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2日,由中國石化聯合會組織專家對貴州川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科技大學共同完成的「CH半水磷石膏新型充填膠凝材料及膏體充填工業化試驗研究」項目進行了評審。
評審現場
評審委員會由來自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和貴州大學、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貴州省化工協會、貴州省建築材料科學研究設計院、開磷集團和貴州省科學院等單位的7位知名專家組成,涉及採礦、材料、環保、化工等專業領域,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劉放來任專家組長。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劉放來任專家組長
李文軍處長主持會議
福泉市政府楊勇副市長和相關主管部門領導出席了評審會議。川恆集團副董事長李子軍、貴州川恆董事長吳海斌、總工程師王佳才及北京科技大學王貽明教授等參加了會議。
與會專家聽取了項目匯報,審閱了相關資料,考察了現場,對有關問題進行了認真質詢和充分討論。專家組一致同意通過評審,並建議加快該技術在磷礦開採中的充填應用研究。
專家組考察試驗現場
亟待轉型,磷化工遇發展瓶頸
磷作為一種生命元素,被廣泛應用於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長期以來,磷化工作為一個傳統產業,一直為「兩害」所困,並面臨發展的瓶頸!一害是磷礦在開採的過程中留下大量的露天天坑和地下採空區,造成地表塌陷,房屋損毀,生態破壞,地質災害頻發,給礦區老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帶來極大隱患。二害是磷礦在加工成磷酸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大量固體廢棄物——磷石膏。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每年開採磷礦約一億噸,產生磷石膏約8000萬噸,目前磷石膏利用率全國僅20%,餘下的6000多萬噸不得不在地表堆存,磷石膏的大量堆存不僅帶來極大的環保和安全隱患,而且佔用大量寶貴的土地資源。
磷化工產業亟待轉型升級,否則岌岌可危!
循環經濟,我們一直在努力
貴州川恆自2002年進入貴州以來,一直孜孜不倦地走在技術創新路上,並於2010年建成國內唯一一套15萬噸半水磷酸裝置,2013年通過成果鑑定為國際先進。該裝置產生的半水磷石膏與傳統的二水磷石膏相比,品質更好(具有自膠凝性能),可利用性更強。
貴州川恆於2015年與北京科技大學合作,通過技術團隊近兩年的辛勤研究發現,採用CH半水磷石膏製成的新型充填膠凝材料完全可以在礦山充填中替代水泥,應用於礦山露天天坑治理和地下實施充填採礦。採用該材料製成的膏體具有強度高(3天3MPa),成本低(15元—20元/立方),安全可靠(充填過程無有毒氣體產生),不會對地下水造成影響(泌水率<2%)等特點。將該技術應用於業實踐,既可有效地治理礦區地質災害,又能大幅度提高資源回收率(由傳統的50%提高到95%以上),同時也可消除磷石膏地表堆存帶來的環保和安全隱患,減少對土地資源的佔用,達到「一廢治兩害」目的!
該技術的突破,對磷化工產業具有裡程碑的重大意義,必將推動磷化工產業破繭而生,向著綠色、可持續的「礦化一體」新型循環經濟產業模式全面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