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如何生態宜居? 專家稱不可簡單理解為低人口密度

2021-01-21 同花順財經

  12月12日,由財訊傳媒集團、《地產》、未來城市主辦的「2017未來城市峰會」在北京舉行。此次峰會圍繞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議題展開對話及討論。

  宜居城市建設是城市發展到後工業化階段的產物,是指宜居性較強,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間環境、人文社會環境、生態與自然環境和清潔高效的生產環境的居住地。2005年國務院批覆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首次出現「宜居城市」概念。

  生態宜居城市認識存誤區

  宜居城市,是指對城市適宜居住程度的綜合評價。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李鐵認為,從視覺角度,即較大的生活空間,擁有水系、河流、大自然的生活定義宜居城市的概念是錯誤的。

  李鐵認為,「生態宜居」應當是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宜居宜業的城市發展模式應當是高度集約的、緊湊型的城市。不論是對地產商還是對地方政府來講,其核心是最重要的是城市多元功能的能不能滿足生活的各種需求。

  國務院參事仇保興提出,GDP、幸福指數、可持續性三者共同構成了城市的三角定位。前兩者為結果導向,後者為標準導向,在規劃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時要平衡好三者之間的關係。

  仇保興認為,成功的小城市和新城鎮必須產生足夠的反磁力。「新城鎮不在於大,而在於富有特色,與主城互補,展示稀缺性等,新城鎮需要在環境更美、公共服務更優、生活更適宜這些方面下功夫。」

  關於宜居城市建設的目標,仇保興以英國田園城市作比,提出空間目標、社會目標及組織管理目標三方面內容。在組織管理方面,強調組織管理的目標必須要有約束力。城市規劃指導下的建築方案審查制度,即是人的需求與公共需求之間的平衡,政府應該作為公共建設承擔者。

  對城市的基本認識,首先要區分其基本職能與非基本職能。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沈遲表示,「基本職能」是城市所擔任的區域職能,即在地區中間的地位;「非基本職能」指為城市居民本身的服務職能。

  沈遲認為,建設生態宜居城市,不能只保證城市基本職能而忽視非基本職能,忽視本地居民生活服務需求,跟本地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功能,不能從城市中分離出去。

  生態宜居不等於低人口密度

  城市化是人口集聚、特別是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的過程。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長,工業化思維指導下城市建設和城市運營的諸多弊病暴露無遺,人們對「宜居城市」的呼聲越來越高。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在新時代的新城鎮格局下,城市宜居方案發生了新變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城市宜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針對目前我國城市建設存在的粗放模式問題,李鐵認為我國長期把生態宜居簡單理解為低人口密度,「大廣場+主幹道+大院式房地產」模式,過分追求視覺效果的「城市潔癖」導致城市的包容性變差。

  以北京交通堵塞問題為例,李鐵分析北京的城市規劃路網密度過低,城市的發展進程造成汽車擁堵,其結果是碳排放的增加,粗放模式形成這種固化的格局,導致微循環系統差。

  宜居建設要增加包容性。針對如何補齊城市發展模式過於粗放的短板,李鐵以共享經濟、快遞等網際網路營銷模式及外來人口補齊服務短缺為例,提出宜居宜業的城市首先要增加包容,細緻耐心地服務,歡迎與新經濟模式相關的市場化主體和外來人口參與城市的發展和建設;其次,要轉變執政理念,深入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不以精英思維排斥任何城市需要的人口和產業;最後,要適應城市的物質生態和社會生態,體現出真正的生態宜居城市理念。

  清華大學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尹稚對生態宜居城市的概念進行解讀。所謂「生態」追求的是一種自然生態與人生生態之間的共生關係;所謂「宜居」是對人需求的認識,是對人最本性訴求的回應;所謂「生命力」即是城市活力,來自於城市新移民,城市要讓新移民看到改變人生、改變家庭命運的機會才能有活力。

  落實到實際層面,尹稚指出發展生態城市,第一要「算大帳、求貢獻」,如界定人工環境佔地球表面的多少,該把多少留給自然生態;第二要「算小帳,求協同」,即通過人工手段把原有地球生態裡各種被阻斷和弱化的循環延續上。

  「城市有很多機會問題,小到個人命運的改變,大到一個國家基本國民素質的改變,這都是要靠城市來做的。」尹稚認為在當前的時代討論生態、宜居及城市活力的問題,要回到城市的本原上,即城市是為了人民宜居。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wh

