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 ISO、快門、光圈、曝光這幾個概念?

2020-12-07 沒相機的攝影師

種田要知節氣,開車要懂離合,任何一樣手藝都有行話。雖然我覺得儘量從實際問題說起,儘量不要說的很專業,但有幾個詞卻是談到攝影無法避開的詞,它們是:光圈,快門, 曝光,焦距, ISO,景深。

ISO(感光度)與圖片質量

ISO -- 感光度,是一個曝光率極高的詞,我們在超市買餅乾的時候就可能會看見包裝袋上寫:本公司已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這個ISO是國際標準組織的縮寫,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國際標準組織制定餅乾管理標準,也制訂膠捲的生產標準,所以貨架上的膠捲有ISO100,200和400的幾種,這就是感光速度不同的膠捲。ISO感光度是CCD/CMOS(或膠捲)對光線的敏感程度。如果用ISO100的膠捲,相機2秒可以正確曝光的話,同樣光線條件下用ISO200的膠捲只需要1秒即可,用ISO400則只要0.5秒。 在數碼時代,數位相機的主菜單裡都有ISO選擇,100,200,400或者800,這和膠捲上的一樣。看機型不同,低的到ISO50,最高有到25600的,數字越大越敏感(感光度越高)。午餐和愛情都流行快餐,什麼事都要快點搞,按道理我們應該喜歡高感光度。但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高ISO雖然速度快但圖像顆粒粗,經不起精細放大出圖。所以風光攝影要用相機的最低感光度才可得到精細的畫面。高ISO一般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才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萬不得已的時候很多,所以高ISO圖片質量是數位相機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在弱光場合比如昏暗的室內,午夜的街頭,ISO100時即使光圈開到最大,快門速度也需1/4秒甚至更慢才能正確曝光,這時不用三腳架是無法把相機端穩的,手一晃照片就糊;就算用三腳架,被攝者一轉頭照片同樣會糊。閃光燈可以救急,但閃燈會破壞現場氣氛,人會臉色不自然,而且相機內的小閃光燈有效距離不會超過四米,稍遠的人物和景物就無法照亮了。更何況有些地方是不準使用閃光燈的,如博物館劇院。我們沒有辦法只有提高數位相機感光度到ISO800甚至1600。 同樣是1000萬像素的小數碼DC和數碼單反DSLR,如果都設置在最低感光度來拍攝(例如ISO100或80),假設鏡頭的素質相同,它們所拍的圖片解析度和圖片質量差距不是太大。但如果ISO提高到400來拍攝,圖片質量的差別就明顯了,DSLR拍出來的圖像依然乾淨,和ISO100時所拍差別不大,而DC的圖片質量則下降明顯,噪點很大,顏色失真,細節丟失。如果繼續提高到ISO800,小數碼DC的圖片質量就只能用慘不忍睹四個字來形容了,而數碼單反的圖片質量雖有下降但依然可以接受。如果進一步提高到ISO1600,大部分數碼單反的圖片質量也下降得厲害,但依然能滿足10寸照片的放大需求,而此時小數碼DC的圖片質量之差,您需要一顆勇敢的心才敢看。 在像素相等的情況下,CCD/CMOS面積越大,高ISO的成像質量越好。也就是說:在CCD/CMOS面積一定的情況下,裡面增加更多的像素反而會造成圖像質量的下降。所以現在的數位相機不應該在1000萬像素以上再簡單增加幾百萬像素,而應該在提高CCD/CMOS質量上下功夫。降低高感光度(高ISO)噪音水平以及增大曝光寬容度才是當務之急。800萬像素已經足夠旅遊攝影之需,我們在選擇數位相機時就不該只看像素高低,而應該注意相機CCD/CMOS的大小。目前而言,解析度已經足夠,該是重點關心圖像質量的時候了。

快門

在攝影術最初發明的那些年,拍張照片曝光時間一般都需要好幾分鐘,大部分照相機是不需要快門的,開始曝光的時候把鏡頭蓋取下,然後看表,五分鐘後蓋上,照片完成。 後來,膠片的感光速度越來越快(ISO越來越高),曝光時間變為一分鐘,幾秒鐘,1/10秒甚至幾百分之一秒,這時候用手取鏡頭蓋就不夠快了。我們需要一個能準確控制曝光時間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快門。 快門有機械快門,電子快門,以及電子機械聯合快門等很多種類。定義:快門就是相機裡控制曝光時間的裝置。 這裡順便介紹一下安全快門速度。在使用135相機拍攝的時候有一個 手持相機拍攝的安全速度原則:安全速度是焦距的倒數,如果使用35mm鏡頭,快門速度不得低於1/35秒,使用200mm鏡頭時速度不得低於1/200秒,否則圖片就可能糊了。

