是李白,畢竟他自己臨死前交給李陽冰並整理成冊的《草堂集》,以及北宋宋敏求增補刻本《李太白文集》都沒有這首作品,不過同時也沒有任何考古文獻發現該作品的其他作者,所以一直沒有定論。

而提出質疑的人是在邏輯上推論,畢竟在初唐,詞牌的前身是低下地位的曲子詞,而真正有文案記錄的可能就是到了中唐白居易的《憶江南》之類的作品了。但這些作品都是樂府舊題,也就是在古體詩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因為格式的隨著音樂不斷演變,而詩歌通過近體格律的規則雅化,慢慢地不再適合在普通宴樂中演唱。

如初盛唐王翰、王之渙的《涼州詞》、李白的《清平調》其實都是古體詩的不同演變版本,在當時也都是用來演唱,而《涼州詞》因為格律化劃入七絕,《清平調》由於特殊的音樂變化,加上有人不斷填詞,逐漸演變成詞牌格式。

這一點在以前討論古體詩和詞牌的關係之時就已經詳細講過。其實詞牌就是古體詩在格律化之後,因為下層人民的娛樂需要,在相同的樂曲下填詞而衍生出來的另一種體式的「詩」,當時稱為「詩餘」。而在中唐,詞的創作還沒有墮入晚唐豔詞的地步,第一次詩詞分流還沒有開始。所以我們看到白居易的《憶江南》,《浪淘沙·借問江潮與海水》,劉禹錫的《浪淘沙·九曲黃河萬裡沙》的文風都很正,只是偏民俗化(大眾文學的必然性),這和早期的詩風是相似的。

也就是說,詞牌即使在中唐,還在詩曾經的《詩經》時期路子上發展,通俗、正氣,和詩的味道差不多。而李白的這首作品,雖然很好,但是後世的詞味太濃,和他自身的古風《將進酒》、《蜀道難》等比較起來風格也不一致。超越時代的文風即使是出現在李白這樣的天才身上,也是脫離正常思維邏輯的。

說不定李白真是個幾百年之後的穿越者呢?正所謂「遇事不決,量子力學。混沌不清,穿越時空。」這麼想,就萬事大吉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大部分專家存疑,而基本上所有文獻都標上作者李白的緣故。搞清楚這些東西是專家的事,老百姓並不在乎。

因為他們不知道也不在乎詩詞的演變過程。

《憶秦娥》好在哪?

那麼這首詞的後八個字好在哪兒?以至於王國維用「關千古登臨之口」的無上評價?

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後世唯範文正之《漁家傲》,夏英公之《喜遷鶯》,差足繼武,然氣象已不逮矣。

以王國維的看法,李白的「西風殘照」句明顯勝在氣象。那麼「氣象」是個什麼東西?在文字和畫畫中來說,氣象就是指氣韻和風格。所謂之「氣象萬千」,雖然原意是指景色,但引申出來也是那種行文風格的變化多端。唐韓愈《薦士》詩云:「建安能者七,卓犖變風操,逶迤抵晉宋,氣象日凋耗。」這就是指建安風骨到了晉朝、劉宋,風韻和格調漸漸頹靡的意思。

「關千古登臨之口」,就類似於李白被崔顥關了題詩黃鶴樓的想法,看了這首詞,後人自覺怎麼都無法超過,就不再寫登臨之事了。

當然這只是個比方,寫的人何其多也,只是在王國維眼中,沒有再超過《憶秦娥》的。

我們來看這首《憶秦娥》,是一種什麼樣的氣象: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簫聲嗚咽,斷斷續續,秦娥從夢中驚醒,抬頭是一輪清冷明月。這秦樓的月色啊,年年依舊,照映著灞橋青柳,渲染著悽愴離別。

這裡交代了霸陵傷別,古人出門遠行,一般是在春天,在入冬前就回來了,即使行軍打仗也是如此。因為禦寒技術不行,冬天太艱苦。在春天出遠門,送行的人就隨手摘個柳枝,希望遠行的人能和柳樹一樣堅韌地活下來,平安回來。這種行為慢慢地變成了一種習俗。霸陵在長安外,送別的人一般到這裡就分手了。所以從漢朝起就有了「灞橋折柳」的說法。

上下片中打了個時間差,下片就到了「清秋節」了。清秋節是九月九重陽節,這個時候,離開的人已經走了半年,就算人不回也應該有些音信回來了,秦娥的思念也堆積得更厚了。

「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我去樂遊原上登高,應節思君,可是你一走便音訊全無。沒有消息啊,只有西風蕭瑟,殘陽似血,拂照著那漢家帝王的陵闕。

