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朋友突然問到我關於「倒勾射門」和「倒鉤射門」這兩個專業用語問題,兩個gou字,一個偏旁之差,有多大的差別?分不分對錯?我想了想,又沒有馬上回答他。
因為我也蒙圈了。
於是乎我順手打開了綠色App,分別搜索「倒鉤」和「倒勾」,然後看到了哭笑不得的一幕:寫「倒鉤」的有一大堆,用「倒勾」的也有不少,還有一大堆混搭的。
我又打開了網頁搜索,大致瀏覽了下網頁,資訊,發現還是一樣。而且還是在中文維基百科頁面發現了混用的現象......
我更蒙圈了。
所以勾和鉤,一個偏旁之差,哪一個才是正確的呢?還是說真的可以通用?
不得已的情況下,只能請教官方資料了,我一個強迫症患者,必須得來探一探究竟。
提到這個字,我們首先想到的詞會是什麼呢?
在我個人的概念裡,「勾」字的詞語首先映入腦海的是「勾股定理」、「一筆勾銷」「勾心鬥角」這樣的常用語,於是我又問了問其他人,他們給我的答案驚人地一致:「勾引」。
我的回答也驚人地一致:......
還是看看字典怎麼說吧,在《新華字典》的解釋中,「勾」作為一個多音字,分別念gòu和gōu,而我們最常用的則是一聲的讀音。《新華字典》對「勾」字也做了基本以及詳細的字義的解釋。
在一聲的讀音下,「勾」字有以下幾種基本字義:
1、用筆畫出符號,表示刪除或截取:勾銷。
2、畫出形象的輪廓,描畫:勾畫。勾勒。
3、用灰、水泥等塗抹建築物的縫(fèng ):勾縫。
4、調和使黏,調味:勾芡。
5、牽引,招引:勾引。
6、停留,逗留:勾留。
7、攝取:勾魂攝魄(形容使人心神搖蕩,控制不住)。
8、中國古代數學著作中稱不等腰直角三角形中較短的直角邊:勾股定理。
四聲的字用得相對較少,但也常見,比如「勾當」,但四聲的用法並不在今天我們所討論的範圍內,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自行查閱。
從以上的字義來看,似乎和某一種具體的體育動作,或者說和足球中的「倒gōu射門」動作沒有相近的描述,更多的是類似於用手,用筆所做的動作,以及更為抽象的意義。
那麼我只能再接著往下看,在「勾」字的詞義中,第一條就明確寫道:「 本同『句』。彎曲。如:勾垂(彎曲低垂);勾著背;勾曲」。
從這一釋義來看,「彎曲」似乎和足球當中的這一射門動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至少從動作上來看,球員的身體也確實呈現出「勾」字的形狀。
「勾(古代同『句』)」字所採用的「彎曲」的詞義,也是有歷史考究的。我國最早按部首編排的漢字詞典《說文解字》就這樣記載「句」字:「曲也。從口丩聲。凡句之屬皆從句。古矦切。又,九遇切」。意思簡單一點說,就是這個字的本意就是代表「彎曲」、「曲折」的意思,更多的是一種形容詞。
這樣一想,既然動作都這麼像了,那肯定就是「倒勾」了唄?
如果不是查證這些資料,按照我個人的習慣,我是願意寫「倒鉤」的,原因說來也奇怪,我總覺得「倒鉤」比「倒勾」顯得霸氣一點,符合足球場上球員作出該動作所表現出的氣勢。(手動狗頭)
你看,沙奇裡這球霸氣十足嗎?
但如果真的按照意思來考證的話,似乎又覺得「倒勾」顯得更合理一點,而「鉤」字則更像是一種器具,或者是兵器。
在《新華字典》中,「鉤」字有著這樣的定義:
1、懸掛或探取東西用的器具,形狀彎曲,頭端尖銳:鉤子。秤鉤兒。火鉤子。
2、形狀像鉤子的:蠍的鉤子。鉤針。
3、漢字筆形之一(亅、乛、乚、乙等)。
4、用鉤形物搭、掛或探取:鉤住樹枝爬上去。
5、研究,探尋:鉤玄。鉤沉。鉤校(jiào )。
6、牽連:鉤黨(指相牽連的同黨)。
7、同「勾」。
8、一種縫紉法,多指縫合衣邊:鉤貼邊。
9、古代兵器:鉤戟。純鉤(劍名)。吳鉤(刀名)。
10、鐮刀。
11、古代稱圓規。
在這些釋義當中,我們確實很明顯地能感覺出,「鉤」更多的是形容一種物體,而不是一個動作。《說文解字》的註解也是這麼認為的:「曲物曰鉤」。
當「鉤」用作動詞的時候,也更多的是利用某種「鉤形」物體來進行探取或者懸掛。
一切的一切,都在把最終的答案指向「倒勾」,而「倒鉤」甚至可能是錯誤的說法。
但為什麼有大量的「倒鉤」用法,又從來沒有人對此有過任何的解釋呢?是大家默認無所謂,還是真的可以通用呢?