光圈

所有相機都基於小孔成像原理:拿一個密封箱子,在任何一面鑽個小圓孔,然後把有孔的這面對著窗外,窗外的景象比如一棵樹什麼的,就會在圓孔對面的箱內壁生成此樹的倒影。假如我們在內壁塗上感光材料(裝上膠捲或CCD/CMOS),這個有孔的箱子就是一臺完整的照相機了。這就是針孔相機。 既然一臺照相機可以不需要鏡頭,為什麼現在的相機前面不是一個小圓孔而是幾塊玻璃呢?而且這幾塊玻璃(鏡頭)還賣得那麼貴!這是因為小孔要成像的話,孔必須很小,這也是針孔相機名稱的來歷。如果孔開得和門一樣大,這個孔就成不了像。所以我們沒有小門成像一說。孔小進光量就小,所以玩針孔攝影非常鍛鍊人的耐心,一張照片曝光幾分鐘到幾個小時都常見。而且,由於光的衍射幹擾,針孔相機拍的圖片都不夠清晰,如霧裡看花一般。 沒有人願意花幾個小時去拍一張模模糊糊的照片,我們要想辦法加大進光量。有什麼辦法能夠把這個小孔開大而又能生成清晰的圖像呢?人們馬上就想到了凸鏡的聚光功能。把玻璃凸鏡裝到大孔上,問題不就解決了? 確實如此。相機鏡頭就是這樣誕生的。今天數位相機的各種鏡頭都是幾塊凹凸鏡的排列組合,然後外面用塑料或鐵皮一包。有了鏡頭,小孔成像的這個孔 – 也就是下文中的光圈 – 就不再是針孔了,它變成了洞。 進光量問題解決。但有時候問題又來了:我們並不是任何時候都需要大洞。比如夏日沙灘上烈日當頭,四處白花花一片,為了分清到底是人肉還是白沙,我們需要眯著眼睛仔細觀察。鏡頭是照相機的眼睛,這時候相機也需要眯起眼睛。很顯然,為了應付不同的光線強度,我們還需要給鏡頭裝上能夠調節這個洞的大小的裝置,以便在強光時縮小為針孔,弱光時開成大洞。這個裝置就是光圈。光圈英文名稱為Aperture。一組凹凸鏡再加上光圈就誕生了完整的鏡頭。定義:光圈就是鏡頭裡調節進光孔大小的裝置。常見的光圈值如下: F1, F1.4, F2, F2.8, F4, F5.6, F8, F11, F16, F22, F32, F44, F64。每兩擋相鄰光圈值之間進光量相差一倍。例如光圈從F4調整到F2.8,進光量便多一倍;從F2.8到F2又多一倍。也許您已經看出來了,光圈值和光圈實際大小是相反的,進光量最大時光圈為F1,最小時為F64。 對135相機來說大多數鏡頭的最小光圈為F22。

既然光圈可大可小,那多大的時候鏡頭的成像質量最好?根據上圖,最小光圈F22時光圈跟針孔差不多,數位相機成了針孔相機,前面說過針孔成像好不了;光圈最大的時候小孔又變成了大門,成像也差。所以,根據中華民族傳統的中庸之道,請牢記: 鏡頭在中等光圈的時候成像最好(圖片最清晰)。 我們稱成像最好的那檔光圈為最佳光圈。如果是135數碼單反,中等光圈為F8或F11。小數碼DC要看具體機型,如果可選光圈值在F2.5到F8之間,中間的F4.6為最佳光圈。假如光陰似水,鏡頭的光圈就是水龍頭,它控制著水流(進光量)的大小。 對於鏡頭我們當然是希望它的光圈越大越好,這就如同家裡的水龍頭,雖然平時我們刷牙洗臉從不把它開最大,但萬一有一天家中失火,我們會立即把龍頭擰到最大,並且痛恨當初為什麼沒有裝一個大點的水龍頭。一個鏡頭最大光圈時成像並不好,平時我們一般少用最大光圈;但在特殊弱光又不準使用三腳架的情況下,比如深夜的街頭紀實抓拍,我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使用最大光圈,並且後悔當初為什麼沒買一支大光圈鏡頭。但大光圈鏡頭的價錢很貴,重量驚人。比如Canon70-200mm有兩個版本,光圈為F4的售價人民幣四千元,重700克;光圈為F2.8的那一款售價八千多元,重達1500克。這是因為光圈大一級,鏡片就大很多,加工難度大。是否值得為大一級光圈多付出一倍的錢和負重的汗水,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曝光

