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森放棄造車後打算研發下一代電池技術

2020-12-02 電子發燒友

戴森放棄造車後打算研發下一代電池技術

中新汽車 發表於 2020-12-02 15:21:30

儘管放棄了造車項目,但戴森想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分一杯羹的野心,並沒有熄滅。

11月26日,戴森創始人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宣布,計劃投資3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37億元),以開發電動汽車電池、機器人和機器學習等技術。按照規劃,戴森到2025年其產品組合將擴大一倍。

此前,戴森於去年10月因「不具商業可行性」放棄了電動汽車項目,但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分一杯羹的野心並沒有熄滅。在戴森看來,研發下一代電池技術將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戴森執行長Roland Krueger表示:「現在是時候投資新技術了,電池、機器人和軟體等將提升我們產品的性能和可持續性,使戴森的消費者受益。未來五年,我們將擴大現有產品類型,並進軍全新領域。」

選擇彎道入場

這番話對於科技公司來說並不陌生。因為除了戴森,今年已經有多個技術公司明確宣布了「不造車」,但專攻產業鏈的目標。這與此前瘋狂進攻造車領域的現象形成了鮮明對比。

此前,戴森電動汽車項目歷經三年的研發、耗資200億元後付之東流。戴森在終止汽車項目時曾表示,戴森汽車項目終止,主要是由於造車成本過大。高科技的背後是高昂的成本代價,短時間內無法從中獲利,甚至還有可能收支失衡。

確實。汽車製造是一項持續性投入行業,且需要大量試驗。而科技公司在成本控制方面遠遠無法與老牌汽車製造商競爭。

不過,戴森從這個項目中也收穫很多,比如大量關於汽車行業的研發經驗和專業知識,這些啟發也很快就被投入到了其他領域的研究和發展中。此前,戴森研發的原型車是一輛七座SUV,長5米寬2米高1.7米,續航裡程可達到600英裡(約合966公裡),百公裡加速度約4.8秒,最高時速可達到200公裡。高續航裡程是戴森的優勢之一,加上戴森在電動機方面的專業積累,這被認為是一個新的商業和設計機會。所以戴森選擇彎道入場,也是情理之中。

近幾年,戴森陸續推出吹風機、空氣淨化器、照明設備以及掃地機器人等。旗下這些系列產品,除了有別於傳統家電的外形設計,以及其專利技術外,價格比市面上同類型產品都要貴。所以被消費者稱為家電界的「蘋果」。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小家電廠商推出造型相似,並且擁有高性價比的產品。戴森的市場優勢明顯減弱。因此,後者擴充產品類別,試圖再次創造「神話」,進入全新領域也是必然之舉。

造車熱情冷卻

就在戴森宣布開發電動汽車電池之前,華為的一封聲明也引起了業界關注。

11月25日,華為內部網站心聲社區刊出了一份名為《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的內部文件,文件重申: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該文件獲得了任正非的籤發,同時在文末強調「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華為的意思已很明確,就是要告訴合作夥伴,華為只做增量部件提供商,而不是與車企搶客戶。

就在同一天,寧德時代相關負責人也像媒體表明了「不造車」的明確態度。此前,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央視《第一發布》上宣布,長安汽車將攜手華為、寧德時代聯合打造一個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並且宣布未來五年將推出105款車型,其中包括23款新能源車。這一消息被外界第一時間解讀為華為和寧德即將參與造車。

但現實是,2020年,已有大批新興造車項目紛紛夭折,且淘汰賽來的比想像中更加激烈。而根據政策風向,跨界造車的風口也正在收緊。

近日,發改委下發了《關於開展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及項目情況調查的通知》。《通知》指出,為響應國務院《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關於「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夯實地方主體責任,遏制盲目上馬新能源汽車整車製造項目等亂象」的要求,國家發改委產業發展司擬於近期開展新能源汽車投資項目調查工作。

《通知》特別指出,要求各地詳細報告部分跨界造車企業自2017年以來在當地的汽車投資項目情況,包括土地佔用、建設內容、項目進展、完成投資等。

儘管發改委要求各地要在11月18日之前上報相關材料,但同時暗示,將在部分省份進行現場調研和座談。也就是說,此次新能源汽車產業投資摸底將會是一項長期工作,諸多新能源汽車項目迎來「大考時刻」。

