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網上讀了一個《是黑洞「成就」了我們現在的宇宙嗎?這些超大質量黑洞從哪裡來的》的帖文。這個帖文的內容有些相似於我在1985年建立的《中國宇宙模型》的一些理論。就這篇帖文作為引子,我想闡述一下我的黑洞理論。
帖文說:「很久很久以前,巨大冰冷的氣體雲飄蕩在空曠的宇宙中,黑暗死寂的氣體雲周圍是更加黑暗的宇宙空間。終於,一束高速的物質流從黑暗中噴湧而出,打破了氣體雲的沉寂。在噴流的衝擊下,氣體雲變得疏密不均勻,從而觸發了恆星的形成。就這樣,一個燦爛的星系從黑暗中誕生了。這是法國科學家根據他們最新的理論描述的星系形成過程。他們認為,超大質量黑洞噴射出的極高速的物質噴流,啟動了星系的形成過程。這個理論不但顛覆了傳統的星系形成理論,把星系形成過程顛倒了過來,還暗示我們的世界也是超大質量黑洞的產物。如果沒有超大質量黑洞催生了銀河系,那當然不會有太陽系,也不會有我們人類。」
文章中所說的「超大」黑洞,其實並不大,它在宇宙中排在恆星黑洞的前邊,在它之前仍然存在著更大的「超大」黑洞。
無論是星系,還是星系中心的黑洞,都是由最基本的單元物質組成。要認識黑洞,就必須認識這種創生宇宙的最為基本的物質。
通過差異相對理論原理推導,我們已知,宇宙由兩類物質構成,這兩類物質就是產生引力的O單子和產生斥力的Y單子。O單子有一大一小兩種,Y單子也有一大一小兩種。按照上帝分割的比例分配,O單子佔宇宙總量的75%,Y單子佔宇宙總量的25%;小O單子佔宇宙總量的56.5%,大O單子佔宇宙總量的18.5%;小Y單子佔宇宙的18.5%,大Y單子佔宇宙總量的6.5%。小O單子和小Y單子結合成大S場,佔宇宙總量的12.5%;大O單子和大Y單子結合成大S場,佔宇宙總量的12.5%;小O單子和大O單子集結成重力場,佔宇宙總量的50%。
宇宙中存在著兩種黑洞,一種是吞噬物質的具有毀滅性質的魔鬼黑洞,一種是創造物質的具有分化性質的上帝黑洞。上帝黑洞也叫重力黑洞,由多數引力物質和少數斥力物質混合而成。魔鬼黑洞是由上帝黑洞演變而來。宇宙進入了它的衰老之年,由於長期分化內部的輕物質轉化成了星系之後,重力場失去了斥力的支撐,開始坍縮,在高速運轉下產生出了更為巨大的引力,因而吞噬外圍的星系使輕物質(斥力)回歸。當物質進入黑洞之後,被強大的引力分解成單子,這時的黑洞由外向內形成四層,第一層是小O單子層,第二層是大Y單子層,第三層是小Y單子層,第四層是大O單子層。所謂的奇點,就是由Y單子組成的黑洞的中心。當奇點物質佔宇宙總量的25%的時候,就形成了上帝分割點,奇點便產生出了可以對抗黑洞的斥爆力,使之黑洞爆炸,形成了宇宙噴彌。此時的物質由單子組成,並由液態轉化成了氣態。此時,噴彌物質也分位四個層,外圍是小O單子和大O單子,內圍是小Y單子和大Y單子。在重力的坍縮下,噴彌物質形成自旋,於是重物質向內聚集,輕物質向外彌散,宇宙的原始星雲便由疏向密轉化。在這一過程中,單子便開始了碰撞,並形成場粒子,大O和大Y結合成大S場,小O和小Y結合成小S場;大S場衍生物質,小S場形成宇宙的時空環境。這時的宇宙物質並不發光,它是由四種單子和三種場粒子組成的混合體,仍然是一個比較蓬鬆的球團。這個球團類似於一個巨大的黑洞,但它都在創生物質和星系。這個黑洞就是我們宇宙的中心,我稱之為「混沌系」,即宇宙中的一級大系。
