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婦人》馬奇太太的養女之道: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2021-01-12 劉悟空學詩詞

《小婦人》是美國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的自傳體小說,書中講述了馬奇家四姐妹從懵懂無知的少女成長為成熟小婦人並最終收穫幸福的故事。

四姐妹的媽媽馬奇太太是一位溫柔而富於愛心的婦人,在她的幫助下,愛慕虛榮的大女兒梅格、散漫粗野的二女兒喬、內向羞澀的三女兒貝思,自私任性的小女兒艾美都找到了自己夢想中的「閣樓」,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今天,悟空就給大家分享書中一些片段,看看馬奇太太是怎樣幫助女兒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01信任:優雅的社交女王艾美

信任應該是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基礎,但信任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非常難。作為母親,想到一個女人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種種難題,就很難信任女兒放手讓她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

馬奇家的小女兒艾美在書的開篇是一個自私任性的小姑娘,在母親和姐姐的薰陶下逐漸成為一個標準的淑女。艾美喜歡藝術,一心希望進入上流社會,成為一個社交女王。當有一位完全符合她條件的鑽石王老五意圖向她求婚時,儘管她清楚自己並不愛這位鑽石王老五,但仍然願意嫁給他,因為這正是她想要的生活。

馬奇太太不認同艾美的婚姻觀,但她信任自己的女兒,認為她是一個聰明清醒的女孩,完全有能力為自己的人生做最重要的決定。艾美沒讓母親失望,故事的結尾,艾美嫁給了愛情又擁有麵包,真正成為了一位優雅的上流社會的社交女王。這應該就是信任的力量。

02鼓勵:充滿活力的女作家喬

鼓勵是一個被所有教育類書籍說爛了的話題,而這正說明了鼓勵的重要。鼓勵孩子,讓她更有勇氣直面人生,需要的不單是母親的耐心,還要用對方法。馬奇太太就是一個鼓勵孩子的高手。

馬奇家的二女兒喬從小就像一個假小子,散漫粗野,容易衝動。她熱愛文學,喜歡寫作。因為家境貧寒,有一段時間,喬為了稿費,寫了很多情節離奇、吸引眼球的庸俗小說。這讓她對自己成為作家的信心開始動搖。再加上最好的姐妹貝思去世,喬深受打擊,很長時間中斷了自己的文學創作。這時,馬奇太太鼓勵喬,她是這樣說的:

你為什麼不寫點東西呢?以前那總會使你快樂的。我沒有心思寫。即使寫了,也沒人喜歡讀。我們喜歡。為我們寫點東西吧。千萬別在乎別的人。親愛的,試試吧。我肯定那會對你有好處,而且使我們非常高興。

多麼恰當的鼓勵,讓喬重拾寫作的信心,又恢復了活力四射的自己,最終成為了一位肯定自己的女作家。

03榜樣:溫暖的家庭主婦梅格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武亦姝的爸爸四點關手機給全國的父母做出了榜樣,馬奇太太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會梅格怎樣做一個合格的家庭主婦。

馬奇家的大女兒梅格漂亮而心思單純,她愛美愛打扮,總會因為沒有漂亮的衣物裝扮自己而感到煩惱。梅格嫁給家庭教師布魯克後生育了一對龍鳳胎,一家四口的生活清貧而甜蜜。婚後的梅格因為虛榮,當著朋友的面買下了昂貴的衣料,讓她和她的愛人布魯克第一次產生了隔閡。梅格痛苦而內疚,馬奇太太給她溫暖的懷抱,坦率地向她提出忠告,用自己做榜樣,教會梅格如何持家。

什麼樣的忠告最容易讓別人接受,我想肯定是忠告者所說的正是自己所做的。梅格從馬奇太太身上看到一個勤儉持家溫暖包容的妻子應該是什麼樣,梅格也像自己所希望的那樣成為了一個溫暖的家庭主婦。

04愛:永遠的天使貝思

愛是讓家庭存在的唯一理由,只有死亡能讓相愛的親人分開。馬奇家的三女兒貝思內向羞澀,卻充滿愛心。因為照顧鄰居貧苦的孤兒寡母而感染了猩紅熱,身體非常虛弱,年紀輕輕就離開了最愛的家人。

在貝思人生最後的幾個月中,敏感的她已經知道自己時日無多,經常偷偷哭泣。馬奇太太對即將失去女兒心痛非常,然而她用堅強的愛支撐著女兒接受命運的安排。書中貝思離世這一段非常感人:

黎明前的黑暗時刻,偎在她來到人世第一次呼吸時所依的那個胸膛上,她靜靜地咽了氣。她沒有道別,只有那一片深情,一聲小小的嘆息。

貝思隨著上帝走了,因著家人的愛,死亡不再是一個充滿恐懼的鬼怪,而是一個仁慈的天使,貝思依然是馬奇家永遠的天使。

母親的信任、鼓勵、榜樣和愛,能讓女兒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正是《小婦人》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悟。所有有女兒的母親都可以讀一讀這本書,試著讓自己成為更好的母親。

