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化工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獲重大突破

2021-01-08 中證網

     2017年3月22日,由中國石化聯合會組織專家對貴州川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科技大學共同完成的「CH半水磷石膏新型充填膠凝材料及膏體充填工業化試驗研究」項目進行了評審。 

   

  評審現場 

    

  評審委員會由來自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和貴州大學、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貴州省化工協會、貴州省建築材料科學研究設計院、開磷集團和貴州省科學院等單位的7位知名專家組成,涉及採礦、材料、環保、化工等專業領域,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劉放來任專家組長。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劉放來任專家組長 

   

  李文軍處長主持會議 

    

  福泉市政府楊勇副市長和相關主管部門領導出席了評審會議。川恆集團副董事長李子軍、貴州川恆董事長吳海斌、總工程師王佳才及北京科技大學王貽明教授等參加了會議。 

  與會專家聽取了項目匯報,審閱了相關資料,考察了現場,對有關問題進行了認真質詢和充分討論。專家組一致同意通過評審,並建議加快該技術在磷礦開採中的充填應用研究。 

    

    

  專家組考察試驗現場 

  亟待轉型,磷化工遇發展瓶頸 

  磷作為一種生命元素,被廣泛應用於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長期以來,磷化工作為一個傳統產業,一直為「兩害」所困,並面臨發展的瓶頸!一害是磷礦在開採的過程中留下大量的露天天坑和地下採空區,造成地表塌陷,房屋損毀,生態破壞,地質災害頻發,給礦區老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帶來極大隱患。二害是磷礦在加工成磷酸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大量固體廢棄物——磷石膏。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每年開採磷礦約一億噸,產生磷石膏約8000萬噸,目前磷石膏利用率全國僅20%,餘下的6000多萬噸不得不在地表堆存,磷石膏的大量堆存不僅帶來極大的環保和安全隱患,而且佔用大量寶貴的土地資源。 

  磷化工產業亟待轉型升級,否則岌岌可危! 

  循環經濟,我們一直在努力 

  貴州川恆自2002年進入貴州以來,一直孜孜不倦地走在技術創新路上,並於2010年建成國內唯一一套15萬噸半水磷酸裝置,2013年通過成果鑑定為國際先進。該裝置產生的半水磷石膏與傳統的二水磷石膏相比,品質更好(具有自膠凝性能),可利用性更強。 

  貴州川恆於2015年與北京科技大學合作,通過技術團隊近兩年的辛勤研究發現,採用CH半水磷石膏製成的新型充填膠凝材料完全可以在礦山充填中替代水泥,應用於礦山露天天坑治理和地下實施充填採礦。採用該材料製成的膏體具有強度高(3天3MPa),成本低(15元—20元/立方),安全可靠(充填過程無有毒氣體產生),不會對地下水造成影響(泌水率<2%)等特點。將該技術應用於業實踐,既可有效地治理礦區地質災害,又能大幅度提高資源回收率(由傳統的50%提高到95%以上),同時也可消除磷石膏地表堆存帶來的環保和安全隱患,減少對土地資源的佔用,達到「一廢治兩害」目的! 

  該技術的突破,對磷化工產業具有裡程碑的重大意義,必將推動磷化工產業破繭而生,向著綠色、可持續的「礦化一體」新型循環經濟產業模式全面轉型升級! 

