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現狀、困境與提升策略
——基於90位中小學校長的調查與分析
作者萬芮,田愛麗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上海200062)
【579號】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現狀困境與提升策略
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現狀、困境與提升策略
——基於90位中小學校長的調查與分析
萬芮,田愛麗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上海200062)
[摘要]面向全國中小學生開展的在線教育,既是推動學校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契機,也是檢驗並提升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難得機會。以90位中小學校長為研究對象,調查發現,在信息技術能力方面,大多數校長能夠反思信息技術的教育效用,但實際操作信息設備的能力有待提高;在信息規劃能力方面,能夠制定學校層面的宏觀計劃,但保障機制有待完善;在信息實施能力方面,能夠基本落實在線教學的具體工作;在信息評估能力方面,能夠有效評估學校和教師的信息化發展水平,但針對學生的信息化能力評估有待提升。網絡環境差、硬體設施普及度低,教師在線教學能力和學生在線學習能力薄弱是阻礙信息化領導力發展的主要難點。教育行政部門和技術企業應當為校長提供思想引領、理論傳授、實踐指導和技術支持以縮小城鄉差距,校長本人要查漏補缺,共同促進信息化領導力的完善與提升。
[關鍵詞]校長領導力;信息化領導力;中小學校長
[中圖分類號]C4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 issn.1005-1058.2020.10.005
一,問題的提出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國暴發,為阻斷疫情向校園蔓延,確保師生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教育部發出利用網絡平臺,「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各級各類學校積極響應,開展在線教學活動。我國現有中小學學校約23.7萬所,中小學學生近1.9億[2,如此大規模的線上教學雖然是應對疫情的特殊之舉,但也是推動學校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契機,更是檢驗並提升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難得機會。
校長是學校行政的最高負責人,對外代表學校,對內主持全面校務[3],在「停課不停學」工作中發揮規劃設計,組織實施和評價推動的關鍵作用。開展學校場域內的在線教育,是考驗校長將信息技術與領導工作融合的能力,對信息化領導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了解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發展現狀和實施困境,有助於提升在線教學的成效,為後疫情時代開展學校信息化管理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鑑。
本研究以中小學校長為對象,從校長的自我診斷切入,調查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實際情況,主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1)了解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發展現狀;
(2)調查校長開展在線教學工作的難點與困境;
(3)針對問題,提出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提升策略。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為了解各個區域的情況,本研究依託校長培訓班,以中小學校長作為調研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問卷樣本涉及山東.浙江、河南、陝西、四川等多個地區,包括省會.地級市、縣城、鄉鎮和農村的小學、初中和高中。
(二)研究框架
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內涵結構,美國,加拿大的研究機構強調校長的角色意識,國內學者則從職能角度明確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具體工作。2009年,美國國際教育技術協會(ISTE)修改《面向管理者的美國國家教育技術標準》( NETS·A) ,分別從公平與公民的倡導者,願景的規劃師、師生的賦能者,系統的設計師、連接的學習者等五個方面闡述校長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任務和職責[。加拿大學者伊爾( Yee)對10所信息技術應用較好的學校及其校長展開研究,總結出校長的信息化領導力應包括公平提供、關注信息技術學習.學習新技術的意願.耐心的教學.支持和保護.持續的監控、與管理部門和企業溝通和迎接挑戰八個方面[5]。