相關焦點

  • 你們都錯怪她了《小婦人》馬奇姑姑有錢才有不結婚的底氣和自由!
    「沒有人能真的按自己的想法活著,這不是真的。至少對所有女性來說,你得嫁得好!」 電影中馬奇姑姑勸誡女孩們一定要嫁給有錢人,這並非貪慕虛榮、拜金,而是指出女性無法擁有自己財產的現實,只有嫁給更有錢的人才能獲得更多的人生可能性。因為在那個女性很少有工作機會的時代,婚姻幾乎是唯一的經濟來源和出路。
  • 《小婦人》:貧窮的瑪奇太太,憑什麼富養出4個好命女兒?
    而《小婦人》中的母親——瑪奇太太,卻在貧窮的戰爭生活中,把四個女兒養育得獨立、自信,也邂逅了美好的愛情。她是怎麼做到的?對物質的態度裡,藏著一個女人後半生的命運。對瑪奇太太一家來說,富豪勞倫斯先生的孫子,是個「金龜婿」。當外人看到兩家關係好,忍不住猜測,瑪奇太太想讓女兒攀高枝。有些好心的貴婦,甚至為麥吉和小勞倫斯創造機會,把她推向他。而麥吉只覺得自己被羞辱了。
  • 《太極星雲》尋找馬奇行動 創「馬奇家族」盛會
    這不是一個江湖,但你會坐在臺下,親眼目睹馬奇世界的刀光劍影,這兒不只有你一個馬奇,臺下臺上都是叫馬奇的兄弟。  如果你每日勞碌,卻時刻不忘追求身心的平衡;如果你善於沉思,時時提醒自己保持內心的平靜;如果你追求術業精湛,一直嚮往打破瓶頸,達到遊刃有餘的境界……你就是馬奇,這是每一個馬奇天生的基因。
  • 養兒和養女差別是啥?孩子性別「造就」當爹性格,網友:有點準
    養兒和養女的差別是啥?過來人戳穿了真相:孩子性別「造就」當爹性格,網友們都忍不住出聲附和:有點準!養兒和養女差別是啥?,孩子性別「造就」當爹性格,網友:有點準第一組家庭:兒子熊熊,年齡5歲周末媽媽臨時加班,不得不把照顧熊熊的重任,交給爸爸來完成,臨危受命的爸爸顯得特別「為難」,媽媽剛一出門,就板著臉叮囑兒子要乖乖聽話。
  • 紀念大師 | 與馬奇對話:領導力、探索式學習本土管理學
    馬奇:曾有人研究藝術種類形成的歷史過程,即如何整合統一,從而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種類。李平:如此說來,任何一種藝術種類的內部必須是趨同統一的。馬奇:一種藝術種類必須建立統一的評判標準,藉此區別哪些應歸於此藝術種類,而哪些不應歸於此類。李平:如果這樣,我們可以將文化的多元比喻成藝術種類的多元。馬奇:這是可能的。
  • 《小婦人》裡的復古首飾MichaelMichaud
    每個不安躁動、流離失所的靈魂,都試圖去尋找自己內心的家。那些曾經迷茫的感情,曾經痛苦的追求,最終都有了安寧的歸宿。  《小婦人》終於在國內上映了。這部來自於路易莎·梅·奧爾科特(Louisa May Alcott)1868年創作的世界名著被翻拍數次。這一次導演Greta Gerwig以全新的敘事結構重新講述了March一家四姐妹的成長故事。
  • 男子發帖「出租」後半生 為救治白血病養女(圖)
    「出租」後半生救白血病養女   辛苦拉扯大的女兒突患白血病,血檢時發現竟非親生。但他跪求妻子前夫,請求他給女兒捐獻骨髓,甚至做出犧牲讓妻子與前夫再生一個小孩用臍血移植,並不惜傾家蕩產「出租」自己的後半生來救女兒……   【聆聽父親】   姓名:齊立柱   身份:養父   心願:治好養女的白血病   ●患病女兒血檢得知非親生   昨日上午,新野縣城郊鄉的齊立柱帶著眾親屬,先後到新野縣公安局、城郊派出所
  • 影評《小婦人》|不婚主義與獨立女性的話題,其實可以好好說
    七夕當天首映的電影《小婦人》,就做到了給人以柔性的力量,讓看過本片的人,會心一笑,繼續前行。儘管這種愛並不是親屬間乃至熒幕前的觀眾所期待的「男女之愛」,但那種純潔的愛意,仍舊貫穿著少年到成人的轉變。不是夫妻,還是親人。
  • 告別管理大師馬奇:這個世界需要堂吉訶德式的領導力
    在這門課上,馬奇常常開出一串經典文學作品的書單,其中有莎士比亞的《奧賽羅》、蕭伯納的《聖女貞德》,還有託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以及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引導學生們在閱讀的基礎上討論什麼是真正的領導力。
  • 馬奇的企業行為理論與中國企業的兩種冒險行為
    (圖片來源:全景圖片)許德音/文 2018年9月27日,當代管理學界的泰鬥馬奇(James March)教授去世,享年九十。馬奇被許多學界同仁推崇為當代最傑出的管理學者。在馬奇去世之前一兩個月,我的一篇與香港大學周政教授、伊利諾伊香檳大學杜飛教授合作的研究論文被頂級的《管理學學會期刊》所接受,即將在2019年正式發表。這篇論文恰巧是用馬奇的企業行為理論來解釋中國企業中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冒險」行為。
  • 用英語聊聊「養子養女」
