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國外那麼危險,我為何還要來?

2020-12-08 騰訊網

  文/留學生海歸求職網

  伴隨美國頻發的槍擊案、留學生遇害失蹤案等事件,焦慮牽絆跨越了時差,大洋彼岸的安全問題被放大、聚焦。

  留學生或許聽到太多類似「父母在,不遠遊」的逆耳忠告,特別是女生們,還受到社會關於婚戀的期盼和壓力。雖又說「遊必有方」,父母願支持孩子實現自我價值,但所謂的安全隱憂,不能用距離二字就簡單定義;距離遠近,不是評價是否安全的指標。

  對家長來說,送孩子出國留學總結起來主要是以下原因:

  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將來更有競爭力,增加就業和獲得更好未來的機會;此外可以培擴展孩子的知識和視野,並且培養和孩子的獨立性和生活能力。

  毋庸置疑的是,出國留學能讓孩子極大地開闊視野,鍛鍊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培養孩子坦然面對勝利和失敗的心態。

  那麼,你為什麼選擇留學呢?

  我們請來幾位女留學生,分享她們的故事。

  飄怡,20歲,浙江

  俄亥俄州立大學,經濟與法語專業

  我在學校裡親歷過校園襲擊案。

  早上10點,我在上法語課,突然手機裡跳出學校安全警報:「校園內有活躍槍手,跑、隱蔽、反擊。」看著這則警報,我有點反應不過來,在我過去19年的人生中,這種只在新聞或電影中看過的事件,居然真正發生在離我幾分鐘路程的大樓旁。

  教授立刻停止上課,與系主任通話後,將全班學生都帶到辦公室。那裡已經聚集一些別班的學生與教授。鎖好門之後,大家都坐在了地板上。因為都是學法語的學生,耳邊圍繞著法國新聞電臺的報導,我們教授卻開始講起新聞裡的文法,試圖活躍緊張的氣氛。不安與恐懼來源於不可知,對於事態的了解與集體歸屬感的存在令我感到放心。

  我不知道遠在國內的父母,打開新聞卻看到我的學校發生危險事件時,該是怎樣的心驚膽戰。我給家人留言,第一句便是「學校發生一件事,但首先,我向你們保證,我很安全,我沒事。」然後向他們解釋整起事件。父母囑咐我,與集體待在一起,聽從指揮。

  將近兩小時後,槍手被擊斃,警報解除。當我走出教學樓,馬路、草坪上全是緩緩走過的學生,陽光照下來,我眯起眼睛,竟有種劫後餘生的感覺。

  說來或許像陳詞濫調,我在高一萌生出來美國留學的想法,想開拓一下自己的眼界,感受不同的文化與教育體系。差異固然存在,但並不是來到美國,就來到完全不同的世界,阿瓦隆的理想鄉。

  我參加過保護海洋與環境的志願者活動,在弗羅裡達州的海島上徒手拔著外來侵入植物。在不通電的島上,與組員們在細雨裡圍著篝火說故事。我獨自坐過三天52小時的火車,從芝加哥到舊金山,追逐落日,穿過雪原雨林沙漠,跨越全美。

  伴隨而來的一次次成長,也是魚缸外的新體驗才能帶來的。

  Joyce,22歲,廣州

  布蘭戴斯大學,政治科學專業

  「你為什麼要到美國讀書?」這是大一時,我被美國人問到最多次的問題。連跨州讀書都認為是「巨大決定」的美國人,自然沒有辦法理解為什麼會有人跑到上萬裡外,每年只能回一次兩次家,用不是自己的母語完成整個大學教育。

  很多起安全事件讓我感到自己身邊危機四伏。在去美國之前南加大有兩位留學生遇害,那時候我以為這只是一個孤立的事件。但大一時發生了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大三在荷蘭交換的時候德國也出現了難民性侵女性的案件,之後還有布魯塞爾恐怖襲擊。每一次大規模安全問題爆發的時候,自己都在不遠的地方,家長自然很擔心。一貫不太過問我去哪裡旅遊的父母都開始要求我每天必須用語音隨便說幾句話報平安。

  我所在學校的附近,是一個「治安良好」區域,但是平均一個月還是會收到幾封來自學校的郵件,內容多是學生報案學校附近有人騷擾女生,呼籲大家結伴出行,不要在天黑以後在外面獨自逗留。

