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那麼多的失敗,我們為何還要發射國外的衛星

2020-08-29 熊貓說

胖五發射成功那晚,我夜不能寐,寫下了一篇文章,主要是回顧了我們在探索太空的領域上曾經所遭受的挫折。文章推送之後,收到了很多朋友的留言,但其中不乏很多言辭激烈者,今天主要就解答這麼一個問題,既當年為何屢次發射外國衛星失敗,我們還要不斷接續堅持接受發射任務呢?難道明知對方搗亂,直接拒絕就不可以嗎?



問題的答案,其實並不複雜,總結起來有這麼三點,一曰入行,二曰經濟,三曰形勢。我們一個一個的說吧…早在很久之前,兔家科研界在藍星同行眼裡就是草臺班子般的形象,既沒有什麼技術標準可言,又沒有什麼壓箱底的技術本領,所以給其它國家一直的印象就是,我們的科技是落後的,更是不可靠的。即便說,我們自力更生搞出來了兩彈一星,可由於西方國家的妖磨化報導,我們的成功成了小偷和竊賊一般的行徑,也就是說,我們的本事,都是偷來的,我們在他們眼裡,就是一群落後的人,一個落後的國家。這種印象說起來就太早了,一直從鴉片戰爭之前開始,中國在西方國家的印象便是如此,所以,各行各業,皆是這樣,在當年的藍星太空俱樂部中,我們走到哪裡都是處處碰壁,四處被拒,受盡了刁難的。


一個人家早已用不著的備用數據,我們求著都不給,就算是給錢,不僅獅子大開口,還提出各種無理的要求…這樣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太空的發展和研究,僅僅是單一區域,是很難全面去觀測的,所以藍星那些太空大國,便「自發」的成立了各自的區域性組織,而在冷戰之後,以美國為首,又重新整合了藍星的太空探索合作組織。這個,說白了吧,就是太空封鎖…它們打著和平利用太空的名義,要求各大太空大國,都必須加入到它們之中,然後集體的把我們拒之門外。不論是眾所周知的國際空間站進駐被拒的情況,還是多個數據共享與基站互聯被否定的情況,都是西方國家對我們施行太空封鎖的具體舉措,而這樣的舉措在以前實在是不勝枚舉。不過,它們倒是留下了個「門縫」,說只要你們能夠證明自己可以入門,那你們就能進來。如何證明可以入門呢?不就看你的發射成功率和火箭系統穩定性麼?



所以,發射外國的衛星,這既是證明自我的需要,更是反擊對方的需要,我們要證明我們火箭系統的穩定性和先進性,想入這個門,那麼就必然要發射外國的衛星…再一個就是經濟帳了,不論是當年還是現在,我們發射衛星的收費…雖然不至於說藍星最便宜,但肯定是相對最划算的。只是,物美價廉,這個不過是一方面。另一個方面呢,實話說,當年我們的外匯…少的可憐,而在高尖技術上能夠賺來外匯的,真的也沒幾個,可發射衛星卻算得上是一個。那個時候,幾個院窮的時候有多窮?全院上上下下,就等著給老外的衛星打成功了,然後人家結了款,咱們有錢發全獎,各家各戶能買肉買新衣服過年。這個,真的一點都不誇張…尤其是改制之前,當年哪個院下面不是成千上萬張等著吃飯的嘴呢?上面經費又有限,不靠這樣賺點錢,同時慢慢熟悉接入藍星的太空市場,吃飯都是問題…


雖說不論那個時候還是現在,總是要給上面交上一大部分,但分下來獎金,也是夠過個好年了。我現在都記得,在199X年的年底,當時獎金髮了526塊2,足足抵得一個半月的工資,因此那年很奢侈的添了一塊手錶,記憶猶新啊。而這些獎金,就是來自於打衛星的經費。還有那些機動科研經費以及特批的研究經費,當時國家實行技術經費掛鈎反哺,就是說打衛星成功了,從收取的費用中,除了獎勵經費之外,還會按照一定的比例返還給各院一部分經費作為下一年的研究經費用。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說,一回失敗就能影響我們一系列的研究進度的原因。說白了,當年還是窮,哪裡像現在這樣?經費一點都不愁,就愁從哪搞開頭。時代不一樣了,現在的人,也很難理解我們當年經歷的那種難處,看到發射失敗了,許多同事都是一夜白頭,為何?因為來年的研究經費沒指望了,即便有也不會充足,所有的希冀剎那破滅,有什麼是比這樣更打擊科研人員的呢?