為了講清曝光這個詞,我們還是回到小孔成像。假設一個黑乎乎的密閉房間,一面牆壁上開了個小圓窗戶,窗對面的內壁上安上感光材料(白瀝青,大型膠捲或CCD/CMOS)。這就是一臺大型房式照相機。在沒有打開小窗之前,房間裡是黑乎乎的。 我們打開小窗,光線從小孔而入,射到對面牆壁的膠捲上,產生光化反應(或光電反應,如果是CCD/CMOS),照片就誕生了。此過程就叫做曝光。要得正確曝光的圖片,必須精確決定曝光量。所謂曝光量就是讓多少光進入這個密閉房間裡。如果進光量太大,照片就會白花花一片,晚上變成了白天。如果進光量太小,照片就會黑乎乎的,白人變成黑人。幸好我們有了光圈和快門兩樣工具可以一起來控制曝光量。曝光就是光圈和快門的組合。可以這樣認為:光圈(值)大小其實就是那個小圓窗戶開多大,快門(速度)就是窗戶打開多久。假設窗戶只打開1/4,時間為4秒鐘可以正確曝光的話,很顯然,窗戶打開一半,時間2秒鐘也能讓底片正確曝光,因為1/4*4=1/2*2=1,進光量都是一樣多。同樣的,如果窗戶全開,曝光時間就只需要1秒了。 假若一個鏡頭光圈全開為F4,用攝影行話來說,光圈F4快門速度1秒為正確曝光值,那F5.6和2秒以及F8和4秒也同樣能得到準確曝光的圖片。重要結論:一張正確曝光的圖片可以有N種不同的光圈和快門速度組合。總結以上幾個名詞解釋,有三個因素能影響一張圖片是否正確曝光:光圈,快門速度,ISO。其中光圈和速度聯合決定進光量,ISO決定CCD/CMOS的感光速度。如果進光量不夠,我們可以開大光圈或者降低快門速度,還是不夠的話就提高ISO。大光圈的缺點是解析度不如中等光圈,快門速度降低則圖片可能會糊,提高ISO後圖片質量也會下降 。沒有完美的方案,如何取捨要靈活決定。

測光與測光模式曝光和測光是一對雙胞胎,如果不能準確測定光照強度,正確曝光就無從談起。1965年以前絕大多數相機都沒有機內測光裝置,拍照時要另外攜帶笨重的測光表,或者靠經驗來估計光照強度。現在所有的數位相機都內置測光表,它能測量光線的強度,自動給出能正確曝光的光圈和快門速度,大大降低了攝影的技術門檻。相機是如何實現自動測光的?原來每個數位相機裡都有一個光敏電阻(不同強度的光線照射時電阻值發生變化),相機內的電腦根據電阻值的變化確定光線強度,進而確定曝光值(光圈,快門)。測光模式主要有點測光,中央重點測光,區域(平均)測光三種。點測光只測取景框內一個小點的光線強度(此小點大約為取景框面積的10%到1%,看不同機型)。區域(平均)測光則把取景框分為5到63塊(看機型不同),分別對每塊測光然後再加權平均得到光照強度。中央重點測光是簡化的區域(平均)測光,只把取景框分為中央圓圈和四周兩塊,分別測光,然後加權平均(中央圓圈的權重為70%左右)。根據什麼情況來採用不同的測光方式?大多數情況下用區域測光即可。在光線明暗反差很大時應該採用點測光。用區域(平均)測光或中央重點也可以,你可根據自己的藝術創意進行曝光補償。

曝光補償(exposure compensation)

到底怎樣才算是正確曝光?這個問題沒有絕對準確的答案。總原則:照片要能真實反映拍攝時的環境亮度。如果一張正午戶外的照片被拍得昏暗如夜,這張照片就曝光不足,反之則是曝光過度。曝光是否準確是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判斷的。

相機自動確定的曝光值90%以上是正確的,但也有不準的時候,典型的例子是雪景,本來應該雪白刺眼的場景拍出來卻是一片灰色;再比如對著一堆煤球拍,本來是純黑,拍出來卻是灰煤。這種失誤根源在於相機的反射式測光原理。