  在那麼多的恐襲、留學生國外遇難的悲劇接連發生後,我時刻都在擔心下一個會不會就是我。整個留學階段都在安全問題上如履薄冰,在路上看到不講道理的車不敢按喇叭,怕他們下車掏出槍把我崩了。

  後來,被問得最多的問題是——「美國這麼不安全,為什麼還要去讀書?」

  最現實的答案是,因為已經開始了,就沒有退路。但即便再讓我選擇一次,我還是會選擇去美國上學。

  在大三觀摩海牙國際法庭對戰犯審判的時候,我能夠做到在期末論文中批判地分析國際法庭的低效造成的資源浪費,而不是一味地歌頌國際法的公平和高大上;在大四跟著議員實習的時候,我能看出極低的立法通過率(每年7000個修正案只有約200個能夠寫入法律)的背後有民主的弊端,而不是一味篤信民主至上。

  這樣的教育給了我從知識和硬技能,到思維和心態的全面培養,讓我覺得,我對於未來人生的挑戰已經摩拳擦掌。

  在「女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找個好人家」和「女博士是個貶義詞」的觀點仍然盛行的社會下,我很感激父母沒有因為我是一個女孩子而減少了在教育上對我的投入。他們支持我上法學院的決定,也鼓勵我可以在法學院之後再讀一個博士。我也很感激父母沒有因為國外不安全而選擇將我綁在他們的身邊來保護我,而是放手讓我自己去外面闖,只是叮囑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熊貓,23歲,成都

  密蘇裡大學,新聞學

  我生活在密蘇裡州的哥倫比亞市,是個人口也就十萬過一些的小城,其中三萬多還是密蘇裡大學的學生,我們都叫它哥村。哥村是個典型的美國中部大學城,娛樂活動和場所都相對單一,社會構成也不算複雜,我個人覺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就相對安全。

  我為什麼會選擇去美國?初心是因為那裡更自由,以及那裡的新聞環境更符合我對它的定義。

  我跟很多中國留學生討論過美國安全的問題,我們都認為槍枝問題確實是一個潛在的安全隱患。美國不同州對於槍枝的管理規定都有區別,更多持有槍枝的美國人是拿它來自衛。我寒假去喬治亞州的同學家借住時,她提前跟我打好招呼說,「我們家幾乎每個房間都放了把槍,你要是剛好看到的話不要被嚇到,這很正常。」

  三月春假的時候 ,我跟這位老美同學自駕去大峽谷(當然她隨身帶了把槍),在一個叫做威廉士的小城野營,距離大峽谷一小時的車程。這座小城有一個野生動物園叫做Bearizona,我跟同學本打算某一天早晨去那兒探探風,但後來因為計劃改變,我們直接離開了小城開車去了丹佛。在我們去丹佛的路上又一次路過Bearizona附近,發現能通向動物園的幾個高速路出口都被警察封住了,每個出口都派了不少警力,加起來總共至少有二、三十輛警車。

  當時我同學告訴我,這種情況一般有兩種可能:越獄或槍擊。我們搜新聞後發現是一個槍手在對警察開槍後躲進了動物園,動物園當時已被關閉。發現消息以後我們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若不是我們改變了計劃,可能我們會離那位嫌疑人更近一些。

  這可能算是我離危險最近的一次。但平時作為大學裡的學生,還是很安全的。有任何安全隱患學校都會第一時間發郵件,自己住的小區更是會發郵件提醒大家「小區裡的某某車子有疑似被撬的痕跡,請大家鎖好車門。」

  其餘的某些安全隱患,美國有,國內也有。對於女生來說,喝醉被下藥就是個例子,在兩個國家都可能會發生。我的幾個老美朋友屢次跟我強調,這種時候一定要親眼看著調酒師調製你要的酒,而且不接陌生人遞過來的任何飲料,十個月來我也照做了。

  關於去野營和經常去喝酒,我在美國的時候都沒敢跟爸媽提,怕他們過於擔心。我的父母雖然從小像朋友一樣對待我,但對於「美國是否安全」這個問題上,多多少少有些被新聞聯播國際部分「國外很亂」模式影響,覺得美國是個是非之地。

