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或許也能冬眠?科學家在小鼠身上發現「睡眠開關」

2020-08-09 紅星新聞

據《日經新聞》報導,2006年10月,一名男性在神戶市六甲山不慎跌落至十米深的山谷,造成盆骨骨折無法動彈,經過24天才被發現救出。通常情況下,這名男性很可能已經遇難,但他獲救時,還有淺淺的呼吸,體溫僅僅只有22度。

據他自述,跌落的第二天中午過後他就失去了意識,「我想,後來我肯定是睡著了。」他說自己完全記不起來之後發生了什麼,就此度過了沒吃沒喝的三個多星期,直到被人發現。

院方醫生分析指出,一般人通常體溫低於25攝氏度以下就面臨很高的死亡率,這名男子應是由於身體處於近乎冬眠狀況,臟器功能雖降低,但並未傷及腦部功能,因而得以奇蹟生還。

此事猶如奇談一般在日本國內引發巨大轟動。此後10多年裡,世界各地偶爾也會有一些類似的新聞出現,這讓許多人產生了一個疑問:「如果人類進入一定的模式,是否也能夠冬眠呢?」

資料圖:一些動物具有冬眠行為

而近日,研究人員在小鼠身上發現了「睡眠開關」。該研究表明,一旦「人工冬眠」終得實現,那麼,除了能夠在醫療領域為患者贏得更多的治療時間,還能為人類開啟深太空探索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Q神經元被激活

從不冬眠的小鼠進入休眠狀態

今年6月,日本筑波大學國際綜合睡眠醫學研究所櫻井武教授研究團隊在Nature雜誌上發表文章,揭示激活下丘腦神經肽QRFP誘導小鼠出現冬眠樣行為。

神經肽QRFP集中匯聚在下丘腦細胞中,可參與調節體溫。據櫻井教授介紹,當研究人員通過化學遺傳學技術慢性激活下丘腦表達QRFP的神經元後(以下稱Q神經元),「小鼠表現出符合冬眠標準的獨特品質」。

當Q神經元被激活後,小鼠失去了活動能力,體溫下降至約23至24℃,還表現出冬眠期間常見的新陳代謝降低的所有徵兆,包括心率降低,耗氧量和呼吸減少。該狀態持續時間最長可達48小時。而從此狀態恢復後,小鼠沒有明顯的組織器官損傷或行為異常。進一步發現這種體溫過低與心率和呼吸減慢以及新陳代謝速度降低有關。這些研究表明激活Q神經元後可誘導冬眠樣行為。

日本筑波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激活下丘腦神經肽QRFP可誘導小鼠出現冬眠樣行為。圖據《日經新聞》

僅僅通過人為激發Q神經元就能使小鼠連續幾天進入休眠狀態的想法有些出乎意料,畢竟,小鼠原本是不會冬眠的。櫻井武教授團隊的這項研究讓許多人感到興奮:「人工冬眠試驗成功了?」「人類是否也能夠這樣?」

一些科學家表示,這是非常具有激勵意義的研究。因為冬眠可以降低體溫、減緩新陳代謝,把能源消耗控制在最小程度,是「一種非常節約能源的方法」。

北海道大學的山口良文教授是冬眠研究領域的專家。在接受採訪時,山口良文教授表示:「許多哺乳動物都要冬眠。因此,不能排除人類也能夠冬眠的可能性。」

還有一些人認為,在日本北海道、東北地區,甚至北歐和北美的冬季,人類的活動能力會下降,甚至出現抑鬱症的症狀。因此,「冬季抑鬱」或許是冬眠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留下的影子。

「人工冬眠」手段

或將應用於太空探索和醫療領域

2014年,一家受美國宇航局(NASA)資助的企業發表了一份報告。這份報告提到,如果太空人進入冬眠狀態的話,太空飛行器可以減少氧氣和食物的攜帶量,從而可以讓人類走向更深遠的太空。

以從地球飛往火星為例,6名太空人只需乘坐直徑約4米、長約8米的小型宇宙飛船即可。通常意義下大概需要約300天才能完成的枯燥旅途,藉助「人工冬眠」技術,對太空人們來說,也許就是睡一覺的事。

