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汽車 發表於 2020-12-02 15:21:30
儘管放棄了造車項目,但戴森想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分一杯羹的野心,並沒有熄滅。
11月26日,戴森創始人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宣布,計劃投資3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37億元),以開發電動汽車電池、機器人和機器學習等技術。按照規劃,戴森到2025年其產品組合將擴大一倍。
此前,戴森於去年10月因「不具商業可行性」放棄了電動汽車項目,但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分一杯羹的野心並沒有熄滅。在戴森看來,研發下一代電池技術將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戴森執行長Roland Krueger表示:「現在是時候投資新技術了,電池、機器人和軟體等將提升我們產品的性能和可持續性,使戴森的消費者受益。未來五年,我們將擴大現有產品類型,並進軍全新領域。」
選擇彎道入場
這番話對於科技公司來說並不陌生。因為除了戴森,今年已經有多個技術公司明確宣布了「不造車」,但專攻產業鏈的目標。這與此前瘋狂進攻造車領域的現象形成了鮮明對比。
此前,戴森電動汽車項目歷經三年的研發、耗資200億元後付之東流。戴森在終止汽車項目時曾表示,戴森汽車項目終止,主要是由於造車成本過大。高科技的背後是高昂的成本代價,短時間內無法從中獲利,甚至還有可能收支失衡。
確實。汽車製造是一項持續性投入行業,且需要大量試驗。而科技公司在成本控制方面遠遠無法與老牌汽車製造商競爭。
不過,戴森從這個項目中也收穫很多,比如大量關於汽車行業的研發經驗和專業知識,這些啟發也很快就被投入到了其他領域的研究和發展中。此前,戴森研發的原型車是一輛七座SUV,長5米寬2米高1.7米,續航裡程可達到600英裡(約合966公裡),百公裡加速度約4.8秒,最高時速可達到200公裡。高續航裡程是戴森的優勢之一,加上戴森在電動機方面的專業積累,這被認為是一個新的商業和設計機會。所以戴森選擇彎道入場,也是情理之中。
近幾年,戴森陸續推出吹風機、空氣淨化器、照明設備以及掃地機器人等。旗下這些系列產品,除了有別於傳統家電的外形設計,以及其專利技術外,價格比市面上同類型產品都要貴。所以被消費者稱為家電界的「蘋果」。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小家電廠商推出造型相似,並且擁有高性價比的產品。戴森的市場優勢明顯減弱。因此,後者擴充產品類別,試圖再次創造「神話」,進入全新領域也是必然之舉。
造車熱情冷卻
就在戴森宣布開發電動汽車電池之前,華為的一封聲明也引起了業界關注。
11月25日,華為內部網站心聲社區刊出了一份名為《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的內部文件,文件重申: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該文件獲得了任正非的籤發,同時在文末強調「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華為的意思已很明確,就是要告訴合作夥伴,華為只做增量部件提供商,而不是與車企搶客戶。
就在同一天,寧德時代相關負責人也像媒體表明了「不造車」的明確態度。此前,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央視《第一發布》上宣布,長安汽車將攜手華為、寧德時代聯合打造一個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並且宣布未來五年將推出105款車型,其中包括23款新能源車。這一消息被外界第一時間解讀為華為和寧德即將參與造車。
但現實是,2020年,已有大批新興造車項目紛紛夭折,且淘汰賽來的比想像中更加激烈。而根據政策風向,跨界造車的風口也正在收緊。
近日,發改委下發了《關於開展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及項目情況調查的通知》。《通知》指出,為響應國務院《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關於「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夯實地方主體責任,遏制盲目上馬新能源汽車整車製造項目等亂象」的要求,國家發改委產業發展司擬於近期開展新能源汽車投資項目調查工作。
《通知》特別指出,要求各地詳細報告部分跨界造車企業自2017年以來在當地的汽車投資項目情況,包括土地佔用、建設內容、項目進展、完成投資等。
儘管發改委要求各地要在11月18日之前上報相關材料,但同時暗示,將在部分省份進行現場調研和座談。也就是說,此次新能源汽車產業投資摸底將會是一項長期工作,諸多新能源汽車項目迎來「大考時刻」。
責任編輯:haq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