  可能因為我曾經在國內基本滴酒不沾,當我跟他們當面講起我在美國會跟同學去喝酒的事兒時,還沒講到幾次喝醉的經歷他們就已經有點跳腳了,我也作罷。我覺得可能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擔憂,但我想說的依舊是,這件事情不管在哪個國家,女生提高警惕性是至關重要的第一關。

  留學生家長的心聲

  我們採訪了一位留學生家長:

  「作為家長,你一定隨時關注國外的安全問題,最近安全問題頻發,如果時間倒回送和孩子留學之前,你還會選擇讓孩子出國嗎?為什麼?」

  「會的,主要有一推一拉的力量。國內的應試教育、高校難進易出、學術自由和民主有問題,逼著家長送孩子出國留學,這是推的力量。國外高校的質量、學術文化氛圍、學生自主學習等吸引,這是拉的力量。」

  「身邊有朋友送孩子出國留學,孩子回來後,我的確感受到了他們的變化,對生活充滿了熱情、不浮躁,不功利,做事積極主動,思想更成熟了,相信在外留學的這幾年,他們學到的不僅僅是文化知識,更收穫了成長的意義。」

  「至於安全問題,安全是家長最關心的。哪裡沒有安全問題?主要自身要做好準備和防備。頻發要有科學的定義,一共有多少起?相比國內大學安全事件多還是少?國外的事可能更引起關注,但不一定多於國內。」

  換言之,天災人禍不是以地域來定的,真正避免危險發生,不是因噎廢食直接停止去國外留學,而是加大自身的安全意識以及自我保護能力。

  留學的真正動因不會因為可能存在的危險而輕易放棄。

  去國外留學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決定,過程中能夠得到的和可能遇到的問題在決定去之前一定是經過再三考慮過的。

  如果把國外太危險作為你不出國的理由,那麼即使你出國了也會有其他的理由讓你後悔出國,比如語言不通生活壓抑的時候、比如思鄉心切的時候、比如室友太吵朋友太少的時候......