我們之所以能看見東西,不外乎兩種情況:一是物體本身可以發光,比如太陽或燈泡;大多數情況是物體能反射外來光線。反射的光線越多,物體就越亮,反之則越暗。假設兩個極端,純黑色物體不會反射光線,反射率為零,而純白的物體反射率是100%。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取中間值就是不黑也不白的灰色,稱為柯達灰,也稱為18%中間灰。

以一張客廳照片為例,客廳牆壁又白又亮,而電視機的大屏幕又黑又暗,窗簾和家具等亮度居中。要以誰的亮度來確定曝光?相機自動測光就是取平均數,最後給出一個讓圖片達到中間灰的曝光值。

相機內部的自動測光電腦是個死腦筋,它認為全世界所有場景的平均亮度都是18%中間灰。好在大部分生活場景都是明暗交織的,平均起來差不多是灰色,所以大多數情況下自動曝光自動測光都相對準確。但在雪景這樣的純白場景(或者煤球等純黑場景)時,相機依然會給出中間灰效果的曝光值,拍出來就會白雪成灰雪,煤球成灰球。此時我們就要對自動曝光值予以修正,對雪景增加曝光,煤球減少曝光,這樣才能拍出亮度和色調正確的照片。修正(增減)曝光值就叫做曝光補償。

曝光補償的原則:白加黑減。如果構圖中有大片白色物體或者有燈等特別明亮的物體,就要相應增加曝光量(增大光圈or/and減低快門速度);如果取景框中有大片黑色的物體,則要減少曝光量。 一般來說,在光照比較平均的情況下相機的自動測光和曝光比較準確,但在明暗反差很大時自動曝光往往不準,需要手動暴光補償。

之所以需要曝光補償,是因為相機的小電腦雖然聰明,但還沒有聰明到能判斷物體到底是什麼,如果有一天電腦能辨別出白雪,茶杯,或者煤球,那也就不用人腦來補償了。不過就算 相機能認識物體,在進行藝術創作時還是需要曝光補償,例如我今天心情不好,想故意把明亮的世界拍得灰暗些;又比如我想故意增加曝光量,把一個深色皮膚的妹妹拍得白白的。這些事情相機的電腦永遠學不會,因為它不懂我的心,所以我們永遠需要補償。

在膠片時代,精確測光和曝光是極其重要的, 負片底片一旦曝光不足,色彩就非常難看;而反轉片一旦過曝一檔(1EV),其色彩和層次就消失大半,更何況只有在底片衝印後才知道曝光是否準確。在數碼時代曝光的問題變得簡單了,拍完之後可以立即回放,曝光不準可以馬上改,而且如果圖片以RAW格式存儲的話,其抗過曝/欠曝能力是很強的,只要沒有曝成完全沒層次的一片純白,過曝/欠曝一個EV之內的照片都能在後期電腦處理時調整,而且基本不漏痕跡。但過曝/欠曝太多還是不行,如果相差2EV以上,調整後的圖片也會很難看。所以掌握曝光補償白加黑減的原則依然重要。