相關焦點

  • 上海超超臨界機組關鍵材料技術研究獲重大突破
    能否提供在高溫等苛刻環境下運行的特種金屬材料,成為超超臨界火電機組推廣應用的關鍵因素。2008年7月9日,「電站裝備用特種材料研究與開發」項目通過了上海市科委組織的專家驗收,標誌著上海超超臨界機組關鍵材料技術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 中國瀕危物種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獲重大技術突破
    中國瀕危物種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獲重大技術突破 2014-10-28 16:51:38來源:新華網作者:責任編輯:吳濤 10月下旬,位於長江之濱的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傳來好消息: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獲重大技術突破,子一代中華鱘首次實現連續繁殖。  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是中國首個因大型水利工程興建而設立的珍稀魚類科研機構,設立於1982年。而後,中華鱘研究所持續開展中華鱘的研究與保護工作,並先後藉助野生中華鱘成功實現人工繁殖子一代中華鱘,以及由子一代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
  • 研發海洋潮流能技術 獲重大突破
    國家海洋技術中心、歐美同學會、浙江省僑聯、浙江省科技廳、杭州高新區(濱江)區委區政府等有關部門紛紛發來賀信。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浙江日報、浙江衛視、香港衛視、大公報等四十餘家中央、省、市各級媒體紛紛大篇幅報導了LHD項目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國際同行高度關注,海洋潮流能技術強國——英國駐廣州領事館投資領事連連嘆服。
  • 三大新裝置試車成功 金正大打造磷資源循環「樣板工廠」
    作為實現磷資源綜合利用的關鍵一環,這次試產成功將全面打開金正大集團貴州基地的設計產能,進一步提升金正大在技術、產品、規模、成本方面的優勢,全面提升我國磷資源的高效開發與循環利用,引領我國在磷化工行業的持續技術創新。
  • 中國大陸架劃界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將助力海洋維權
    除了海空軍、海警局例行巡邏這些「強硬手段」,一些新技術成果充當起「海上維權先鋒」。18日在北京召開的2014年度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頒獎大會上,「中國海大陸架劃界關鍵科學技術研究及應用」獲得特等獎,這一研究的突破性進展,將為我國開展海洋維權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 青海:電合成重鉻酸鈉清潔生產關鍵技術研究獲得重大突破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供圖中新網西寧1月18日電 (李江寧)18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以下簡稱青海鹽湖所)了解到,近日,由青海鹽湖所董亞萍、馮海濤研究團隊承擔的「電合成重鉻酸鈉閉路循環工藝關鍵技術及5萬噸產業化」項目在青海省甘河工業園區青海博鴻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試車成功,標誌著青海電合成重鉻酸鈉綠色循環新工藝關鍵技術研究獲得重大突破。
  • 怎麼樣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原創
    仔細分析當今中國、著名科研院所實驗室也很多、三十多年來、每年都投入天文數字的科研費用,也還是沒有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上、取得重大突破的根本原因。精準推理、判斷、指出,這主要就是因為、我們的科學研究、科技創新、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的,道路、方向、政策路線定位,存在著十分嚴重的、捨本逐末問題。
  • 提出問題是取得科技突破的關鍵一步——解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光明日報記者 詹媛「提出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並判別其優先順序,是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的出發點和動力源,是解決問題、難題,取得科技突破的關鍵一步。」在8月15日舉辦的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年會閉幕式上,中國科協發布了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 中國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獲重大突破
    東方超環2012年度實驗獲多項重大突破      獲得超過400秒的兩千萬度高參數偏濾器等離子體;獲得穩定重複超過30秒的高約束等離子體放電。我國參加的最大國際科學合作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首要目標是實現400秒的高約束等離子體,但實現該科學目標尚面臨眾多科學和技術(物理和工程)上的挑戰。      目前,國際上大部分託卡馬克的偏濾器等離子體持續時間均在20秒以下,歐盟和日本科學家曾獲得最長為60秒的高參數偏濾器等離子體。