最後便是形勢了,這個形勢,無需說太細,朋友們也清楚,從那個時代過來,哪個行業不是被一路圍堵過來的呢?是的,那個時候美國確實是可以自己發射衛星,但是在我們這裡發射,既物美價廉省了大筆的錢,又能夠搞點動作給我們使勁抹黑,還可以趁機東瞅西看尋摸點想要的信息,何樂而不為呢?更何況,現在我們的實力,有底氣跟美國說不,可是倒退二十多年前呢?綜合實力不允許的時候,你就是憤怒,也是別人眼中的笑料!說直白一些,就算明知美國可能在搗鬼,但是我們不能更不敢拒絕!俗話說的好,牛X都是熬出來的,如果沒有當年的委曲求全,沒有哪個時候的含垢忍辱,而是針鋒相對,或者破罐子破摔,哪裡有今日之成就,今日之勝景?是的,現在我們敢跟美國說不,可在二十多年前,放眼藍星,誰!又!敢!有些事,有些人沒有經歷,我不怪他們,畢竟他們還年輕,可是有些事,有些人經歷了,卻在這大言不慚,我只能說,好了傷疤忘了疼!



過往種種,皆為雲煙。二十多年前,我們使勁向別人證明自己,證明我們是合格的,是可以的,卻屢遭懷疑和冷眼…二十多年前,我們為了今人眼中的仨核桃倆棗,笑臉相迎,明知事因不在我,卻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裡面咽…二十多年前,面對強大到令人絕望的對手,我們連說不的權力都沒有,一次又一次被踐踏尊嚴…二十年前,我們勒緊了已經緊的喘不過來氣的褲腰帶,在國外同行不停恥笑和不屑中,默默的籌劃著我們自己的太空未來…二十多年過去了,我們站在了新的歷史高度,但正如大兔所言,不論走的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今天,我們不再怕它們來搗鬼,明日,我們即將制定自己的規則…寫到這裡,我的腦海中,又浮現出那一張張熟悉的面孔,那一位位為了太空事業而奉獻終生的人啊,他們,從未走遠…路,在腳下,夢,在星河,新的一年,共同,奮進吧!


