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還會出現牛頓和愛因斯坦式的人物嗎?

2020-12-03 探索貓百家號

愛因斯坦這樣偉大科學家恐怕從人類歷史長河中看,以後再也不會有了,別說中國,全世界都不會再有了。人類未來的偉大「科學理論」,反而很有可能是「機器」做出的。

我認為,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在人類歷史上,也就僅僅幾百年的歷史,或者說實際上科學這個範疇,是人類某一個階段中的事情,而不是人類歷史上的所有。人類的認知是隨著人類群體文明的發展不斷進化的,我把人類文明如果分成三個階段:早期萌芽孵化階段、地球主大陸中心化文明定型階段、全球一體化階段。那麼偉大人物就是看他們在所處階段的貢獻。

科學是誕生在第三階段,這個階段的高級階段,新的發現將由人本身變成工具,脫離了人本身,就如同人類文明,本質上是人類群體內個體之間的關聯由人和人之間變成了符號系統,這種系統性相變誕生了人類文明。人類文明的第三個階段,人類社會則完全由符號系統驅動,而人則會在基因上升級。

早期萌芽孵化階段,人類文明就像蒲公英那樣,從最初的蘇美爾文明開始,早期文明萌芽經歷過幾個文明古國的漂移,直到亞洲黃河流域夏商周文明古國。這個階段中,人類早期文明如同任何生命體那樣,經歷了不穩定的變動,最後逐漸在東方黃河流域穩定成長下來,僅僅在黃河流域,就歷經千年,直到距今20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大混亂、大洗牌,才開始逐漸進入到第二個階段。第一階段的偉大人物,今天只能在神話傳說中找尋蛛絲馬跡了,如伏羲。

秦始皇統一了地球上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主大陸,這是人類文明進化樹的主幹,相應的,其他大陸都相當於人類文明進化樹的分支,包括歐洲那個時期漫長的歲月,也包括美洲古老的印第安人。第二個階段,人類共識的特徵是信仰,宗教、倫理文化、哲學觀等。這個階段,肯定是秦始皇最偉大,其次是孔子。

牛頓的偉大,在於牛頓開啟了第三個階段的進程,即實現全球共識,全球共識的實現最早是科學共識,進而基於科學的技術產生的機器共識(機器共識如現在的區塊鏈技術),這些特徵都是意識結構化的共識。全球大一統的基礎就是建立全球共識,應該是各個層面的,包括各個生產技術層面,也包括各個群體規則層面。

愛因斯坦或許是全球化進程中延續了第二階段信仰共識的最後一位思想偉人,他是一位節點性人物,之後甚至不會再有因果信仰的科學偉人誕生。全球共識將由科學共識推進下的科學技術發展出來的機器共識,未來的人類將是脫離了人的意志的機器共識決定社會結構。

當然,人類還是在進步中發展,而未來偉大的科學理論,或許不再是一個人,而是「機器」,最有可能的是遍及全球甚至太空的設備組成的網絡,是機器集群。

現在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我們去除「科學」這個概念,現在統稱認知偉人。我非常反感那些將科學神話的人,那些是真正的科學機械主義者。人類真正擁有科學這種認知範疇,才幾百年的事。人類未來的主流認知,幾百年幾千年以後,未必是今天的科學。我的一個判斷,今天的科學,以後都是機器來幹的,未來的愛因斯坦是機器一點不誇張。人類未來主流認知,當然還是由人來完成,具體是什麼樣的,現在不知道。

我認為人類在歷史上有認知大爆發周期的,基本上與氣候的周期變化有關,比如春秋時期是比較溫暖的,這樣就會刺激農業生產,對土地需求爆發戰爭,歷史上這是人類早期文明階段向亞洲大一統文明更替的時期,這個時期中國有百家爭鳴,西方也有各類思想偉人,所謂的「軸心時代」。明清小冰期,氣候及其寒冷,刺激著原本非農業文明的人類開始「掠奪式生存」,包括中國北方的後金,歐洲的海盜。歐洲這時也進入到一個混亂的時代,仿佛是中國2000多年前的戰國。同樣的多國混戰,這是一個大區域下的生態系統,極端氣候刺激著這個生態系統發生突變,人類新的文明就如同當年春秋戰國時期一樣,在孕育更替。