儘管我本人原來傾向於使用「倒鉤」,但是在看了字義解釋後又覺得「倒勾」更顯合理一些。
按照我的理解,「倒勾」一詞應該是個形容詞,而不是動詞或者名詞。這個詞原本不是漢語常用語言,更多的是用在足球場上的專業術語,在這樣的語境中,它形容的是一種踢球動作的狀態,是「倒勾射門」的簡稱,在這裡「倒」是球員採取的方式,「勾」是形容球員的身體動作,合起來「倒勾」則是形容球員射門時的體態,「倒勾射門」則是一個相互關聯的動詞性短語,當然,在足球教科書中就只能作名詞用了。
它的來源自然是要和英文的同義詞進行比較,也就是「Bicycle kick」或者「Overhead kick」,這裡面的kick不用多說,就是踢球的動作,那麼「Bicycle」和「Overhead」則是形容這個動作的詞語。
綜合以上的字面意思來看,我們可能會認為在簡寫「倒勾射門」時,用「倒勾」兩字更為合適。
那麼有人又要問了,既然「倒勾」是所謂正確的解釋,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採取「倒鉤」或者「倒掛金鉤」的寫法?難道他們全都錯了嗎?
1.「倒掛金鉤」肯定沒有錯,「倒掛」是動作,「金鉤」則是一個物品,一個「金鉤」被「倒掛著」。所以我們通常用「倒掛金鉤」作為形容詞來形容人的倒立姿態,在足球場上,球員的「倒勾」射門動作,也可以被這麼形容。
2.「倒鉤」是「倒掛金鉤」的簡寫嗎?
我不知道。但看起來許多人都會這麼認為。如果從這個層面講,許多人把「倒勾」寫作「倒鉤」也不難理解,因為他們其實想表達的是「倒掛金鉤式的射門動作」的意思。
但是因為兩個詞讀音相同,就產生了混用的情況,久而久之,就變成了「通用」。這在現代漢語中,被稱作「異形詞」。
早在2001年,我國教育部語言工作委員會公布了《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這裡面給異形詞的定義為:在普通話書面語中並存並用的同音(聲母、韻母和聲調完全相同)、同義(指理性意義、色彩意義和語法意義完全相同)而書寫形式不同的詞語。例如:「筆畫」和「筆劃」、「按語」和「案語」、「唯一」和「惟一」等等。實際的使用當中,除了書寫的差異之外,它們還有使用頻率的不同。
經過查證,當年《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並沒有關於 「倒勾」和「倒鉤」的規定,可能當年足球還沒那麼流行,也沒有什麼新媒體,用法相對比較單一,不至於產生混亂。我們國家目前也還沒有公布第二批異形詞整理表。
但是按我個人的理解,如今的「倒勾」和「倒鉤」確實可以作為「異形詞」來進行處理,它們不僅同音,表達的意思也一樣,寫法上確實存在差別。而在使用中,也有明顯的頻率差別。
但令我驚訝的是,在資料查詢的過程中,我發現在網絡上,國內用「倒鉤」的詞比用「倒勾」的還要多。難道大家都像我一樣,認為「倒鉤」比「倒勾」更霸氣嗎?
開個玩笑。
我首先在Google搜索上搜索含有「倒勾」的新聞,我們得到了243000條結果;搜索「倒鉤」則有126000條結果;
而在百度搜索,「倒勾」的新聞詞條數量僅僅為51600篇;「倒鉤」的數量高達28萬......
這下好了,我又蒙了。該信誰呢?
既然國家對於新聞媒體、廣播電視有明確的使用語言文字的規範,那我就按新華社和人民網為準吧!
但得到的結果,還是令我有些驚訝,詞頻的差距有些大呀......
在人民網,「倒鉤」有關的新聞有1567篇,其中體育部分為896篇;「倒勾」的新聞為249篇,其中體育部分只有95篇。
在新華社,搜索帶有「倒勾」的新聞標題,僅僅出現兩篇;帶有「倒鉤」的新聞標題則有7篇。
如果把範圍擴大到全文帶有兩個詞語的文章量來看,出現「倒鉤」的文章為2641篇,而「倒勾」只有573篇。
我:
什麼?難道我一開始就對了?
我不敢去質疑新華社和人民網的用詞規範,但從搜索詞頻的結果上面來看,「倒鉤」的說法如今確實佔了上風。
你們可能已經看得不耐煩了,這怎麼比語文教科書還繁瑣?其實我也寫煩了,查起資料真的很繁瑣。
但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和強迫症患者,我還是得弄清,為什麼,為什麼!!!要不然以後每次再寫XXX倒鉤的時候,我總會覺得自己是寫錯了的。
不扯遠了,到底是用「倒勾」還是「倒鉤」,結論就在下面。
根據《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中對於異形詞的整理規範和原則來看,「現代漢語中異形詞的出現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涉及形、音、義等多個方面。整理異形詞必須全面考慮、統籌兼顧。既立足於現實,又尊重歷史;既充分注意語言的系統性,又承認發展演變中的特殊情況。」
所以我現在要承認特殊情況了。
按照異形詞整理規範中的首要原則「通用性原則」來看,我們可以「選取公眾目前普遍使用的詞形作為推薦詞」,因為「這是由語言的約定俗成的社會屬性決定的」,所以「90%以上的常見異形詞在使用中詞頻逐漸出現顯著性差異,符合通用性原則的詞性絕大多數與理據性等原則是一致的。即使少數詞頻高的詞形與語源或理據不完全一致,但一旦約定俗成,也應尊重社會的選擇。」
沒看懂?簡單說下吧,就是少數服從多數,堅持少數也沒啥問題。
所以在「倒勾」和「倒鉤」的問題上,當前使用「倒鉤」的頻次更多,也會逐漸成為更流行的趨勢,而「倒勾」本身也沒有錯,且是出現較早的詞形,而且新華字典也在「鉤」的字義裡安排得明明白白——「同勾」。
不過我們在寫作的時候,能寫成更通用的「倒鉤」,就不要再用老的「倒勾」了,雖然意思都一樣。
畢竟歷史是由前人創造,我們來改變的嘛。
真的寫累了,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