秦娥憑高瞭望,不見音塵,卻將殘陽如血,宮闕冷落的景色盡收眼底。短短八個字,把秦娥懷古傷今的弦外之音,表達得淋漓盡致。這兩句與上闋的結尾兩句前後照應,「漢家陵闕」對應了「霸陵傷別」,不但巧妙合回舊漢典故,也把對遠人離別的傷懷,提高到殘照陵闕的感嘆,從個人的小情緒突然升級為時代流逝、時空轉換的大情懷書寫,氣象立刻為之開闊,意境也就更加深遠。

也就是說,這八個字,將原本一首閨閣之怨的小情調作品提升到了大情懷的格局,在意境上凸顯了詞作者的要借秦娥思念抒發自己清秋登臨的感受,能讓讀者巧妙地感受到藏在這首詞牌之下的蒼茫之心。

大氣、蒼涼稱作有氣象。而隨著白居易、劉禹錫等人詞作的出現,文風雖然還是很正,卻又回復到普通的酒席間的歌女代言風格。這首《憶秦娥》也是代言風格,一直到後主李煜、閒相馮延巳,才逐漸把創作者自身的感情色彩投射進入詞作。到了北宋初的柳永,雖然對詞牌進行了大量改革,不過題材、內容依舊狹隘於鶯鶯燕燕之間,格式也還是代言體。

直到蘇軾的出現,詞牌才真正抒發詞人自身感情,大大方方不再需要歌女代言,寫作題材也開闊到世間萬物,詞這種文體逐漸上升與詩抗衡的地位。

差足繼武之作

而蘇軾的豪放派詞風也不是憑空而來,他前面有范文正公。範仲淹的詞作《漁家傲·秋思》讓人感覺是悽清、悲涼、壯闊、深沉,還有些傷感,而就在這悲涼、傷感中,有悲壯的英雄氣在迴蕩著。雖然沒有開宗立派,但是豪放之風已經隱隱成型。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

這就是王國維所說的「後世唯範文正之《漁家傲》」,能夠勉強和《憶秦娥》風格匹敵的登臨作品,還有一個就是夏英公的《喜遷鶯》:

霞散綺,月沉鉤,簾卷未央樓。夜涼河漢截天流,宮闕鎖清秋。瑤階曙,金盤露,鳳髓香和煙霧。三千珠翠擁宸遊,水殿按涼州。

夏英公夏竦,是稍早於範仲淹的,實際上就是他提拔的範仲淹。從這裡我們大概也能看到詞牌風格的承續和進步。正因為夏竦對範仲淹的欣賞,才有了後來的范文正公。不論字詞工巧,只論內容意境,範仲淹的文風明顯要比夏竦的宮廷應制詞氣象開闊,格調更高。

蘇軾的豪放之風的源頭也是從這裡變遷演化而來,詞牌終於走出了題材的狹隘,擁有了「氣象」這個詞的使用權。

時空混亂的質疑

而李白到範仲淹,中間差了三百年。為什麼三百年之前的作品風格,會可以俯視詞牌最盛的北宋?這是違背文學發展邏輯的。這也正是大多數質疑這首《憶秦娥》是否李白真作的關鍵所在。畢竟後人寫了首好作品,因為自己藉藉無名而冒充前代名家來傳播的事情太多了。

就算是今天吧,我們聽到多少「魯迅說過」?那些話,那些雞湯,其實魯迅都沒說過。後來莫言拿了諾貝爾獎了,又有多少文章建立在「莫言說過」的基礎上呢?名人名言,因為有更大的說服力,所以長期被人假造,其目的不過是為了說服讀者相信自己。

今人如此,古人定然也是如此。何況古人對版權之事更是毫無概念,別人的自己能借用,自己的給別人用也無所謂,只要好的作品得到流傳。

這是一種胸懷,也可能是一種無奈。

另外再說一句,王國維是沒有機會讀到當時代的《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否則的話他可能會改變想法。

