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月球意味著什麼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2020-11-22 經濟觀察網

(圖片來源:壹圖網)

1984年一天的清晨,美國第一位進入地球軌道飛行的太空人格林(John Glenn)一個人開車去了華盛頓美國航空航天博物館。博物館還沒有開門,格林站在博物館外,透過玻璃窗看他乘坐的「友誼七號」返回艙,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有時候,我在想,自己是不是犯了一個錯?」此時的格林已經是美國聯邦參議員,正在競選美國總統的民主黨提名,但是競選很不順利。他說這句話很有深意,好像在懷疑自己選擇離開激動人心的航天事業,加入政界,是不是選擇錯了。總統競選是那麼世俗,那麼沉悶,完全不同於在宇宙中俯瞰地球的那種奇妙感覺。可以肯定的是,他在懷念那個敢於夢想,敢於做偉大夢想的時代。

格林懷念的是什麼時代?就是上世紀60年代。1961年,蘇聯人加加林成為第一位太空人;1969年,美國人阿姆斯特朗成為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人類探索的新邊疆一下子被打開了,似乎火星會是下一個人類徵服的對象,而走出太陽系的太空旅行也可能只需要一代人就能實現。

那個夢想的時代其實就是野心的時代。

美國登月的阿波羅計劃,給了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那一代人以偉大的夢想和為追尋夢想而尋找技術突破的激情。阿波羅計劃所賦予的是,一個國家(美國)如何能為了追尋夢想而以舉國之力運用集體智慧解決複雜問題的那種使命感。但阿波羅計劃並沒有如當時的人,尤其是科學界,所期望的那樣開啟人類探索宇宙的太空時代。相反,這個計劃本身成為了目標,讓太空人成功登陸月球並安全返回成為了目標。達成目標之後,阿波羅計劃也就被束之高閣,人類再沒有邁出過地球軌道。阿波羅計劃勾起了一代人的太空夢,卻又埋葬了一代人的夢想。

今年,距離1969年阿姆斯特朗首次登月正好過去了半個世紀。《從零到一》的作者彼得·蒂爾(Peter Thiel)的一句話頗能描述阿波羅世代在過去半個世紀的沮喪:「我們想要的是飛行汽車,卻等來了140個字符(推特)。」

作為手段而不是目標的阿波羅計劃

登月50年之後,地球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口增加了一倍,經濟總量增加了300%,地球變得更加繁榮。但與此同時,每年二氧化碳排放平均增加140%,工業革命之後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中的三分之二是在過去五十年排放的。南極洲上空產生了臭氧空洞,亞馬遜雨林有五分之一遭到砍伐。顯然,加速發展的經濟和不斷迭代的科技給人類也帶來了巨大挑戰,尤其以生態環境被破壞和全球變暖最為棘手。

因為人類的活動給地球帶來了深刻變化,一些地質研究者認為,我們已經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地質時代——人類世(Anthropocene)。那麼,什麼時候是人類世的開端呢?有專家就認為,阿姆斯特朗登月是人類世最明確的開始。這是人類第一次登上地球之外的星體,地球與月亮之間的關聯很緊密,地球的地質年代與月球也有著明確的關聯。大多數科學家認定,最初月亮的生成就源自一顆火星大小的行星與地球的碰撞。作為人類世的發端,人類能夠影響地球之外的一個星體,並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也非常有標誌性。阿波羅登月在月球表面留下的痕跡,包括登月艙起落架、月球車、腳印、月球車的車轍印,以及人類的排洩物等。這些痕跡會長久地留在月球上,不會像在地球上被快速風化。

日益全球化的經濟依賴兩大基石:不斷積累的資本和指數級的發展。這也意味著人類的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日益深遠。有專家給出了一個量化人類影響的公式:人類的「影響=人口*富裕程度*科技變化」,隨著人口的增加,平均富裕程度的提升,以及技術的變革,人類所產生的影響也在快速增長。

恰恰是最近半個世紀人類活動對地球產生的深刻影響,讓更多人意識到重新拾起阿波羅計劃所代表的太空探索的重要意義。他們想像著把人類對地球影響的公式改變為「影響=人口*富裕程度/科技變化」,能把科技從分子變為分母,希望太空科技的發展能夠減少汙染,減少對資源的消耗。亞馬遜的老闆貝索斯就是這種想法的代表,他寄希望於開啟一個宇宙工業化的時代,把重工業都轉移到太空中去,還地球以清潔。