相關焦點

  • 長徵三號乙火箭搭載著印尼衛星發射失敗,這對中國航天有何影響?
    4月9日晚,我國的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搭載著印尼的帕拉怕-N1(PALAPA-N1)通信衛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結果火箭並沒有把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宣告失敗。那麼,此次發射失利會對中國航天帶來什麼影響呢?
  • 織女星運載火箭發射失敗,2顆衛星失蹤!長徵五號即將發射嫦娥5號
    對於運載火箭來說,顯然是人類探索太空的最能夠指望的工具之一,畢竟不管是發射各種衛星還是各種飛船,都要通過運載火箭來達到這一目的,但是對於每一次發射來說,顯然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成功,一旦發射失敗,那麼帶來的損失無疑是巨大的,畢竟每一次運載火箭的發射,都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發射失敗可能帶來的不僅僅是火箭墜落或者爆炸,
  • 長徵七號火箭可靠性那麼高,為何第三次發射就失敗了?專家告訴你原因
    人類能夠利用短短幾十年讓航天科技獲得巨大進步,除了人類科學家的努力以外,也離不開那些為了人類航天事業不怕犧牲、英勇奮鬥的偉大航天員,公開資料顯示,在70年的航天活動中,人類已經有22位太空人為人類航天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其中包括16名美國人、5名蘇聯人(俄羅斯人)和1名以色列人,有人說美國技術那麼先進,也很少聽說有航天事故,為什麼美國會犧牲那麼多人?
  • B站衛星發射失敗了,發射衛星我國跟外國的差距有多大?
    前段時間B站在六一兒童節宣布了要發射一顆遙感衛星用於站內科普,這顆衛星重達172公斤,發射費用上百萬元,但在7月10日12時17分這顆BILIBILI冠名的遙感衛星最終宣告發射失敗,嗶哩嗶哩當天宣布再次發射衛星只不過時間另行通知,而地球的另一邊馬斯克的Space X龍飛船已經實現載人進入空間站了,還實現了一級火箭回收,到底我國的火箭和外國的火箭差距有多大?
  • b站衛星發射失敗,陳睿:下次一定!有人卻反對
    在6月1號,b站在全站宣揚要給我們發射一道衛星作為兒童節禮物。 鴿了一個月以後,終於在7月10號,b站衛星發射失敗了! 可能預料到了會發射失敗,相比於六一兒童節的全站預告,這次的發射前b站異常低調,很多人都不知道發射日期是7月10日。
  • 衛星發射失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據《新京報》報導,中國酒泉發射中心的衛星實驗失敗。 一顆高分02衛星,吉林一號。 一的聯網衛星,被送入C的預定軌道,但發射失敗。 一次失敗並不能證明什麼,但僅僅一年的四次發射就需要注意。如此高的失敗頻率意味著我國技術發展存在問題。
  • 一年時間內4次發射失敗,中國航天經歷了什麼?俄:絕非是巧合
    不過,最近,卻傳來了一個壞消息,那就是我國固體火箭發射衛星遭到失敗的命運,而這在一年內也是第4次發射失敗,有人質問,中國航天到底是怎麼了?對此,俄專家表示,這並非是一種巧合。據目擊者表示,此次在火箭升空之後就發現了有些異常,最後連這顆02C高分衛星一同發生了墜毀。不過,除了我們之後,在這一天,美國的一家私人公司進行了低軌道發射,但是沒有想到的也遭到失敗。所以俄方認為此事並非是巧合,而這些年來,中國作為航空領域的後起之秀,也取得了極大的進展,並不斷地有衛星升上空。
  • 長徵七號火箭可靠性那麼高,為什麼在第三次發射就失敗了?
    ,為什麼美國會犧牲那麼多人?中國神舟一號升空,實現第一次載人航天前段時間,以「失敗率低、成功率高」的中國長徵系列火箭經歷了兩次失敗,讓人不免對這種國產王牌火箭產生深深的擔憂,那麼是怎麼原因導致這種王牌火箭在短短30天不到的時間裡,就發生兩次發射失敗事故呢?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這兩次發射失敗事故。
  • 衛星過多已阻礙科學家探索,美國不顧一切,還要發射3000多顆
    >前段時間,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做了一件讓國際天文領域都感到震驚的事,竟然批准了亞馬遜公司的「柯伊伯計劃」,這項計劃,這項計劃未來將在地球周圍發射3000多顆近地軌道衛星,其中2026年之前,會先送近2000顆衛星上天。
  • 發射基地一片哀嘆!「一箭五飛」成最後的絕唱?60顆衛星升空失敗
    事實上,美國近幾年的發展並不順利,今年多架戰機陸續墜毀,盟友紛紛質疑美國的實力。還有最新研製的航母也出現了故障,另外美國在高超音速領域和5G領域都被我們和俄羅斯給超過了。而面對這一情況,美國開始著急了,想要打壓我們的發展,也在想辦法努力研發,不過想要超越我們,是沒有那麼簡單的。
  • 非常遺憾,首次發射快舟十一號火箭失敗,B站的衛星要等下一次了