相關焦點

  • 中國十大最宜居城市,快來看看你的城市在不在
    中國最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中國宜居城市」作為判斷標準的參考,主要包括生態環境、衛生、城市安全指數、生活方便、舒適指數、經濟發達程度指數、社會文明、城市聲譽,七個主索引和48個二級指標來衡量。今天就讓添佳來帶大家看看哪個城市最宜居。
  • 專家稱政策被誤讀:不能把推廣街區制理解為簡單「拆牆運動」
    開放大院小區道路,業主公共權益如何保障?沒有了圍牆,住宅安全如何保障?未來將如何「逐步打開」?針對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新華社記者採訪了權威專家。「打開封閉式小區,我家小區要拆嗎?」這幾日,圍繞「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街區制」等新提法,不少網民發出疑問。
  • BMW卓越城市|諸大建:城市韌性的空間、社區與生態
    特別是那些主張中小城市發展的學者和專家,認為城市規模大、密度高,不是容易感染新冠嗎?特別是在武漢封城時,就提出了這種疑問。我想給大家做一點簡單解讀。今年年初到現在,看全世界城市的情況,是否大城市規模大了、密度高了以後,就容易感染疫情呢?實際情況是,不。有的大城市確實感染比較厲害,比如紐約,甚至巴黎也是這樣的。
  • 稀缺湖景+生態宜居+城市新中心,一個隱藏的高品質人居生活範本!
    稀缺湖景產品+生態宜居價值+城市新中心,一個隱藏的高品質人居生活範本!作為未來現代化大西安新中心,灃東新城近幾年發展提速,一躍成為大西安超級網紅片區。灃東新城,地處渭河南岸,灃河東岸;南接西安高新區,北連西安經濟開發區,是西鹹新區五大組團的重要組成板塊,更是現代化大西安新中心的核心區。
  • 2020重慶西交通「聚」變,高新區生態宜居核心腹地加速突圍
    項目起於軌道5號線跳磴至江津段九龍園區站,止於西彭,全長約18公裡,功能定位為城區快線,總投資160億元。19號線是縱向貫穿高新區宜居生態核心腹地所在的西部槽谷(北碚-江津)的重要軌道,遠期規劃至2035年,引領西部片區城市發展,支撐西部片區獨立新城建設。19號線(陶家至西彭段)的到來,對於高新區宜居生態核心腹地而言,將是重磅利好。
  • 思想碰撞 共謀立體城市規劃建設邏輯
    本次論壇重磅邀請到國內外建築設計專家學者,以國際視野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切入點,全方位深入交流立體宜居城市的規劃設計與實踐經驗。  現場,嘉賓觀點鮮明、金句頻出,為推動中國乃至世界立體宜居、空間整合城市理論與實踐水平的提高積極貢獻智慧。  一起來看看他們都說了什麼?
  • 生態宜居 | 來得更早數量更多,天津怎樣招待「鳥類大熊貓」?
    生態宜居 | 來得更早數量更多,天津怎樣招待「鳥類大熊貓」?為使這一有著「鳥類大熊貓」之稱的世界瀕危物種在停留我市期間「吃得飽」「歇得好」,相關部門正在推進「保育放流」「生態補償」等措施。
  • 看這座新城如何用「生態科技」推動「宜居宜業」
    未來,每年都會有一大批高層次航空人才從這裡「起飛」,生態科技新城將成為航空人才培養的「新搖籃」。中國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為什麼落戶生態科技新城?宋慶國以新城名字「說文解字」:「生態」——環境宜居,「科技」——氛圍宜業,再加上即將建成的高鐵站,生態科技新城宜居宜業宜行,已經具備了吸引人才集聚的所有元素。
  • 「大裂變」時代勘察設計企業如何尋找新動力?權威專家現場支招
    在「新基建」背景下,勘察設計企業如何在「大裂變」時代找尋發展新動力、發展新機遇?今日,長沙市勘察設計協會年會上特邀國內權威專家為長沙城市建設工作和勘察設計行業的發展「把脈」,並深度探討勘察設計企業如何更好的助力「精美長沙」建設。工程勘察設計企業的發展正處於一個不確定性不斷上升的大背景之下。
  • 城市規劃專家李曉江:組團緊湊發展拒「攤大餅」,成都東部新區發展...
    在這位知名的城市規劃專家眼裡,如何創造一個吸引人才的城市環境、生活質量和公共服務體系,是剛剛成立的新區需要考慮的,這也是新區的營城智慧。  「規劃建設東部新區的可行性」  「規劃建設東部新區是落實國家戰略部署和四川省戰略要求的重要舉措。」
  • 專家:我們的城市缺乏獨具特色的「生命地標」
    籤約揭牌儀式後,召開了上海市生態經濟學會2020年度學術年會,年會以「建設生態城市,厚植髮展底色」為主題,與會者圍繞以生態城市建設落實人民城市建設理念展開探討。 中國生態經濟學會理事長李周指出,高收入經濟體在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方面將產生三個變化。
