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1660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
閨蜜孩子樂樂今年6歲了,還在上幼兒園大班,全家人都著急,覺得孩子可以上小學了沒必要再讀個大班,可是閨蜜堅持己見,「孩子太小,自制能力不行,就算去上小學也跟不上,再緩個一年就差不多了。」
畢竟孩子成長媽媽最具有決定性,家裡其他人也就沒再說什麼。其實閨蜜在向我訴說的時候,我也覺得孩子6歲可以上小學了,但綜合考慮下來,閨蜜的做法更為正確。
小學真的規定,孩子6歲就必須上小學嗎?具體看過以下三個問題,也許你就有了答案。
知識儲備是否合格
從出生時的白紙到後來的密密麻麻,這是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寶寶會從周圍的行為舉止一點點學習,形成自己的知識儲備系統。
針對我國小學設立的主要科目,語數外是最主要的,在決定送孩子去上小學時應該注意孩子接受新知識的能力是否合格,如果孩子「一無所知」,送到學校無法跟上老師的進度,很有可能過早產生厭學情緒和自卑感,同時對後面的學習產生負面影響。
德國慕尼黑大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碩士,兒童心理專家蘭海說:「超前地讓孩子學各種技能,而不是激發對知識的探索欲望,忽視對審美、音樂、人文知識方面的培養,這實際相當於給孩子加上十倍速的心臟發動機,最終是會扼殺想像力、創造力。」畢竟根基不穩,無法順暢進行下面的學習。
情緒自控能力是否合格
1、情緒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2-5歲的孩子,正處於道德發展的「自我中心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獨立意識開始萌芽。他會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但是能力又暫時跟不上,當他們的願望無法實現時,心理就會產生挫敗感和無力感。願望和實際能力的錯位,使他們更加容易發脾氣。
這個階段的孩子,理智腦發育比情緒腦滯後,很多感受孩子無法用語言描述,就會用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
建議家長一定在孩子情緒基本穩定後再送來學校,讓孩子真正運用理智腦去學習去探索,同時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孩子,身傳勝於言教,如果家長愛發脾氣甚至家暴,很難培養出一個情緒穩定的孩子,不怕孩子有性格有特點,就怕孩子暴躁不思考。
2、自控
自控不只是情緒一方面,還有語言,行為。學校是一個大熔爐,班級是一個集體,需要孩子們之間的不斷磨合,才能做到互相幫助,互相進步,如果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較差,無法與他人和平相處,典型表現爆粗口,動用暴力,去傷害其他孩子甚至還有自殘行為,不僅是對自身的一種虐待還是對其他人人身安全的威脅。
作為孩子家長一定注意孩子語言行為上面的變化,做到及時糾正。最基本的自控是孩子能否遵守學校的規定,積極配合老師的學習進程,而不是異常的反抗無法進入學習中,好多孩子「好動」,這屬於正常現象,過於好動,幾秒都停不下來的孩子需要及時進行身體檢查,極大可能是缺鈣。
身體素質是否合格
身體素質不僅是指健碩的體格還有一定的智力水平,如果孩子年齡達到,智力卻是3歲孩子的水平,送來學校無法參與同齡人之間的交流和學習,這無疑是對孩子變相的歧視。
非遺傳因素方面的智力低下都是可以挽救的,家長應該花時間陪伴孩子學習,進行多方面的引導,另外生命是一切的根本。
如果孩子身體素質較弱易生病,家長不注重孩子的飲食,營養跟不上,孩子無法全面均衡健康成長。正常情況下,身體虛弱,注意力無法集中,易疲倦好睏,學習效率會大打折扣。此時家長應該及時將孩子身體養好再送來上學,以免發生意外,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進入小學孩子將要面對大量的聽讀寫,一定注意孩子的骨骼發育是否完善,這些需要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測才可以判斷。
有的孩子7歲了身高不如4歲孩子的身高,家長應該注意孩子是否缺鈣,手臂肌肉群力量是否足夠,可以通過一些小測試判斷孩子的力量大小。孩子寫字不僅需要力量還需要速度,身體夠強壯足以支撐日常的閱讀和作業,這些都要家長親自考究後才可安心入學。
凌晨媽媽來叨叨:
該不該上小學無關年齡,無關大小,家長應該對孩子有一個全面清晰的了解,做好萬全準備,慎重考慮後再選擇是否送孩子去上小學,千萬不要跟風,認為到了一定年齡才去送孩子上學,有的孩子成長快速,有的孩子成長緩慢,應該具體分析,綜合考察再決定是否送孩子入學,才會為孩子未來的學習打好基礎。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給孩子在幼兒園過生日卻被誤會「顯擺」?如何過一個有意義的生日
公立教得少,私立壓力大?幼兒園三年希望孩子達到什麼目標?
不上幼兒園的孩子,真會跟其他孩子差很多嗎?區別在這三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