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領導力:推動學校「良治」與「善治」

2020-12-06 騰訊網

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背景下,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校長是教育治理、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首席,抓好了校長這一「關鍵少數」,提升「校長領導力」,就是抓住了「治理能力」的關鍵點,就能有力推動學校教育從「管理」走向「良治」與「善治」。

《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指出,校長是履行學校領導與管理工作職責的專業人員,校長作為學校改革發展的帶頭人,擔負著引領學校和教師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重任。美國學者薩喬萬尼( Sergiovanni,ThomasJ.)認為:校長很重要,就維護和改進優質學校而言,學校的任何其他職位都不具有比校長更大的潛力。因此,校長引領學校發展的能力或潛力則形成校長領導力。

校長領導力是一種力量,帶領學校持續健康發展,增添學校魅力,壯大學校實力,塑造學校品格,形成學校品牌。然而,有些「校長」僅是一種稱謂,能否推動學校「良治」與「善治」的領導力則很難講。根據學校管理的理論及經驗,我認為,校長應從樹願景、配資源、建隊伍、促成長四個方面進行系統化能力建設,才能實現其領導力。

願景的構築能力

樹立全校師生堅強理想信念

校長構築學校發展的願景,將願景的認同作為搭建團隊的標準,並形成學校發展的骨幹框架。理想的狀況是:學校的管理人員與教學人員用「合伙人」的身份加入學校,將學校發展與命運跟自己的個人成長緊密聯繫在一起。因此,具有強領導力的校長,他會清醒自知、高瞻遠矚學校奔向的確切方向,能讓師生洞曉和認同共同目標,並用愉悅與創新方式帶領大家前行,一起欣賞沿途的風景,並體驗到生命的價值。

具體而言,學校作為組織需要用共享觀念與目標導向來吸引「合伙人」。一是對於學校的辦學理念能夠分享與認同,堅信按照這種理念,學校的發展有光明的未來,讓大家成為擁有共同理想的合作者;二是對於學校運行管理制度與措施的認同,堅信按照這種制度與措施能使學校教學質量得到保障。目標導向認同指的是對學校預設的辦學質量指標能夠認同,意味著全校師生共享教育質量觀,清晰教學運行與教學管理的任務,朝向相同方向努力。

基於共享的觀念與目標導向,全校師生理想信念得到強化,用集體力量謀取最大的集體利益,再最大化其個人利益,激勵與引導師生為學校前途同心、同向與同行。

資源的分配能力

全校師生有序參與形成合力

校長要具有權威併合理分配資源的能力,才能積極擴大全校師生有序參與學校治理,並形成學校良性文化。所謂「權威」,指的是分配資源有嚴格的程序以及規範的文本;所謂「合理」,指的是分配資源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校長分配資源有兩種方式,各有利弊。一是同級橫向配置資源。其優勢是:讓各部門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決策,避免一刀切;各部門有自主權爭取自己需要的資源;可以激發部門工作的自主性與創造性。但弊端是:如果下級部門管理人員缺乏全局意識,很難做出合理決策;各部門均為自己爭取最多資源,可能導致「僧多粥少」,或政令不暢,管理效率偏低。二是上下級縱向配置資源。其優勢是:校長可宏觀統籌全局,行政指令能夠快速得以推進;可高效調節各部門之間資源不平衡。其弊端是:教育管理可能缺乏彈性;行政管理層級增加、工作負荷增大;各個部門缺乏教學與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這兩種權威方式的搭配要以「合理」為價值取向。

校長合理分配資源,可擴大師生有序、有效參與學校工作,有利於良性校園文化的形成。任何學校的管理、故事與人文都會不斷擴散,從而形成校園文化。尤其重要的是,要讓師生在主動參與學校文化搭建的過程中,將自己融進學校發展進程,形成學校文化共同體,良性學校文化就可以建立。即使學校發展中出現校長的更替,這種良性文化仍然會被繼承下去。

所以,校長需要在對學校文化進行反思的基礎上,探索出符合當前教育和學校發展的價值理念與行為規範,並通過校長的管理領導將其傳播到師生中,不斷增強師生對學校文化的認同感,從而推動學校逐步走向優質。