相關焦點

  • 李白年少輕狂卻受盡鄙視,用一首詩詞頂撞前輩,誕生四句千古名句
    李邕是李白的前輩,頗具盛名。這個李邕和李白一樣,能詩善文,性格豪爽,廣交天下英雄豪傑,加上相貌出眾,他受到了天下人的追捧,每每上街都會被圍得水洩不通。然而這種性格的人通常都有一個煩惱,那就是達官貴人通常對他們嗤之以鼻,而碌碌無為之輩卻對他們崇敬有加。
  • 「亞特蘭蒂斯」王國沉沒消失於海底的千古之謎
    有關「亞特蘭蒂斯」的傳說,始於古希臘的哲學之祖──柏拉圖 。在《提邁尤斯》一書中,柏拉圖有這樣的話:在「海格力斯的砥柱海峽」對面,有一個很大的島,從那裡你們可以去其它的島嶼,那些島嶼的對面,就是海洋包圍著的一整塊陸地,這就是「亞特蘭蒂斯」王國。
  • 李煜為何是千古詞帝?一句「春花秋月何時了」,真令人拍案叫絕!
    李煜的《虞美人》,都說這是一曲亡國之音,詞調哀婉悲涼,實際上這是一首有微言大義的詞,王國維評李煜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從這首詞中就可以讀懂王國維為何如此評價。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後主作這首詞的時候,已經是階下囚、亡國奴,他是在永恆的春花秋月中,發出了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的人生無常、一去不返之嘆。「雕欄玉砌應猶在」,我曾經的宮殿,應該還在吧?一個「應」字,突出了李後主的想像,他在北宋皇宮中被囚禁,故國的雕欄玉砌只能存在於他的想像中,如果寫成「雕欄玉砌依然在」就不對了,你看都看不到,怎麼能說依然呢。
  • 唐詩中最經典的十首七言絕句,篇篇都是千古名篇
    一、王昌齡《出塞》王昌齡被稱為「七絕聖手」,是以七絕名世的詩人,他跟李白是公認的七絕寫得最了的兩位唐代詩人,他的七絕,以邊塞詩、宮怨詩和送別詩為主,《出塞》便是一首邊塞詩,被很多人評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出塞》這首詩聲調高昂,氣勢雄渾,它濃縮了千年的邊關戰爭歷史,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戍邊戰士的鮮血,抒寫了所有中華志士的家國情懷,故而千古傳唱。
  • 李白:酒仙醉成章,劍客舞劍狂——等一個李白要多久?
    ——余光中《尋李白》有人說,只有盛唐的開放包容,才會生出來李白這樣的詩人。灑脫不羈、恣意神奇,從一出場就帶著藐視王侯的氣場。同樣,李白每每張口,都帶著足以舒筋活血的酣暢淋漓。在余光中先生的《尋李白》中寫到:「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誠如所言,李白是只屬於盛唐的詩人,他也是盛唐的代表。
  • 李白一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詩,用詞簡單質樸,道盡人生無常
    李白在遊覽大好河山時寫過很多懷古詩,其中當他遊覽越中時看到了滿地的蕭條,聯想起歷史上曾經的輝煌之景,思索中寫下了這首千古絕詩——《越中覽古》。這位浪漫主義詩人在看到古蹟時腦海裡在想什麼,寫下的經典詩歌表達出了怎樣的思想,我們一起來跟隨李白的詩歌感受這番人生況味。
  • 李白的這首懷古詩,一開篇便是令人驚豔,最後兩句更是千古名言!
    那說起李白的詩,可謂是極為豐富,各種各樣題材的作品都有,而且他的作品大多都成為經典,例如他的這首《越中覽古》,更是眾多懷古詩中,一首難得的千古佳作,而且這首詩描寫的很是生動,讀來更是朗朗上口,所以這樣的作品,那也是非常值得我們關注。《越中覽古》唐代:李白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 經歷人生大起大落,李白登上高山寫首詩,20字寫出孤獨的至高境界
    公元742年,李白42歲,此時距離他寫下「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而上九萬裡」已經過去了近20年之久,面對歲月的蹉跎,他的凌雲壯志和用世之心早已是迫不及待。終於,在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之下,他等來了唐玄宗的宣召入宮。
  • 自古文人愛山水,那一路留下的千古名篇如星河燦爛,不勝枚舉
    那些千古傳誦的經典散文給我們帶來無限遐想。王勃的《滕王閣序》、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範仲淹的《嶽陽樓記》蘇軾的《前赤壁賦》等等都是古代寫山水風景的名篇。更有現代名家的山水散文美不勝數,如徐志摩的《香港》、豐子愷的《黃山松》、林語堂的《春日遊杭州》、朱自清的《白馬湖》老舍的《大明湖之春》、餘秋雨的《陽關雪》等等,都是人文山水散文中的經典之經典。
  • 長幹橋下南京城,一座堅固的城池,卻被寫進了李白杜牧的千古詩篇