香港教育統籌局在2005年的教育信息化年終報告中指出,面向信息化的學校領導者應該建立願景.領導學校進行教育創新和教育改革、樹立終身發展的理念、建立面向信息化的領導力發展案例[6]。肖玉敏從決策.管理、評價.服務四個方面闡述校長技術領導力的職責範圍」。祝智庭和顧小清提出教育信息化領導力應包括信息化系統規劃能力﹑信息化教學與課程改革領導能力﹑教師專業發展領導能力.教育信息化規制建設能力等[8]。
由此看出,各國學者對於信息化領導力結構達成的共識主要集中在建立願景.組織規劃,創新課程教學﹑教師培訓等方面。基於上述學者的研究成果,結合2014年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標準(試行)》[9],本文認為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內涵結構應當包括信息技術能力.信息規劃能力.信息實施能力和信息評估能力。
(三)研究工具
基於信息化領導力的內涵結構,綜合考慮研究問題與實際情況,編制《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調查問卷》。為提升問卷的科學性,在編制初期與教育領導學專家﹑教育技術學專家.校長討論,對問卷進行修改和完善。最終正式調查問卷包括三部分: ( 1)人口學變量,包括校長的性別.年齡、工作年限.學校所在學段以及地理位置等基本信息。(2)校長的信息化領導力現狀,包括信息技術能力、信息規劃能力.信息實施能力和信息評價能力的具體情況;以及校長對待信息技術的態度,即技術的感知有用性。(3)校長在推進在線教學工作時的難點和困境。其中,第一部分使用客觀題,以單選題與多選題的形式進行調查;第二部分使用李克特五級量表法(非常符合=5,符合=4,基本符合=3 ,不符合=2,非常不符合=1),分數越高,表示認同度或符合度越高;第三部分使用多選題和開放式回答的方式進行調查。
(四)研究數據
調查採用電子問卷,通過校長微信群發放。填寫日期為2020年5月12日至2020年5月14日,共收回問卷91份。平均完成時間7分15秒,剔除答題少於90秒或存在缺失值的樣本,有效問卷90份,有效率為98. 90%。
1.量表信度
本研究編制的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量表採用李克特五點量表法,包含4個二級維度在內的14個題目。量表的4個二級維度及其整體信度如表1所示,各維度和整體量表的克隆巴赫Alpha係數均大於0.7,表示內部一致性較好。特別是信息實施能力和量表整體大於0.9,表示內部- - 致性非常高,達到效度檢驗的要求。
2.量表效度
量表的KMO值為0.902,Bartlett檢驗的Sig值為0. 000,說明該量表適合進行因子分析,並且數據穩定可靠,有一-定的可信度。本文基於已有研究成果和《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標準(試行)》,將信息化領導力劃分為4個二級維度,故未作探索性因素分析,直接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來驗證因子與測量項之間的對應關係。
收斂效度的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14個題目的標準化因子載荷係數均高於0. 60 ,最小為0.65,最大為0.92,說明各個因子對應所屬題目具有很高的代表性。此外,4 個因子的平均方差抽取量AVE均大於0.5,且組合信度CR均大於0. 8,說明收斂效度理想。
三、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現狀
(一)校長的基本情況統計
本次參與調查的校長信息如表2所示。90位校長中,男校長61位(佔比67.8%),女校長29位(佔比32.2% );年齡集中分布在41~60歲,佔總人數的70.0% ;校長工作少於3年的新手校長31位(佔比34.4%),多於15年的經驗校長22位(佔比
24. 4% );地處地級市及以上城市的校長60位(佔比66.7%),地處縣城及以下鄉鎮的校長30位(佔比33.3%);學校學段主要集中在小學、初中(佔比86. 6% )。
(二)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現狀
本研究分別從信息技術能力、信息規劃能力、信息實施能力和信息評估能力四個方面考察校長在開展「停課不停學"工作的具體表現,以此探析其信息化領導力的發展現狀。
1.信息技術能力:反思力表現較好, 操作力有待提高信息技術能力主要包括校長對於信息技術的操作力和反思力,兩種能力的平均分分別為3.8和4.0。由此可見,大部分校長能夠經常反思信息技術與學校管理、課堂教學的融合方式,但是缺乏對技術設備的操作、使用能力。
具體來說,71.1%的校長經常反思技術與教育的共生關係,探索二者的融合方式,而有7. 8%幾乎不思考信息技術在學校中的應用和價值;只有26.7%的校長能夠熟練使用信息設備,並在工作中藉助信息技術提高辦公效率,還有10. 0%基本不會使用信息設備,藉助學校信息系統考核教師績效、分析學生行為數據等工作無法開展。