過去五十年,我們對宇宙的認知也讓我們對地球面臨的風險有了更深入的認知。月球上遍布的隕石坑就是活生生例子,比月球大得多的地球所能吸引到的襲擊威脅就更高。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之後,專家們基本認同恐龍的滅絕源於一場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大災難。有更為完備的太空計劃,對太陽系乃至之外的宇宙有更深的了解也就變得尤為重要。一位專家甚至說:「恐龍之所以滅絕是因為他們沒有太空計劃,如果我們因為沒有太空計劃而滅絕,那真是活該!」

出於同樣對地球環保壓力或者未來風險的擔心,越來越多人也希望在地球之外找到新的家園。宇航先驅齊奧爾科夫斯基就有名言:「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能永遠留在搖籃裡。」當代私人航天的代言人,SpaceX的創始人馬斯克希望在有生之年讓人類真正成為雙行星生物,也因此把載人登陸火星作為目標。

把阿波羅計劃作為手段,而不是目標,雖然遲到了半個世紀,卻獲得了新生。

太空探索的價值何在

在重新喚起人類太空夢想的同時,仍然需要思考幾個關鍵問題:為什麼要探索太空?為什麼要投資探索太空的技術?對於這些問題,至少有三個視角值得我們去關注。

首先太空給了我們一個不同於地球的觀測點,可以讓我們更超脫地去觀察地球,也可以讓我們進一步探究宇宙。全新的視角會讓我們有新奇的發現。

在發射了哈勃太空望遠鏡之後,因為在太空不再有大氣的幹擾,人類第一次可以看到更清晰的宇宙圖片。幾乎所有第一次進入太空的太空人,都會如痴如醉地趴在窗口,回望藍色的星球,看飛速移動的大陸,看太陽的升與落。在宇宙黑色深邃背景襯託下,我們的地球會顯得如此地不同。只有在那一刻,你才可能去讚嘆生命的美妙,同時也感慨生命的脆弱。

  其次,太空探索也能讓我們去了解有關如何在太空生活的知識。

為了在太空中重塑人類適宜生存的環境,太空探索必須能「在螺絲殼裡做道場」,循環利用各種資源。比如水就至關重要,尿液需要循環利用。探空探索的一項重要命題就是找到冰,因為這不僅能提供水源,還能將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成為太空飛行的燃料。

在太空探索中生存,還需要去了解如何能夠讓一小群人長時間在封閉空間中合作生存。因為可預見未來的太空探險,不是在太空艙或者空間站,就是在月球或者火星的基地,空間有限,人數不多,時間很長,與地球的聯繫會隨著距離增長而越來越不容易。如果以現有火箭技術,往返火星的行程至少要兩年的時間,而火星和地球通訊傳輸的間隔是24分鐘(也就是光速從火星到地球的距離)。

太空人群體在過去50年發生的最大改變就是從大多數由飛行試飛員(加加林和阿姆斯特朗都是頂尖的試飛員)組成,變成引入更多科學家。如何讓這兩種人和睦相處很重要,因為科學家常常對試飛員出身的太空人不屑。美國第一位太空行走的女太空人蘇利文(KathrynSullivan)是地球物理學家,就曾經對一位輕蔑對待她的前試飛員說:「你不過是我的司機罷了。」

從很多在地球上進行的封閉模擬試驗中,研究人員已經發現,探索太空的太空人不能只是飛行員和科學家兩類人,需要吸引一些有著特定性格特徵的人幫助團隊成員更好的協作。比如,一個良好的團隊需要一個領袖、一個社交秘書、一個會講故事的人。最好既有內向的人,也有外向的人。而一個團隊中最重要的角色並不是領袖,而是小丑。小丑不僅有趣,還很聰明,對小組的每個成員都有充分的了解,因而可以化解絕大部分因成員在長期密閉空間中密切接觸而產生的緊張氣氛,充當不同人群之間的橋梁。了解團隊如何運作、團隊何以會出狀況,以及該怎樣防止人際關係出現問題,將是決定太空探索成敗的關鍵因素。

