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管理大師馬奇:這個世界需要堂吉訶德式的領導力

2021-01-12 東方財富網

  美國當地時間2018年9月27日,組織學習理論先驅、權變理論的創始人之一、管理大師中的大師詹姆斯·馬奇(James G。 March)教授去世,享年90歲。

  被譽為「德魯克之後的頂級管理大師」,詹姆斯·馬奇先生是一個傳奇人物。他身兼史丹福大學商學院、教育學院、政治學系、社會學系教授,被公認為是過去50年來在決策制定和組織領域最有貢獻的學者之一。

  馬奇先生是一位多產的學者,他出版了26本著作,發表了40多篇論文,代表作有《組織》、《決策是如何產生的》、《論領導力》等。

  在斯坦福,他長期講授「組織領導力」課程。在這門課上,馬奇常常開出一串經典文學作品的書單,其中有莎士比亞的《奧賽羅》、蕭伯納的《聖女貞德》,還有託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以及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引導學生們在閱讀的基礎上討論什麼是真正的領導力。

  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副教授劉瀾曾在本刊開設的專欄中寫道:

  在跟我的對話中,馬奇這麼解釋他的教學法:「要討論領導力,我們必須認識到領導力的基本問題和人生的基本問題沒有什麼不同。而對於人生的基本問題,偉大的文學作品很可能比社會科學談論得更好。」

  緬懷大師的同時,今天與大家分享劉瀾教授發表於本刊2016年7月刊的文章《這個世界需要堂吉訶德式的領導力》,讓我們通過他的視角,一窺馬奇對領導力的探討與見解。

  白雲分割線

  塞萬提斯的傑作《堂吉訶德》,有一句話:「夢是全世界通用的貨幣。」如果你問史丹福大學的著名學者詹姆斯·馬奇,他會告訴你《堂吉訶德》中最重要的一句話是:「我知道我是誰。」馬奇說:「堂吉訶德不是領導者的一個好樣板」 。但是馬奇指出,我們可以向他學習領導力的三個關鍵詞:夢想、獻身、快樂。

  向堂吉訶德學習領導力

  夢想

  夢想是把我們從現實中解放出來的一種手段,可以是逃避現實,但也可以是通往新的現實的路徑。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1963年8月28日,馬丁·路德·金說:「今天我對你們說,我的朋友,儘管我們面對今天和明日的困難,我仍然有一個夢想。」

  堂吉訶德也是一個夢想者,創造了自己身在其中懲處邪惡的一個世界。這個幻想與其說是一個理想的社會秩序,不如說是一種關於美與和諧的恰當的生活。堂吉訶德對於美的需求,使他通過想像為自己創造了美女杜爾西尼婭,而且要求自己和他人對此相信。

  從領導力的角度,可以有兩種觀點看待現實。

  一種觀點是,現實是複雜的,而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因此我們不確定某個具體行動能否達到理想的目標,這可能導致行動癱瘓——如果結果只是偶然,行動有什麼用?這也可能導致憤世嫉俗——如果結果不一定是我們想要的,創造更美好世界的行動有什麼用?

  另一種觀點是,現實是可以通過行動創造的。這是領導者選擇的觀點,就如同堂吉訶德通過想像創造了杜爾西尼婭一樣,現實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構造物,而「闡釋」在這種構造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獻身

  英雄式領導要求偉大的行動和偉大的獻身。為了證明這種獻身的合理性,人們往往會期待偉大的結果。這是一種結果主義的邏輯,認為對行動的激勵來自獲得有利結果的希望。毫無疑問,偉大的行動常常產生於認為一個人能夠改變結果。

  堂吉訶德則提供了行動的另外一種基礎:他對自己和自己身份的看法,以及與其相聯繫的義務,成為了一種適當性的邏輯。他以身份的邏輯替代了現實的邏輯:「我是一個騎士,而且我應該死如騎士,如果這樣令上帝滿意的話。」他認為自己是懲惡揚善者,因此懲惡揚善是自己的職責。對他來說,意圖是判斷德行的首要標準,結果是次要的。