責任編輯:haq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放棄造車一年後,戴森轉向研發下一代電動車電池
    英國家用電器製造商戴森近日宣布,未來5年將在技術和產品開發方面額外投資27.5億英鎊,進軍AI、機器人和電動汽車電池、電機等幾大領域,令其產品組合在2025年之前增加一倍。 一年前,戴森放棄了電動車整車研發生產計劃。當時,戴森的首款電動SUV已初具雛形。但是,戴森稱沒有看到商業化的可行性。
  • 再續前緣 戴森或將研發動力電池技術
    評論:0再續前緣 戴森或將研發動力電池技術1/4再續前緣 戴森或將研發動力電池技術近日,據外媒報導,英國的工程技術創新公司戴森宣布將在未來五年內投資27.5億英鎊(約241.5億元人民幣)用於開發新技術和產品,以此來擴充現有產品組合的類別,並且戴森創始人詹姆斯·戴森表示此次投資的重點將會放在動力電池技術上
  • 詹姆斯·戴森:我的字典裡沒有性價比
    靜音,成為整個團隊最後面臨的難題,幾百次嘗試後,他們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有工程師向戴森請示,是否放棄這個特性,先推出產品。戴森不同意,他認為要是能拿出一個劃時代的產品,「我寧願把設計扔進垃圾堆」。後來,研發團隊從蝙蝠的次聲波中找到靈感:馬達轉速不能下降,那一定會有聲音,然而如果轉速提高到一定階段,聲音頻率肯定會到達人類聽不見的高頻區間,靜音的問題就解決了。
  • 固態電池風口已至!全球車企瘋狂湧入,豐田寶馬都上船了
    2、新造車公司:蔚來、天際、愛馳、哪吒已入局新造車公司也被固態電池技術吸引入局,目前,天際汽車、蔚來汽車與愛馳汽車已經先後與臺灣電池公司輝能科技達成合作。哪吒汽車則選擇了與北汽集團相同固態電池公司——清陶能源。在今年4月的上海車展期間,天際汽車展出了搭載固態電池的天際ME7樣車,吸引了眾多好奇的目光。
  • 固態電池離電動汽車還有多遠?
    近日,電動汽車初創公司菲斯克(Fisker)固態電池技術獲卡特彼勒投資;宣布在新加坡建電動車廠的戴森也採用的是美國Sakti3研發的固態電池;同時,已宣布進入汽車領域的蘋果公司也一直在研發固態電池技術。
  • 換成這種電池,你的車能跑2000公裡!顛覆那一刻還有多遠
    亦或是以比亞迪為代表的磷酸鐵鋰「刀片」電池?答案:都不是。今日我們就來揭秘動力電池江湖的隱藏「boss」。進入到2020年,大家對動力電池的關注度甚至超出了電動車本身。寧德時代的CTP技術、比亞迪的刀片技術,以及半路殺出來一個攔路虎——蜂巢能源的「無鈷」電池(鎳錳酸鋰電池),都爭先搶後佔據著媒體頭版頭條。
  • 蘋果造車的秘密,都在這了!看實力絕不是說說而已
    在這一過程中,有很多新造車公司都一次而失敗,戴森在燒了26億英鎊(約合人民幣228億元)之後,宣布放棄造車,拜騰也在燒了84億元後陷入困境。 戴森宣布放棄造車 這也說明了,燒錢不一定能推出一個嶄新的汽車品牌,但是沒有錢一定無法做到。
  • 韓國電池龍頭SKI聯手98歲諾獎得主,開發下一代電池技術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普及,行業巨頭們紛紛加大對其「心臟」動力電池的研發力度。韓國動力電池龍頭企業SKI近日宣布,將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被稱為「鋰離子電池之父」的美國材料學家約翰古迪納夫合作研發下一代電池技術。
  • 技術 | 新能源電池技術之固態電池
    來源:傳感器技術不論是新能源車或儲能設備,最重要的關鍵零部件之一就是電池,這幾年電池行業的一項挑戰就是拉高能量密度、追求更安全的方式,不論是嘗試新的正極、負極材料;或是提高鎳錳鈷(NMC)三元電池鎳的比重;也有人致力於研發不同於傳統鋰電池的技術,像是使用氫燃料電池的氫能源車。而固態電池(Solid-State Battery)就是被視為是下世代的電池技術。
  • 戴森未來5年投資27.5億英鎊拓展產品線 重點挑戰固態電池...
    戴森未來5年投資27.5億英鎊拓展產品線 重點挑戰固態電池商業化  Evelyn Zhang • 2020-11-29 15:51:12 來源:前瞻網
  • 全球大公司24小時:戴森研發機器人、豐田銷量創新高、小米渠道下沉...
    咱們離婚只能耗子尾汁  2  劉永好:老一輩存款是為防老,90後超前消費是對國家有信心  11月26日,據媒體報導,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財經年會2021年會上表示,中國人的收入整體在向好,老一輩存錢為防老,現在80後、90後甚至00後這些年輕人起來了,他們對國家的經濟、政策有信心,他們存款很少,甚至超前消費。
  • 「蔚來電池」不未來,它才是下一代鋰電池技術路線的制高點