2.信息規劃能力:宏觀規劃表現良好,保障機.制有待完善信息規劃能力主要包括設立共同願景、制定實.施計劃、營造文化氛圍、制定教師培訓方案、制定技術使用標準和問責制度,5項工作的平均分分別為4.2.4.5.3.8.4.1和3.9。由此可見,大部分校長按照上級部門的指導意見,為學校開展在線教學工作.制定實施計劃、明確在線教學的願景或目標、為教師制定培訓方案。然而,他們尚未根據學校情況制定技術使用標準和問責制度,學校內部的信息化氛圍有待提高。
具體來說,校長在設立願景和制定計劃方面表現較好。75.5%的校長設立清晰的發展願景,明確學校信息化發展的目標,且讓全校師生認同這個目標,並以此激勵他們為之努力;87.7%的校長將目標轉換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行動計劃,保障在線教學順利展開,只有2. 2%的校長沒有為學校設立發展願景或設計實施計劃;教師群體在在線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73.3%的校長制定了提升教師信息素養的在線培訓方案,而有26. 7%不重視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沒有為其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由於信息化基礎薄弱、在線溝通有所局限等原因,31.1%的校長尚未制定技術使用標準、問責制度和保障體系,學校內部尚未形成-一個安全、有序的信息環境;33.3%的校長從未在學校組織過與信息技術相關的線上講座或研討活動,校園內部的信息化氛圍有待提高。
3.信息實施能力:整體呈現良好態勢信息實施能力主要包括推動信息化課程教學、組織教師培訓、了解學生在線學習情況和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校管理工作,4項工作的平均分分別為4.2.4.0.4.1 和4.3,說明校長在各項落實任務中表現良好。具體來說,80.0%的校長積極推動教師構建電子課程資源、創新線上教學方式,提升了學校的在線教學水平;72.2%的校長針對在線教學出現的問題,為-線教師安排培訓課程,提升其信息化教學能力;76.6%的校長經常與學生、家長溝通,了解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為其解決技術問題,確保在線學習順利進行;83.3%的校長藉助手機、電腦、平板等終端設備遠程處理學校事務,並藉助信息技術的優勢提供更多教育服務,而有5.5%的校長則受到技術操作的制約,無法利用移動終端完成學校管理工作。
4.信息評估能力:主要集中於學校和教師層面,學生群體涉及較少信息評估能力主要包括評估學校在線教學的運作機制.評估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評估學生的信息化學習能力,3項工作的平均得分分別為4.1.4.0和3.8,校長的信息化評估工作主要集中在學校和教師層面,學生群體沙及較少。具體來說,72.2%的校長會定期評估學校在線教學的運作機制,包括課程設計、教學安排、考核方式等內容,再根據評估結果調整在線教學策略和實施計劃,保障在線教學質量;73.4%的校長會根據-線教師的備課情況、課程資源和教學狀態綜合考評教師個人的信息素養及其將信息技術融合到課程教學中的應用能力,根據評估結果為信息化教學實踐提供相應指導;相比之下,針對學生群體的信息化評估就相對較少- -些。8%的校長會關注學生個人的信息化學習能力,挖掘、分析並評估學習行為數據,根據評估結果制定個性化學習方案,同時有15. 5%的校長不重視學生的信息素養,不評估其信息化學習能力。
綜上,大部分校長在線教學工作表現良好。具體體現在經常反思信息技術與學校融合的方式方法;在學校信息規劃工作中,設定共同願景、制定實施計劃、設計培訓方案;在學校信息實施工作中,積極落實信息化課程教學、組織教師培訓、掌握學生在線學習情況、藉助信息技術開展學校管理工作;在學校信息化評估工作中,評估學校在線教學的運作機制和教師的信息化教學素養。但是,校長仍需加強操作信息設備的能力,重視學生的信息化學習能力,制定適應於學校發展的技術使用標準和問責制度,以此營造一種有利於信息化變革的校園文化氛圍。
四、校長落實「停課不停學」工作的難點與困境
(一)網絡環境負荷量小、硬體設備普及度低良好的網絡環境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基本條件。55.6%的校長反映,在線教學期間組織線上會議.遠程辦公時,網絡經常出現不同程度的卡頓現象,影響各項工作順利進行,拉低了整體工作效率。此次史無前例的大規模線上教學,由於人數眾多,分散到各個平臺的人數龐大,超過了伺服器的負荷能力,容易出現系統不流暢的現象。缺乏硬體設備支持也是制約在線教學發展的- -大原因,特別是在落後地區尤為突出。在縣城及以下鄉鎮地區,53. 3%的校長表示學校缺乏硬體支持,導致在線教學工作無法展開;33.3%的教師由於沒有電腦、平板等設備,無法完成備課、上課等工作;66.7%的學生因為家中沒有移動終端,無法參與學校的在線課程。硬體設備是發展信息化教育的首要基礎條件,但是現階段仍有不少貧困地區,尚未實現「一-人- -機」的目標。
(二)教師缺乏信息化教學經驗