  哲學家克爾凱郭爾說,一種宗教如果能以後果來合理化,那麼就不再是一種宗教。馬奇說:「同樣的道理適用於信任、愛情和友誼——如果它們有合理的證明,那麼它們只不過是經濟學而已。人性的展現不在於使用理性達到目標,而在於使用意志挫敗理性。」馬奇舉了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的會計醜聞為例子:會計師在這裡用結果的邏輯(開發業務機會)替代了身份的邏輯(遵循職業標準)。

  當桑丘質疑自己以及堂吉訶德想像出來的身份時,堂吉訶德回答說:「我知道我是誰。」這就是堂吉訶德將自己的獻身合理化的中心理念。

  快樂

  在許多時候,要理解領導行為的某些層面,與其注重其行為的後果,不如注重其行為帶來的快樂。領導力提供了幾種類型的快樂:獲得職位成功的快樂;掌控全局、了解信息、參與行動的快樂;與地位、待遇、名聲相聯繫的快樂。

  然而,我們對待這些快樂的態度是矛盾的。領導有時候被看作是樂事,有時候被看作是布道;有時候被看作是追求個人認可,有時候被看作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有時候被看作是提高自尊的機會,有時候被看作是利慾侵心的工作狂。

  《堂吉訶德》是一部喜劇傑作,同時為對自我意識的獻身與對實現歡樂的獻身而喝彩。我們笑堂吉訶德,因為他好笑,但是並不輕視他。他提醒我們自身的渺小和荒謬。甚至,我們欽佩堂吉訶德,因為他代表著一種關於快樂的理想。他選擇一個角色,將之發揮到極致,從而把自己的生活變成了一件藝術品。

  讓自己進入一個角色有三種美學上的快樂:

  第一種是情境內在的直接體驗的歡樂:權力令人陶醉,愛情令人飄然,活著有感官之樂;

  第二種是來自對這個值得嘲笑的部分竟然也樂在其中的反諷,來自我們自身的虛榮做作的內在荒謬;

  第三種則是對我們角色的贊同、欣賞和接受。一方面,我們對地位的局限和荒誕瞭然於心;另一方面,我們發現其中之美,擔起我們的責任、愛情和人生。

  塞萬提斯是在告訴我們,人生就是一個笑料,小丑就是一個英雄。

  這個世界需要堂吉訶德

  領導力可以看作是武斷的、快樂的、無法合理化的獻身。領導者必須要優雅、熱情地扮演自己的角色。這樣,他們不僅能通過創造一個現實來增加世界的美,而且能通過行動發現自己。

  堂吉訶德的局限在於與現實脫節。他只關心自己,忽視了他人的真正需求。他只講意圖、不計後果的做法可能帶來巨大災難。然而,這個世界需要堂吉訶德,我們要保護他的存在。他讓我們的生活更值得過。

  馬奇總結說:「根據這樣的觀點,如果有人問你為什麼渴望權力位置,你應該說是因為對騎士榮耀的價值觀的信仰,對領導者角色帶來的歡樂的信仰,對託博索貴婦杜爾西尼婭的純潔與美麗的信仰。更重要的是,你每天都要儘量能夠像堂吉訶德一樣說:『我知道我是誰』。」

  我們生活的世界重視現實的期望和清晰的成功,

  堂吉訶德兩者皆無。

  但是儘管一個失敗接著一個失敗,

  他堅守願景和使命,他堅忍不拔。

  因為他知道自己是誰。

  ——詹姆斯·馬奇教授在親自擔任製片人的紀錄片《激情與自律:堂吉訶德對領導力的啟示》

(文章來源:中歐商業評論)

(責任編輯:DF376)