在漫長的自旋運動中,由於內驅力和向心力的作用,輕物質向外彌散,重物質向內聚集,形成了一球一環的狀態,由於球團內部的排氣現象,噴發出重物質的氣流把外圍的環帶割裂開來,形成新的球團。這種噴發割裂,有時形成一個球團,有時形成兩個或多個球團。形成的球團相互碰撞,因而形成更大的球團。獨立的球團在內驅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下,以同樣的方法進行物質分離,再形成新的球團。宇宙中的所有天體系和天體都是在運動規律下以分離的形式形成的。宇宙爆炸後形成的第一個球團,構成了宇宙的總核心,我稱之為混沌系總系,由混沌系分離出的第二級球團,我稱之為河母系,由河母系分離出的第三級球團,我稱之為類河系,由類河系分離出的球團形成恆星,由恆星分離出的球團形成行星,由行星分離出來的球團形成衛星和環帶物質。
宇宙奇點爆炸後形成的那個核心,構成了我們宇宙的總系核心,在它的周圍分布著若干億萬個二級核心,由於此核心的物質還處於混沌不分的地步,所以我稱這個核心叫混沌核,作為完整的體系,我稱其為混沌系。混沌系分離出來的二級核心,在它的周圍同樣分布著由它分離出來的若干億萬個球團,我稱之為河母系,顧名思義,是這種系核分離出了類似於銀河系的星系,因而得名。河母系分離出的三級核心,在它周圍分布著由它分離出來的若干億萬個球團,我稱之為類河系。顧名思義,這類天體類似於我們的銀河系。因而得名。我們所處的銀河系就是其中的一個三級體系。
構成宇宙總系中包含了三級大系,一是混沌系,二是河母系,三是類河系。我們人類現在觀測到的大都是類河系之類的三級星系,還沒有發現對河母系有任何發現的報導。河母系和混沌系,是不發光的天體,所以很難通過儀器觀測。
在這三種大系中,混沌系和河母系是一種看不見的存在,混沌系所創造出的物質只是兩種場粒子,是由O單子和Y單子組合的場粒子。小S場形成宇宙的時空,並把空間向外圍拓伸,形成小S場活動和演化的場所。河母系所創造出的物質是多種微型粒子,其結構在10個單子以下,按照上帝分割要求,這種小數粒子有3數、4數、6數、8數粒子。我稱這種粒子為小微子。類河系創造出的物質已有了原子的結構,這一物質裡包含了質子、中子、電子、夸克、光子、中微子等粒子,科學家所發現的所有粒子都在其中包含。
我把每一個大系中心的黑洞物質稱作暗物質,這種物質佔宇宙總量的50%以上。每一個大系的外圍空間都充盈著小S場,這種物質佔宇宙總量的37.5%。由於宇宙黑洞不斷合成這種物質,所以宇宙不斷的處於膨脹之中。
文帖說:「宇宙中幾乎每個星系中央都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這些巨獸在不斷吞食著周圍的氣體和塵埃。黑洞吞食的物質下落的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大,並由於相互摩擦而達到了極高的溫度,從而讓本應是「黑」洞的天體發出無比強烈的輻射。」
我同意上述的觀點,其觀點和我的理論大致相同。
「雖然名字中帶著「超大」二字,但這些黑洞跟整個星系比起來也還是顯得微不足道了。以銀河係為例,中心黑洞的尺寸和太陽系的水星軌道差不多,只有整個銀河系尺寸的萬億分之一。黑洞會源源不斷地吸積物質,當它把附近的物質一掃而光,耗盡了「食物」來源之後就會陷入沉寂,所以它的影響範圍是非常有限的,不會影響星系的大範圍結構。」