教師的信息技術領導力,是提升信息化教學效能的關鍵[0。大規模在線教育對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不僅要把控學科知識和課堂情況,更要學會將技術有效整合到具體的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上。37.8%的校長認為教師沒有在網課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且不善於開展線上研討等活動,導致在線教學收效甚微;52.2%的校長指出大多數教師直接使用上級行政部門或學校提供的課程資源,極少數會自主設計,開發帶有個人特色的網絡課程。
大多數教師都缺乏設計在線課程、組織在線教學的實踐經驗,導致很大-部分網課都是照搬線下課程,網課變成另- -種形式的線下課堂,「網際網路+」的優勢無法體現。
(三)學生在線學習能力薄弱
網際網路環境下,學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間開展自主學習,這要求學生具備更好的數位化學習與創新能力"。居家學習導致師生在物理空間上屬於分離的狀態,年齡較小的學生脫離了老師的監管,在網課學習中可能出現注意力不集中.開小差、不認真完成作業等情況。從校長視角出發,學生在線學習的參與度、認真度和堅持性,是推進在線教學工作中最難攻破和解決的難點。62. 6%的校長認為,學生在網絡課堂中的參與度普遍不高;55.6%的校長指出學生不能在網絡課堂中實現自主學習。由於時空分離和龐大的學生數量,教師和校長無法了解每位學生的居家學習情況,如果學生本人不具備信息化背景下的自主學習能力,那麼在線學
習的成效將難以提升。
五、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提升策略
在此次調查中, 86.8%的校長表示為了學校的未來發展,有必要且必須提升信息化領導力。針對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發展現狀,結合在線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困難,本文分別從外部提升和內部提升兩個視角提出優化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策略,以期為後疫情時代的校長領導工作提供參考。外部提升策略主要是指教育行政部門和信息技術企業為校長的信息化領導工作提供思想引領、理論傳授、實踐指導和技術支持,內部提升策略主要是指校長針對自身表現,查漏補缺,有針對性地提升不足之處,主動完善領導力體系。
(一)教育行政部門:實施定向幫扶,縮短城鄉差距
要實現信息化在教育領域的深度融合,需要以完善的管理體製作為保障["2]。在此次調查中,有13.4%的校長表示不了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方式,在開展在線教學工作時不知從何下手;同時有48.9%的校長希望得到上級部門的定向指導,為其開展信息化領導工作提供幫助。
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作為國家政策與學校實踐之間的銜接者,應當遵循上級部門的指導思想,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制定--套區域內的信息化管理機制,整體把控學校的設備配置、資源開發和技術應用。特別是針對信息化程度薄弱的學校,實施定向幫扶,完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縮短城鄉之間由於硬體設施差距導致的教育鴻溝。
保障硬體配備的基礎上,教育行政部門要定期為校長提供信息化領導力培訓(包括理論知識、技術能力和實踐指導),幫助校長樹立正確的信息觀和適應時代發展的教育觀。信息化領導力較強的校長可以和需要提升的校長進行「一對- -幫扶」,優秀校長分享自己的成功案例和辦學方法,為幫扶對象提供相應的實踐指導。
(二)技術企業:加強基礎建設,打造為教育服務的技術產品
在線教學的實施成效或多或少都受到網絡延遲、平臺卡頓等技術原因的影響。教師的教學過程常常因為網絡不穩定或者對技術的陌生而被迫中斷,教學進度因為得不到學生的反饋而被打亂節奏叫。76.7%的校長希望信息技術企業能夠基於使用者的日常需求,設計出好用、易用的教育軟體產品,為信息化領導力提升提供技術支持。
在線教育暴露出教育平臺承載量低、運行速度慢等問題,成為學校信息化改革的絆腳石。為解決網絡、技術引起的不便,技術企業一-方面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系統負荷和網絡帶寬能夠滿足學校的實際需求;另一方面,要研製出以實際應用為導向,為各個參與主體提供教育服務的技術產品。
就校長使用學校信息系統處理事務來說,其本質是利用信息技術的優越性提高信息採集的精密度,便於校長了解師生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如果校長在使用系統之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去學習系統的操作原理和技術知識,那麼可能會削弱校長對事務本身的思考和理解。作為學校信息化的引領者,校長的工作重點應該是利用功能完備的技術產品提升教育效能,而不是去學習各種技術知識。所以,完備的基礎設施和優良的技術產品,是推動校長進行信息化改革的重要動力,也是保障信息化領導力得以落實發展的技術支撐。
