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一個千古名句,李敖曾提出個新穎的看法,方舟子:誤人子弟

2020-12-05 美詩美文

看多了名人對詩詞的理解,就會發現一個挺有趣的現象:有些詩咱們不懂,其實名人們也不一定說得清楚。

唐代詩人盧綸的《和張僕射塞下曲》,華羅庚不懂為何詩中的下雪天有大雁,於是他寫了首打油詩「北方下大雪,群雁早南歸。月黑天高處,怎得見雁飛」,專門用來調侃這首唐代名詩。華羅庚是數學家,不太明白也正常。但當年王安石讀完李賀的名句「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卻硬是說烏雲下鎧甲不可能發光,這就令很後世不少文人無法贊同了。

其實從這兩首詩,咱們就能看出一個問題:品賞古詩詞,真的是一個見仁見智的事。本期筆者就帶大家來圍觀一首曾鬧出過風波的李白名詩:

《子夜吳歌·秋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

詩仙出手,自然精品。這首情詩與一般的閨情詩完全不一樣,它寫的不是一位女子的感情,而是長安城中的多段相思,其格局之大遠超同時期的作品。詩看起來很容易理解,開篇也是一個千古名句。但其中「萬戶搗衣聲」這5個字,卻曾引起不小的爭議。在詩詞大會上,也曾出了這樣一道題:

題目有點兒刁。答案應該是選B,搗衣是指用杵在砧上搗衣料;當時臺上的小選手選的是A,她認為是洗衣服。當時百人團的100位詩詞高手,也僅有40答對,60人都被這題考倒。但事後,也有觀眾表示:不懂正常,當年李敖都理解錯。為何這位觀眾會這樣說?這是因為關於這5個字,當年李敖因為理解錯了,還被方舟子嘲笑了一番。

李敖曾自詡為「白話文第一人」,曾表示自己把《全唐詩》4萬多首詩作都讀遍了。2016年,他發文稱他對於「萬戶搗衣聲」,自己的理解是:用木杵搥松棉花。我們得承認李敖是明白搗衣不是洗衣服的。畢竟古人不可能半夜不睡,非要在看不見的晚上集體洗衣服。

但「搗衣」杵的是棉花嗎?多年來,各類詩詞鑑賞書基本都認為搗的是做衣服的一種原材料,但是到底是哪種材料卻沒太說清楚。李敖提出的「搗棉花」的說法,倒是對這個千古名句的新穎解讀了。如果說搗的是棉花,那做成的衣服成品就應該是棉衣。對於他這一說法,當時不少人不同意,不過大家也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此時方舟子出來說話了。方舟子發了篇長文來說這個事,其中有一段他這樣寫道:

「國學大師」把「搗衣」說成搗棉花,也說明他缺乏歷史常識,不知道在元之前中國幾乎是沒有棉布的,在那之前很少有史料會提到這種舶來品。當然犯這種常識錯誤的「大師」也不止李敖一人。

方舟子這一說法是有道理的。在我國宋朝以前,漢字中只有「綿」字,而沒有「棉」字,棉花大量傳到我們這是在宋末元初,唐代是不可能出現萬人搗棉花的情況的。既然不是搗棉花,那到底是什麼布料呢?對此方舟子認為,應該是一種生絲織品。方舟子引用了李賀、杜甫、張繼等多人的詩句來證明這一點,在證明了自己的觀點後,還不忘嘲諷他李敖,稱:這樣的「國學大師」要人拜他為師,那就真的是誤人子弟了。

通過方舟子的這番解析,可見當年李敖確實是理解錯了的。但另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其實更值得我們思考:我們品讀古詩詞時,到底有沒有必要對字句做如此深的理解。比如李白這個千古名句,咱們真的需要明白搗衣到底搗的是什麼嗎?

對此筆者個人的觀點是:分人!學生們真的不用去糾結這個問題,但是文史學家們是應該研究的。因為古詩詞不只是一種文學載體,也承載著很多歷史知識。比如我們從《詩經》中就能發現很多古代的生活習俗,這對我們更準確地了解人類史,甚至對考古都是有幫助的。