  所以真正做好出國打算的人,並不會因為國外存在危險的放棄出國的念頭,也並不會因為留學過程中小小阻礙就半途而廢。

  哪裡都有危險,不能因為有危險我們就不去生活,不去追求。能吸引他們去留學的,也必然能讓他們風雨兼程,一往無前。

相關焦點

  • 留學生的不當言論令人心寒,國外的月亮就那麼圓?
    事情要從近期留學生紛紛回國說起,當時由於國外多個國家疫情爆發,在外的留學生開始紛紛回國,當然回國後的第一件事情肯定是要進行隔離。回國被隔離這件事在我們看來是沒有問題的,然而到「許可馨」的口中卻變了味,她發布了一條微博稱「留學生回國主動配合集中隔離,下場就是不給飯吃還腹瀉,還要被同胞追著罵。放心吧,我們不會回來給祖國添麻煩了,以後再也不會了」。
  • 清華留學生81%都不回國,中國為何留不住人才?施一公有話說
    清華留學生81%都留在了美國,中國為何留不住人才?施一公這樣說。相信所有人都曾有過一個夢想,那就是考入清華大學,從小家長和老師也教育我們要好好學習,將來考入名校,而清華北大則是我們的目標,從小老師也向我們灌輸這樣的思想,考入清華將來報效祖國,但是當我們長大以後才發現,原來清華大學的學生有很多都會選擇出國留學,而且出國的學生有81%將會留在發達國家繼續工作,而不會選擇回國,那麼每年有這麼多的人才選擇留在了國外,我國人才流失為何會如此嚴重呢
  • 留學生定居國外,學生們為什麼而學?聽了施一公的講話後,我服了
    在感嘆國家投入巨大的教育經費培養出幾個背棄祖國敗類的同時,有些人也在質疑為什麼我們國家每年會有那麼多學生去海外留學後選擇在國外發展,是國外好就業?還是給的薪水高?難不成國外的月亮比我們的圓?當我聽了施一公的講話後,我服了。「我35歲,拿到分子生物學的終身正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我是它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你們有誰能做到我這樣的,多驕傲啊!
  • 外國留學生為何有超國民待遇,詳細解析國內大學招收留學生的原因
    ,即使是黑人,在國內也是那麼的自信。」類似的新聞多不勝數,北京某大學校區的遊泳館區別待遇問題、某大學要求安空調卻優先留學生公寓、某大學留學生聚眾吸大麻而學校處理不當問題等。國內有多少留學生?國內大學的外國留學生到底是什麼樣的?國內大學為何招收這些留學生,又為何優待留學生?
  • 國外本科留學生論文抄襲沒有畢業怎樣處理
    國外本科留學生論文抄襲沒有畢業怎樣處理 近日,教育部公布從2021年1月1日起,本科畢業論文每年抽檢一次,抽檢對象為上一學年度授予學士學位的論文,抽檢比例原則上應不低於2%。如查實畢業論文存在抄襲、剽竊、偽造、篡改、買賣、代寫等學術不端行為,將撤銷已授予學位,並註銷學位證書。
  • 81%的清華留學生選擇定居國外,施一公:我們的學生都很「聰明」
    反正換做是我,在國內和國外待遇差不多的情況下,我是會選擇回國發展的,即使國內條件差一點也可以。但是不能相差太大了,如果國外給我年薪500萬,國內才給5000月薪,除非我腦子瓦特了才會回國,真當人家數十年讀書沒有成本啊,不要求待遇有多高,但最起碼要對得起自己幾十年的努力吧。
  • 經歷那麼多的失敗,我們為何還要發射國外的衛星
    胖五發射成功那晚,我夜不能寐,寫下了一篇文章,主要是回顧了我們在探索太空的領域上曾經所遭受的挫折。文章推送之後,收到了很多朋友的留言,但其中不乏很多言辭激烈者,今天主要就解答這麼一個問題,既當年為何屢次發射外國衛星失敗,我們還要不斷接續堅持接受發射任務呢?
  • 英媒:看不懂中國,明明是個石油大國,為何還要從國外進口?
    例如我國的科技領域、勘探領域、貿易領域、製造業領域、基建領域等,都讓許多國家為之刮目相看,可見中國發展速度之快了。伴隨著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逐漸提升,我國也受到了許多國家的關注,就有英國媒體評價中國說:看不懂中國,明明是個石油大國,為何還要從國外進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讓英媒如此評價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老外問,為何在國外的中國人這麼愛國?答案又燃又暖!
    海外也有無數跳動的中國心!先把你的口罩給我摘了——在這幾天裡,海外華人華僑、留學生們自發高舉國旗唱國歌、反擊亂港分子的種種愛國愛港行為,令人分外動容。有人可能會問:為何都到國外了,依然那麼愛國?但當他們出國,自由地接觸更多信息,然後分析發現,雖然中國存在許多缺點需要改進,但沒有想像的那麼糟糕,而且恰恰相反: 他們會發現中國多年來一直在進步,政府為人民做了很多真正實際的事情。
  • 歸國留學生告訴你真相,留學英國並沒有你想的那麼好,後悔來得及
    其中尤以印度(1800萬移民)、墨西哥(1200萬)、中國(1100萬)、俄羅斯(1000萬)和敘利亞(800萬)為主。從報告中可以看出來,近兩年來,中國部分有錢人移民國外的人數是在增加的。移民最多的國家以歐洲為多。如果不是疫情在英國爆發,我們都不知道會有1.5萬名14歲以下的留學生在英國。
  • 這些留學生講述為何離開美國回國發展
