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看我嗎?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2021-01-09 經濟觀察網

經濟觀察報 Jan Chipchase/文 隨著谷歌眼鏡試用版的公開,對於它的未來成敗的討論已成為熱門話題,而成功的衡量標準似乎相當高:未來世界的生活是否無法脫離它而存在?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

谷歌眼鏡將會改變我們對隱私的定義:在有意無意間,谷歌眼鏡代表著谷歌對未來公共服務背後隱私的定義。傳統的對隱私的定義就像是大哥哥,他以閉路電視等封閉渠道為載體,而當下的隱私定義則更像個小妹妹,她活躍於社交網絡上,充滿好奇心,技術嫻熟,長大於一個更「自由」的數位化土地上。谷歌眼鏡的進一步演變將足以導致社會的轉變——尤其是我們對數據所有權的認知。對我而言,谷歌眼鏡是「邪惡的化身」這一觀點的背後,蘊含了更有趣的、更容易被忽視的一點:谷歌眼鏡已經是一個顯而易見、已經存在並被廣泛部署的物體,而這些針對它的反對聲音,甚至都沒有一個具象的載體來承載。

當然,辯論已經開始,但目前,這些辯論都還處於萌芽期——這是每個更新換代的硬體或功能都會觸發的正常反應:在短時間內,谷歌眼鏡將會引發潑頭冷水、嘲笑、甚至是憤怒和謾罵;接下來,隨著谷歌眼鏡的逐漸普及以及產品線的不斷拓展,由它引發的糾紛與訴訟會不斷增加,公共區域也將會出現谷歌眼鏡的使用指引;在更遠的未來,相關的法律法規將會出臺,明確產品使用的邊界,以某種形式來反映在個人、企業和社會之間所達成的平衡。

所以,拍攝我吧

所有的足以改變現狀的新興技術,都會在一定程度上為心懷不軌的人創造機會,對無辜人構成威脅。在過去10年間,有成百上千的大同小異的可穿戴設備湧現,但它們提供的實際體驗卻千差萬別。而身為與網絡連接的遙感設備,谷歌眼鏡不但能夠直接記錄、分析、傳輸照片、視頻和聲音,也能夠獲取與處理其他連接設備的信息、地理位置、溫度、行進軌跡等等其他數據。就理論而言,它可以記錄和衡量與一個人相關聯的所有數據。

而這一切,究竟是如何呈現的?

來做個小實驗。找一個你可以坐下來、觀察他人、與他人進行自然交互的地方——比如咖啡館、公園長椅、市場門口拐角處。如果你選擇一個你並不熟悉的地方的話,實際上是再好不過——因為這樣,你將學到更多。

我們可以以30 分鐘為單位進行一次實驗:誰會出現在這裡及其出現的原因;禮節性問候與真心歡迎之間的差異;如何判斷一個人的身份;一個人的隨身物品如何暗示著他/她的社會階層與地位;記錄對象的所處位置;當不使用這一對象時的與它的交互級別。當正在在線記錄或關閉記錄功能時,採訪者分別能看到什麼?他/她能夠想像到一切都已經記錄下來了嗎?我們發現,那些曾經是技術的象徵的物品最適合充當記錄對象(如鉛筆、腕錶、智慧型手機等)。

如果在談話時,你能夠離對方更近一點,你們之間的對話形式將更為豐富——傾聽,提高音調,揣摩,低聲細語,耳語,再結合肢體語言——通過這些,能夠更準確把握彼此之間想傳達的內容。谷歌眼鏡面臨的挑戰是它採集的信息來源於接近佩戴者的人,而他/她們的付出能換來何等好處尚未明確。同時,還會將有這樣一個問題困擾著我們:哪些談話是針對「偵聽器」的,又有哪些對話是針對周圍人的呢?在我們的星球上,每天都將有數以億計諸如此類的小難題湧現,它們的微妙程度不亞於BBC自然紀錄片中出現的任何事物。

當然,人和數字系統都早已經開始捕獲和傳輸各種數據信息了——以照片、視頻、電話或視頻通話中的背景音等形式存在的空間信息,設備連接信息,等等。很有可能的是,谷歌、微軟和諾基亞的Navteq已經系統地將這些信息映射到了它們的街景服務中。谷歌眼鏡與它們的區別是,它們獲取數據的方式更為隱秘,獲取行為也更難以判斷,使用者的數據獲取與持續上傳也更為方便快捷。從這些角度來看,眼鏡是否能持續錄製視頻反倒顯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谷歌眼鏡毫無疑問將成為谷歌未來的殺手鐧,而我們都知道,依據從大量的數據得出的見解來銷售廣告,本就是Google主要的商業模式。在公共空間中連續地、不分青紅皂白地獲取數據——這是一種破壞性極強的技術,它將會成為未來的隱私殺手。