相關焦點

  • 光圈、快門、ISO怎麼用,超詳細簡單易懂教你了解攝影基礎
    之前我們已經分別對光圈、快門、焦段都做過講解,想複習的朋友文章底部有連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複習一下。今天我們來來講講如何綜合運用這些知識來拍出一張照片,這是新手課程,絕對簡單易懂。首先拍照,就是曝光過程,怎樣才能得到一張曝光正常的照片?
  • 旅途中如何快速掌握相機的使用方法,光圈、快門、ISO如何運用
    光圈優先能夠自主調整光圈,在這個模式下,相機的測光系統會自動計算出需要的曝光值,然後根據你選擇的光圈大小決定快門與iso(感光度)的多少。因為光圈能夠控制景深,快門由相機決定數值,所以這個模式用來拍攝景物和人物比較多,而且光圈能夠控制景深。
  • 為何相機的快門、光圈、ISO值與標準值不同?「步長」是啥概念?
    例如標準值得1/250和1/125之間多出1/200和1/160,就是說如果1/250稍有曝光不足,而1/125稍有曝光過度,那麼你就可以使用1/200或者1/160拍攝。這中間是1/3進位的,就是說快門速度降低一檔曝光量增加1/3個級差,而不是一級,例如,從1/250增加到1/125這一級之間需要通過3個1/3級差。
  • 攝影入門掃盲貼 如何設置相機的光圈、快門和ISO
    用手機的好處是「傻瓜式」,不需要太多的攝影技巧,屏幕上點擊「快門」就行。一旦喜歡上攝影,勢必會更換相機。相機操作複雜,最重要的幾個參數就會使人暈頭轉向,比如光圈、快門和ISO。入門攝影掃盲貼 如何設置光圈、快門和ISO光圈的大小對畫面有什麼影響?如何設置?光圈,就是控制進光量的裝置,由鏡頭內部光圈葉片所形成的。
  • 我對快門和光圈的理解
    (ps:D5600已經找到了很詳細的使用手冊,有同款相機的小夥伴如果需要可以評論留言)通過看使用手冊讓本人能夠對機身上的按鍵有所了解,這就方便了以後在拍攝的時候對相機參數進行調整。在看完使用手冊後,又在國內比較火的某視頻彈幕網站上搜關於攝影的教程,通過看視頻的方式讓自己快速脫離小白的階段,能夠把相機玩轉起來。
  • 你知道攝影師嘴裡常說的光圈、快門、ISO是什麼意思嗎?
    其實曝光就是讓咱們的感光材料,接受光線的照射,以前大家使用過膠片相機的朋友對曝光的理解就更深刻了,比如你把膠捲直接拿出來放在這個陽光底下,那這個膠捲就報廢了,對我們學習攝影來說,我們不光要學習,如何來進行曝光,最主要的是要學習,如何控制曝光學習曝光並不難,因為影響曝光的因素只有三個,光圈,快門,ISO,如果你真正的把這三個因素搞清楚的話
  • 攝影技術課:光圈,快門,ISO之「光圈」篇
    這一課,四月綿羊給攝影初學者普及下攝影入門的最核心的三要素,你理解了這三個的作用,你算是會使用單反了,這三個就相當於你小學時學的乘法口訣表一樣重要,對你以後的攝影有深遠的影響,掌握了,你以後攝影技術會隨著時間和經驗的積累,穩步提高,最後進入到大法師行列,如果這基礎的三點都沒有掌握,
  • 快門、光圈、感光度,三者如何搭配?3分鐘學會曝光三要素!
    快門、光圈、感光度,被稱作攝影曝光的三要素,是攝影基礎中的基礎,也是我們學習攝影的必經之路,但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攝影新人,那就是如何靈活運用並搭配使用曝光三要素,一些用手機攝影的朋友可能體會不到其重要性,但一些使用相機的朋友就不同了,有些人說:「不就是曝光嗎?用自動檔不就好了嗎?」但哪個想要學習攝影的朋友,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能靠自己的想法進行創作?可是看了許多書,聽了許多課,為什麼還是用不好?
  • 相機光圈快門和ISO感光度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相機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在拍攝曝光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樣東西,就是ISO感光度。以前的膠片時代,我們用各種膠片來拍攝照片,這些膠片有很重要的一樣標識就是ISO感光度。不同ISO感光度的膠片代表著不同的曝光速度。
  • 第3期|光圈,快門速度,ISO三者之間的關係
    簡單來說,快門是控制曝光時間長短的,光圈是控制相機進光量的,而感光度又是指相機對光的敏感程度,可見三者之間最簡單粗暴的聯繫就是「光」。那他們三者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呢?它們可以說是「三角戀」的關係,被稱為」曝光三角「。他們之間互相補充,互相影響。如果在曝光不變的前提下:* 光圈與快門的關係:反向。光圈越大,進光量就越大,那快門開關的時間就越短,快門越快,這樣進光量才會不變。* 光圈與ISO的關係:反向。