2000多年前的老子、孔子、亞里斯多德、柏拉圖,和幾百年前的牛頓,100年前的愛因斯坦都有同樣的大環境:「多國混戰形成了一種特定區域下的生態系統」,這種生態系統往往是突變的前夕,或者說是系統性相變的臨界點,意味著人類新文明即將誕生。

像愛因斯坦、牛頓、中國春秋時期的老子這樣的劃時代大思想家的出現,從大環境上看,有以下幾個特徵:

一是大多生於多國混戰時期。多國混戰產生了對經驗類思想認知的巨大需求,需求刺激經驗類認知模式的產生,相應人物也會在歷史舞臺登場,其中必有最頂級大師出現。科學是經驗類認知模式之一,近現代的歐洲列強爭霸戰和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出現了牛頓和愛因斯坦。

二是受教育於世界科學中心。2000年前的周王朝,是當時全世界的思想中心,這個毋庸置疑。而17世紀的英國,也正是世界學術中心,20世紀初期,則是德國為世界科學中心。只有在世界的科學中心,才能耳需目染的不自覺的接受到時代最先進的思想和方法。

三是正好遇到世界最頂級學者作老師,即使老師並不喜歡他。老子小時候的老師就是他父母請的當時最知名的學者,而他後來又是守藏史,有機會閱讀當時最先進的思想。牛頓的大學老師本身就是一個奇蹟,把教授職位讓給他以後自己做別的事去了。愛因斯坦的數學老師閔可夫斯基更是當時頂級數學家,而他的學生有好幾個是知名科學家、數學家,雖然在大學時他並不喜歡愛因斯坦,但後來他是愛因斯坦的粉絲,並完成了狹義相對論四維時空數學框架。

四是正好當時的認知水平已經達到出現新思想的臨界狀態。這個就不用說了,牛頓當時已經有多位學者自稱證明了行星橢圓軌道,之前的伽利略更是早就推導出了運動和重力的關係式。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之前也早就有洛倫茨變化,馬赫的思想深深影響著他。

牛頓、愛因斯坦的誕生對個體是偶然,在整個歷史進程中又存在必然,往往大師級人物出現是某段時期批量出現的,不是一個兩個,如同大地震之前之後一定有很多次小地震,這是時代特點。

現在看,人類目前的文明趨勢,應該是趨向於全球大統一,大統一之前的臨界狀態,現在很難預測,也不一定必然再通過全球性戰爭來實現。還有一個外部的刺激,比如極端的氣候或者其他外部因素。總之,新的認知偉人,談這個還太早。全世界未來出現類似楊振寧這樣的科學家可能還會有的,但顛覆性的,不好預測,不過有一點,科學大師可能未必是人,而是機器。但做出顛覆性認知的可能還是人,而非機器。