回到我們的實驗當中,我們還需要繼續獲取如下信息:誰在法律上擁有這個空間?在這裡他/她擁有做什麼的權利?這權利由誰賦予?而誰又擁有強制執行這一權利的權力?對常客和首次訪客而言,這些權利會有何不同?在交互活動的開頭與結尾,人們會發出怎樣的信號?怎麼樣的信號是可以被他人獲取並接受的?我們發現,大部分人都不能接受的信號包括用手寫的「不要/謝絕/禁止」來代表「工作人員將拒絕為正在通話的客戶服務」或者是「謝絕信用卡」。官方標誌越多,持續的侵權行為越多。

今天,當我們與他人進行對話時,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依舊假設這些談話不會被永久記錄下來——而這一認知,在不遠的未來,也許就將會有所改變。不進行持久性的記錄——這一規則正是使我們能夠以一個更友好的身份,向不同的人或群體的人提供沒有壓力的空間,與我們進行溝通的基礎。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這一點呢?我們今天私下裡所說的一切,明天都有可能盡人皆知,甚至成為某家公司的業務基礎——如果這些噩夢一般的場景化為現實,那它們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們說話的行為。谷歌眼鏡面臨的挑戰是它採集的信息來源於接近佩戴者的人,而他/她們的付出能換來何等好處尚未明確。

反社會的互動

若干年前,當我在諾基亞工作時,我們曾嘗試去開發一款類似於谷歌眼鏡(僅僅是實驗用原型,外觀並沒有那麼精細)的產品。在原型開發的第一階段,我們僱用了東京的學生來模擬各種場景:在家裡、通勤輕軌上、長途火車上、酒店大堂裡、公園裡、咖啡廳裡、行走等各種情形下,用手勢和聲音命令進行內容瀏覽、查看信息和遊戲等操作。在實驗者陳述自己的使用體驗前,研究團隊會藏於暗處,觀察記錄使用者在公共區域的表現。

米爾格拉姆的紐約地鐵實驗的擁躉們將會高興地注意到,我們的實驗者都對自己戴著的這副眼鏡感到非常不自在,特別是當附近有其他人在場時。我們從這次實驗中,獲得了大量寶貴的經驗:

大多數我們所 「看見」的事物都集中在眼睛的外圍,只要這些周邊的事物不會觸發對視力產生威脅的反應,就可能會通過我們眼睛的「測試」。

在密閉空間內,口語互動會增加雙方的不自在感,並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在這種情形下,結合情境的簡潔互動方式佔據了溝通的主導形式。

在擁擠的公共空間中,眼鏡的使用受到了很大限制——哪怕只是一些「安靜」的手勢。

在私密的互動情景裡——比如與朋友一起在咖啡館中小坐,使用者的朋友有時將很難確認到底是雙方間的談話還是對方眼鏡裡顯示的內容,讓對方哈哈大笑。

入耳或近耳 (感應)音頻會改變使用者的食物和飲料消耗。這類似於另一個「你看著我」的案例:在家中看電影時,小吃和飲料的消耗量會大幅增加。

在一個安全的、使用者坐著小憩的情形下,眼鏡的物理運動減少到最小值——這為暫時脫離連接的設計創造了機會。

人類具有察言觀色的天性。這也是另一個「你看著我」的案例,當一個人出於實際情況考慮而違心做出微笑、哭泣或皺眉等行為時,其真實情緒可能會傳遞到佩戴有眼鏡的同伴。

就如同一顆果樹,哪怕再枝繁葉茂,為了更健康地生長,也只能將多餘的枝杈毫不留情地迅速剪斷。

整裝待發

青蛙設計錄有數千份我們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採訪者的對話,這些對話都用於研究的目的,並獲得當事人的錄製許可。而錄像則更多——我們尾隨採訪者在小鎮四處遊弋,到他/她們家中小坐,甚至參觀他/她們的儲物櫃。但不涉及參觀者的個人信息,是我們必須遵守的準則。在獲取這些信息的過程中,我們逐步對數據為何收集、由誰收集、如何收集、如何使用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下面,您將認識到為什麼這些都是相互關聯的。

任何人都可以收集數據。我們面臨的真正問題,是如何保證數據的收集以符合道德和法律的方式來進行。

數據所有權。人是會對陌生事物天然產生懷疑的生物——雖然他們自己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讓採訪者控制採訪的設備或者進程可以消除他/她們的防備心理,通過使用一些簡單的現場技巧,就可以快速建立起互動者彼此間的信任——例如將價值1000 美元的相機遞給採訪者,然後忽略它們集中精力與別人談話。這表明我們信任他們,然後他們才會信任我們。