「但實際上星系和中心黑洞存在著一個簡明而難以解釋的關係。我們的銀河系是漩渦星系,漩渦星系的構造特點是中心的恆星是球狀分布的,外圍的恆星則是分布在一個圓盤上。科學家發現,漩渦星系中心恆星組成的核球質量幾乎都相當於中心黑洞質量的700倍。科學家們本以為渺小的黑洞無力影響星系的結構,可是這個明確統一的質量比例怎麼看也不可能只是巧合。由此可見,黑洞實際上對星系有著重大的影響。」
科學家說黑洞在不斷的吞噬著它周圍的氣體和塵埃,這一點我得說明一下,黑洞不僅在吞噬東西,而且還在吐出東西。黑洞吐出的是由它內部分離出來的物質,這種物質在黑洞的外圍形成環帶,被內部排氣割裂開來,並形成恆星星雲團。黑洞所吞噬的物質,大凡是由恆星形成的中子星或者黑洞在爆炸之後形成的重物質。恆星在黑洞外圍產生,並在演化分化行星,遠離黑洞,到老年時,由於缺失能,恆星又從外圍向黑洞靠近。最終形成中子星或者小型黑洞,或被黑洞吸食,或爆炸後形成新星演化的材料。所以,在超大黑洞的周圍,也可以形成恆星黑洞和中子星碰撞,產生出宇宙時空的小S場震蕩。
科學家認為,漩渦星系中心的恆星球團的質量幾乎相當於中心黑洞質量的700倍,這怎麼可能?
如果黑洞外圍的物質分布大於黑洞本身的質量,黑洞就無法把恆星團結在自己周圍。黑洞對星系的主要影響就是它有足夠強大的重力,把由自己產生出的星繫緊緊地團結在自己的周圍,形成一個獨立而又偉大的體系。
要說明這一點,我們還得回到基本物質單子身上來。
作為單子,物質自身給自己設定了四種不同的質量。
小O單子有1個引力空間和9個引力量,大O單子有3個引力空間和3個引力量,小Y單子有3個引力空間和3個引力量,大Y單子有9個斥力空間和1個斥力量。
大O單子和小Y單子是一對反物質,小O單子和大Y單子是一對反物質,在宇宙場的環境下,二者結合就會產生湮滅。所以,宇宙中的場物質只有三種,它們是重場、小S場和大S場。
重場是由3個小O單子和1個大O單子組成,其中有30個引力量。小S場是由1個小O單子和1個小Y單子組成,除去形式力,自身剩餘6個斥力空間和6個引力量,由於差異的相等性,自身形成了膨脹和收縮的運動形態;大S場是由1個大O單子和1個大Y單子組成,除去形式力,其中還剩餘2個斥力空間和2個引力量,由於差異相等性,自身形成了膨脹和收縮的運動形態。在宇宙中,二象性場粒子都具有自身的運動性,因而形成物質的時間性。
知道了單子和場粒子的質量限定,就知道了星系中心的黑洞,其質量遠大於外圍的由恆星組成的球團。黑洞中的引力物質,不僅在數量上佔多數,而且在質量上也佔於多數,所以,我認為星系中心的黑洞,即就是體積再小,但在質量上遠大於由它創造出來的星系。不然,就不會形成具有超大質量的重心力。
文帖說:「那麼,渺小的黑洞是怎樣對星系這樣的龐然大物施加作用的呢?科學家認為,超大質量黑洞吞食物質的時候,會射出一對方向相反的物質噴流,噴流可以以接近光速的超高速度衝破星系,橫貫整個星系,於是就影響了星系的結構。」
這正是我所說的黑洞內部的排氣現象,它可以割裂開黑洞外圍的環帶,使之形成星雲球團,因而演化出恆星。
「為了了解噴流造成的影響,這個法國研究小組專門研究了一個獨特的超大質量黑洞以及它發出的噴流。這個黑洞距離我們50億光年,噴出的高速氣流如同一把雷射劍,刺入了一個2.3萬光年之外的星系中。受它影響的區域所誕生的新恆星相當於每年產生350個太陽,要比其它區域高了上百倍。他們認為,這種恆星高誕生率不是個巧合,並據此推測,正是類星體的噴流導致了星系的誕生。」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就提出了宇宙的層次分化學說,苦於無法證明它的真理性,一直不敢公布這種理論。在1992年出版的《存在中的存在》一書中,我曾粗略的描述了這種理論,並未給於詳細的闡釋。在以後的三十多年裡,我一直關注這方面的文章,但收穫甚微。今天,竟然有證明我理論的科學發現,真叫人高興。