顛覆性認知,未必是屬於今天所說的科學這種範疇。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式人物出現的幾個必要條件
    牛頓、愛因斯坦式人物的誕生,不僅在於他們個體的努力,更是大環境的促成。今天有很多科學研究工作者,也有很多民科,都希望能成為劃時代的像愛因斯坦式的人物,但是只局限在個體,是很難看出規律的。像愛因斯坦、牛頓、中國春秋時期的老子這樣的劃時代大思想家的出現,從大環境上看,有以下幾個特徵:一是大多生於多國混戰時期。
  • 牛頓真的不可超越嗎?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以他巨大的成就,似乎鑄就了不可超越。然而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應用於星球之間,似乎還缺了點什麼?一是牛頓引力定律不能夠解釋星球公轉運行的作用力機制;二是牛頓引力定律解釋不了星系的穩定。所以,未來科學的進步與發展必須超越牛頓的引力定律。其實,並非牛頓引力定律存在著什麼問題,而是存在著適用範圍的問題,以及產生作用力的極性關係問題。
  • 中國誕生不了愛因斯坦式頂級科學家?查證後發現,吃得太飽惹的禍
    中國誕生不了牛頓、愛因斯坦式頂級科學家?查證後發現,原來是吃得太飽惹的禍!喜歡科學的小夥伴應該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在中國目前為止沒有出現過像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頂級科學家,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可以看到,在同時期,東亞國家都沒有出現頂級科學家,非洲國家也沒有出現頂級科學家,這個時期科學家多的國家就是西方國家。究竟是為什麼呢,我們可以對比一下。一:歷史的角度我們中國和整個亞洲地區和西方國家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當時已經進入了封建王朝,所有的科學技術都大家都不把它當回事,統治階級更加注農業,因為我國當年經常吃不飽肚子,大家的精力都花在了這個方面。
  • 如果當年牛頓,沒有站在蘋果樹下被砸中,物理學還會順利發展嗎?
    在小學的課本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偉大科學家兒時的故事,愛迪生為了救自己的母親,在手術臺上發明了電燈泡,牛頓曾經把懷表當成雞蛋煮掉,最為著名的應該就是牛頓和蘋果之間的故事了,牛頓在蘋果樹下思考問題的時候,一顆蘋果從樹上落下,正好掉在了牛頓的頭上,牛頓因此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 物理界發展了這麼多年,為什麼還沒出現第二個愛因斯坦和牛頓?
    引言:有種說法認為,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被全世界都認識的科學家是愛因斯坦,如今已經過去將近一百年了,類似這樣的人物尚未出現。因此人們想知道,為什麼現代很難再出現類似愛因斯坦、牛頓這樣的大神級人物呢?有觀點認為,人類目前的科技發展狀況保持著向上的趨勢,然而自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後就很少出現大師級的科學家。那麼什麼樣的科學家才是大師級人物呢?有人認為是愛因斯坦,有人認為是牛頓,總而言之是那種對人類科學發展具有重大推動作用的人。
  • 如果未來更多人變成了「賽博格」,還會出現「過勞死」嗎?
    而基於此焦點,也延伸出了一種少見的全新問題,即:「如果未來更多人變成了「賽博格」,還會出現「過勞死」嗎?」「賽博格」是人類與電子機械融合後的生物,對於這個名字可能很少人聽說過,但當舉出一些電影中的例子,你可能就會很快明白。
  • 中國為何沒有產生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式的偉大科學家?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這樣的話「西方之所以出現了科學思維是因為古希臘哲學家發明形式邏輯體系,以及在文藝復興時期後期發現了通過系統的實驗可能找出因果關係。在我看來,中國的賢哲沒有走上這兩步,那是用不著驚奇的。作出這些發現是令人驚奇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按照人類思維進化的規律,出現中國這樣以經驗為基礎的民族才是正常的,出現科學反而是異常的。
  • 如果「巨人」出現在80年代,它還會火嗎?
    但話說回來,如今我們再去回憶這些動畫的時候會發現沒那「味」了,其實是我們審美提高了,動畫中的很多橋段放在現代已經不稀奇了,也只不過是主角不同,故事不用而已,我們在21世紀看過無數的動畫,各式各樣的設定,各式各樣的人物造型,已經不足為奇了,但如果把當今這些動畫放到之前,你覺得它還會像現在這樣熱門嗎?
  • 未來3到5年還會出現10倍、100倍的股票嗎?
    【原創】未來3到5年還會出現10倍、100倍的股票嗎?(非特別標註,文章皆為譚浩俊原創)近年來,雖然市場持續低迷,投資者損失慘重,但是,也不乏出現一些妖股,動輒幾倍、幾十倍的漲。尤其是新股發行,幾十個漲停的也不在個別。因此,有投資者問,未來三到五年,還會出現10倍、100倍的股票嗎?會在哪些行業?