明確是否處於採訪狀態。大多數人會對自己是否被錄音/錄像有所關注。我們有很多用於強調錄製設備打開和關閉的方法,最典型的就是讓採訪者知曉,照相機或錄音設備在不使用時是如何擺放的。你可以講攝像機想像為一支槍:只有當你準備使用它時,才將它拿出來;拿出來後,就要小心地使用它。

互惠。研究員和採訪者之間往往會通過社交網絡或電子郵件等形式保持持續聯繫。你從他/她們身上獲取了你想要的東西,同樣的,他/她們也有權利向你諮詢、索取他/她們想要的東西。

完整循環。我們給採訪者審查、刪除或擁有任何研究小組收集到的、與他們有關的數據的權利。通常情況下,我們通過在結束會話後、移交禮品前(因此,他們不會迫於禮品的壓力而違心讓我們保持數據)和任何數據之前讓採訪者籤署同意書(以便他們更好地理解他們的籤名所代表的含義)來進行。數據將由原始提供者在第一時間審核——這一準則在我們所有的研究小組中都必須嚴格執行。相比較任何培訓,這個簡單的原則更有助於使團隊保持誠信,符合社會規範。

幾個簡單的步驟就能幫助谷歌眼鏡明顯地降低在反社會方面的負面影響。通過身體語言來顯示谷歌眼鏡當前的使用狀態,比如將手往頭上推就代表眼鏡已處於關閉狀態;通過語音指令來查看周圍的用戶是在進行「全景拍攝」還是「grindr 尋找」,同時還能知曉他/她們設備的相機和其他錄製設備處於何種狀態。

谷歌眼鏡有針對設計開發人員的四項原則:「圍繞眼鏡設計」、「召之即來,揮之即去」、「保持待命狀態」、「安全第一」,但這些的重點都在於關注谷歌眼鏡穿戴者的用戶體驗。要讓谷歌眼鏡更有信服力,開發者就不能只將精力放在眼鏡穿戴者上,也要關注穿戴者身邊的人群。只有平衡好兩個群體之間的聯繫,谷歌眼鏡才能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所認可。

近似透明度。允許任何眼鏡穿戴者所拍攝的人訪問由穿戴者發布的信息源,不是被拍攝的對象通過被授權的設備同樣可以訪問。所有信息源都能與發布它的谷歌眼鏡相匹配,並最終追溯到佩戴者。這一簡單而神奇的技術將創立更廣義的隱私數據所有權的定義。在現實中,很少人會有興趣去扮演黑客的角色,而這信息流開放技術也將改變人們使用谷歌眼鏡觀看事物的行為。但對很多具備技術思維的人來說,這還不足以稱之為改進的一步——畢竟,它需要讓眼鏡穿戴者周圍的人查看更多可疑的信息,才能確保自己的隱私未被錄取。

遠程控制。允許通過認證的、身處眼鏡穿戴者附近的人控制谷歌眼鏡的錄製功能,將錄製的信息傳輸到自己的設備中。這是讓眼鏡穿戴者周邊的人因眼鏡而受益的一個有效嘗試。

有人可能會認為,谷歌眼鏡提供給我們的,只是一個懶惰的未來學家所展望的未來。谷歌眼鏡所呈現的連線式願景將與西方流行年輕男性文化密不可分——如終結者、光暈等,而這無形中讓它的未來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就像你對一名新生兒的期望一樣——是成為偉大的作曲家,還是自殺的中年人呢?雖然對於那些在過去十年裡關注過Yodobashi camera的人而言,谷歌眼鏡的技術並不新奇,但對它們感到驚奇並不是重點——如何將它們整合到一個整體的體驗中來才是關鍵。

接下來去哪?

「這裡有一個針對業餘攝影師的補救辦法:給他/她的相機一磚頭,當你懷疑他/她偷偷拍攝了你時。」

這句話來源於1885 年9 月18 日出版的《業餘攝影師》雜誌,作者是Bill Jay 。在雜誌出版的7年前,支持遠距離隱秘攝影的幹板技術被發明。而當25年後,相機的尺寸也變得越來越便攜時,另一句來自當年的《業餘攝影師》的一句話同樣發人深省:」「我們的道德品質隨著我們的儀器的縮小而縮小。」