  • 打通磷化工產業鏈 金正大磷石膏綜合利用技術獲資本和同行青睞
    一項能夠帶動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的突破,往往能夠在短時間吸引資金、聚攏人才、拓展渠道。  2020年8月26日上午,金正大集團貴州基地內舉行了三項籤約儀式。作為磷化工副產品的磷石膏綜合利用這一產業技術難題的解決,為金正大在短時間內吸引了眾多投資者、合作者以及追隨者。
  • 青海犛牛「一年一胎」繁殖技術獲重大突破
    青海犛牛「一年一胎」繁殖技術獲重大突破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3-17 17:48 來源: 新華社新華社西寧3月17日電(記者 王大千)記者日前從青海省科技廳獲悉,一項歷時5年的高原犛牛高效養殖科研項目獲重大突破,實現犛牛「一年一胎」的高效繁殖,為實現犛牛產業減畜增效提供了新路徑。
  • 南京大學關鍵地球物質循環前沿科學中心獲批啟動運行!
    南京大學充分發揮現有地學及相關學科的綜合優勢和研究基礎,突破全球變化研究的關鍵瓶頸,聚焦碳、水、關鍵金屬等關鍵地球物質循環,把地內循環-地表循環-社會循環整合起來,把固體地球科學-流體地球科學-環境科學整合起來,開展關鍵地球物質大循環研究,揭示全球變化中自然過程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耦合與響應機制,提出應對未來全球變化的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
  • 頁巖氣關鍵技術獲重大突破 6大概念股解析
    頁巖氣產業再迎利好 核心技術獲突破  據13日晚央視新聞聯播報導,我國頁巖氣開採核心技術近日取得重大突破,用於地下水平井進行分段的「分割器」——橋塞商用成功,這使我國成為繼美國和加拿大之後,第三個使用自主技術裝備進行頁巖氣商業開採的國家。
  • 2020-2026年中國磷礦及磷化工行業發展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三、我國磷礦的成因類型    四、我國磷礦資源的主要特點  第二節 中國磷礦資源的開發利用    一、我國磷礦資源開發利用發展概況    二、2020年我國磷礦資源勘探進展狀況分析    三、2020年國內外磷礦價差    四、2020年國內磷肥企業盈利能力    五、中低品位磷礦的綜合利用突破
  • 清華大學能動系:循環流化床技術的突圍之路
    超臨界循環流化床具有高效低汙染雙重優勢,我國有重大需求。項目研究團隊系統突破了超臨界循環流化床從300兆瓦亞臨界自然循環跨越到600兆瓦超臨界強制流動帶來的巨大的理論及工程挑戰,揭示了超臨界循環流化床的原理,構建了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設計理論和關鍵技術體系,研製了世界上容量最大、參數最高的600兆瓦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建成了世界首臺600兆瓦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示範工程。
  • 川金諾:積極自主創新打造循環經濟的磷化工龍頭
    立足於當地豐富的磷、硫、鈣、鐵等資源優勢,川金諾堅持以自主開發、提升核心技術作為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礎,按照低碳、節能、降耗、減排的要求,遵循循環經濟理念,經過10年的發展,打造出一條完整的溼法磷酸分級利用的產品鏈,從而就地轉化資源和能源,整合產業鏈以實現硫磷資源更加完美高效的利用,同時實現循環經濟,達到節能環保的目的,完善從硫鐵礦制酸、磷礦石的浮選至磷酸鹽、磷肥產品生產、銷售的一體化產業鏈,形成了適合自身發展的
  • 2017-2020年中國磷礦及磷化工行業現狀調研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磷礦是指在經濟上能被利用的磷酸鹽類礦物的總稱,是一種重要的化工礦物原料。磷礦石可以製取磷肥,也可以用來製造黃磷、磷酸、磷化物及其他磷酸鹽類,以用於醫藥、食品、火柴、染料、製糖、陶瓷、國防等工業部門。
  • 中國在微光夜視領域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光電陰極的靈敏度大幅度的提高,性能參數達到了國內弱光圖像增強器的最高技術參數。標誌著國產高性能微光圖像增強器核心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NVT-7弱光像增強器採用新型的光電陰極組件,使光電陰極的靈敏度提高了一倍,近紅外光譜段響應特性得到明顯提高,夜間檢測能力大大提高。
  • 東華理工大學三維地質調查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日前,中國第一所核工業大學東華理工大學核資源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郭福生教授團隊,在中國地質調查局三維地質調查試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央地質勘查基金項目資助下,採用地質、地球物理探測和信息技術綜合手段,開展相山盆地三維地質調查與建模,並對深部有利成礦區進行定位預測與鑽探勘查。歷經10年攻關,通過為大地「做CT」,為鈾礦「測三維」,實現了找礦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
  • 雲硫循環經濟試點方案獲批准
    雲硫循環經濟試點方案獲批准 54次閱讀 作者:陳禮德   來源:中國化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