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垃圾分類,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係節約使用資源,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11日,廣州日報數據和數位化研究院(GDI智庫)發布《廣州生活垃圾分類實施現狀與未來發展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對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情況進行實地調研和數據分析,歸納總結廣州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取得的成效、經驗和做法,深入分析尚存不足與原因,並提出對策和建議,為推動廣州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上水平提供決策參考。
《報告》調研範圍涵蓋廣州市越秀、海珠、荔灣、天河、黃埔、番禺、南沙、白雲、花都、從化和增城等區,調研對象包括政府相關部分負責人、企業單位、行業專家、物業管理人員、保潔員和居民等近百人,實地走訪了17個街道、社區,並對廣州居民開展問卷調查,調研深入、內容紮實,客觀、詳盡反映了廣州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現狀。
01
政府實踐:形成「廣州特色」分類工作爭當全國排頭兵
作為國內第一批垃圾分類試點城市,廣州已逐步形成政策完善、機制健全、技術先進、全程閉環、共同參與的具有超大城市特點和廣州特色的生活垃圾分類新格局,先後出臺《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地方性法規,以及相配套的垃圾分類文件方案和指引文件,形成了「1+3+12」的垃圾分類政策法規體系,並發布《關於加強廣州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廣州市深化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建立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聯席會議制度並召開聯席會議。
據介紹,廣州已在6992家機團單位、企事業單位推行強制分類,並在醫療、酒店、餐飲、外賣等行業推行強制分類,形成以麥當勞、肯德基等知名連鎖快餐店,以及美團外賣平臺、花園酒店等開展再生資源回收等垃圾分類為樣板的「廣州做法」。同時,積極推進600個精準分類樣板居住小區(社區)創建,推行農村垃圾分類的行政村增至572條,佔全市行政村總數的50%,生活垃圾分類資源化利用示範村增至50條。根據計劃,到2020年底前,廣州將建成完善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全市居住小區(社區)、城中村、農村行政村垃圾分類全覆蓋,實現前端分類精準化、中端運輸規範化、末端處置無害化、回收利用資源化。
02
企業參與:「網際網路+」助力生活垃圾智能分類
作為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州地區企業主要以「網際網路+垃圾分類」等創新方式,助力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的分類工作。通過政府招標、物業對接的形式,企業在新式小區和機關單位固定地點放置智能回收設備,對可回收物的詳細分類更便於市民操作,採用積分兌換制的方式能夠更好地激勵市民的參與積極性。
「網際網路+垃圾分類」模式依託網際網路技術、藉助移動終端APP、微信社交軟體等手段,採用線上交易、上門回收等形式,有效克服傳統垃圾分類存在的分類意願不強、回收單一和收集運輸困難等問題,使垃圾分類回收朝著科學、智能、共贏的方向發展。「網際網路+垃圾分類」模式屬於正向激勵機制,引導、激勵居民通過實行垃圾分類獲取積分,積分具有消費抵扣、服務優惠、禮品兌換、積分抽獎等功能。據介紹,目前廣州智能垃圾分類主要模式包括「定時定點+大小回收點」「定點不定時」等,如「納吉島」「綠島模式」「92回收」和「GSI城市驛站」等,成為高校、社區推進垃圾分類的補充。
03
「黨建引領」:九萬黨員回社區帶動垃圾分類工作新風尚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黨支部就是一座堡壘。廣州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中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廣泛發動全體黨員回歸社區參與社會服務,把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納入黨建清單、納入在職黨員回社區報到的服務內容,協助開展推進樓道撤桶和「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加強日常分類投放指導和監督。
據介紹,目前全市已發動9萬多黨員幹部回社區報到服務,帶動廣大市民群眾積極參與社區垃圾分類,湧現出越秀新河浦社區省直機關共建、天河省軍區幹休所軍民融合、海珠黨員「離桶近一點」破袋定投、花都花港社區「秀全大媽」志願服務、從化西塘「美麗銀行」等共建共治共享垃圾分類社區新模式。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模範帶頭,促使全體幹部職工自覺主動投入到垃圾分類實踐活動中,帶動更多的市民群眾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為廣州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04
模式創新:率先推行「定時定點」和「兩網融合」模式
廣州積極開展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率先推進以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模式為主、多種分類投放模式並存的形式,以及「有效提高再生資源回收網絡覆蓋的『兩網融合』」等模式,不斷創新具有廣州特色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
1.「定時定點」模式
「定時定點」模式是指將四色垃圾分類桶設置在小區或社區的固定地點,只在固定的時間段開放,其餘時間關閉。時間段的設置一般按照上下班時間設置,每個區會按照實際情況作不同調整。環衛人員不再上門收垃圾,改為定時定點回收居民投放的垃圾,並且現場對廚餘垃圾進行二次精細分類,提高垃圾分類精確率。這種模式由廣州率先推行、具有「廣州特色」的模式不僅減少了垃圾投放硬體設施成本,同時,通過現場監督提高了居民垃圾分類的質量。
2.「兩網融合」模式
「兩網融合」是指供銷社「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與「環衛系統垃圾收運網絡」相銜接,街道回收板房由供銷社運營,並提供規範的回收服務和有競爭力的回收價格。「兩網融合」是廣州市垃圾分類的特色模式之一,通過提高再生資源回收網絡覆蓋,實現生活垃圾「大分流、細分類」。該模式下供銷社網絡可憑藉規模化優勢持續運轉,環衛工人在規範化的系統運作下提高額外收入。
廣州率先實行環衛收運系統與資源回收系統「兩網融合」。截至目前,在全市規範建設改造各類再生資源回收點3845個,其中回收點2536個、回收板房(回收箱)892個、回收中轉站353個、分揀中心64個。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徐靜註:廣州日報數據和數位化研究院(GDI智庫)黃慧婷、鄭曉彤、林子雅、鄭曉雲、張曉曼、陳杰對此文亦有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