現在,這句話略做修改,便可以用於谷歌眼鏡:「這裡有一個針對谷歌眼鏡佩戴者的補救辦法:澆他/她的臉一桶冰水,當你懷疑他/她偷偷拍攝了你時。」

在時機成熟時,提供谷歌眼鏡的新興功能的技術將真正消失於視圖中——這正是一扇為思考、討論、辯論和行動提供機會的窗口。我很感謝谷歌在這個時刻將如此多的精力投入到谷歌眼鏡當中。激情?連通它。憤怒?吸納它。

(作者系青蛙公司執行創意總監)

相關焦點

  • 一文看盡中國現在的稅負問題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杜濤 過去的幾年,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降低稅負,但是稅收收入卻大幅度增加,稅負重的聲音也不絕於耳。到底如何認識稅負的變化?能否進一步降低稅負?對此經濟觀察網記者專訪了智方圓稅務師事務所主管合伙人王冬生,王冬生曾經供職中國財政部稅政司和畢馬威北京稅務部,從事涉稅工作多年。
  • 王石的高度與寬度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當媒體鋪天蓋地的讚許鬱亮的堅毅與執著時,6月3日,仍舊身任萬科董事長的王石笑容滿面的出現在財經報紙的頭版。而旁邊的配語則耐人尋味——「這次不談高度,讓我們聊一聊人生的寬度」。其實,這只是一則廣告,但在這個時點用這樣的語言卻值得玩味。畢竟早在10年前的這個5月,王石就成功登頂珠峰。王石被譽為中國地產業的教父,從這點而言他實可以笑看高度,因為這個詞對他而言,已無太多意義。
  • 人類在變得更聰明嗎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從遺傳角度看,有些社會變動會導致群體的智力提高,例如「優生學」工程,讓聰明人比常人多生孩子,又如人們大批與遠處乃至外族人結婚(從而避免近親繁殖,增加混血優勢)。二者都需要一代一代長期持續才能有成效。但是二十世紀中並沒有大規模發生這樣的變動,時間也太短,因而弗林效應無法用遺傳變動來解釋。
  • 信託業無法承受之重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例如,財經評論家葉檀在《每日經濟新聞》撰文稱「龐氏騙局式的信託風險早該暴露了」,直接把中國第二大金融行業比作「麥道夫」;謝國忠在《南華早報》發表評論文章稱,系統性危機並不存在,整個信託行業倒閉也影響有限,因此中國不應再用納稅人錢去兜底,而應放任高風險信託產品違約。
  • 腳踏實地的農發組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回看這些歷史文件,讓人感到,他們將要開展的大規模、有現代科學指導、經過總體設計的調查,接上了民國時期鄉村調查的地氣,構成了20世紀具有社會學和經濟學意義的又一個創舉。1981年2月11日,農發組成立了。成立會在北大招待所召開。由王耕今主持,北大經濟系主任胡代光也應邀參加。鄧力群和國家農委副主任杜潤生(1913年生)出席並講了話。
  • 文明的試錯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對此,有人發出這樣的感慨:「我覺得,那仿佛是我置身於人間的極樂世界,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候。」而德國哲人洪堡,則一再聲稱,熱帶「偉大壯麗」的景色,是多麼的令他「驚詫和敬畏」!沒有哪裡可以像熱帶那樣,讓他感到自然是如此壯麗;沒有哪裡可以像熱帶一樣,讓他感到自然是如此的強大。
  • 彈道裡的正義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圖片來源:全景網)【銀幕筆記】一     我看過三四十部好萊塢西部片,包括一些義大利風格的西部片。這不值得誇口,只是見證了生活的無聊。一部水準稍差的文藝片,會令人無法忍受,而水準更遜的西部片,仍能讓人覺得「閒處光陰易過」——當然,主要指男性觀眾。
  • 「逆水行舟」的歐洲面臨新考驗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秦暉/文「倒逼」式的歐洲一體化2011年年末我曾給一家雜誌寫了年終專稿:《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講的就是當時炒得沸沸揚揚的「歐債危機」。那一年人們關注的危機中心是債臺高築的希臘。但是當時我就認為,無論歐洲一體化,還是全球化,都處在一個臨界點上。
  • 重返月球意味著什麼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博物館還沒有開門,格林站在博物館外,透過玻璃窗看他乘坐的「友誼七號」返回艙,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有時候,我在想,自己是不是犯了一個錯?」此時的格林已經是美國聯邦參議員,正在競選美國總統的民主黨提名,但是競選很不順利。他說這句話很有深意,好像在懷疑自己選擇離開激動人心的航天事業,加入政界,是不是選擇錯了。總統競選是那麼世俗,那麼沉悶,完全不同於在宇宙中俯瞰地球的那種奇妙感覺。