據了解,歐洲宇航局(ESA)在2019年曾透露,正在進行「人工冬眠」的研究。雖然還需要進一步的技術支撐,但是科幻小說曾提到的情節正一步一步成為現實。

「人工冬眠」技術或可讓人類走向更深遠的太空。圖據圖據《日經新聞》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基礎科學特別研究員砂川玄志表示:「為了了解冬眠之謎,我一直在對睡眠進行研究。」根據他的研究,在馬達加斯加,有一種猴子會冬眠。他在一篇相關論文中提到:「如果人類也能夠冬眠的話,將來就可以把相關技術運用到緊急救援領域。」為此,他還開發了一套測量休眠中小鼠體溫和代謝等指標的系統。

目前,砂川玄志研究員和櫻井武教授正在開展共同研究,在激發Q神經元後,把實驗小鼠放到各種環境中去測量它們的體溫和代謝變化。

櫻井武教授被譽為當下日本睡眠研究領域的第一人。他曾發現了食慾素(orexin)這種在調節能量代謝、睡眠和喚醒等生理功能中起重要作用的神經遞質,並在2006年發現了另一種稱為「QRFP」的神經肽——也就是上文中可誘導小鼠冬眠的「開關」。

櫻井教授表示,一般在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中都發現了Q神經元,「人類具有冬眠的能力並不令人意外。或許,在漫長的進化中,人們可能出於與一些動物相同的原因而不想冬眠。」同時他也強調,人類對睡眠機制的研究還有很多空白,在做一場冬眠美夢之前,還有許多未解之謎有待解開。

一些專家謹慎地表示,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進一步解開謎題,但即便如此,這項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用同樣的方法緩慢激活Q神經元的話,也許人類也可以像實驗小鼠那樣產生「冬眠」。如果體溫和代謝頻率都降低的話,心肌梗塞等疾病的發病速度就會相應減慢,這樣就能為病患爭取到更多寶貴的搶救時間。

