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學術多樣性或多元化是否可以參考藝術種類「和而不同」的特徵,例如音樂的分類,有古典音樂、爵士樂等不同流派。如果可以,我們應該允許學術研究中存在不同的評價標準嗎?因為我們談論的東西就是不同的類型。
馬奇:有趣,我從未聽到任何人將藝術種類的概念用於學術研究領域,然而這是可能的。
李平:我們可以試著用不同藝術種類的不同評價標準來衡量不同的本土學術研究類型。我們不能用古典音樂的標準來評價爵士樂或其他音樂類型,我們必須用不同的標準來評價不同的音樂類型。
馬奇:曾有人研究藝術種類形成的歷史過程,即如何整合統一,從而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種類。
李平:如此說來,任何一種藝術種類的內部必須是趨同統一的。
馬奇:一種藝術種類必須建立統一的評判標準,藉此區別哪些應歸於此藝術種類,而哪些不應歸於此類。
李平:如果這樣,我們可以將文化的多元比喻成藝術種類的多元。
馬奇:這是可能的。
李平:我採用藝術種類的比喻與您對藝術的偏好有關。如果我們說凡事都有理性,我們是否可以說藝術也有理性?藝術理性與藝術種類有關,完全不同於科學理性。因此,這兩種理性不應該用唯一標準來評判,不應該被認為屬於一類。
馬奇:幾乎所有的學者都會同意以上說法,我當然也同意。
李平:我提出這一問題是因為不少人認為理性只有一種。
馬奇:有些自然科學家認為,自然科學可以通用於任何學科,包括神學與藝術,但這只是少數。在社會科學領域,尤其是在後現代主義影響下,更多的人認同多元理性。當然也有人認為,那是爛掉的科學,必須加以清除。第三種觀點認為,我們應該,並且可以,加以整合。可以將此爭論視為探索式學習與利用式學習的平衡問題。某些標準是必須的,但也需接納差別。傳統的科學,例如物理,應該會有一些全球共同採用的基本標準,我覺得這是很自然的。
李平:其實就連物理學也有不同派別,甚至還有文化的影響。例如,丹麥的波爾借用中國的陰陽哲學解釋著名的「波粒二象性」。
馬奇:但波爾又是全球物理學界公認的偉大科學家。奧地利學派也是全球學術界公認的,但它卻有其獨特之處。
李平:我認為幾乎每一個學科,在不同的文化裡總會以特色風格存在。對相同的現象可能有不同的分類標準,沒有完全一致的。這似乎與您有關模糊性的觀點有關。主流觀點會佔主導地位,但一定會有其他非主流觀點存在。現在的非主流觀點可能會成為將來的主流觀點,而現在的主流觀點則可能成為未來的非主流觀點。就像市場的作用,即公平地允許多元的方法試錯。現在也有人開始討論「制度邏輯」並非只有一種,而是以多元的形式存在。一個有效的制度應該允許鼓勵多元化的「制度邏輯」公平競爭,特別是讓非主流的「制度邏輯」成長。新的邏輯可能取代舊的邏輯。
馬奇:歷史上最為著名的例子就是維也納學派。這一學派偏離主流,但又受人尊重。
李平:這兩個詞非常重要,偏離主流,受人尊重。這兩個條件都必須有,缺少任何一個,都無法產生有益的重大影響。
馬奇:當然,這種尊重也是相對而言的,卡內基-梅隆學派也是這樣,偏離主流,但又受人尊重。但剛開始時,卡內基-梅隆學派默默無聞。偏離主流,同時又受人尊重,是後來的事情。這些人是不循規蹈矩的,但其他群體也可以與其打交道,相互交流來往。
李平:是的,總結來說,我們應該建立不同的評價標準衡量研究類型,推動學術的多樣性、多元化發展。在未來的中國本土管理研究中,應該有「融入主流」的部分,也應該有「偏離主流,但又受人尊重」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