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這樣偉大科學家恐怕從人類歷史長河中看,以後再也不會有了,別說中國,全世界都不會再有了。人類未來的偉大「科學理論」,反而很有可能是「機器」做出的。
我認為,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在人類歷史上,也就僅僅幾百年的歷史,或者說實際上科學這個範疇,是人類某一個階段中的事情,而不是人類歷史上的所有。人類的認知是隨著人類群體文明的發展不斷進化的,我把人類文明如果分成三個階段:早期萌芽孵化階段、地球主大陸中心化文明定型階段、全球一體化階段。那麼偉大人物就是看他們在所處階段的貢獻。
科學是誕生在第三階段,這個階段的高級階段,新的發現將由人本身變成工具,脫離了人本身,就如同人類文明,本質上是人類群體內個體之間的關聯由人和人之間變成了符號系統,這種系統性相變誕生了人類文明。人類文明的第三個階段,人類社會則完全由符號系統驅動,而人則會在基因上升級。
早期萌芽孵化階段,人類文明就像蒲公英那樣,從最初的蘇美爾文明開始,早期文明萌芽經歷過幾個文明古國的漂移,直到亞洲黃河流域夏商周文明古國。這個階段中,人類早期文明如同任何生命體那樣,經歷了不穩定的變動,最後逐漸在東方黃河流域穩定成長下來,僅僅在黃河流域,就歷經千年,直到距今20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大混亂、大洗牌,才開始逐漸進入到第二個階段。第一階段的偉大人物,今天只能在神話傳說中找尋蛛絲馬跡了,如伏羲。
秦始皇統一了地球上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主大陸,這是人類文明進化樹的主幹,相應的,其他大陸都相當於人類文明進化樹的分支,包括歐洲那個時期漫長的歲月,也包括美洲古老的印第安人。第二個階段,人類共識的特徵是信仰,宗教、倫理文化、哲學觀等。這個階段,肯定是秦始皇最偉大,其次是孔子。
牛頓的偉大,在於牛頓開啟了第三個階段的進程,即實現全球共識,全球共識的實現最早是科學共識,進而基於科學的技術產生的機器共識(機器共識如現在的區塊鏈技術),這些特徵都是意識結構化的共識。全球大一統的基礎就是建立全球共識,應該是各個層面的,包括各個生產技術層面,也包括各個群體規則層面。
愛因斯坦或許是全球化進程中延續了第二階段信仰共識的最後一位思想偉人,他是一位節點性人物,之後甚至不會再有因果信仰的科學偉人誕生。全球共識將由科學共識推進下的科學技術發展出來的機器共識,未來的人類將是脫離了人的意志的機器共識決定社會結構。
當然,人類還是在進步中發展,而未來偉大的科學理論,或許不再是一個人,而是「機器」,最有可能的是遍及全球甚至太空的設備組成的網絡,是機器集群。
現在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我們去除「科學」這個概念,現在統稱認知偉人。我非常反感那些將科學神話的人,那些是真正的科學機械主義者。人類真正擁有科學這種認知範疇,才幾百年的事。人類未來的主流認知,幾百年幾千年以後,未必是今天的科學。我的一個判斷,今天的科學,以後都是機器來幹的,未來的愛因斯坦是機器一點不誇張。人類未來主流認知,當然還是由人來完成,具體是什麼樣的,現在不知道。
我認為人類在歷史上有認知大爆發周期的,基本上與氣候的周期變化有關,比如春秋時期是比較溫暖的,這樣就會刺激農業生產,對土地需求爆發戰爭,歷史上這是人類早期文明階段向亞洲大一統文明更替的時期,這個時期中國有百家爭鳴,西方也有各類思想偉人,所謂的「軸心時代」。明清小冰期,氣候及其寒冷,刺激著原本非農業文明的人類開始「掠奪式生存」,包括中國北方的後金,歐洲的海盜。歐洲這時也進入到一個混亂的時代,仿佛是中國2000多年前的戰國。同樣的多國混戰,這是一個大區域下的生態系統,極端氣候刺激著這個生態系統發生突變,人類新的文明就如同當年春秋戰國時期一樣,在孕育更替。
2000多年前的老子、孔子、亞里斯多德、柏拉圖,和幾百年前的牛頓,100年前的愛因斯坦都有同樣的大環境:「多國混戰形成了一種特定區域下的生態系統」,這種生態系統往往是突變的前夕,或者說是系統性相變的臨界點,意味著人類新文明即將誕生。
像愛因斯坦、牛頓、中國春秋時期的老子這樣的劃時代大思想家的出現,從大環境上看,有以下幾個特徵:
一是大多生於多國混戰時期。多國混戰產生了對經驗類思想認知的巨大需求,需求刺激經驗類認知模式的產生,相應人物也會在歷史舞臺登場,其中必有最頂級大師出現。科學是經驗類認知模式之一,近現代的歐洲列強爭霸戰和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出現了牛頓和愛因斯坦。
二是受教育於世界科學中心。2000年前的周王朝,是當時全世界的思想中心,這個毋庸置疑。而17世紀的英國,也正是世界學術中心,20世紀初期,則是德國為世界科學中心。只有在世界的科學中心,才能耳需目染的不自覺的接受到時代最先進的思想和方法。
三是正好遇到世界最頂級學者作老師,即使老師並不喜歡他。老子小時候的老師就是他父母請的當時最知名的學者,而他後來又是守藏史,有機會閱讀當時最先進的思想。牛頓的大學老師本身就是一個奇蹟,把教授職位讓給他以後自己做別的事去了。愛因斯坦的數學老師閔可夫斯基更是當時頂級數學家,而他的學生有好幾個是知名科學家、數學家,雖然在大學時他並不喜歡愛因斯坦,但後來他是愛因斯坦的粉絲,並完成了狹義相對論四維時空數學框架。
四是正好當時的認知水平已經達到出現新思想的臨界狀態。這個就不用說了,牛頓當時已經有多位學者自稱證明了行星橢圓軌道,之前的伽利略更是早就推導出了運動和重力的關係式。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之前也早就有洛倫茨變化,馬赫的思想深深影響著他。
牛頓、愛因斯坦的誕生對個體是偶然,在整個歷史進程中又存在必然,往往大師級人物出現是某段時期批量出現的,不是一個兩個,如同大地震之前之後一定有很多次小地震,這是時代特點。
現在看,人類目前的文明趨勢,應該是趨向於全球大統一,大統一之前的臨界狀態,現在很難預測,也不一定必然再通過全球性戰爭來實現。還有一個外部的刺激,比如極端的氣候或者其他外部因素。總之,新的認知偉人,談這個還太早。全世界未來出現類似楊振寧這樣的科學家可能還會有的,但顛覆性的,不好預測,不過有一點,科學大師可能未必是人,而是機器。但做出顛覆性認知的可能還是人,而非機器。
顛覆性認知,未必是屬於今天所說的科學這種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