紅星新聞記者 王雅林 羅天

編輯 李彬彬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睡眠開關」人類冬眠可能成真
    科學家發現「睡眠開關」 人類冬眠可能成真>日本科學家在老鼠身上發現被稱為Q神經的睡眠開關,只要經過強烈刺激,老鼠身體就會變冷進入類似冬眠狀態,未來如果能讓人類成功冬眠,有機會廣泛應用在醫學及太空旅行方面。
  • 日本科學家發現動物的睡眠開關,人類會不會進入可以冬眠的時代?
    日本科學家發現動物的睡眠開關,人類即將進入可以冬眠的時代2020.08.08 20:00甘雨本文,仍然是政治邏輯學專題。未來,由於科技的發達,人類可能產生一種新的生命狀態、生活方式,即冬眠。這種情況跟「冬眠」極為雷同,但在這個引發騷動事件的10多年後,讓人聯想到「人類只要開啟某個模式也有可能冬眠」的新聞出現,那就是從老鼠身上找到了「睡眠開關」。五、人類冬眠的可行性之三,日本科學家已經找到動物的睡眠開關。
  • 穿越未來:冬眠開關
    科學家首次在小鼠大腦中找到「冬眠開關」人為激活這些神經細胞,可以觸發小鼠進入類似冬眠的狀態,讓體溫和能量消耗都大大降低。並且,動物從這種狀態恢復後,沒有出現組織器官和行為異常。研究人員希望,基於這一發現,可以在人類身上實現「人工冬眠」。
  • 科學家在小鼠大腦中找到冬眠開關
    百分之百這個上界值在數學上當然是對的,這個值很大(是任何概率的最大可能值),它能說明任何密鑰都是不安全的嗎?當然不能。所以,我們只能說這個結果本身太弱而沒有科學價值,不足以據此「質疑」任何密鑰的安全性。
  • 人類或許有一天可以像動物一樣冬眠
    人類或許可以像熊一樣冬眠  在著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電影《星際穿越》中,太空人們可以把身體浸入一種液體內,隨後進入低溫休眠狀態,從而實現遠距離的太空旅行。這樣的腦洞並不是諾蘭的獨創,在許多科幻小說和電影中都有類似低溫休眠的情節。
  • 動物進入冬眠只需激活一個「開關」 人類能實現嗎?
    目前,科學家還不了解小鼠的體溫在蟄眠或者其他低溫情況下,是如何降到37℃以下的。近期,兩項發表於《自然》雜誌的獨立研究均表明,當小鼠受到刺激時,小鼠大腦中的一種特定神經元能誘導它們進入低體溫狀態。這些工作能為理解如何引發和控制這些狀態鋪平道路,最終或可以發現一些在人體中誘導這種低溫狀態的方法,並有效應用於醫療領域。
  • 科學家:打開「冬眠開關」是關鍵所在!
    有的科學家認為,這種壽命從數學模型上來說是不可能存在的,但事實卻又擺在眼前,經過了十年的爭議後,就在今年7月28日,這些發現被公之於眾了。動物冬眠冬眠其實就是一種穿越時空的技術,而這種技術在大自然中是非常普遍的。像青蛙、蟾蜍、蛇、熊、鱷魚、烏龜、松鼠、蝙蝠、蜥蜴、蝸牛等等,一旦到了冬天,這些動物往往就會自己找窩,爬進去冬眠了。
  • 科學家:打開「冬眠開關」是關鍵所在
    有的科學家認為,這種壽命從數學模型上來說是不可能存在的,但事實卻又擺在眼前,經過了十年的爭議後,就在今年7月28日,這些發現被公之於眾了。人類不用冬眠,這其實是進化的結果,因為人類沒有冬眠的基因,但卻掌握了火焰這樣的能帶給人類溫暖的東西,後來又發明了禦寒的衣服,於是就更不用「冬眠」了。但是,如果人類也能通過冬眠技術,來實現星際之旅等,那豈不是一件好事。
  • 小鼠大腦中有個 控制「冬眠」的「開關」
    對於一些動物來說,降低新陳代謝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狀態,例如熊、蝙蝠等動物冬眠時會多次經歷長達幾天的低代謝狀態——蟄眠;小鼠在食物短缺時會進入日常蟄眠,每次維持數小時左右以減小自身能量消耗。目前,科學家還不了解小鼠的體溫在蟄眠或其他低溫情況下,是如何降到37攝氏度以下的。
  • 考古發現:早期人類或已學會冬眠
    前段時間,科學家們通過一處原始人類骨骼研究發現,早期人類可能也曾經是「冬眠人」,而且在數十萬年前,原始人類或許一直都是採用睡覺的方式,來讓自己渡過寒冷的冬天。早期人類可能也會冬眠在西班牙的背部,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骨頭坑」,這裡有很多來自於40多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碎片,通過研究認為,這些化石的主人,或許是尼安德特人,或者是尼安德特人的祖先。
  • 人工冬眠離我們還有多遠?日本科學家小鼠實驗帶來希望曙光
