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微微笑了
01-認知覺醒:我可以改變
前幾天,看了一本好書《了不起的我》。
初看書名,心理有些疑惑:難道作者是一個「自戀」的人或者對現實和自身的一種「自嘲」罷了?
後來才發現:《了不起的我》真的挺了不起的。
作者陳海賢博士從心理學角度,給我們提出一套認知覺醒與實現人生突破的方法,直擊內心,幫我們找到人生的意義,成就了不起的自己。
原來改變沒有那麼難,讓你認知覺醒了,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做事情也變得容易多了。
就像書中說的那樣:「可是,我想告訴你的是:改變非常難,其實難在你心裡。
你的心理系統就像一個魚缸,而你就像魚缸裡的那條魚,你在裡面遊看起來很自由,其實,你是被限制住了。」
當你意識到自己可以改變、不被自己的心理防線,讓自己一步一步後退時,你就可以改變自己。
"改變是一種選擇,不改變也是一種選擇。你為自己不改變所找的所有藉口,像是沒錢、沒時間、太麻煩、沒有必要……它們統統都是你的選擇,甚至連你告訴自己「我沒有選擇」,那也是你的選擇。意識到你有選擇,這是我們開始改變的前提……"
認知覺醒,意識到自己可以改變,也願意去改變,這是實現人生突破的第一步。
02-關係的發展
當你意識到自己可以改變,也著手開始改變了以後,那麼你就會想辦法來應對周邊的一切,包含:事業、工作以及各種人際關係。
有時候我們覺得活得很累,正是因為我們以別人的評價與意見左右自己的心情以及人生。
《了不起的我》一書中第四部分關於「關係的發展」最讓我印象深刻。
跟很多人一樣,我們或多或少會缺乏自己,總愛被自己貼上各種「內向敏感」、「自卑」、「害怕社交」等標籤。
其實,這樣子只會讓我們越來越槽糕,沒有自信,對我們人生和生活沒有太多幫助,因為這是我們給自己找的藉口,想要逃離這一切,就害怕別人對我們有太多期盼,害怕自己做不好……
《了不起的我》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角度:「決定你想法和行為的,不是你的個性,而是你所處的關係。」
誠然如此,不是你自卑膽小,而是你所處的關係,讓你扮演了「自卑膽小」的角色,這不是你個性決定的,而是你所處的關係決定的。
試想想,有時候我們在好朋友面前,我們可以誇誇其談,但到了陌生人面前就膽怯不敢說話。這種反差就是因為所處的環境與關係不一樣所導致的。
更重要的是,關係裡,人的行為是相互塑造的,根本沒有什麼明確的因果,也就沒有明確的對錯。
《了不起的我》告訴我們,「解決辦法:為一般就是回到「自己」,做我能做的事,承擔起我在關係中的責任,而不管別人怎麼樣,也不管結果最終如何。」
你的人生,你自己做主,做自己能承擔後果的事情,就不要在意別人到底怎麼想了。
沒有什麼樣的關係是一定的,只是,別讓自己過得那麼苦就好。更不要明明是自己讓自己過得那麼苦,卻還要去埋怨別人。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人他們是拎不清的,他們把自己過得苦、生活的不如意,全部埋怨別人。
我見過有些媽媽,她的婚姻明明就很不幸福,一直不肯離婚,還不停地怨恨孩子,跟孩子說:「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離婚了,早就不用過這種擔驚受怕、貧困潦倒的苦日子了……」
孩子成為了她們的籌碼,也成為了她們缺乏離婚勇氣的藉口,更成為了她們未來的全部期望與寄託。
這種愛是扭曲的,是需要調整的。孩子無論多麼重要,也不該是你放棄自己人生的理由,更不該是你無法實現自己夢想的藉口。
成年人,最該做的事情就是:勇於面對真實的自己,為自己的事情負責任,而不是埋怨對方。
03-寫在最後
《了不起的我》告訴我們:「轉變的本質,不是外在的心就更替,而是自我重構的過程。」
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且有選擇改變自己,而這個改變就是自我重構的過程。
過程也許痛苦,但很值得。
古希臘斯多葛學派的主張:努力控制你所能控制的事情,並接納你不能控制的事情。
改變你能改變的,接納你不能控制的事情。當你以全新的態度去看待自己的人生得失,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成長、迎接更好自己。
你會收穫歲月和經歷凝聚成的智慧,最終成為了不起的自己。
最後:祝願每個人都成為更好的自己,了不起的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