讓更多女性成為太空人也會增加團隊的韌性。參與阿波羅計劃的24名太空人全部是男性。蘇利文發現,當她成為第一批女性宇航訓練員的時候,在以男性為主導的美國宇航局(NASA)對女性的理解甚至遠遠趕不上對宇宙的理解。他們給女性設計了標準尺碼的太空衣防火內衣,但是女性的胸圍和臀圍都不是標準尺碼能滿足的,當女性太空人抗議了之後,NASA才同意為她們定製宇航內衣。

第三個問題則是關於人本身,在微重力的環境中,我們的人體會發生什麼變化?在沒有了大氣層和地球磁場保護的環境中,人體可能會遭受到什麼樣的損害?

這是一系列的難題。

首先是輻射。如果在月球上建設基地,如何規避輻射就成了大問題。科學家發現,在月球表面這樣沒有任何保護的外太空,太空人有13%的可能性遭遇太陽質子爆發這樣的大幅增加輻射的事件,這將增加患癌症的風險。他們有5%的機率會罹患輻射病,還有0.5%的可能直接被太陽輻射致死。1972年8月就發生過類似的太陽質子大爆發,而在爆發前後四個月分別是阿波羅16號和17號登陸月球,如果任何一次登月遇上了大爆發,太空人根本沒有生還的可能。

另一方面,太空探索對骨骼、肌肉、心肺都會有所影響。人體在失重狀態下會有很多奇特的表現。比如視力會模糊,但是老花卻能緩解;分不清上下左右,總覺得是頭頂著地在倒立行走;體液不再受地心引力的控制,反而會加大身體中各種意想不到的地方的壓力,比如說顱內壓力。

孿生太空人凱利兄弟就被用來進行了一次比較試驗。哥哥斯科特在國際空間站工作了一年多,弟弟馬克則呆在地面作為對照系。斯科特回到地面之後,研究人員把兩人的身體數據做了充分的對比。結果發現,斯科特在太空逗留期間端粒變長了。端粒是細胞核中染色體末端的DNA鏈,通常會隨著細胞的分裂和老化而變短。斯科特體內與免疫系統相關的基因變得非常活躍,與DNA修復相關的細胞機制也是如此。另一個令人驚訝的觀察結果是斯科特血液中存在大量線粒體碎片。線粒體是細胞內的微小結構,能從糖份中釋放能量,一般只有在細胞受損或因壓力死亡時才會進入血液。

好消息是在斯科特返回地球後不久,他體內發生並被記錄下來的數千項變化幾乎都恢復了正常。這表明健康的人體通常可以很好地從太空飛行的壓力中恢復過來。

在微重力的太空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比如是否能夠成功懷孕生子?嬰孩能否在微重力環境中成長?他們如果要回到地球又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這些問題都有待未來的太空探索去回答。

重返月球的意義何在

重返月球的話題最近再次成為熱點。在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年初成功登陸月球背面之後,美國副總統邁克·彭斯在3月宣布美國太空人將於2024年重返月球。

和50年前相比,重返月球的意義何在呢?

首先是在太空探索領域加入了更加多元的競爭。五十年前的登月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競爭,現在競爭的格局更為多元,競爭的焦點變成了如何更便宜更安全地重返月球,同時如何將重返月球的經驗更好地應用於未來探索火星乃至太空深處。

美國宇航局在太空探險方面也有了全新的嘗試,雖然阿波羅計劃也曾經有上千家企業參與,但是火箭和飛船的設計完全由宇航局完成。現在諸如SpaceX和貝索斯的藍色起源(BlueOrigin)這樣私營航天公司也參與到了太空探索之中,美國宇航局也習慣了向私營企業直接採購火箭和解決方案。比如NASA總共向SpaceX的獵鷹9火箭和龍飛船提供了4億美元資金幫助它研發,並直接採用「獵鷹9+龍飛船」作為向國際空間站運送物資的解決方案。有專家預測,如果NASA自行設計全新的火箭+飛船,費用要十倍以上。

