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T&Tag技術用於棉花染色質H3Kme3修飾研究

2020-10-16 鹿明蛋白組代謝組

自2019年CUT&Tag技術被報導以來,見刊的文章都是將該技術用於動物細胞或者組織的研究,鮮少有用於植物樣本的數據,本文介紹的是發表於2020年8月份的一篇將CUT&Tag技術用於植物細胞核樣本的案例。該案例將ChIP-seq和CUT&Tag做了對比,通過數據比較展示了CUT&Tag技術用於植物樣本的優勢。


材料及方法

1. 植物材料:異源四倍體棉花四周齡幼苗的根、葉片和20天棉鈴的纖維樣本。


2. Hyperactive pG-Tn5/pA-Tn5轉座酶(諾唯贊)

註:抗體與pG-Tn5/pA-Tn5的親和性需要確認。通常,pA和pG具有廣泛的抗體親和特性,然而,pA與兔源抗體具有更高的親和性而pG與鼠源抗體具有更高的親和性。


3. 抗體:

1) H3Kme3(Millipore cat. no. 07-473, 1mg/ml),該抗體為兔多克隆抗體,用於研究組蛋白第三亞基四號賴氨酸的三甲基化修飾。

2) 兔IgG(Millipore cat. no. 12-370,1mg/ml),作為 CUT&Tag實驗的對照抗體。


研究結果

1. CUT&Tag和ChIP-seq的流程對比圖

圖1


從圖1 可知,CUT&Tag在操作上比ChIP-seq要簡便許多:

1)CUT&Tag採用原位策略,不需要使用交聯來穩定蛋白-蛋白和蛋白-DNA之間的相互作用。交聯樣本由於使用甲醛而導致後續用20%的Triton進行細胞核分離存在困難。

2)在CUT&Tag實驗中,使用完整的細胞核和抗體共孵育,細胞核使用洋地黃皂苷在核膜上打孔利於抗體的進入,但是不破壞核的完整性。

3)ChIP-seq實驗中,染色質從分離的細胞核中提取出來之後要進行超聲破碎,將DNA打斷成300-500bp的小片段,此過程耗時較長,在免疫共沉澱之後,如果不解交聯,DNA很難抽提出來;

4)最後,ChIP得到的DNA進行建庫比CUT&Tag多耗時4-5個小時。


2. CUT&Tag使用的細胞核可以通過DNA測定進行半定量


植物細胞存在細胞壁,抗體很難進入細胞,作為替代方案,可以使用細胞核作為起始材料進行實驗。對於CUT&Tag實驗所需的細胞核進行顯微鏡觀測定量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分離的細胞核容易聚集成團,本文通過抽提的DNA來對所投入的細胞核進行了定量,結果表明,大約1.5μg的DNA就可以滿足CUT&Tag實驗的要求。1g根和4g纖維大致相當於15-20μg的染色質,可以滿足約10次CUT&Tag實驗。

圖2


3. CUT&Tag生物學重複顯示高重複性及高信噪比


實驗設計了2個生物學重複,IgG抗體作為CUT&Tag實驗對照;同樣的實驗材料也進行了ChIP-seq實驗,ChIP mock反應不加H3Kme3抗體作為對照。

結果顯示:CUT&Tag-IgG對照顯示了低背景信號,兩個生物學重複的CUT&Tag實驗建庫成功,峰型符合預期(圖3)。

圖3


對所有文庫進行測序後,數據比對結果見表1,CUT&Tag文庫最後得到的數據10.61、15.3和14.16M,而ChIP-seq得到的數據是23.17和31.34M。


表1


對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表明:CUT&Tag的兩個生物學重複和CUT&Tag_IgG的相關性很低,只有0.01(圖4a),表明CUT&Tag實驗組和對照組差異明顯;對ChIP-seq的對照和實驗組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二者的相關性為0.89(圖4a),說明兩組數據的信噪比較差。對CUT&Tag實驗組的兩個生物學重複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二者的相關性為97%,說明生物學重複較好(圖4b)。

圖4


對各個樣本分別隨機抽取6-24M數據進行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在抽取同樣數據量的情況下,CUT&Tag鑑定到的peak數量更多,CUT&Tag在6M數據量時鑑定到的peak數量為42367個和46779個,而ChIP-seq在數據量達到24M時鑑定到的peak數量為40859個。這說明CUT&Tag的靈敏度更高。表2括號中的數字為FRiP(fraction of reads in peaks),CUT&Tag的FRiP為0.66-0.7,說明CUT&Tag實驗結果具有很高的信噪比;而ChIP-seq的FRiP僅為0.11,說明其信噪比較低。