相關焦點

  • 【薦書】致敬管理大師馬奇——平臺企業更需要「堂吉訶德式」領導力
    為了傳播其理論和思想,2016年《清華管理評論》曾組織眾多管理學家介紹馬奇的理論和思想,以及其思想對中國企業管理的現實意義。2013年8月,我和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一行前往史丹福大學拜訪了詹姆斯·馬奇(JamesG. March)教授。馬奇教授是學術界公認的組織理論大師,張瑞敏則是企業界公認的管理思想大師,兩人的精彩對話在「堂吉訶德」身上找到了共鳴。
  • 管理大師詹姆斯·馬奇去世,享年90歲:何其有幸,你我曾與偉大同處一...
    其中,《組織》《決策是如何產生的》《論領導力》等殿堂級經典作品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全球發行,成為全世界學者、管理者、企業家的案頭書,至今暢銷不衰。馬奇的著作不是那種可以「現蒸現賣」的管理快餐,因此在結果主義盛行的今天,鮮為大眾所知。然而,要梳理世界管理思想史,詹姆斯·馬奇就是一尊繞不開的學術豐碑。
  • 管理大師詹姆斯·馬奇去世,享年90歲:何其有幸,你我曾與偉大同處一個時代
    1994年,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思考和醞釀,馬奇先生出版了《決策是如何產生的》(A Primer on Decision Making: How Decisions Happen)一書,從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的角度出發,深刻分析了決策的產生過程。他為書中深刻的理論佐以大量趣味生動的例子,既便於讀者理解和運用,又為勤於思考的讀者帶去無盡的啟迪。
  • 紀念大師 | 與馬奇對話:領導力、探索式學習本土管理學
    馬奇:曾有人研究藝術種類形成的歷史過程,即如何整合統一,從而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種類。李平:如此說來,任何一種藝術種類的內部必須是趨同統一的。馬奇:一種藝術種類必須建立統一的評判標準,藉此區別哪些應歸於此藝術種類,而哪些不應歸於此類。李平:如果這樣,我們可以將文化的多元比喻成藝術種類的多元。馬奇:這是可能的。
  • 馬奇的企業行為理論與中國企業的兩種冒險行為
    (圖片來源:全景圖片)許德音/文 2018年9月27日,當代管理學界的泰鬥馬奇(James March)教授去世,享年九十。馬奇被許多學界同仁推崇為當代最傑出的管理學者。這篇論文恰巧是用馬奇的企業行為理論來解釋中國企業中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冒險」行為。雖然馬奇後期的一些與組織學習有關的理論(比如學習的短視、失敗的陷阱、成功的陷阱等)可能早已為中國的管理研究者與實踐者所熟知,他在與賽葉特合作的《企業行為的一種理論》一書中所發展的關於企業探索、冒險行為的理論,就我所知還是第一次被應用到對中國企業的研究而發表於最頂級的管理學刊物上。
  • 《太極星雲》尋找馬奇行動 創「馬奇家族」盛會
    12月13日,你將會作為特別VIP嘉賓,參加馬奇家族在北京世紀劇院的盛會,一起創造吉尼斯紀錄,這場盛會的名字叫做《太極星雲》。你所需要做的,是提供能夠證明你身份的有效通行證。  太極幻化,鬥轉星移。這不是《飢餓遊戲》,無須抽籤,天生註定你要代表馬奇家族參加這場同樣精彩的真人遊戲。
  • 「中國式管理大師」曾仕強離世,享年84歲!又一顆巨星隕落了
    「中國式管理大師」曾仕強離世,享年84歲!又一顆巨星隕落了。今年真的是有毒的一年,在2018年裡,中國相繼去世了太多老百姓喜愛的人,我從無滿臉驕氣,卻總有一身傲骨的李敖;滄海一聲笑,風骨永留存的常寶華;這一次,再無下回分解的單田芳;告別時,我希望身邊擺滿話筒的李詠;飛雪連天難尋射白鹿,笑書神俠無處倚碧鴛的金庸;靚絕五臺山,世間無倩影的藍潔瑛。11月11日,臺灣著名學者曾仕強在臺灣去世,享年84歲!
  • 馬奇論管理—真理、美、正義和學問:體會馬奇的美學世界