(三)校長自身:查漏補缺,主動完善領導力體系
除去外部條件的加持,校長的自我審視是促進信息化領導力發展的內生力量。調查結果表明,校長存在技術操作能力不足、規劃工作不完善,實施工作不徹底、評估工作不到位等問題。為了適應信息化發展需求,校長應當查漏補缺,加強欠缺能力的培養。
首先,校長要以實踐操作為抓手,主動學習學校信息化建設的基礎知識,分析師生的技術需求,跟蹤了解新的技術理念和技術方式.提升信息技術能力。其次,在信息規劃能力方面,校長要增強環境分析意識,對學校氛圍和外部環境的變化保持高度敏感。及時把控外部環境的發展趨勢,結合學校實際情況,調整適應社會發展的學校發展規劃,特別是營造文化氛圍和制定學校的技術使用標準、保障體系和問責制度,為師生提供--個與時俱進、健康、有序的技術環境。再次,在信息實施能力方面,校長要積極與同類學校的校長保持聯繫,共同探討信息技術應用於學校的具體辦法,也可以到信息化程度較高的示範類學校調研,學習成功的管理經驗。特別要組織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確保教師的信息素養能夠滿足學校信息化發展需求。
最後,在信息評估能力方面,校長可以建立起「校長一教師一家長」三位--體的閉環溝通機制,校長定期與教師、家長溝通技術的使用情況,評估學校、教師和學生的信息化發展水平,特別要注重培養學生在信息化環境下的自主學習能力。
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將成為促進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要議題。全國中小學校長應在在線教學工作中,汲取經驗、總結要點、反思不足,在今後的學校發展過程中不斷探索、理解、分析信息技術的教育效用,不斷完善校長領導力體系,推進中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利用網絡平臺「停課不停學」[ EB/OL]. (2020-01-29)[ 2020-03-15].htp://www. moe. gov. cn/jyb -xwfb/ gxdt - gzdu/<5987/202001/ 120200129 416993. 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發布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EB/OL]. (2020-05-21)[2020-06-01 ]. ht://www. moe. gov. en/jyb_xwfh/s5147/202005/t20200521_ 457227. html.
[3]教育大辭典:第一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35.
[4]Intem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eation. Nationaleducational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chool administrators(NETS. A)[ EB/OL].(2009-07-27)[2020-05 -23].
http:// www.iste. org/ Libraries/PDFs/NETS- A_ Stundards.
silb. ashx.
5] YEE D L.Images of school principal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tehnology leadership [ J ]. Technology ,
pedagogy andeducation 2000(3) :287-302.
[6]張仙,魯紹坤,郭睿南.面向信息化的學校領導力初探
[J].現代教育技術,2008(1):20-23 ,9.
[7]肖玉敏.校長的技術領導力研究[D].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8.
[8]祝智庭,顧小清.如何突破教育信息化應用瓶頸[J].山西電教,2006(2):16-17.
[9]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標準:
試行[EB/O0L]. (2014-12-15)[2020-05-15] https://
wenku. baidu.com/ view. 2010ad326f705ee170aal. html. .
[10]於天貞,張曉峰.教師信息技術領導力對信息化教學效能的作用研究:基於結構方程模型的實證分析[J].教師教育研究,2020 ,32(2) :48-56.
[11]楊曉哲,任友群.高中信息技術學科的價值追求:數位化學習與創新[J].中國電化教育,2017(1):21-26.
[12]武芳,劉善槐.信息化消弭城鄉教育發展鴻溝的空間、障礙與路徑[J].中國電化教育,2020(2) :30-36.
[13]餘勝泉,王慧敏.如何在疫情等極端環境下更好地組織在線學習[J].中國電化教育,2020(5):6-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