私營航天也開始考慮給出自己的解決方案。SpaceX就有一套登月構想:可重複使用的獵鷹重型火箭會先發射一個貨倉,將攜帶裝滿燃料的登月艙(總計八噸的載荷)運送到低地軌道;另一枚獵鷹重型火箭會發射龍飛船,龍飛船與貨倉在低地軌道匯和,太空人從龍飛船上進入貨倉,貨倉飛向月球並在月球登陸;太空人完成月球探險之後,乘坐登月艙起飛回程,貨倉留在月球作為未來月球基地的一部分,登月艙返回低地軌道,與龍飛船對接,太空人乘坐龍飛船返回地球。

與阿波羅計劃的月球軌道匯合模式不同,SpaceX的地球軌道匯合模式可以讓飛船載有更多的載荷前往月球,並有更多物資建設月球基地。SpaceX計劃的核心要素是使用可回收的火箭,讓發射成本大為降低,同時增加更多可重複利用的模塊,比如說還可以再發射一個或者多個八噸重的居住艙,與登月貨倉對接,讓太空人前往月球的旅程更舒適。SpaceX的這些規劃,其實是希望拿登月做實驗,為未來長途火星飛行做測試。

如果對比一下SpaceX的計劃和NASA現有的規劃,甚至會發現,NASA的計劃太中規中矩,而私人航天的計劃更雄心勃勃。

其次,月球也提供了各種為未來更廣闊的太空探索做實驗的試驗場。

月球上已經發現有冰。如果能夠大規模開採使用月球上的冰,就可能為太空旅行提供燃料。專家預測,從月球上開採製造燃料並運送到低地軌道,大概成本是每千克3000美元。

在月球上採礦是另一個可能性。已故的美國太空活動家奧尼爾(GerardKO』Neill)就暢想在月球和地球之間的太空架設太陽能空間站解決地球的能源危機,太空發電可以通過微波傳遞到地面,而月球則可以成為建造這太空站的原料產地。

談到清潔能源,有人建議從月球灰塵中提取氦三同位素(Helium-3)。氦三同位素可以是用於核聚變產生清潔能源的一種原料,卻沒有放射性,100公斤就能夠驅動一座大型發電廠。不過,問題是從月球塵土中提取氦三同位素太不容易,而且關於核聚變發電,人類還遠沒有掌握全部技術。

還有人希望能在月球上開採類似鉑金這樣的貴金屬。月球每年遭受大量隕石襲擊,很多隕石裡就有大量貴金屬。如果能有效開採,可能帶來幾千億甚至幾萬億美元的收入。當然大量貴金屬帶到地球會因為供求關係的徹底改變而大幅拉低貴金屬的價格,但專家認為這可以導致鉑金的廣泛使用,就好像當冶煉成本大幅降低之後鋁被廣泛使用一樣。如果鉑金很便宜,那麼大量使用鉑金的氫燃料電池也就會變得特別便宜,同樣會推動清潔能源的普及。

阿波羅計劃之後,NASA因為沒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太空而備受批評,很多人認為它浪費了那一代人對夢想的追求。同時,也有批評者常說:「既然我們能把人送上月球,為什麼我們不能……」比如說為什麼我們不能減少對地球的汙染?為什麼我們不能讓地球上每個人都脫離貧困?為什麼我們不能阻止全球變暖?既然舉國之力可以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克服各種困難,為什麼不能用舉國之力去解決其他問題?是缺乏動力、缺乏資金,還是什麼別的原因?現在,我們知道,阿波羅計劃的終止,既有政治的考慮(美國首先載人登陸月球成功是美蘇爭霸勝利的代表),也有成本的考量(畢竟阿波羅計劃的最高峰,美國聯邦政府投入了4.4%的預算)。

現在新的野心被燃起,不只是因為有了新的需求,也因為有了更多的參與者,重返月球將只是第一步。

(作者系《經濟學人·商論》執行總編輯)

 