這是一次證明《中國宇宙模型》的重大科學發現,這也是一次顛覆了傳統的星系形成理論的發現。
「這個觀點徹底顛覆了傳統的星系形成理論。按照傳統理論,星系先形成,然後在其核心出現了超大質量黑洞。而新理論則認為是先有超大質量黑洞,它在吸積宇宙空間中的氣體,射出高速的物質噴流,噴流帶來的衝擊波擾動周圍的氣體雲,觸發了恆星形成,最終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星系。然後黑洞在引力的作用下逐漸接近星系,最後盤踞在星系的中心。」
「他們進一步推測,當黑洞自身轉動的時候,發出的噴流會像燈塔的光束一樣掃過周圍的宇宙空間,這樣它在沉寂的氣體雲中喚醒的星系就可能不止一個。噴流掃到之處就有新的星系誕生,這也恰好解釋了為什麼在類星體附近可以發現聚集的星系。」
「還有一個有趣的可能,就是星系的誕生甚至不需要預先在空間某處準備好一塊氣體雲來被類星體的噴流「喚醒」。噴流本身每年都要拋射出1億個太陽質量的物質,並且要持續數億年,這意味著靠類星體的噴流本身就可以噴出足夠的物質來組成巨大的星系了。」
「當然,如果真的如新理論所說,超大黑洞產生,然後創造出了星系,那麼重要的問題就是:這些超大質量的黑洞又是從哪裡來的呢?科學家不得不承認這是整個理論中的最薄弱的環節。」
「雖然現在這個問題還沒有確定的答案,不過科學家們也提出了一些假說。一種解釋是,這些超大質量黑洞是從恆星死亡後形成的小黑洞成長起來的。在密集的星團中,若干個這樣的黑洞併合成了比較大的黑洞,然後不斷通過吸積氣體生長。另外一種解釋是,早期的宇宙中存在一種超大質量恆星,是這些黑洞的前身。普通的恆星都是靠中心核反應產生的高溫高壓來平衡恆星的巨大引力的,但這類恆星的質量太大,導致核反應也無法與自身的引力抗衡,從而坍縮成為了一個超大質量黑洞。當然,這些說法都有待證實。」
「天文學家曾經說過:我們都來自於恆星的塵埃。而如果黑洞創造星系的理論最終得到證實的話,就可以說我們的世界也來自於黑洞了。」
上述的結果是對的,但過程是錯的。
如果說結果是恆星演化出了那個超大的黑洞,那麼恆星又是從哪兒來的?構成恆星的物質又是從哪兒來的?
現在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先說恆星的形成。從黑洞彌出的輕物質主要由大S場凝化的量子組成,並隨運動的方向形成環帶性分布,彭流射出的物質,大多數為重物質,在形成恆星的時候,這種重物質便在運動的作用下形成恆星的核心,並產生強大的重力。科學家說的這種星系和黑洞,只是宇宙中的三級大系。混沌系和河母系黑洞,人類還不具備觀測的手段,因為這類更超大的天體並不發光,物質的構成還處於微量子和單子混雜的形式。
現在有人要問,我們的星系和星系中的哪個超大黑洞是從那裡來的,我會告訴你,它是由河母系黑體分化出來的,河母系黑體是由混沌系黑體分化出來的,混沌系的黑體是由前一個宇宙老化形成的奇點爆炸形成的。
當然前一個宇宙是由前前一個宇宙形成。至於宇宙反覆了多少代,就連宇宙自身也無法說清楚。而我們人類也只能通過自己的智慧給予一種抽象的把握,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