  • 「攝影基礎知識」景深、光圈、快門、感光度ISO
    在這些基礎知識裡,我們先要弄明白快門、光圈、感光度ISO、景深是什麼,這幾大要素的結合才會形成我們最終拍攝出的照片,也就是最基礎的曝光原理。從圖片可以看出,快門、光圈、感光度這三大要素形成了我們最終的曝光,同時它們又是相輔相成的,三大要素之間又相互制約且相互補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曝光鐵三角」,當它們之間達成平衡,就能得到我們所需要的正確曝光。
  • 攝影入門之名詞解釋之光圈、快門速度、感光度ISO
    曝光三要素:光圈、快門速度、感光度ISO。曝光就是我們拍攝的畫面的亮度,畫面亮度不夠時,我們稱之為欠曝,而畫面亮度太亮時,我們稱之為過曝。1、光圈:光圈的大小是控制光線的參數,是決定光線穿過鏡頭的強弱,光圈使用字母」f」來表示,光圈中心孔徑的大小用相應的數字表示,即「f+「,光圈的數值越小,代表孔徑越大,進光量越多,曝光量也就越多。
  • 大白話說攝影-光圈 快門 感光度三者關係
    如果你看過我前幾篇關於光圈,快門,感光度的介紹,你就很快能理解我今天講的內容了。好吧,我今天簡答粗暴的解釋一下三者的關係。我們以下圖為例我們知道了中間這張照片的曝光是合適的,假如這張照片的曝光參數是F4.0的光圈值,快門速度是1/125 感光度是100 我們想讓光圈大一檔變成F2.8 那麼快門速度也需要減一檔 變為1/160 感光度不變,這是得到的曝光不會變。
  • 攝影的鐵三角設定:光圈,快門、感光度。簡單易懂的攝影基礎入門
    有類似情況的朋友一定還有很多,買回來的相機基本上就是一檔走天下,光圈、快門、感光度都是由相機自動設定,當然這肯定是方便很多,但是攝影的樂趣肯定是少了不少。下面,我就來介紹一下這三兄弟。一、光圈首先是光圈。光圈的數值取決於你的鏡頭,它是用來控制你鏡頭的進光量,光圈越大,進光量越多;光圈越小,進光量越小。
  • 光圈、快門、感光度,弄懂攝影基本算入門了
    》上面這三篇文章分享了光圈、快門、感光度的知識,大家一定要先弄懂這三個東西,接著才能學習它們之間的關係以及是如何相互影響的。「光圈、快門、感光度」被稱為「曝光三要素」,拍攝者需通過這三個要素來控制照片是亮還是暗。
  • 攝影技巧:手機中的光圈、快門和ISO這樣操作,學會了拍大片!
    不過一般手機的光圈是固定的,其他參數都可以調節。(作者:阿卓)專業模式1、安卓手機現在很多安卓手機的拍照都有專業模式,下圖是華為和VIVO手機的專業拍攝模式。可以對快門速度、曝光、白平衡、感光度、對焦等參數進行手動調整。
  • 攝影入門之IOS,感光度快門速度光圈三者關係
    IOS就是 感光度,從字面上來理解顧名思義就是對光的敏感度,IOS值越高說明對光越敏感,那麼成像的畫面就會比較亮,但記住IOS值越高噪點就會更明顯,這是它唯一的缺點,比如下面這張圖片所以平常我們拍攝的時候一般是把IOS值控制在IOS100到IOS400的區間,如果這時候拍攝的畫面還是過暗的話我們就要去調整光圈值或者快門速度了。按照正常的拍攝的手法的話一般在亮度方面是先控制快門速度和光圈的,但是當我們想把 照片拍得更細膩,畫面更清楚的時候,光圈就不能調太大,因為會產生淺景深造成背景虛化。
  • 明明調過快門光圈了還是不行?
    手機拍了那麼多照片都很正常,可是用單反拍攝照片卻經常很暗,自己明明調節過快門、光圈和感光度了呀?一些入手單反的小夥伴常有這種疑問。其實不是單反不行,是你對手中的相機還不夠了解!單反因為操控性很強,所以剛上手時難免會有些糾結,這都不是啥事,今天毒法師就來聊聊照片總是很暗的一些原因。
  • 拍攝夜景,光圈快門ISO應該怎麼設置?你設置對了嗎?
    攝夜景的時候光圈快門和感光度的設置是需要一些技巧的,掌握了這些技巧就會變得非常簡單,很容易便能拍出大片了。下面我來詳細和您來講解一下「拍攝夜景,光圈快門ISO應該怎麼設置」這個問題。夜景的拍攝模式選擇對於夜景風光的拍攝,我通常是會使用光圈優先模式(佳能為AV檔,尼康索尼是A檔)來進行拍攝,因為這樣會比較方便——我們只需要考慮「光圈和感光度」兩個因素。
  • 教你怎麼調節感光度,快門,光圈,手機也可以哦!
    所以我想寫下這篇關於曝光三角的教程,也是攝影中基礎得不能再基礎的知識,希望可以對初學攝影的你有一些幫助。曝光三角就是指感光度(ISO)、快門和光圈之間的聯繫,學會曝光三角,不僅是使用相機的基礎,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利用手機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