    7月10日的下午,B站的發布聲明稱,在下午12時17分B站的衛星「嗶哩嗶哩視頻衛星」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乘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升空,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本次搭載了「嗶哩嗶哩視頻衛星」的衛星(吉林一號高分02E星)和「微釐空間一號系統S2星」。
  • 中國衛星發射失敗!全球沸騰爭相打撈殘骸 美國為何最積極?
    但,在今年的7月2日,中國發射了一顆由長徵五號搭載的「實踐18號」衛星,因火箭故障而發射失敗,「實踐18號」衛星也因此墜海。在人類衛星發射試驗中,這不過只是一次平常的失敗任務,但卻引發了世界的關注。  國內外普通群眾除了為中國衛星發射失敗而感到吃驚之外,大多數是從科學的角度,為中國航天加油鼓勁。但部分國家的軍方,則對墜海的實踐18號衛星更有興趣。
  • 美國星鏈計劃發射失敗,60顆衛星升空失敗,中國該如何看?
    星鏈計劃由4.2萬顆衛星組成一個龐大的通信系統,如果4.2萬顆衛星能實現,那麼意味著將會有更多衛星可能會發生上去,而這麼多的衛星發上去,其通信能力無疑是巨大的,這是一種比5G更快的6G服務速度,這一步跨越出來,意味著美國可以隨時隨地在世界任何地方享受到6G服務。作為全球其他國家與地區無疑是要暴露在美國的嚴密的監控之下,未來可能真的沒有什麼秘密可言。
  • 發射基地深夜傳出噩耗!60顆衛星升空失敗,「一箭五飛」有去無回
    60顆衛星升空失敗 美國科技水平很先進,在太空領域也一直有著不錯成績,不過,太空的軌道資源是有限的,在這種情況下,美軍決定構建一個龐大的星鏈網絡,為了順利的推行這項計劃,不惜斥資100億美元準備將1.2萬顆低軌道衛星發射到太空中。如果成功,美國在太空領域的發展將再次邁出一大步。
  • 中國罕見公開衛星入軌失敗,我們還有機會!
    摘要: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官方網站消息稱:2017年6月19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中星9A廣播電視直播衛星,由於發射過程中火箭三級工作異常,導致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目前衛星的太陽帆板和天線已展開,衛星系統工況正常。那麼這顆衛星還有可能繼續進入預定軌道嗎?
  • 中國航天日和中國火箭發射失敗
    今天是中國航天日,但我國今年兩次航天發射活動卻接連失利,要從失敗中找原因!最近一段時間,我國展開的兩次航天發射活動接連失利。在短短的24天內,兩款技術已經堪稱成熟的運載火箭,長徵七號甲運載火箭和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先後於3月16日和4月9日,因為未能成功將衛星送入軌道墜毀而宣告發射任務失敗。
  • 衛星發射失敗還獎勵200萬,半月後再次發射,這次只能成不能敗
    根據環球網報導,就在幾日之前,美國公司在發射衛星的時候出現了意外,直接導致失敗。不過就算衛星發射失敗,美國也還是獎勵200萬,這是因為這家公司半月後將再次發射,獎勵200萬也意味著這次只能成不能敗。此次出現意外發生爆炸的火箭是第1枚,接下來這半個月之後還會發射第2枚火箭,到時候它將會把美國自主研發的衛星發射到天上。其實該公司研發出來用於做實驗的火箭已經經歷過很多次意外,經常出現問題,因此並不需要過於驚訝。
  • 歐洲「一箭雙星」發射失敗 兩顆衛星不知去向
    歐洲大陸時間11月17日凌晨3時許,歐洲阿麗亞娜航天公司的一枚「織女星」運載火箭在法屬蓋亞那庫魯航天發射中心發射8分鐘過後因不明原因偏離軌道,導致計劃通過該火箭運載完成的西班牙觀測衛星SEORAT-Ingenio和法國Taranis衛星均不知去向。據阿麗亞娜航天公司公布的報告,阿麗亞娜航天公司正在分析遙測數據,以確定上述火箭究竟發生了什麼故障。
  • 伊朗衛星發射計劃宣告失敗,美以對此幸災樂禍:這是一顆間諜衛星
    伊朗發射的"鳳凰"號運載火箭,最終因為末端飛行速度不夠,沒能將Zafar1通訊衛星送入太空軌道,最終墜入印度洋,衛星發射計劃宣告失敗。而這次搭載的Zafar1(中文名為勝利)衛星,價值200萬歐元,.配備了彩色攝像功能,原計劃是用來勘測石油、礦物、森林等資源。儘管伊朗方面宣稱這是一次"十分了不起"的成就,並且表示,伊朗不會停止向太空探索的腳步,將分析數據,修正錯誤,準備下一次發射,但毫無疑問,這次失敗對伊朗航天事業的打擊是非常大的。
  • 中國留學生:國外那麼危險,我為何還要來?
    毋庸置疑的是,出國留學能讓孩子極大地開闊視野,鍛鍊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培養孩子坦然面對勝利和失敗的心態。   那麼,你為什麼選擇留學呢?   我們請來幾位女留學生,分享她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