  • 若UFO真的違背了牛頓定律,那有可能牛頓定律本身就是錯的嗎?
    在未來的某一天如果人類真的確定發現了智能飛行器,既可以懸浮又可以高速飛行來去自如,那麼真的就打破了了牛頓定律了嗎實際上並沒有,牛頓三定律就是經典物理學的基石,如果牛頓定律都錯了,那麼整個物理學大廈可能就坍塌了。 近代科學的發展與進步更像是一個完善添磚加瓦的過程,相對論的出現實際上就對經典物理學進行了一些修正,最多的就是修修改改,而不是徹底推倒重建。牛頓還認為引力是超距作用哪,如果天體突然消失,那麼引力會瞬間消失。
  • 艾問人物 |「美好的未來,值得我們為之奮鬥」
    1931年,愛因斯坦在紀念麥克斯韋100周年誕辰文集中寫道:「自從牛頓奠定理論物理學的基礎以來,物理學公理基礎的最偉大的變革,是由法拉第和麥克斯韋在電磁現象方面的工作所引起的」「這樣一次偉大的變革是同法拉第、麥克斯韋和赫茲的名字永遠聯繫在一起的。這次革命的最偉大部分出自麥克斯韋。」
  • 那麼在未來,還會有出現這樣的生物嗎?
    那麼在未來,還會有出現這樣的生物嗎?人類費盡千辛萬苦,終於進化成了食物鏈最頂端的存在,可以說人類目前就是地球的老大。在人類的眼中,其他生物的存在簡直微不足道。這種想法似乎在我們的心中紮根,人類開始為所欲為,甚至對很多生物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傷害,自然界的一些生物,為了避免人類的攻擊,不得不開始進化演變。你是否想過,在未來會出現一種物種,它會以我們人類為食?
  • 英國歷史人物介紹:艾薩克•牛頓(雙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英美文化>正文英國歷史人物介紹:艾薩克•牛頓(雙語) 2013-08-09 23:12 來源:滬江英語 作者:
  • 在光學,力學和數學方面,牛頓是一個無可爭議的天才和創新人物
    ,牛頓是一個無可爭議的天才和創新人物。(1994),AR廳,艾薩克牛頓:思想中的冒險家(1992),JE部隊和RH Popkin,關於語境,自然和影響的論文艾薩克牛頓神學(1990)艾薩克牛頓 ......在尋求上帝時非常虔誠,在道德上是清教徒的
  • 你知道嗎?牛頓其實是個鍊金術士
    當然,我們可能還聽過關於牛頓最著名的一個小故事,就是牛頓在一顆蘋果樹下思考問題,卻被一個蘋果砸中了,於是他就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當然我們不必對這個故事的真假性進行辯論。萬有引力定律成為物理學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為現代物理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2003年,英國廣播公司在一次全球性的評選最偉大的英國人活動當中,牛頓被評為最偉大的英國人之首。
  • 英國文化之歷史人物:艾薩克•牛頓(雙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英美文化>正文英國文化之歷史人物:艾薩克•牛頓(雙語) 2013-07-29 09:28 來源:滬江 作者:
  • 還會有愛因斯坦奇蹟嗎?
    牛頓和愛因斯坦的高度個人英雄主義的奇蹟,是不是就要成為絕響了呢?還會有愛因斯坦奇蹟嗎?  1905年一年內,26歲的愛因斯坦發表了5篇劃時代的科學論文——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創立狹義相對論的《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和《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關嗎?》。相對論的創立,徹底改變了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其偉大意義,在整個科學史上,只有牛頓之創立萬有引力理論可以與之相比。這一年因此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蹟年」。
  • 牛頓運動三大定律背後那些傳說和偉大人物
    是有一棵蘋果樹嗎?不錯。這棵樹就在英格蘭的烏爾索普,在艾薩克·牛頓家的老宅田產內。他在那裡一直住到1661年,然後去劍橋三一學院就讀。而最重要的是,1665年,英格蘭爆發了最後一次大瘟疫,是年牛頓回返故鄉,並在田園靜謐中度過了差不多兩年時光。就在這期間,他發展了微積分的基礎,並開始思考行星運動的問題。
  • 愛因斯坦和牛頓對科學界的貢獻誰更勝一籌?
    牛頓與愛因斯坦都是物理學界的大神級人物,科學界流傳著「一牛二愛三麥」的說法,也就是說大多數人認為歷史排名牛頓第一,愛因斯坦第二。但是在這個問題上筆者認為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畢竟他們的差距實在太小了。人類在那個時期對自然還處在懵懂的階段,如果說伽利略打開了現代科學的大門,而牛頓帶領人類走進了這扇大門的人。牛頓在僅僅20多歲時,由蘋果的自由落地現象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後又發表了牛頓三大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