相關焦點

  • 李白年少輕狂卻受盡鄙視,用一首詩詞頂撞前輩,誕生四句千古名句
    李邕是李白的前輩,頗具盛名。這個李邕和李白一樣,能詩善文,性格豪爽,廣交天下英雄豪傑,加上相貌出眾,他受到了天下人的追捧,每每上街都會被圍得水洩不通。然而這種性格的人通常都有一個煩惱,那就是達官貴人通常對他們嗤之以鼻,而碌碌無為之輩卻對他們崇敬有加。
  • 史上最經典的五首「讀書」詩,每一首都含千古名句!
    以詩相警,讓人更易銘記於心。譬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便警示人們少年時期要努力學習。勸人讀書學習是勸誡詩詞吟詠最多的題材。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學士都曾作詩勸誡家族子弟讀書勉學。這些「讀書」詩在今日讀來,依然對我們有警示作用。今天狗子就歸納了史上最為經典的五首「讀書」詩,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勸學唐·顏真卿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 含有「林」字的飛花令,第23個是寫楓葉的千古名句
    其中,第23個是寫楓葉的千古名句。「林」字位於第一個字的古詩句1.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盧綸《和張僕射塞下曲·其二》2.林花著雨胭脂溼,水荇牽風翠帶長。——杜甫《曲江對雨》3.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孟浩然《晚春》4.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 此人一生只寫一首詩,卻包含了1個千古名句和2個成語,萬世傳誦
    文/加塵此人一生只寫一首詩,卻包含了1個千古名句和2個成語,萬世傳誦中國以往的每個朝代,都有各自的文化象徵,中國本來就有唐詩還記得李白嗎?還記得李商隱嗎?還記得劉禹錫嗎?唐朝的一位又一位詩人的作品共同構成了絢麗的唐詩文化。
  • 李白的這首懷古詩,一開篇便是令人驚豔,最後兩句更是千古名言!
    李白,字太白,盛唐時期最偉大的詩人,他的很多作品都描寫的極為生動,也非常的深刻,從而也就使得他的作品,歷來被讀者捧為一流的佳作,而且他的很多作品,對於後世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很多後世的詩人,都在或多或少地從他的作品中汲取過養料,化用了過他的名句;所以現在只要一提起李白的詩,相信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
  • 清朝才子,李白和杜甫的合體,為躲債客死他鄉,留下一千古名句!
    有一句很有名的詩句,很多人都聽過,那就是「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可是一句千古名句,今天依然很多人在使用。但你們知道這是誰寫的嗎?估計沒幾個人答得出來。因為這個詩人一點都不出名,他就是清朝才子黃景仁。黃景仁是典型的「歌紅人不紅」,知道「百無一用是書生」的人很多,但知道黃景仁的是寥寥無幾。實際上,黃景仁是清朝著名才子,他號稱是李白和杜甫的合體。
  • 在重慶夔州,李白杜甫名句多出於此
    剛經歷了人生的驚濤駭浪與大起大落,歸心似箭的他暢快淋漓地寫下一首千古絕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他叫李白,大唐才華橫溢的「詩仙」。詩中的白帝城位於今天的重慶奉節縣,古稱「夔州」。
  • 王維懷念友人,寫下一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家喻戶曉!
    縱觀我國古典詩詞史,因懷念某人而作的相思詩詞數不勝數,其中不乏有流傳千古的名作。如李白《三五七言》中的「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溫庭筠《新添聲楊柳枝詞》中的「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等。
  • 為什麼王國維評李白的《憶秦娥》「寥寥八字,關千古登臨之口」?
    而提出質疑的人是在邏輯上推論,畢竟在初唐,詞牌的前身是低下地位的曲子詞,而真正有文案記錄的可能就是到了中唐白居易的《憶江南》之類的作品了。但這些作品都是樂府舊題,也就是在古體詩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因為格式的隨著音樂不斷演變,而詩歌通過近體格律的規則雅化,慢慢地不再適合在普通宴樂中演唱。
  • 三首流傳千古的小詩,四個膾炙人口的成語,孟郊憑此成就名傳千古
    在群星閃爍的大唐王朝,名垂青史的詩人大家不斷出現,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李賀、元稹、李商隱、杜牧……不勝枚數,在這些一流的高手面前,像孟郊、賈島、顧況、韓翃、常建等曾經烜赫一時的詩人,也失去了光輝,只能屈居二流詩人之列。
  • 句句經典,人人喜愛,白居易50個膾炙人口的詩詞名句,千古流傳
    白居易,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中流傳詩篇最多的詩人,唐代唯一一個獲得「詩魔」、「詩王」兩個美稱的詩人,與同時代的元稹並稱「元白」,與當時的「詩豪」劉禹錫並稱「劉白」。他離世後當朝皇帝唐宣宗親自賦詩憑弔:「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些僅憑半句就流傳千古的詩句