  • 懂得寫下來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個人的、家人的、友人的、他人的,這股個人記錄的小風潮,大陸這邊從章詒和的《往事並不如煙》開始,近年來還有江平的《我所能做的是吶喊》、野夫的《塵世?他出版過近30部作品,曾執教於兩所大學的藝術專業,同事和學生正活躍於當今臺灣藝術文化界——臺灣的文化圈很小,有相似背景的人比比皆是,這種文人身份只能說明亮軒是相對的客觀的觀察者和潛在的流利的敘述者。 真正讓亮軒成為時代親歷者典型的,是他的人生經歷和家庭背景。
  • 華僑城的變與不變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其中,「文化+旅遊」融合最為廣泛深入,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十三五」伊始,華僑城就提出「文化+旅遊+城鎮化」創新發展模式。堅持產業「文化化」。緊抓旅遊供給側改革這根主線,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探索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讓「詩和遠方」成為越來越多人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 了解瘟疫般的經濟危機(2)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如果採用後一種方法,那麼在不遠的將來,更為嚴重的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可能會愈演愈烈(這一現象恰似1987年股市崩盤後的情形,這一失誤導致20世紀80年代末的通貨膨脹,這一事件直到1990—1992年期間出現嚴重的經濟衰退才結束)。而且,此時,重新執行廉價信貸政策只能阻礙必要的無盈利投資的變現和使公司無法恢復原狀,其結果甚至必定會延長衰退周期。
  • 哈貝馬斯:一個世界公民的理想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朱與非|文2012年5月,于爾根·哈貝馬斯到維也納,被同時授予兩個獎項的時候——「埃爾文·查戈夫獎」和「維克多·弗蘭克獎」,我遠遠地瞻望過他。當時83歲的他神情淡然,已經免疫於一切頌揚。他的先天破損的臉,會讓乍見之下的我感到吃驚,但也馬上習慣了。
  • 機智「雲」掘金場景消費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傑升投入大量資源開發機智雲硬體自助開發平臺和GoKit板,除了能籠絡用戶,另一個關鍵作用是避免了既耗費精力,又容易看走眼的產品挑選過程。物聯網、智能硬體的時代一定會到來,這個是行業共識,但是要等3年,還是5年,還是10年?誰心裡都沒有數。作為一個硬體接入平臺,讓傑升自己去判斷哪些產品會成功,哪些會失敗太困難了,這本身也是整個智能硬體領域投資非常審慎的原因之一。
  • 熊朝忠:運作金腰帶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 馬雲念叨最多的閒魚是怎樣一個藍海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報 記者 鄭淯心 「小孩子長得快,買的衣服很快就不能穿了,買了玩具也是三天興趣。那衣服和玩具怎麼辦?我把衣服掛在閒魚上,沒想著賣多少錢,反正也要扔掉或送人,很快有買家問衣服穿多久、多大尺碼。交易完成後對方還拍了自己孩子穿上衣服的照片,我看比我女兒穿上好看,當時內心是難以言狀的激動」。
  • 每日經濟新聞英文頻道招聘
    每日經濟新聞英文頻道招聘每日經濟新聞是當今中國影響力居於全國前列的主流財經媒體,2008年發展至今,已經成為擁有報紙、網站、APP、公眾微信號、微博、視頻的全媒體平臺:1、英文或經濟類、新聞類專業本科以上學歷,具備較高的口語水平,可獨立用英文完成採訪任務,英語專業八級或相同水平者優先;2、熟悉中國財經報導領域,具備中文或英文媒體新聞報導從業經歷兩年以上;3、有責任感,有較強的團隊管理、動員能力和工作熱情,能夠適應媒體工作的崗位特點。
  • 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英文頻道招聘啟事
    每日經濟新聞是當今中國影響力居於全國前列的主流財經媒體,2008年發展至今,已經成為擁有報紙、網站、APP、公眾微信號、微博、視頻的全媒體平臺,每天為3000多萬全球用戶提供鮮活、深度、有投資參考價值的財經內容。八年後的今天,每經再度出發,下一個目標是用8年時間發展成為全球一流財經媒體。
  • 墨寶紫砂:2011年紫砂收藏品的黑馬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 胡舒立:「我們信仰新聞」 ——《財經媒體寫作指南》序
    此書基於李箐24年的財經新聞實踐,也基於她在美國一年的最新觀察研習,能給財經專業新聞人全景式啟發,也有助於研究者對美國商業新聞近20年的發展變遷有基礎性了解。徐曉是責任編輯,題書名《財經媒體寫作指南》,頗為點睛。 32年前我第一次訪美,有機會駕車遍訪20多個州,行數個月,訪數百人,每到一地都訪問當地的報紙,還在美國大中小三家報紙分別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