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曾經對1500名商學院的學生,做了一場長達20年的跟蹤實驗,結果令人驚嘆:
能追求興趣並能發掘自身潛力的人,不但更快樂,而且更容易獲得財富和名利。
即使沒有獲得財富和名利,他們也能從這件事上獲得終身的幸福與快樂。
最近,中國也有個追求興趣的「後浪」火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大一學生劉上,疫情期間在家自製火箭,近日在酒泉成功發射並完成回收。
他在網上分享自己從製作到發射的全過程,屏幕上留下6000餘條令人激動的彈幕:
「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
「未來可期!」
「太強了,這才是後浪!」
網友們驚呼:這哪裡是後浪,這是海嘯啊!
當所有人都將掌聲送給他時,他卻轉身將這份讚譽送給了一路幫助他的人,尤其是他的父母:感謝他們的大力支持。
眾所周知,研究火箭要的不僅是技術,在某種程度上還有一定的危險性。
火箭的配方裡充滿了易燃易爆原料,稍不注意就會引燃爆炸。
劉上曾說:曾經因為自己對火藥不是很熟,有一次在操作火藥時,差點把家給燒了。
危險重重的研究之路,原以為家人會擔憂他的安全,而阻止他繼續製造火箭。
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父親依舊覺得他非常棒。
父親的支持給了他無限的動力。自此,劉上更加「走火入魔」。
他的房間裡堆滿了各種器材,原料,書籍。
一有時間就鑽進房間研究,失敗次數也數不勝數,各種翻車現場也是慘不忍睹。
可他的父親卻自豪地說,兒子搞科技製作、學習鑽研的那股勁讓他感到驕傲。
在別人還在擔心火藥爆不爆炸,家裡亂不亂的時候,是父母的支持,給了劉上成功之路的通行證。
卡耐基說: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讚賞和鼓勵。
大多時候,孩子不是笨,而是少了一份你的鼓勵。
這樣優秀的後浪,不止劉上一個:
湖南留守農村的女生鍾芳蓉,高考竟考出了676的高分,50多位老師連夜進村報喜,各大名校也紛紛前來「挖人」。
可家境並不好的她,卻報考了爆冷門的考古專業。
村裡人都說,這麼高的分就應該讀一個好就業的專業,以後才能賺更多的錢。
甚至還受到很多網友的指責,說她浪費分數,目光短淺。
可鍾芳蓉的父親卻說:「對於她選擇的考古專業,我們村裡的人都說冷門,就業狹窄不賺錢,但是孩子喜歡才會開心,所以支持孩子的選擇。」
常年在外打工的父親,或許什麼都不懂,卻一直支持女兒的想法。
也正是有了父親的支持,她才有了追求夢想的底氣。
在這一點上,演員楊迪有更切身的體會。
前些日子,楊迪在綜藝節目中談及自己辛酸的演藝之路。
說道動情處,楊迪站起來,含淚向著臺上的父母跪了下去,他說:
「你們從來沒有阻礙我追逐想做的所有事情,而且從來都是鼓勵式的教育,讓我覺得我真的很優秀。」
原來,從出道之初,作為喜劇演員的楊迪扮醜、換女裝、落水,搞笑的同時又讓父母覺得是不是楊迪被欺負了。
可即便如此,父母也從沒有反對過楊迪走諧星路線。
相反,父親心疼他:「如果撐不住了就回來。」
母親鼓勵他:「兒子,你是最帥的!」
看著楊迪淚灑現場,他的母親只是輕輕為他擦去眼淚,說道:「只要你喜歡,我們都支持。」
孩子成功的背後,都有一個家庭的傾力支持。
你給予的力量,會給孩子的夢想插上翅膀,讓他們自由飛翔。
《少年派》中的林妙妙,是一個活潑好動,聰明伶俐的女孩。
原本文科優秀的她,先是被母親強行安排就讀她不喜歡的理科,導致成績下滑,甚至對學習漸漸失去興趣。
又在受到打擊後,為了尋找認可感,竟瞞著父母做起了網絡直播。
可卻因為沒有人正確引導,沉迷網絡,導致成績一落千丈,甚至差點放棄高考。
最後,原本優秀的她,卻只考了一個本地的二本院校。
而另一個同樣是年少成名的主播,卻活得比林妙妙更精彩。
擁有350萬粉絲的13歲男孩鍾美美,前些日子拒絕了商業團隊給出的100萬籤約金。
他希望能繼續讀書,以後憑能力考北京電影學院。
小小年紀就能抵制住誘惑,並樹立理想,背後是鍾媽媽對兒子的支持。
鍾媽媽深知兒子熱愛表演,便支持他在社交平臺發布表演視頻,甚至有時會給出指導意見。
也會為兒子規劃合理的直播時間,協調學習與興趣之間的平衡。
在媽媽的引導下,鍾美美建立了正確的直播觀念。持續走紅的同時,成績也並沒有落下。
畢卡索曾說: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做到在長大之後仍然是個藝術家。
可很多人只記得後半句,卻忘記了前半句:本就是藝術家的孩子,需要的不是毀滅式否認,而是引導式肯定。
你可以引導孩子,但不能抹殺孩子的天性。
奧運冠軍,桌球女子大滿貫得主鄧亞萍,兒子是十足的「電競迷」。
他曾對媽媽說,自己的水平在北京業餘選手中能打進前八。
對於孩子的這份愛好,鄧亞萍從不抹殺。
在前幾天的「她力量」女性領導力論壇上,罕見露面的鄧亞萍說:
「我覺得尊重孩子的選擇很重要。他喜歡什麼,就給他創造更多的機會,讓他自己做決策,因為這是他的人生。」
可是又有多少人一邊折斷孩子的翅膀,一邊抱怨孩子不會飛翔。
優秀的父母,早已經看到孩子背上閃閃發光的翅膀,剩下要做的,就是支持孩子,給他一片廣闊的天地翱翔。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身為父母的我們,終其一生為孩子「計」,可我們究竟在「計」什麼?
是豐厚的銀行存款?還是凌駕於人的權力?
其實都不是,我們只是在「計」一種生活的安全感,用計劃好的順風順水簡單就定義了人生。
而一切計劃外的「節外生枝」,都被視為劫取養料的洪水猛獸。
可人生從來不只有一條筆直的大路,看似是條「岔道」,或許就是孩子通往成功最近的道路。
而那張「岔道」的通行證,一定在父母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