團隊的建設能力

讓人人有實現價值的機會

校長需要構建學校教學與管理團隊,讓人人有實現價值的機會。如美國管理學大師韋爾奇所說:「成為領導之前,成功在於完善自己;成為領導之後,成功就在於推動他人成長。」

校長要構建教學的核心團隊。教學工作專業性強,鼓勵有創新性的設計。對於同一層次與同一類型的學校來說,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與課程標準都是相同的,但教學質量為什麼會有差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一些校長仍把「課程」簡單看作是「科目」,把「行政領導」視同「課程管理」,對於如何進行課程規劃設計,如何進行課程開發實施,如何進行課程的整合評價等很少研究。以課程規劃為例,校長需要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進行全方位的考慮,以統籌好三種課程的有效實施。因此,校長領導教師的教學,教師通過教學活動去傳播學校文化,分享自身對教育教學的理解,讓辦學理念進一步得到強化,教學質量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保證。

校長要建立強有力的管理團隊。校長應當成為幹部的導師,幫助下級幹部開發領導技巧、修煉管理才能。進一步講,校長要試圖把每個管理者培養成校長的後備人選,用這種氣魄去培養管理團隊有以下好處:首先,要儘量提供平臺與條件讓管理團隊熟悉與了解學校管理的全過程,使各個管理者可以從全局角度履行管理職責,做出管理抉擇。其次,讓管理者更加優秀,讓人才實現流動,不斷挖掘人才最大價值。再次,大多數管理人員具有相當於校長的管理能力,能夠在突發事件中儘快決策,這是「去中心化」的重要方法,可大大節省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文化的融合能力

推動教學和管理人員專業性成長

校長要具有學校文化的融合能力。學校文化有教學與行政兩個方面,校長要通過教學人員與管理人員專業性成長來推動學術文化與管理文化的整合。學術文化屬於教學場域,是教學人員展現教學研究成果的舞臺;而管理文化屬於行政場域,是管理人員運用管理能力的舞臺。在部分學校,教學與行政這兩條「線」的關係錯綜複雜,沒有理順。

教學工作是一項專業性的活動,教學人員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層級之別,其相比學校行政工作有明顯的差別。教學工作的專業性體現在:學科教學差異較大,不同的學科具有教學理念、模式與方法;不同學科的專業知識差異較大,專業之間具有「知識壁壘」;部分教師重教學、輕行政。正是有上述的客觀現狀與認識誤區,導致部分教學人員對行政工作常有抱怨的現象。

行政工作也是一項專業性的活動,從事行政工作的管理人員比較嚴格的層級,受科層制的約束,其跟教學工作有很大的區別。行政工作的專業性體現在:一是行政工作崗位的人員有需要有很強的政治素養與行政能力,他們要把握辦學方向與政策導向,並且採取一定的行政能力去推動制度與措施的執行。二是做好行政工作需要學習大量的政策文件,很多政策文件既是行政政策又是學術成果,需要認真學習並吸納,這種學習不會比教學工作付出的勞動強度低,有時可能更高。三是行政人員工作難度大,他們對政策存在內化、轉化與應急等過程,要充分考驗行政人員的智慧。正因為有上述專業性特點,在某些學校也出現了行政人員不理解教學人員,甚至用行政力量粗暴幹涉教學工作的事件。

校長要有融合學術文化與管理文化的能力。如上述分析,學術文化與管理文化具有很大的差異,甚至出現彼此誤解的現象,二者專業性都強,是學校發展的堅強「兩翼」。校長要成為「教師的教師」,採取各種辦法促進教師自覺、有意義、經驗型、發自內心的學習,使每一位教師都能成為專業發展的「自我塑造者」,形成良性學術文化。校長也要成為「管理者的管理者」,管理關鍵崗位,管理關鍵人物,將發展作為學校工作的第一要務,對發展方向有偏差的言行舉止堅決糾正,引導行政人員遵循學校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實施科學管理、民主管理,推動學校可持續發展,形成良性管理文化。校長必須要有整合學術文化與管理文化二者的能力,促進教學人員與行政人員專業化成長,並相互欣賞,而不是互相掣肘;讓二者融入學校共享的辦學理念與辦學思路,讓二者形成合力,而不是製造內耗。

綜上所述,我認為,校長領導力就是校長要帶領學校並勾畫學校發展的願景,組建核心價值認同「合伙人」團隊。校長要善於配置資源,讓全校師生共建良性學校文化。校長把管理者當作校長來培養,有效避免校長的「中心化」壓力。校長將教學與管理兩類人員形成的學術與管理兩種文化進行融合,形成合力,就能最終實現學校的「良治」與「善治」。