表2


對兩種方法所得peak進行分析發現25,597 (54.7–62.6%) peaks 為 CUT&Tag 和 ChIP-seq共有, 37,168 (79.5–87.7%) peaks 是CUT&Tag兩個生物學重複共有的,這說明了CUT&Tag的生物學重複非常穩定(圖5)。

圖5


將所得的peaks分為8類:1–2 kb 啟動子 (1–2 kb 5′ upstream of translation starting site);1-kb 啟動子(≤ 1-kb 5′ upstream of translation starting site);第一外顯子,第一內含子, 其它外顯子, 其它內含子, 1-kb 下遊 (≤ 1-kb 3′ upstream of translation terminating site)和基因間區(除以上所描述區域),結果發現,兩種實驗方法所得結果高度一致(圖6)。

圖6


研究結論

綜上所述,利用植物細胞核進行CUT&Tag實驗研究表觀基因組學具有實驗流程簡單,有效數據留存率高,信噪比高,結果準確的優勢。



相關焦點

  • 浙江大學開發適用於植物中的CUT&Tag方法
    染色質免疫沉澱(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ChIP)是一種廣泛使用的染色質分析方法,可用於全基因組DNA-蛋白質相互作用的研究。2019年,西雅圖佛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開發的CUT&Tag (Cleavage Under Targets and Tagmentation, CUT&Tag)技術是一種研究表觀基因組染色質分析策略的新技術【2】。
  • 科學家開發基於新型化學交聯「平臺」的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
    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3C和Hi-C)發現並解析出染色體在不同層級上,不同解析度(resolution)下的摺疊形式。現有的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依靠甲醛(formaldehyde)交聯蛋白與DNA,然而利用甲醛(formaldehyde)交聯DNA和蛋白的反應是可逆的,且交聯產物並不穩定。
  • 染色質免疫共沉澱(ChIP)技術
    、磷酸化、泛素化修飾所導致的結合位點變異進行分析,即可準確揭示差異化表觀變異原理;1.33研究表觀遺傳變異疾病:藉助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測序技術結合生物信息分析揭示由蛋白與 DNA 相互作用變異而引起的疾病的原理,明確表觀遺傳修飾在癌症等表觀遺傳變異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的具體作用機制。
  • Cell:揭示染色質調節蛋白特異性組合調控染色質活性
    布洛德研究所表觀基因組計劃(Epigenomics Program)經理Charles Epstein解釋道,「我們知道很多不同的染色質調節物指導染色質結構和活性。」但是這些這些調節物如何操作的細節人們一直不清楚。根據2011年12月23日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一篇研究論文,研究小組發現染色質調節蛋白的特異性組合控制比較重要的染色質活性,比如組蛋白修飾。
  • 136 染色質免疫沉澱技術資料和視頻
    染色質免疫沉澱技術(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 ChIP)是將樣品中同抗體靶蛋白相互作用的DNA隨免疫複合物沉澱,是研究體內蛋白質與DNA相互作用的有力工具,利用該技術不僅可以檢測體內反式因子與
  • 研究揭示核纖層蛋白對人源細胞中染色質高級結構及染色質運動狀態...
    近期,已有多個課題組分別報導了在擬南芥1、線蟲早期胚胎2、果蠅細胞3和小鼠胚胎幹細胞4中核纖層蛋白對染色質高級結構的影響,這些研究結果既有共同特徵也有差異性,但尚無在人源細胞中的報導。作者結合三維基因組組學技術和多種細胞核內標記成像技術,特別是對活細胞單染色質位點的標記追蹤,揭示了在人源細胞中核纖層蛋白laminB1對染色質高級結構及運動狀態的調控機制。
  • 染色質免疫沉澱測序技術獲突破
    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黃巖誼課題組與湯富酬課題組合作,發展了一種基於微流控晶片的微量細胞樣品處理與核酸俘獲方法,成功實現了針對1000個細胞的染色質免疫沉澱測序(ChIP-Seq),大幅減少了這類實驗中對樣品起始量的要求,並利用這一方法研究了組蛋白H3第4位賴氨酸的3甲基化修飾(H3K4me3)在小鼠胚胎發育過程中的修飾模式,發現與小鼠胚胎幹細胞相比,小鼠表皮幹細胞與小鼠胚胎發育至6.5天的外胚層細胞在該修飾模式上更為相似,表明小鼠表皮幹細胞是體內植入後外胚層細胞的一個可靠的體外模型。
  • 首次揭示RNA的m6A修飾調控染色質狀態和轉錄活性的重要機制—新聞...
  • 綜述科普|染色質調控區域的研究:對CHIP-seq和ATAC-seq發展的深入思考
    2.用於檢測組蛋白修飾的抗體對於許多表觀遺傳染色質測序技術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CHIP-seq中,需要對組蛋白和轉錄因子進行抗體特異性檢測。3.組蛋白修飾的異染色質形成和擴散機制以及組蛋白修飾的「記憶」和「消退」的研究還很少。
  • 研究觀測染色質重塑中DNA的B-Z構象轉變
    近年來,Z型DNA(Z-DNA)的研究引發關注,但是在細胞中對其進行觀測還存在困難,主要原因是缺少一種簡便可靠的手段對其進行直接觀測最近,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研究員黃青課題組與鄭州大學張鳳秋課題組合作,利用紅外光譜技術觀測並研究染色質重塑中DNA的B-Z構象轉變,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染色質重塑是表觀遺傳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一般包括組蛋白共價修飾型或ATP(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依賴型兩種類型。