    期間蔚來放出「大招」,宣布打算在2022年四季度配置首款容量高達150kWh、續航1000公裡的固態電池。固態電池是一種使用固體電極和固體電解質的電池。由於其被認為是替代液態電池的下一代動力電池主要技術路線,因此是目前眾多電池廠商和車企的重點研究方向。如此驚人的消息傳出,自然在動力電池領域尤其是電解液和隔膜行業引起巨大反響。與此同時,周一A股鋰電池概念股跟隨遭受重挫。
  • 光大證券:固態電池將成為搶佔下一代鋰電技術制高點
    來源:金融界網站來源:光大證券報告摘要固態電池有望成為下一代高性能鋰離子電池。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固態電池產業化進程不斷加速:(1)中國企業縱向聯合,高校及研究機構科技成果初嘗產業化;(2)歐美多國政府撥款助力固態電池研發,科研機構及固態電池初創企業是主力,各大車企紛紛投資;(3)日本電池領域底蘊深厚,企業依靠自身優勢組建研發團隊攻克技術難關,同時車企橫向聯合共同開發電池技術,科研機構、車企、電池和材料企業等多行業抱團共同參與研究;(4)韓國電池企業選擇縱向聯合,共同開發固態電池技術
  • 跨界造車到底門檻多高?樂視創始人賈躍亭的「法拉第」希望何在?
    說起法拉第未來和FF91,估計很多人不太明了,說起賈躍亭,估計很多都知道,樂視網的創始人,開始造車後一發不可收拾,到現在為止FF這幾年燒掉了足足20億美元,到現在還沒有實現量產,FF一直做兩件事,燒錢與籌錢。
  • 連奔馳都放棄了,氫燃料電池車還有沒有未來?
    氫燃料電池一直被認為是「終極能源」,戴姆勒(梅賽德斯-奔馳母公司)在過去30多年來曾致力研發,以實現零排放汽車的目標。不過,氫燃料電池乘用車近期正式被奔馳放棄,原因是成本過高——製造一臺氫燃料電池車的成本大約是同類電池電動車的兩倍。奔馳不是第一家退出氫燃料乘用車賽道的車企,前不久大眾、本田均表達過對氫燃料電池車未來的質疑和擔憂。
  • 華為造車得要領,不服也得服
    2013年華為聯手東風及長安在車聯網方面聯手,雙方計劃加快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工作,五年過去了,據稱華為在石墨烯電池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充電十五分鐘,續航裡程可以達到1000公裡以上。雖然目前此消息暫沒有得到官方的驗證,但是,關於華為造車的傳聞,近幾年來,總是不定時地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 網際網路造車風起,百度阿里華為入局能提供和獲得什麼
    百度造車的直接影響是,股價迅速攀升。自去年12月15日首次傳出造車消息後,百度股價一路飆升,一個月內上漲67%。對於百度等網際網路公司,比眼前的股價更重要的是,對於未來新賽道的佔據。網際網路行業20年高速發展至今,商業模式仍在廣告、遊戲、電商三個領域徘徊,行業需要突破。汽車是他們看好的一個新方向,這也是一個前景廣闊的市場。
  • 探究戴森的馬達技術,經歷5127次失敗後的突破
    P8mednc旗艦店裡巨大的吹風機模型 P8mednc雜誌名叫 on:,戴森品牌名的後兩個字母,字體也一模一樣。,和戴森工程技術與建築美學的關係,這樣的故事。P8mednc「數碼馬達成為戴森技術故事的一部分,也標誌著戴森帶來的技術革命。」負責數碼馬達研發的全球工程總監 David Warne 介紹。從吸塵器,到幹手器,甚至還有過洗衣機的嘗試,直到如今的吹風機、美發造型器這些對體積和噪音控制要求更加苛刻的產品系列,漸漸地,在戴森用戶當中形成了一個傳說:戴森會故意為每一種產品的馬達設定一種聲效,包括啟動和制動的時候,以增加產品的科技感體驗。
  • 仿「飛機引擎」造空氣循環扇,直接「叫板」戴森
    仿「飛機引擎」造空氣循環扇,直接「叫板」戴森近幾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家漸漸地接受了高端電風扇。戴森推出了一款新型的風扇-無葉電風扇,它又一次刷新了人們對電風扇的認識。2009年戴森研發出的無葉風扇,它和傳統的風扇通過扇葉轉動出風不一樣,採用的是通過渦輪增壓技術的理論,先把空氣吸入然後再讓壓力形成噴射氣流從風扇中出來。
  • 獨一無二的氣流技術,成就不可逾越的戴森
    1982年,歷時5年,在經歷了5127次實驗後,詹姆斯·戴森成功使用氣旋分離技術,造出了全球第一臺吸力不損失的無塵袋氣旋吸塵器樣機「G-Force」,解決了傳統有塵袋吸塵器容易堵塞的問題。1993年,詹姆斯·戴森創立自己的公司,進一步改進他獨創的氣旋分離技術,戴森新技術「雙氣旋」就此問世,搭載這項專利技術的吸塵器DC01,一經上市便廣受歡迎,戴森從此開啟了家庭清潔的全球技術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