    在古代文學的發展歷程中,有著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名句流傳於世,它們都有著鏗鏘的韻律和豐富優美的含義。但是也有著這麼一部分詩詞名句,它們都只憑半句就為眾人所知,另外半句卻鮮有人知曉。如「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句,向來都以深遠意境令無數人喜愛,可你知道它的上半句嗎?
  • 方舟子科普文章被疑存在抄襲 連筆誤一併複製
    方舟子解釋道。但有人發現,方後來刪掉了「我則採用複述」六個字。方文發表後的第四天,網友「白字秀才」(本名陳廷超)通過萬維讀者網學術與教育論壇,發布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帖子———《神秘的106天———扒開騙子的畫皮》,毫不客氣地用兩個有力證據反駁方的辯解。「很明顯,穎文是根據FDA文那個表格而寫的,而方文是抄襲自穎文!」
  • 李白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名字有何寓意?
    詩仙李白的名字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老少皆知。這個曾經叱吒於唐代文壇的文學巨子給世人留下了太多的千古名詩。雖然他距今已有千年之餘,但李白的名字卻被代代流傳了下來,他的不朽詩篇更是被編入了教科書。所以說,李白的詩基本誰都會背出一兩首,就連幼兒園的小朋友也會背出像《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樣的名句。
  • 李白的名字從何而來,你知道嗎?
    名字「李白」這兩個字的由來。有兩個版本的傳說。一.仙人下凡相傳,李白出生的時候,其母夢見太白金星落入懷中,於是為孩子取名李白,字太白。太白金星是天上的神仙,而李白號稱詩仙,或許李白這兩個字這樣解釋,讓人每當想起李白的時候,就想到其詩歌想像力豐富,氣勢之磅礴,很多奇思妙想都像來自天上,人間沒有的東西。所以讀李白的詩,如果能學李白好好喝幾碗酒,大醉一場,或許醉了,我們能暫時擺脫每天面對的家長裡短,油鹽醬醋,去看看不一樣的世界,過一過神仙才有的生活,如此,讀李白的詩或許能有更多感受。
  • 曹丕寫了句詩沒紅,李煜和李商隱各仿寫一句,寫成了兩個千古名句
    若要問這兩種情況哪種情況更常見,很顯然是第二種,因為經典詩若真的那麼容易被超越,那千古名作還不滿大街都是了。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就是兩個點石成金的千古名句。 1000多年前,魏文帝曹丕寫了一組《燕歌行二首》。曹丕其實是個很有文採的人,這一點和曹操和曹植一樣,只是被很多人忽視了。而它這組詩,在文壇也是很有影響力,直接影響了初唐很多詩人的詩風。這組詩共有兩首,後世一般都關注第一首,也就是「秋風蕭瑟天氣涼」,稱這首詩是悲秋之祖。而第二首,卻被很多人忽略了。
  • 李商隱十首詩,一首一個千古名句,纏綿悱惻,細膩動人!
    讓後世人百讀不厭。夜晚讀詩,整理出十首經典作品,一首一個流傳千古的名句。每次讀之,沁入心腸。《無題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 科學家覺得白居易千古名句有錯,登山考察了後,才知白居易有多牛
    1000多年前的一個春天,杜牧在江南寫了首千古名作《江南春》,頭兩句是這樣的「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這兩句詩大家應該都還記得,畢竟這是一個千古名句,這首詩也入選課本多年。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明朝時,這首詩曾受到大文豪楊慎的質疑,他認為這「千裡鶯啼」擺明了是胡說,誰能聽到千裡外的鳥兒叫,於是他建議改成「十裡」。因為這個話,楊慎被後世笑話了幾百年。楊慎這種品讀古詩的方法,確實讓人覺得有些好笑。一首詩作,若只看字面是否合理,那還有什麼意境和詩性可言。但大家還別說,像楊慎這樣愛挑刺的文人,還真不是一兩個。
  • 唐詩中最經典的十首七言絕句,篇篇都是千古名篇
    一、王昌齡《出塞》王昌齡被稱為「七絕聖手」,是以七絕名世的詩人,他跟李白是公認的七絕寫得最了的兩位唐代詩人,他的七絕,以邊塞詩、宮怨詩和送別詩為主,《出塞》便是一首邊塞詩,被很多人評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出塞》這首詩聲調高昂,氣勢雄渾,它濃縮了千年的邊關戰爭歷史,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戍邊戰士的鮮血,抒寫了所有中華志士的家國情懷,故而千古傳唱。
  • 這首詩開頭第一句就是千古名句,卻被後世用來形容私密事
    今天向大家介紹也是這樣一首有篇有句且開篇就是千古名句的詩。這首詩是蘇東坡所作的《春宵》,僅有四句,第一句就娓娓道來卻成千古名句,並且被後世用來形容私密之事。下一句轉而寫富貴人家歌舞昇平,享樂的絲竹之聲細細傳來,似乎他們也珍惜此刻春宵,但又像是含蓄的諷刺,富貴之人享受絲竹之聲,卻不知珍惜這花香月陰的春宵!結尾一句「鞦韆院落夜沉沉」則與歌舞樓臺形成對比,再次呼應春宵的花香月陰之醉人,夜色沉沉,正是千金春宵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