    冬天來了,很多動物進入了冬眠。你是否想過,人類是不是也能冬眠?這不是異想天開,而是有著實際的需求。比如,幾乎所有涉及星際旅行的科幻電影,都有航天員進入冬眠狀態的情節。為了穿越茫茫太空需要度過的幾年、幾十年時間,航天員用這種方法儘可能減少能量的消耗;還有一些絕症患者,為了等待治癒疾病的方法,用冬眠將人生推遲到幾十年後的未來。但冬眠在人類身上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大呢?日本科學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似乎提供了希望的曙光。
  • 人類也能冬眠?科學家發現能夠觸發「假死」狀態的腦細胞
    像老鼠和鳥類的一些動物,能夠通過降低體溫和新陳代謝以保存能量,進入一種類似於「冬眠」的狀態。現在,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觸發這種狀態的腦細胞。科學家們一直研究如何通過誘導人類進入這種「冬眠」狀態以減少太空活動中所需的資源和空間,現在哈佛大學和日本筑波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在這方面取得了進展。他們通過在小鼠試驗,使老鼠即使不在惡劣的環境中也能進入「冬眠」狀態。該團隊先從研究老鼠在在此過程中如何調節體溫開始。
  • 科學家找到了冬眠的辦法
    那麼,為何有動物會選擇冬眠呢?研究認為,這是因為對於這些動物來說,漫長的冬天不僅氣溫極低,而且還會出現食物短缺的事情,所以,它們才會選擇冬眠的方式來讓自己進入到「超級節能」的狀態。當體溫和新陳代謝都降到最低,自然也就可以舒舒服服的通過睡眠的方式來度過冬天,不用擔心自己會餓死或者是凍死。
  • 科學家找到了冬眠的辦法
    日本男子「休眠」為科學家提供新思路人類並不是冬眠動物,這一點大家都知道的,雖然對於漫長的冬天來說,睡一覺就可以度過數月是一件非常讓人期待的事情,不過,這並不符合人類的發展規律。那麼,為何有動物會選擇冬眠呢?
  • 人類也可以「冬眠」嗎?是的
    人類能冬眠嗎?先別著急回答,也先不要鄙視我問出這種連小學生都能回答的問題。1900 年,《英國醫學雜誌》就曾經發表論文,稱找到了能夠冬眠的人類。根據論文,俄羅斯普斯科夫州有這麼一群農民,每到冬天,就需要面對食物短缺的困境。於是每到冬天,他們就會退回到室內,進入他們稱為「lotska」的深度睡眠。
  • 科學家嘗試複製動物冬眠 人類冬眠將不再是幻想
    參考消息網4月15日報導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4月13日發表題為《人類冬眠恐怕不再是幻想》的文章稱,科學家從冬眠動物那裡得到啟發,正在把它們的經驗用在人類醫療事業上,有朝一日甚至可能用於太空旅行。還有科學家正通過實驗研究是否可以降低人類體溫,使人保持類似睡眠的狀態長達數天乃至數周之久,隨後在不造成副作用的情況下將其喚醒。歐洲航天局高級概念小組負責人利奧波德·薩默勒說:「我們看到科學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發展,足以將部分科幻情節複製到科學現實的領域。倒不是說我們很快就能培訓出能冬眠的太空人,而是說我們正在向大自然學習動物在冬眠時所經歷的一些情況,比如怎樣避免骨質流失和肌肉萎縮。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冬眠開關」;可精準控制的迷你軟體機器人
    同日兩篇《自然》:科學家首次在小鼠大腦中找到「冬眠開關」 來源:學術經緯 短暫激活Q神經元後,小鼠的核心體溫從人為激活這些神經細胞,可以觸發小鼠進入類似冬眠的狀態,讓體溫和能量消耗都大大降低。並且,動物從這種狀態恢復後,沒有出現組織器官和行為異常。研究人員希望,基於這一發現,可以在人類身上實現「人工冬眠」。
  • 科學家相信人類有冬眠潛能,這群農民或正經歷,進化論要被推翻?
    作為一種能夠節省體力和能量的超長時間睡眠,冬眠期間,動物活動量大幅減少,呼吸、體溫、新陳代謝、心率也都減緩放慢或下降。據調查,刺蝟冬眠時,每分鐘心跳只有10~20次,即使浸到水裡,半小時也死不了。在冬季,動物們這麼做也是理所當然的。在寒冷的冬季,生存環境變得更加惡劣,獵物變得很少,甚至連可食用的青草都很難發現。
  • 人類也可以「冬眠」了
    這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而是正在一步步向我們走來的現實:日前,美國探究動物冬眠基因的科學家認為,在人類體內或許也存在冬眠基因,如果該基因被激活,那麼人類也能進入冬眠狀態,這將對幫助太空人在睡眠中前往太空目的地和幫助患者保護大腦有重要意義。
  • 實驗老鼠能長時間冬眠 人類太空冬眠旅行指日可待
    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科學家對老鼠大腦進行了一些調整,使它們進入一種類似冬眠的深度睡眠狀態,可持續一周時間,該發現在太空探索領域引起很大的轟動。幾十年以來,專家們一直認為,冬眠是人類實現太空長途旅行的唯一方式。人類會是下一個太空冬眠者嗎?