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課,四月綿羊給攝影初學者普及下攝影入門的最核心的三要素,你理解了這三個的作用,你算是會使用單反了,這三個就相當於你小學時學的乘法口訣表一樣重要,對你以後的攝影有深遠的影響,掌握了,你以後攝影技術會隨著時間和經驗的積累,穩步提高,最後進入到大法師行列,如果這基礎的三點都沒有掌握,沒有搞明白,那你永遠只能原地踏步,最後還是攝影的門外漢。好了,重要性已經跟講的很明白了,來,大家好好的研讀這篇有營養的文章吧。光圈:光圈是一個用來控制光線透過鏡頭,進入機身內感光面光量的裝置,它通常是在鏡頭內。表達光圈大小我們是用f值。對於已經製造好的鏡頭,我們不可能隨意改變鏡頭的直徑,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在鏡頭內部加入多邊形或者圓形,並且面積可變的孔狀光柵來達到控制鏡頭通光量,這個裝置就叫做光圈。如何理解光圈大小(重點哦,光圈的核心知識哦):
在快門不變的情況下,F後面的數值越小,光圈越大,進光量越多,畫面比較亮,景深越淺,主體背景虛化越大;F後面的數值越大,光圈越小,進光量越少,畫面比較暗,景深越深,主體前後越清晰。換個角度解釋,光圈小(光圈值大),景深深,光圈大(光圈值小),景深淺!舉例來說:患有近視眼的朋友,不戴眼鏡的話,總是習慣性地眯起眼睛看東西,這樣往往看得清楚一些,套用攝影的術語,這就叫做:縮小光圈(瞳孔),增加景深!下面這張圖形象的闡述了光圈大小與景深的關係,便於大家直觀理解。
光圈值的計算公式:
光圈F值=鏡頭的焦距/鏡頭通光直徑得出的相對值。例如針對50mm的標準鏡頭而言,最大的通光直徑為29.5mm,其最大光圈的計算值為50mm÷29.5mm=F1.7 下圖是光圈的細部照片,每一顆鏡頭的光圈長相都不太一樣,但功用卻都是一樣的(限制進入相機的光量)
光圈有7種形式:1.固定
最簡單的相機只有一個圓孔的固定光圈——沃特侯瑟光圈。
2.可變
只是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圓孔排列在一個有中心軸的圓盤的周圍;轉動圓盤可將適當大小的圓孔移到光軸上,達到控制孔徑的效果。十九世紀中葉約翰·沃特侯瑟發明這種光圈。
3.貓眼式
貓眼式光圈由一片中心有橢圓形或菱形孔的金屬薄片平分為二組成,將兩片有半橢圓形或半菱形孔的金屬薄片對排,相對移動便可形成貓眼式光圈。貓眼式光圈多用於簡單照相機。
4.虹膜型
是由多個相互重疊的弧形薄金屬葉片組成的,葉片的離合能夠改變中心圓形孔徑的大小。有些照相機可以藉助轉動鏡頭筒上的圓環改變光圈孔徑的大小,而有些照相機則是利用微處理器晶片控制微電機自動地改變光圈的孔徑。弧形薄金屬葉片可多達18片。弧形薄金屬葉片越多,孔形越接近圓形。通過電子計算機設計薄金屬片的形狀,可以只用6片薄金屬葉,得到近圓形孔徑。
5.瞬時
單眼相機的光圈是瞬時光圈,只在快門開啟的瞬間,光圈縮小到預定大小。平時光圈在最大位置。
6.兼快門
有的簡便照相機的光圈兼有快門的功能,這類兼快門光圈大多是雙葉片的貓眼式光圈,與單純貓眼式光圈不同的是:兼快門光圈平時是完全關閉的:在按下快門的瞬間,雙葉片光圈開啟到預定的孔徑後,保持這孔逕到一段預定快門開啟時間之後,立刻閉合:如此一來,光圈便有兼快門的功能。
7.孔徑
正如我們已經知道的,鏡頭的速度是指鏡頭傳送光線的能力。如果我們不希望鏡頭接納最大的光量,就需要一種減少鏡頭光量的方法。我們是利用改變鏡頭孔徑大小的方法達到這一目的。孔徑就是由可變光圈(葉片組)在鏡頭中央產生的圓孔。大光圈能製造散景,但細節畫質相對比較差。 很多人買相機只為一個目的,就是拍出下面這樣的散景(大光圈)效果的照片,但很多人買了相機卻拍不出散景的效果,開始失望,認為自己買的設備不夠好,寄希望於升級設備,往往這時候,你就是器材店挨宰的對象了,其實要拍出散景效果的照片,用最基本的套機鏡頭就能拍出來,只要光圈F值大於F4(數字比 4 小,數字越小光圈越大),就可以拍虛化的散景效果的照片。簡單說,就是當你光圈越大的時候,清楚的部分會越少(只有相機對焦的部分清楚),而「越來越模糊」的區塊就會越大;反之如果你的光圈越小,清楚的部分就會越多,模糊的區塊就會越少。
像下圖的清楚區塊我們一般稱為「景深」,因此大光圈下清楚區塊較小,我們就稱為「淺景深」,片幅越大的相機在相同光圈下景深會越淺,因此可以用較小的光圈來獲得散景照片,也就是說,全幅照相機能更好更方便的表現出散景的效果。
大、小光圈適合用在什麼地方或者不適合用在什麼地方呢?1.大光圈適合用在凸顯人物主題
2.大光圈適合用在拍小清新主題
3.大光圈不適合用在拍團體照等要求整體性展示的場合
4.小光圈散景小,細節多,可以拍出星芒的效果
5.小光圈散景小,細節多,適合拍團體照等要求整體性質展示的場合
6.小光圈散景小,細節多,適合拍產品等場合,小件物品細節都能淋漓盡致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