  • 《科學》首次揭示RNA的m6A修飾調控染色質狀態和轉錄活性的重要機制
    1月17日,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附屬東方醫院高亞威教授聯合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何川、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韓大力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染色體相關RNA上的m6A 修飾參與染色質狀態與轉錄活性的調控》,在線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  對於生命體來說,細胞是最小的功能單位,而在細胞中,DNA是遺傳物質,它與自身纏繞的組蛋白共同形成染色質。
  • 開發基於新型化學交聯「平臺「的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
    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3C和Hi-C)及其衍生技術(DNase Hi-C和Micro-C )發現並解析出染色體在不同層級上、不同解析度下的摺疊形式。現有的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依靠甲醛交聯蛋白與DNA,通過限制性內切酶或者DNase, Mnase對DNA進行酶切,再將空間上鄰近的DNA重新連接。將重連後的DNA文庫通過高通量測序,分析比對其來源並繪製染色質互作圖譜。
  • Nature:液-液相分離調控染色質泛素化修飾
    DNA被摺疊成染色質,染色質主要由包裹在組蛋白周圍的DNA組成。酶可以修飾組蛋白,因而影響染色質結構,這接著影響基因是否活躍。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奧地利維也納醫科大學的Alwin Köhler及其團隊報導作為一種利用泛素修飾組蛋白的酶,Bre1以一種特殊的物質狀態存在。Bre1結合另一種稱為Lge1的蛋白。
  • DNA斷裂橋接通過激活PARP2-HPF1通路修飾染色質
    DNA斷裂橋接通過激活PARP2-HPF1通路修飾染色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8 13:51:37 美國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Mario Halic研究小組宣布他們發現DNA斷裂橋接通過激活PARP2-HPF1
  • 何川等合作開發基於新型化學交聯"平臺"的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
    現有的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依靠甲醛交聯蛋白與DNA,通過限制性內切酶或者DNase, Mnase對DNA進行酶切,再將空間上鄰近的DNA重新連接。將重連後的DNA文庫通過高通量測序,分析比對其來源並繪製染色質互作圖譜。
  • JBC:H3K36甲基化可以拮抗PRC2對H3K27的修飾
    該文章主要報導了組蛋白H3第36位賴氨酸甲基化可以拮抗組蛋白甲基化酶PRC2對H3第27位賴氨酸進行修飾。PRC2複合物所介導的組蛋白H3第27位賴氨酸甲基化修飾對於基因的轉錄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PRC2複合物所介導的27位賴氨酸甲基化修飾可以在染色質上蔓延從而形成區域性的抑制型染色質環境。所以,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染色質上哪些組分能夠拮抗這種蔓延。
  • 何川任兵等聯手開發基於新型化學交聯「平臺」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
    現有的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依靠甲醛交聯蛋白與DNA,通過限制性內切酶或者DNase, Mnase對DNA進行酶切,再將空間上鄰近的DNA重新連接。將重連後的DNA文庫通過高通量測序,分析比對其來源並繪製染色質互作圖譜。
  • 【染色質免疫共沉澱】ChIP 抗體如何選擇?
    隨著時間的推移,表觀遺傳學的研究工具已經從PCR到qPCR,並演變出在全基因組範圍內進行研究和分析的染色質免疫沉澱技術,也就是目前火熱的ChIP技術。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技術(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也稱結合位點分析法,是研究體內蛋白質與DNA相互作用的有力工具,通常用於轉錄因子結合位點或組蛋白特異性修飾位點的研究。
  • ChromID可鑑別染色質上的蛋白互作組
    ChromID可鑑別染色質上的蛋白互作組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3 16:45:10 瑞士蘇黎世大學Tuncay Baubec研究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植物沒法靠遷徙躲避不利的自然困境,它們又是如何適應環境開花結果的呢?8月6日,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何躍輝研究組,和杜嘉木研究組合作,分別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遺傳學》上背靠背發表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