(作者系西昌民族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副校長、教育學博士後)

來源 |《教育導報》 2019年第143期教師周刊(總第3400期) 一版

圖源 | 千圖網、央視新聞

編輯 | 黃月

相關焦點

  • 縱論新時期中小學校長領導力——清華大學第二屆教育博士論壇暨新...
    他表示,中國的教育進入了高質量的發展階段,中小學校長領導力的建設是中國基礎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環節,而評價一位校長領導力水平的高低,一個重要核心就是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完成這一任務非常重要的抓手就是要協調和處理好五育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德育和智育的關係。謝維和認為,破解這個關係的關鍵點就是:自覺性。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野依良治:科學「互聯」時代,亟需發展全新多元科研領導力
    「人類命運互聯,科學與人類互聯」,站到全人類發展的高度,他提出,科學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但光靠科學家的努力還遠遠不夠,必須聯合全球的頂尖人才,進一步發展全新、多元的科研領導力。科學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互聯」是科學發展的關鍵詞科學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任何新知的增加,都是為全人類的知識積累做貢獻。
  • 【579號】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現狀困境與提升策略
    各級各類學校積極響應,開展在線教學活動。我國現有中小學學校約23.7萬所,中小學學生近1.9億[2,如此大規模的線上教學雖然是應對疫情的特殊之舉,但也是推動學校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契機,更是檢驗並提升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難得機會。校長是學校行政的最高負責人,對外代表學校,對內主持全面校務[3],在「停課不停學」工作中發揮規劃設計,組織實施和評價推動的關鍵作用。
  • 以「良法善治」推動創新體系建設
    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的目標,亟須構建一個「良法與善治」的創新型法治環境,以「良法與善治」推動和保障科技創新和轉型發展。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良法善治對創新型國家社會利益的劃分和調整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一個創新型國家社會利益分配與調整的制度基礎。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野依良治:科學「互聯」時代,亟需...
    「人類命運互聯,科學與人類互聯」,站到全人類發展的高度,他提出,科學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但光靠科學家的努力還遠遠不夠,必須聯合全球的頂尖人才,進一步發展全新、多元的科研領導力。野依良治引用牛頓的名言「如果我能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然而,具有原創性、顛覆性的新知的產生,既以現有知識為基礎,又往往跳出固有知識框架和體系。「科學是一個整體,因為它基於共同的自然法則。因此,從一開始它就是為了創造新的科學島,而不是廣闊的大陸。」
  • 雲南師範大學:艾倫·卡洪博士啟發大學生的領導力,國際課堂學生受益
    本次課堂由校長助理、學生事務部主任俞竹青主持。他還鼓勵同學們要充分地利用好自己的資源,特別要利用好學校提供的資源和平臺,多參與國際交流活動。學校為同學們提供過了微留學、本碩直通等項目,助力同學們成為國際人才。他說:「在這個暑假,你們可以告訴父母,你們要出國,不是去玩去拍照去購物,而是去學習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教育方式,去開闊自己的視野,去制定自己未來的規劃。希望你們都能成為具有國際領導力的人才」。
  • 中國法治實踐學派是如何推動實現善治目標的?
    中國法治實踐學派的基本工作就是圍繞控制公權和保護私權這個核心內容,研究影響中國社會重大變遷的一系列法治實踐活動,推動實現善治目標,並形成立足中國實踐的法治理論體系。法治是一種治理方式如果我們過濾掉所有法治的內涵,最後剩下來的是「一種治理方式」。法治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實踐。
  • 「接地氣」的良法推動善治
    獲得立法權至今近4年時間裡,中山市人大常委會聚焦改革發展難點,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先後出臺了《中山市水環境保護條例》 《中山市制定地方性法規條例》 《中山市供水用水條例》和《中山市電力設施保護條例》共4部地方性法規,成為以「良法」引領「善治」的生動中山實踐。進入改革開放40周年,法治建設護航新時代改革開放新徵程。