    新華社記者王迎攝11月初,中國留學生欒奕在新媒體平臺發表了萬字長文《我為什麼離開美國》,講述自己在美國讀研兩年、工作四載後決定回國發展的心路歷程。文章在留學生群體中產生一定迴響。僅從其個人微信公號展示的留言中也可一窺端倪,有人表達共鳴,有人深入探討,當然,也有人提出反對意見或更多疑問。新華社記者與欒奕以及近來與她作出相同選擇的10名中國留學生聊了聊。
  • 清華留學生為何80%留在美國工作?施一公:中國學生太知足常樂
    不過從清華大學當中發出來的數據,是沒有這樣的結果呢,這個消息也沒有被官方所認可,不過對於中國留學生去往國外是否回國這一點,人們也沒有具體的去坐過統計,但也很多人說一大半都留在了國外,很少回國。很多人都覺得這四個字是一種嚮往的生活態度,從古至今都勸說我們要有這樣的心境,可在科研道路上這四個字顯得就那麼的不友好了,因為施一公認為,中國留學生首先比其他學生是佔據優勢的,最起碼他們在智商和天賦上甩別人一條街了,但他們太容易知足了,只是發現了一點學術上的進展,就開始貪圖安逸了,所以很多留學生在國外無法取得成就,慢慢就成了普通人。
  • 留學生為何在美國碌碌無為也不願回國?施一公:因為他們知足常樂
    可能有些人會問「既然留學生在國外屢屢無為,那他們為什麼不回國發展呢」?是呀,這個問題,包括我自己在內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偶然間聽聞施一公的說法後豁然開朗。施一公作為原清華大學副校長,現任西湖大學校長還是中科院院士,他的言論自然是有一定的語言分量。
  • 留學生不是「上等人」,應該平等對待,大學是培養人才的地方!
    留學生被優待,這樣的事情在國內大學校園內屢屢被曝光!為何總是有這樣的學校,總是有這樣的新聞報導出來呢?大陸學生到底差在了哪裡?為何大陸學生在某些學校裡,就不能和留學生平等對待呢?這個問題讓人著實搞不懂。
  • 八成清華留學生定居國外,不願回國,施一公:他們因傾向知足常樂
    另外,我們注意到很多留學生紛紛反映,國外對個體差異的包容度更高,不會強迫社會個體改變,以此來迎合所謂的社會認同。同時,社會生活的壓力相對較小,至少房價不會像國內那麼高,而且距離父母也相對更遠,不會被逼婚生娃。可以說,國外的生活自由度要更高。
  • 81%的清華留學生不回國,施一公說出實情:中國留學生「太安逸」
    我認為,教會學生自己教育自己,這是一種最高級的技巧和藝術。——蘇霍姆林斯基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編陳三,很開心又和大家見面了!不過培養人才我們似乎已經做到了,但是現在面臨最大的問題,那就是留住人才,在今年年初的時候,清華大學發布了一個關於就業的報告,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有超過81%的留學生選擇在美國工作,或者其他的發達國家,很多人都好奇,為什麼這81%的留學生不願意回國呢?
  • 為何81%清華留學生都不回國?施一公:中國的學生有個「通病」
    面對如今的國家發展,除了科技力量提升之外,人才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可是為何81%的清華留學生,都不願意回國呢?施一公表示,中國的學生有一個通病。根據我們國家的統計報告,從2016年到2019年,我們國家的出國留學生人數,高達251.8萬,在這裡面還有不少北大清華的才子。每個人的選擇和意願都是自由的,我們不能夠束縛,而且出國留學,也並不是一件壞事,畢竟能夠全面了解世界市場,學習更多的知識,對於每個學子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誘惑。可是現在問題也隨之而來的,這些選擇出國留學的學生們,又有多少選擇回來呢?
  • 國外大學本科畢業後 中國留學生的三種選擇
    他分析原因,現在來申請的孩子的父母大多是70後、80後,他們當初就是因為自己讀書優秀,而享受到了教育帶來的好處,所以他們對教育特別重視。他們覺得讓孩子小學和初中在國內讀書,基礎教育可以做得非常紮實,而高中階段因為有高考的壓力,大量的應試練習不適合孩子個性發展,所以想讓孩子出去讀高中或大學。因為重視教育,這樣的家庭大多數孩子成績都不差。
  • 前有顏寧,後有徐晨陽,為何都跑去國外了?中國為何留不住人才?
    據有關數據表明,從上個世紀中後期到當今社會,絕大多數的國外留學生選擇回到中國發展,如果單單看這個數據,還是挺讓人欣慰的,但如果再劃分,就可以發現回國發展的人數主要集中在早期,這些人都是對祖國擁有很深熱枕歸屬感的留學生。
  • 清華留學生81%都留在了美國?中國為何留不住人才,施一公這樣說
    人才流失為何如此嚴重?施一公就此指出了我國大部分留學生都普遍存在的一個原因?曾經拒絕過國外研究員的邀請,一心全職回到清華大學工作。而且,他培養出了無數優秀的科學家,顏寧就是他手下培養出來的美女科學家。如此一來,施一公我國在成為了眾多學生都熟悉的偉大科學家。施一公曾經就中國留學生問題發表過自己的看法,在他說來中國留學生的確都是些高智商有天賦的同學,不過他們中間的大多數同學都有一個致命缺陷,那就是他們太過於容易滿足了。不僅是學術研究上的滿足,更有生活上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