  • 算法工程師的數學基礎|如何理解概率分布函數和概率密度函數
    在賈俊平老師的《統計學》教材中,給出了這樣的區分:如果隨機變量的值可以都可以逐個列舉出來,則為離散型隨機變量。如果隨機變量X的取值無法逐個列舉則為連續型變量。離散型隨機變量的概率分布、概率函數和概率分布函數在理解概率分布函數和概率密度函數之前,先來理解下概率分布和概率函數。陳希孺老師在他所著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這本書中說:研究一個隨機變量,不只是要看它能取哪些值,更重要的是它取各種值的概率如何!
  • 河南「最宜居的」城市,連續10年獲得十佳宜居城市,是你的家鄉嗎
    許多人希望居住在氣候適宜、環境優美的城市,但是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許多地區已經不再有藍天和清新的空氣,人們戴上了「霧霾天」,外出時要戴上口罩,減少對霧霾的吸入,但是這種「包」式的生活絕對很不方便。因此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座相對自由、適宜居住的城市,猜猜它在哪裡,位於河南省信陽市,河南更多的人認為是鄭州還是洛陽,因為這兩個城市的地位比較高,知名度比較高,但恰恰是因為信陽市不太出名,發展不太好,當然汙染也不大,所以才有今天的清新空氣和暖風。
  • 專家稱生態系統萬一崩潰人類將無法生存
    環球足跡網絡日前發布報告稱,如果人類仍以目前的速度消耗資源、生產廢物,那麼到本世紀30年代初,為滿足人類需求,則將需要兩個地球的資源;這種消耗水平可能造成主要生態系統的崩潰。生態系統的崩潰會給人類造成什麼影響?全球生態系統會不會真的崩潰?
  • 2020中國宜居宜業城市
    > 2020年11月28日,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宜居城市與城鄉治理專業委員會(簡稱「宜居委」)發布《2020中國宜居宜業城市榜》,全國709個城市有84個城市上榜。
  • 溫哥華,多次上榜的全球宜居城市(下)
    它始建於1889年,橫跨卡皮拉諾河谷,兩岸布滿原始森林,吊橋長137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人行吊橋,它距河面高度為70米。公園歷史展覽顯示,19世紀末,有位名叫喬治.葛蘭.麥基的人發現這處秀麗風景,便全家在此定居,為方便通行,他們在當地印第安人幫助下開始建橋。
  • 關於未來城市的樣子 這場論壇上專家畫出了這幅藍圖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沈晶晶 攝當「未來城市」四個字出現時,你的腦海是否已閃過一個又一個畫面,擁有無數摩天大廈的高密度垂直城市、花園裡的綠色生態城市,亦或是人工智慧與人類並存的《雲圖》式科技城市。12月8日,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杭州市數字資源管理局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城市與地產研究院聯合辦了個論壇,或許能為我們揭開一點未來城市的面紗。在國務院參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看來,未來城市首先必須是一座有韌性的城市。
  • 合肥,中國最宜居城市!全省僅2城
    合肥,中國最宜居城市!>2020年11月28日,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宜居城市與城鄉治理專業委員會(簡稱「宜居委」)發布《2020中國宜居宜業城市榜》,全國709個城市有84個城市上榜。
  • 生態宜居西城區 多「園」融合驅向前
    從九十九溪秀美壯觀的田園風光到貨櫃車輛穿梭繁忙的現代物流園區;從綠意蔥鬱遊人如織的八仙山到花海山林石藝奇巧的崎山公園;從拔萃雙語學校的朗朗書聲到輕工學院的矯健身姿——西園,一座以「現代服務業高地,生態宜居西城區」為發展定位的生態宜居新城,正在晉江西城區強勢崛起。
  • 蒙自:一座北回歸線上的宜居城市
    作為外來投資者,能生活在這樣四季如春、瓜果飄香的城市裡,是我們的福分。」來自山東的老闆李俊雲開心地對記者說。  蒙自,由於北回歸線穿境而過,擁有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這既是大自然饋贈給蒙自人民的寶貴財富,也是蒙自對外展示的一張靚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