  • 10年陽光帳本,推動國家良治善治
    但並非為曬而曬,關鍵價值還在於它對國家良治善治的推動。如最直接的一點是,在中央部門的帶動下,當前地方政府和部門的決算公開,也已成為政府信息公開的標配。另外,就是為國家治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基礎支撐。如近幾年,中央政府一再明確要求各級政府都必須真正「過緊日子」。這一表態到底是如何實現的,就需要通過公開帳本來說明。
  • 校長必讀|一流校長管理學校的十大定律
    校長強則學校強,一個學校的成功大部分取決於校長的思維。今天,跟隨編者一起來看一流校長管理學校的十大定律。 ▌一、抓大放小 學校管理千頭萬緒,校長不可能面面俱到,事必躬親,要集中精力做大事,出思路、作決策、謀發展,
  • 法治應當是良法與善治的結合
    作者:胡建淼專家工作室供稿 戴建華  法治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標誌,而「良法善治」又是現代法治的基本標準和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
  • 前史丹福大學校長漢尼斯,如何成為傑出領袖?
    《要領:斯坦福校長領導十得》內容簡介《要領》是漢尼斯校長給「要成為領導者」之新生代的領導力講義,以自己「在事上磨」的真實案例現身說法,總結自己在競技場中拼搏的習得,凝結成十條「領導要義」。Hennessy),史丹福大學第 10 任校長,任期長達 16 年,帶領史丹福大學從地區性教育機構蛻變為世界頂級大學。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董事會主席,思科、創銳訊等科技公司的董事會成員。「矽谷教父」,矽谷創新生態的重要塑造者之一,親自推動史丹福大學和矽谷互通資源,共同發展為世界創新的引擎。計算機體系結構宗師。
  • 隱性領導力:解密推動組織向前發展的隱藏的領導者
    也許他們沒有正式的領導頭銜,但他們的日常工作是創造組織所需的競爭優勢,並推動組織向前發展。今天,第一管理學派就給大家分享一本書——《隱性領導力》。作者斯科特·艾丁格、勞裡·塞恩。隱性領導者在組織的許多層面上指導人們的決策,他們是領導力向上傳遞的源泉。
  • 要做好學校中層,首先得學會「領導」 你的領導
    做校長之前,我在北京十一學校做了10年中層幹部。在那樣一個人才濟濟的學校裡,做中層極具挑戰,流了很多淚,也有不少歡笑,那段經歷已經成為我人生中非常寶貴的財富。今天,我就回歸到中層管理者的角色來談談怎樣做中層。成長型職業,需要成長型思維先分享一個小案例。
  • 良法與善治的辯證法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善治是良法生命力之體現。8月底召開的全省依法治省工作推進會上明確,在全省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總體形成的進程中,「堅持制定良法與善政善治相結合」是重要經驗之一。
  • 日本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小研究也能產生大價值
    日本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小研究也能產生大價值 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 2019-10-30 16:55 來源:澎湃新聞
  • 首屆RAISE亞洲國際學校大會暨資源博覽會成功舉辦
    在國際教育這個大系統,如若能在風起時的潮頭,各方力量匯聚,便有了塑造格局推動變革的力量。RAISE亞洲國際學校大會便是聚合新勢能的一次創舉。 11月16日,大會在頂思發展歷程的視頻和絢爛的燈光秀中拉開大幕。
  • 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校長辦學滿意度調查與分析
    按照區域中等職業教育規模,在各省級區劃內抽取中職學校總數的5%,同時保證各地市區均有至少1所中職學校進入本省樣本。 據此,課題組在全國31個省份抽取578所樣本校,每所學校抽取3位校長(1位正校長、2位副校長)填寫問卷,共抽取1734名校長參加調查。課題組共收到網絡調查校長問卷1658份,有效問卷1577份,有效率為95.1%。
  • 南京理工大學校長付夢印:學校已經進入「雙一流」建設高校
    南京理工大學校長付夢印聽取完相關匯報和發言後,校長付夢印總結指出,5個學院和4個職能部處的匯報,圍繞著學校「十三五」規劃、「雙一流」建設、人才隊伍發展以及學院綜合改革等核心內容,經過了充分的思考、分析和凝練,既反映了當前工作的現狀,也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思路。
  • 他是前史丹福大學校長,谷歌母公司Alphabet現任董事長,他說謙遜是有效領導力的基礎 | 礪石讀書
    、谷歌母公司Alphabet現任董事長約翰·漢尼斯的著作《要領》,這本書系統講述了約翰·漢尼斯關於領導力的觀點。在大多數外行看來,自信是領導力的核心要素。畢竟,如果你對自己制定的戰略和自己的角色都沒有自信的話,就無法領導他人。沒有人願意追隨一個優柔寡斷或者對自己的能力不自信的領導者。那麼,自信的核心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