相關焦點

  • 一文看盡中國現在的稅負問題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杜濤 過去的幾年,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降低稅負,但是稅收收入卻大幅度增加,稅負重的聲音也不絕於耳。到底如何認識稅負的變化?能否進一步降低稅負?對此經濟觀察網記者專訪了智方圓稅務師事務所主管合伙人王冬生,王冬生曾經供職中國財政部稅政司和畢馬威北京稅務部,從事涉稅工作多年。
  • 信託業無法承受之重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信託行業如今的龐大規模,得益於過去幾年中社會資產管理需求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大背景下的爆發式增長。正是因為時間短,信託行業資產規模快速發展的背後也隱藏了許多隱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圍繞信託的各種法律制度建設的嚴重缺失。如周小明在其著作《信託制度:法理與實務》一書中所言,「信託制度的確立,實是對中國財產制度的一種革命性創新,其創新價值如今已日益顯現。」
  • 王石的高度與寬度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王石經濟觀察報 廖傑華/文 2013年5月,萬科總裁鬱亮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當媒體鋪天蓋地的讚許鬱亮的堅毅與執著時,6月3日,仍舊身任萬科董事長的王石笑容滿面的出現在財經報紙的頭版。而旁邊的配語則耐人尋味——「這次不談高度,讓我們聊一聊人生的寬度」。其實,這只是一則廣告,但在這個時點用這樣的語言卻值得玩味。畢竟早在10年前的這個5月,王石就成功登頂珠峰。王石被譽為中國地產業的教父,從這點而言他實可以笑看高度,因為這個詞對他而言,已無太多意義。
  • 腳踏實地的農發組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王貴宸、魏道南(1980年9月)的《論包產到戶》;楊勳(1980年7月)的 《論包產到戶——一個重要的理論政策問題》;楊勳(1981年)的《怎樣看待包幹到戶——安徽滁縣地區農村調查》;王小強、周其仁(1981年3月)的《包產到戶所體現的經濟原則和中國農村商品經濟發展的特殊道路》,陳一諮等(1982年4月)的《農村發展的問題和趨勢——「雙包到戶」後的滁縣地區農村經濟調查》等。
  • 文明的試錯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但他們終於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良渚人,良渚人用生產代替採獵,將河姆渡人的遊戲規則發展為良渚文化的生產方式,使以採獵為主的自然經濟轉向以農業為主導的產業經濟。在河姆渡遺址的最上面一層,覆蓋著良渚文化的遺存,這說明良渚文化取代了河姆渡文化,但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河姆渡人被良渚人徵服了,也許取代是以經濟轉型的方式完成的。
  • 人類在變得更聰明嗎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標準IQ測試的平均分是100,30分的增長意味著從「智力中常」到「智力高超」的變化。因此可以說,人類智力不僅在提高,而且提高很快。紐西蘭學者弗林(JamesFlynn)1984年在一篇開創性論文中,指出美國IQ平均分在1932-1978期間有大幅度提高,由此開闢了一個新研究領域。其名稱叫作「弗林效應」,其內容是「IQ提高的長期趨勢」。
  • 了解瘟疫般的經濟危機(2)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按照這一法則, 就不可能在計劃機構強制行政命令的基礎上,利用經濟手段調控整個社會。這是因為這一機構從來不會獲取所需信息,以使其行政命令更具協調性質。的確,沒有什麼比「致命的自負」(哈耶克的話)更危險,自負的人認為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或是以為自己至少很聰明,有足夠的力量,在任何時候都能對最適當的貨幣政策進行調控。
  • 「逆水行舟」的歐洲面臨新考驗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它萌芽於1950年代的「歐洲煤鋼聯營」和1960年代的「歐洲共同體」,從一個特定經濟門類的跨國協定,到西歐市場經濟國家的無壁壘自由貿易區,再到經濟、政治等領域的全方位國家聯盟,走過了幾十年的進程。冷戰後,在歐洲諸國基本普及了憲政體制和人權保障,民主政治、市場經濟、司法獨立、新聞自由等基本價值和相應的制度安排也大體類同的條件下,羅馬帝國崩潰後1700年的傳統遺憾似乎有了彌補的希望,而近代康德等啟蒙先賢關於共同體歐洲和永久和平的理想更有了實踐的可能。冷戰後初期,人們比較樂觀。