    因為仰慕江南的風物清嘉和人文薈萃,詩人李白在25歲那年第一次漫遊到了金陵。憑藉著詩人的敏銳直覺,李白嗅到了長幹裡散發的獨特氣質。郎騎竹馬來,繞床shi弄青梅。同居長幹裡,兩小無嫌猜。在長幹裡,李白偶遇了一位倚門而望的少婦。在詩人的眼裡,曾經青梅竹馬的溫情,已化作望斷天涯的憂傷。
  • 李白的一個千古名句,李敖曾提出個新穎的看法,方舟子:誤人子弟
    本期筆者就帶大家來圍觀一首曾鬧出過風波的李白名詩:《子夜吳歌·秋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詩仙出手,自然精品。這首情詩與一般的閨情詩完全不一樣,它寫的不是一位女子的感情,而是長安城中的多段相思,其格局之大遠超同時期的作品。詩看起來很容易理解,開篇也是一個千古名句。但其中「萬戶搗衣聲」這5個字,卻曾引起不小的爭議。在詩詞大會上,也曾出了這樣一道題:題目有點兒刁。答案應該是選B,搗衣是指用杵在砧上搗衣料;當時臺上的小選手選的是A,她認為是洗衣服。
  • 清朝才子,李白和杜甫的合體,為躲債客死他鄉,留下一千古名句!
    這可是一句千古名句,今天依然很多人在使用。但你們知道這是誰寫的嗎?估計沒幾個人答得出來。因為這個詩人一點都不出名,他就是清朝才子黃景仁。黃景仁是典型的「歌紅人不紅」,知道「百無一用是書生」的人很多,但知道黃景仁的是寥寥無幾。實際上,黃景仁是清朝著名才子,他號稱是李白和杜甫的合體。他有名的句子還有「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牆入望遙。」「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 劍門關不僅險,還是李白詩歌中的《蜀道難》,它是怎麼形成的?
    劍門關位於廣元市境內,去過劍門關的人都知道,雄、奇、幽、秀,它的特點。劍門關是中國知名旅遊目的地,《中國國家地理 》四川最美100個拍攝點之一。「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1000多年以前,李白的一首《蜀道難》讓劍門關在詩歌界聲名遠揚。
  • 李白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名字有何寓意?
    詩仙李白的名字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老少皆知。這個曾經叱吒於唐代文壇的文學巨子給世人留下了太多的千古名詩。雖然他距今已有千年之餘,但李白的名字卻被代代流傳了下來,他的不朽詩篇更是被編入了教科書。所以說,李白的詩基本誰都會背出一兩首,就連幼兒園的小朋友也會背出像《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樣的名句。
  • 李白為什麼那麼愛大鵬鳥?
    一談及李白,仿佛眼前就浮現出一幅狂人縱酒豪歌圖。李白給人的印象,總是曠達、縱逸、瀟灑、樂觀、恣肆的。李白一生都很嚮往一種神話中的大鳥,那就是大鵬。李白的詩作中多次出現了大鵬鳥的意象,如《上李邕》詩中:「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 李白詩詞中超好聽的名字,每一個都如詩如畫
    本期起名網就來分享一些,李白名篇中的詩意名字。【雲間】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李白《望天門山》這句詩詞的意境非常大氣磅礴,長江如巨斧斷開天門,碧水東流不復回。其中楚江就是指長江,楚,惟楚有才,楚常常是才學,才華的象徵,作為男孩名字非常合適。李白,作為最偉大,又頗負盛名的詩人之一,其詩詞充滿著浪漫情懷,從李白的詩詞中起出的名字,女孩名字百轉千回,自帶仙氣;男孩名字飄逸靈動,豪情萬丈。
  • 古代最負盛名十首「登臺詠懷」詩詞: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古代最負盛名十首「登臺詠懷」詩詞: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欣賞過古代最著名的十首「登樓詠懷」詩詞之後,再來欣賞一番古代最著名的十首「登臺感懷」詩詞。兩者在登臨詠懷的意像與主題上,是一致的,都呈現出一種崇高之美,只不過登臨的地點不同。在古代的「亭臺樓閣」中,亭、樓、閣三者更接近。臺,則略有不同。
  • 為什麼李白要哭祭日本人阿倍仲麻呂?真相到底是什麼?
    公元754年,被貶在南方僻遠之地的李白,聽說日本留學生晁衡在乘船歸國途中遇難,悲慟異常,於是提筆寫下了這首情深意厚、傳誦千古的《哭晁卿衡》詩。晁衡原名阿倍仲麻呂,生活在日本古代文化繁榮的奈良時代,其家鄉又恰好在文化中心奈良市附近,因此,他自幼就大量接觸了從中國傳到日本的先進文化。再加上他天資聰敏,十幾歲便有了較高的漢文學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