    看賈伯斯在史丹福大學演講的時候就在想,這樣一個天才,是兩個高智商的學生結合後來到這個世界的,但他的生父母沒有做好養孩子的準備,不過上天的安排很有趣,把這個天才放到了矽谷的旁邊,然後讓他遇見惠普公司、遇見Woz、遇見計算機從而為人類帶來了信息技術的革命。今天就來說說關於養子養女的英文。
  • 《小婦人》:四姐妹的服裝特徵與意義 服裝風格反映人物價值觀
    美國時間2020年2月9日(北京時間2020年2月10日),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舉行頒獎典禮,《小婦人》獲本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浪漫劇情片《小婦人》改編自美國經典名著《小婦人》,講述生於南北戰爭前後的March家族四姐妹,如何從少女時期到成年階段,努力堅持各自的理想與信念,找到她們的生活目標,並走向不同的命運。
  • 「女主是後媽」的5部電視劇:第4部女主為了養女打掉了自己的孩子
    「女主是後媽」的5部電視劇:第4部女主為了養女打掉了自己的孩子1.該劇以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為背景,講述了春雲在愛人去世後獨自撫養幾個毫無血緣關係的孩子長大,不斷與生活抗爭,追求幸福的故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少女春云為了追求自己的愛情,衝破種種阻礙,終於和心上人方皓民結為連理。可皓民不幸過世,春雲毅然面對皓民遺留下來的各種困難,照顧著幾個與自己完全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
  • 《小婦人》:豆瓣8.4,人生多困頓,不負愛與自由
    戰爭讓她們經歷了戰亂、貧窮和愛情的劇變,但她們手足情深,彼此溫暖,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海明威稱《小婦人》「溫情脈脈,充盈著光明與甜蜜」。電影最後以《小婦人》這本書的出版結尾,而不是一場婚禮,當夢想照進現實,一個女性最大的成就並非一定要是婚姻,獨立的喬通過寫作獲得了她人生的成就感,女性的人生價值不必婚姻來衡量。喬用她的故事告訴我們,恪守初心,勇敢實現自己的價值,實現精神的自由就是獨立。
  • 養育之道,勿忘初心 —請讓孩子「慢慢長大」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背後,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也是現實焦慮。很多家長內心的焦慮和痛苦,並非正真來自孩子本身,而是源於自己的比較和盲從。  地球上有一種孩子叫「別人家的孩子」,正如歌曲中所唱,「隔壁鄰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王大媽的孫女鋼琴她過了10級,我爸戰友的兒子一口流利的英語,我媽同事的女兒有深厚的舞蹈功底,聽到這些消息,我只能默默不語……」家長總喜歡將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而殊不知每一個孩子都有其唯一性和獨特性。養育之道,勿忘初心:生活是為快樂的,而非為了攀比。
  • 《小婦人》:結局很美,我也如喬一般,遇見了我的佛德瑞克教授
    偷閒,看了一部難得喜歡的電影——94版《小婦人》。看這部電影,源於無意間在知乎刷到的一個話題「25歲做什麼,可在五年後受益匪淺?」一位名為暖色Cecilia的網友答到:「25歲,無論你在讀書,還是戀愛快樂,還是準備進入結婚生子的新階段,又或者你,已經是一位寶媽,我都推薦你看這部電影,《小婦人》。四姐妹從青蔥歲月,到七年後各自不同的人生故事,選擇各不相同,但又非常和諧地交織在一起,討論著女性、夢想、愛情、婚姻、成長、選擇,全是20幾歲最關心的幾件事情。」
  • 【薦書】致敬管理大師馬奇——平臺企業更需要「堂吉訶德式」領導力
    2014年,我從哥本哈根商學院到史丹福大學北歐中心(SCANCOR)做訪問學者,而這個中心正好是馬奇教授創辦的,這使得我有更多機會來研究馬奇教授「堂吉訶德」領導力的內涵。為什麼是「堂吉訶德」馬奇認為堂吉訶德的身上折射出領導者的若干個核心品質。
  • 楊瀾:想要得到好的感情,先成為更好的自己
    就像是「好馬配好鞍,寶刀贈英雄」,每個人在人生裡都扮演著自己的角色,不論是得到或者失去都端看個人的能力。人們想要得到怎樣的結果,就付出同等的努力,想要走到怎樣的位置,就要成為怎樣的人。感情裡也是一樣的,就像是楊瀾說過的那樣,想要得到好的感情,就要先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