  • 彈道裡的正義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現代法律固然是一項繁複淵深的職業,理應交由國家機器掌控下的專業人士代勞,但這不應等同於我們把軟體設計交給程式設計師,飛行安全交給航空科學家、家庭清潔交給職業保潔員。正義基因必須在所有公民的內心得到滋養成長,即使他們缺乏司法工作者的專業素養,也不應喪失對正義的敏感和渴求,人民永遠不能把正義當成身外之物。這是人類社會心照不宣的秘密,也是西部片的魅力之源。
  • 懂得寫下來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人們總讓別人來決定什麼是歷史,而這種歷史往往只記載成敗,而忽略個人悲歡,是不可能生動。要彌補歷史記載最欠缺的情感,最好的方法是從文學出發。亮軒覺得作為作家,他懂得如何寫下來。 在臺灣,亮軒是外省人、文人。很多人對臺灣外省文化的理解就是眷村,亮軒卻強調自己「是一個老老實實的傳統的讀書人家庭出身」,這是一種有別於眷村的文化背景。
  • 華僑城的變與不變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其中,「文化+旅遊」融合最為廣泛深入,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十三五」伊始,華僑城就提出「文化+旅遊+城鎮化」創新發展模式。堅持產業「文化化」。緊抓旅遊供給側改革這根主線,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探索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讓「詩和遠方」成為越來越多人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經濟觀察報 Jan Chipchase/文 隨著谷歌眼鏡試用版的公開,對於它的未來成敗的討論已成為熱門話題,而成功的衡量標準似乎相當高:未來世界的生活是否無法脫離它而存在?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
  • 機智「雲」掘金場景消費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開放生態在機智雲的網站界面上,沒有其他第三方雲平臺常見的項目申請頁,只有社區論壇,註冊成用戶就能享受服務。值得注意的是,機智雲服務的客戶創業者與大公司研發團隊各佔一半,不要以為低門檻的自助開發平臺只給創業者用,所以內容質量肯定「有限」。事實上,傑升為企業客戶提供的是同一套開發平臺,只不過後者付費,因此能跳過自助環節,得到機智雲人馬的親自服務。
  • 哈貝馬斯:一個世界公民的理想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他們把資本主義制度作為批判之所指的總稱,並且援引了馬克思等一眾思想家的努力,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是某個眾所周知的運動的盟友。國內知識界廣泛地以「謬託知己」的方式援引法蘭克福學派,或許可以因此而部分地打開學術視野,但也總是因為動機因素造成更多的誤解,或者說難以深入。法蘭克福學派的資本主義批判,應該被視為資本主義的組成部分,也就是吉登斯等人所謂的「自反現代性」的表現形式。
  • 人類重返月球還有多遠—新聞—科學網
    為了紀念1969年7月20日人類第一次登月成功,每年的
  • ...太空人正在「重返月球,「以尋求科學探索,經濟利益和對新一代...
    2020-09-23 03:45:18來源:FX168 【NASA公布280億元登月計劃 2024將送首位女性登上月球
  • 熊朝忠:運作金腰帶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 "蝰蛇 "號月球車2023年登月,重返月球進程加速
    在我看來,&34;號作為向月球發射太空人之前的早期機器人使者 ,若能在2023年成功登月,就意味著2024年的美國人重返月球計劃成功了99%。月球重返月球——阿特米斯計劃什麼是阿特米斯計劃呢該計劃不僅僅局限於重返月球,更重要的是將會在2028年左右在月球上建立可持續的人類存在,為人類新的科學發現,以及建立月球家園做技術儲備。
  • 每日經濟新聞英文頻道招聘
    每日經濟新聞英文頻道招聘每日經濟新聞是當今中國影響力居於全國前列的主流財經媒體,2008年發展至今,已經成為擁有報紙、網站、APP、公眾微信號、微博、視頻的全媒體平臺:1、英文或經濟類、新聞類專業本科以上學歷,具備較高的口語水平,可獨立用英文完成採訪任務,英語專業八級或相同水平者優先;2、熟悉中國財經報導領域,具備中文或英文媒體新聞報導從業經歷兩年以上;3、有責任感,有較強的團隊管理、動員能力和工作熱情,能夠適應媒體工作的崗位特點。
  • 馬雲念叨最多的閒魚是怎樣一個藍海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報 記者 鄭淯心 「小孩子長得快,買的衣服很快就不能穿了,買了玩具也是三天興趣。那衣服和玩具怎麼辦?我把衣服掛在閒魚上,沒想著賣多少錢,反正也要扔掉或送人,很快有買家問衣服穿多久、多大尺碼。交易完成後對方還拍了自己孩子穿上衣服的照片,我看比我女兒穿上好看,當時內心是難以言狀的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