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由財訊傳媒集團、《地產》、未來城市主辦的「2017未來城市峰會」在北京舉行。此次峰會圍繞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議題展開對話及討論。
宜居城市建設是城市發展到後工業化階段的產物,是指宜居性較強,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間環境、人文社會環境、生態與自然環境和清潔高效的生產環境的居住地。2005年國務院批覆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首次出現「宜居城市」概念。
生態宜居城市認識存誤區
宜居城市,是指對城市適宜居住程度的綜合評價。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李鐵認為,從視覺角度,即較大的生活空間,擁有水系、河流、大自然的生活定義宜居城市的概念是錯誤的。
李鐵認為,「生態宜居」應當是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宜居宜業的城市發展模式應當是高度集約的、緊湊型的城市。不論是對地產商還是對地方政府來講,其核心是最重要的是城市多元功能的能不能滿足生活的各種需求。
國務院參事仇保興提出,GDP、幸福指數、可持續性三者共同構成了城市的三角定位。前兩者為結果導向,後者為標準導向,在規劃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時要平衡好三者之間的關係。
仇保興認為,成功的小城市和新城鎮必須產生足夠的反磁力。「新城鎮不在於大,而在於富有特色,與主城互補,展示稀缺性等,新城鎮需要在環境更美、公共服務更優、生活更適宜這些方面下功夫。」
關於宜居城市建設的目標,仇保興以英國田園城市作比,提出空間目標、社會目標及組織管理目標三方面內容。在組織管理方面,強調組織管理的目標必須要有約束力。城市規劃指導下的建築方案審查制度,即是人的需求與公共需求之間的平衡,政府應該作為公共建設承擔者。
對城市的基本認識,首先要區分其基本職能與非基本職能。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沈遲表示,「基本職能」是城市所擔任的區域職能,即在地區中間的地位;「非基本職能」指為城市居民本身的服務職能。
沈遲認為,建設生態宜居城市,不能只保證城市基本職能而忽視非基本職能,忽視本地居民生活服務需求,跟本地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功能,不能從城市中分離出去。
生態宜居不等於低人口密度
城市化是人口集聚、特別是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的過程。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長,工業化思維指導下城市建設和城市運營的諸多弊病暴露無遺,人們對「宜居城市」的呼聲越來越高。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在新時代的新城鎮格局下,城市宜居方案發生了新變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城市宜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針對目前我國城市建設存在的粗放模式問題,李鐵認為我國長期把生態宜居簡單理解為低人口密度,「大廣場+主幹道+大院式房地產」模式,過分追求視覺效果的「城市潔癖」導致城市的包容性變差。
以北京交通堵塞問題為例,李鐵分析北京的城市規劃路網密度過低,城市的發展進程造成汽車擁堵,其結果是碳排放的增加,粗放模式形成這種固化的格局,導致微循環系統差。
宜居建設要增加包容性。針對如何補齊城市發展模式過於粗放的短板,李鐵以共享經濟、快遞等網際網路營銷模式及外來人口補齊服務短缺為例,提出宜居宜業的城市首先要增加包容,細緻耐心地服務,歡迎與新經濟模式相關的市場化主體和外來人口參與城市的發展和建設;其次,要轉變執政理念,深入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不以精英思維排斥任何城市需要的人口和產業;最後,要適應城市的物質生態和社會生態,體現出真正的生態宜居城市理念。
清華大學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尹稚對生態宜居城市的概念進行解讀。所謂「生態」追求的是一種自然生態與人生生態之間的共生關係;所謂「宜居」是對人需求的認識,是對人最本性訴求的回應;所謂「生命力」即是城市活力,來自於城市新移民,城市要讓新移民看到改變人生、改變家庭命運的機會才能有活力。
落實到實際層面,尹稚指出發展生態城市,第一要「算大帳、求貢獻」,如界定人工環境佔地球表面的多少,該把多少留給自然生態;第二要「算小帳,求協同」,即通過人工手段把原有地球生態裡各種被阻斷和弱化的循環延續上。
「城市有很多機會問題,小到個人命運的改變,大到一個國家基本國民素質的改變,這都是要靠城市來做的。」尹稚認為在當前的時代討論生態、宜居及城市活力的問題,要回到城市的本原上,即城市是為了人民宜居。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