    今天第一管理學派給大家推薦一本書——《馬奇論管理:真理、美、正義和學問》,「真理、美、正義與學問」,這四樣東西,可能是每一位真正的學者的追求。與這四樣東西相比,其它都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作者詹姆斯·馬奇出生於1916年,1953年獲得耶魯大學博士學位。
  • 清華經管:關於「領導力」,你需要知道這些!
    很多申請者反映這個題目不適合自己,請求換題——原因是自己沒有當過單位的領導,沒法寫有關領導力的故事。當時國內領導力的書籍、課程都極少,很多人對於領導力的概念也比較模糊,今天雖然貌似相關的課程培訓多起來了,但是望文生義的狹隘理解仍然大行其道,需要「祛魅」。實際上,人人都可能是不同情境下的領導者,而「領導力」本身(或者說「領導之道」)與職務並無必然關聯。
  • 《白鹿原》裡的領導力哲學,堪比10本管理書籍
    領導力常被形容為一系列行為的組合,而這些行為將會激勵人們跟隨領導去要去的地方(要達到的目標),而非簡單的服從。美國當代領導理論大師沃倫·班尼斯說:領導力就像「美」,它難以定義,但當你看到時,你就知道。看完史詩大劇《白鹿原》,我深切理解了這句話。
  • 管理大師:西蒙的管理決策學派
    管理大師:西蒙的管理決策學派 MBAChina 訂閱 2010-01-15
  • 《不裝就是領導力》:用遊戲化思維引領管理變革
    遊戲和管理本來是風牛馬不相及的兩個領域,我們普通人也根本想不到二者能有多大的聯繫和互通。但是就有這麼一個人,卻能把二者很緊密地聯繫了起來,他叫李順軍,華夏基石管理諮詢集團的高級合伙人,知名連鎖企業創始合伙人。他的新作《不裝就是領導力》,提出了用遊戲化思維來引領管理變革的思路,讓人耳目一新。
  • 陳春花萬字長文:向未來求知,你需要全新領導力
    從勝任力到創造力不是指領導者,是指所有的組織成員,所以這一輪的領導力建設跟以往不一樣,新的領導力建設是要普惠的,就是所有成員都需要具備領導力。」我們知道日本的品質、質量工程是由戴明的質量管理思想來推動的。我們今天都認為日本在品質和質量管理上依然是全世界可靠性最高的。大家都認為說怎麼學他的精益,怎麼樣學他的東西,可是你不知道,日本人在學戴明管理思想的時候,更重要的是訓練成為整個組織的質量知識系統,所以戴明其實是發明了一個知識系統,這個知識系統讓組織變成是擁有系統知識的組織。
  • 城投·玉蘭大講堂又來大師了!!北京大學四大名嘴之首!
    城投·玉蘭大講堂又來大師了!!北京大學四大名嘴之首!陳兆傑教授簡介格局商學副院長、北京大學領導力研究中心副主任、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總裁班特聘教授、民營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國國學領導力管理第一人中國國學領導力管理第一人陳兆傑教授,自幼負笈求學,博覽群書,熟讀易經、道德經、論語、莊子、孟子、孫子、韓非子、鬼谷子等先秦諸子百家乃至宋明理學等中國國學經典
  • 組織行為與領導力研究的進展與前沿
    面對複雜多變的環境,企業需要領導者發揮領導效能,帶領員工適應變化、提升績效並實現員工與組織的雙贏。領導力的研究通常涉及多學科,具有較強的學科交叉性。與領導直接相聯繫的就是權力與政治,不同領導者對於權力的渴望與訴求不同,因而在組織這個「政治競技場」中考察領導效能離不開借鑑政治學的知識。
  • 張治︱楊絳譯《堂吉訶德》功過申辯
    克萊蒙辛注本《堂吉訶德》董燕生認為楊絳把法老譯成了法拉歐內(Faraones)、亞述譯成了阿西利亞(Asiria),是沒去查字典。這個指摘需要區分,因為楊絳的譯名規律始終遵從西班牙語發音的原則,並不是從漢語習慣的對應譯法來翻的。
  • 領導力培訓模型整理
    距離領導力培訓完成已經過去十天了,期間斷斷續續的在整理領導力培訓的模型,今天才算正式完成。 整個結構主要分為六部分,分享給各位: 1、影響組織執行力的因素-執行篇; 做正確的事(領導能力),並把事情做正確(管理能力) 2、組織權變型領導-組織篇; 領導力模式總體上由兩類重要的行為構成:任務結果導向和組織關係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